标签:
和亲历史唐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不同意求婚就打
第二个走到日月山的授权的公主就是文成公主了。但文成公主不是与吐谷浑和亲,而是与吐蕃和亲。
吐蕃在什么地方?它又为什么要与唐朝公主和亲呢?
吐蕃就是今天的藏族的先人在拉萨一带建立的政权。
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原西部的高原上,生活着诸多的族群,中原人称之为羌族。在东汉时期,羌族还处在分散的部落时代,这是每个民族形成的初期都有的状态。在中原,在黄帝时代,也是这种分散的诸多的部落聚集的状态。那个时候,人自为君,君自为国,百里以外,就像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不一样的政治、不一样宗教、不一样的图腾、不一样的规矩。这些小部落关系好了就是兄弟,关系不好就互相杀戮,而且这种关系好与关系不好也是经常转换,没有常态。所谓万其国者万君,各自为政。这就是没有有进入国家时的状态,是一种较原始落后的状态。后来,炎帝逐渐壮大,统一了一些部落,到了黄帝更加发展,打败了蚩尤,统一了更多的部落,然后经过尧舜禹,到了夏商时期,虽然形成了国家,但仍然存在许多相对独立的部落,和则相昵,恶则相攻。只到西周,才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一统的中原,形成了华夏民族与华夏文化的认同。
青藏高原上也一样,有许多部落,在公元6世纪以前,仍然处在中原西周前那个时代。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
每一个民族都自己的民族英雄,这个民族英雄是划时代的,他不仅使民族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混沌走向睿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创造了一个民族。由于炎帝黄帝的壮大,中原一带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实际上是由很多部落组成的。吐蕃人则是由于松赞干布,将分散的羌族部落统一,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吐蕃族因此,松赞干布是吐蕃人的英雄。
公元6世纪时,松赞干布的部族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部族的发展壮大,使他们很快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当时的领袖人物是松赞干布的父亲达布聂赛、囊日论赞,他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
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没有文字,属于史前文明时期,很难肯定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历史正确性。松赞干布创立了文字,吐蕃历史才进入信史阶段。
吐蕃的国王称赞普,赞是雄强的意思,普是丈夫的意思,赞普就是雄强的丈夫。这个雄强的丈夫与中国历史的著名的帝王唐太宗差不多同时,但松赞干布在吐蕃的影响与受崇拜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唐太宗。
尽管如此,在7世纪初,唐与吐蕃之间并没有联络,没有直接的交往。在唐初的朝廷眼里,吐蕃那地方仍然是过去分散的羌族部落,因此,并没有吸引唐人的注意力。
唐继承的是隋朝的遗产。隋时,突厥比较厉害,因此,隋的注意力在突厥身上。隋文帝看来很熟悉外交,他运用和亲政策,远交近功,扶弱功强,很好地控制了突厥。与吐谷浑和亲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大唐建立起来以后,逐步解决了突厥与吐谷浑的问题,但这个时候,吐蕃壮大起来,唐太宗继位,吐蕃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松赞干布也继位,他逐渐统一了吐蕃境内的势力,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他们在大唐发出的声音就是要与大唐和亲。
唐太宗拒绝了。为什么呢?
和亲是功利性的。无利不起早,没有什么作用是不会和亲的。唐太宗对和亲是有自己的观点的。有人说唐太宗的理论是一桩婚姻等于百万雄兵。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唐太宗的原意是说,北边这些游牧部落世代为边患,从匈奴到鲜卑、从鲜卑到柔然、从柔然到突厥,现在薜延陀强大起来,应该尽早拿一个防范的办法。对付他们有二种方法,一是选十万精兵,打击它、降服他,俘获他,可以保证百年的和平。二是按照他们的意愿,和亲,通过和亲以后的姻缘关系,拢络、操纵、控制他们,也可以保证三十年的安静。这二个都是办法,但是当时大唐初建,隋末的战争,使得国家满目疮痍,因此,司空房玄龄建议:国家大乱之后,需要休生养息,而用兵既凶险又容易出乱子,因此,使用和亲之策,是天下的大幸。
唐太宗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不侵中国,断可知矣,以此而言,边境足得三十年来无事”(《贞观政要》卷9《征伐》)
可见,唐的和亲是有明确的目的的。而这个时候,吐蕃刚刚兴起,它的力量还没有得到展现,还没有对唐朝形成边患,所以,虽然唐太宗不惜一女,但大唐的公主无论多少,是不能随便远嫁。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松赞干布在一年前曾经娶了泥婆逻公主,已经有了夫人,娶唐朝公主只是做小,因此,唐太宗不同意。这也是一种猜测,没有证据。史实上,松赞干布的确在此前娶了婆逻公主,但由于双方基本没有什么来往,因此,就像松赞干布不知道文成公主是赝品公主一样,唐也不知道吐蕃的内情。不同意只基于对吐蕃力量的不认识。
吐蕃派出的和亲使团无功而返,是很没面子的,尤其是新兴起的政权。吐蕃的使者回去了,他们为松赞干布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本来唐人很看得起吐蕃,礼遇有加,也同意了和亲,但是他们的邻居吐谷浑却背后说吐蕃的坏话,导致唐太宗对吐蕃没有好感,对他们也不讲礼貌了,最终导致联姻的失败。
这惹怒了松赞干布。
羌族人非常注重复仇,有仇必报,就像我们今天熟知的藏敖,如果你偷了它的牧羊,它们会不停地追杀,随时出现在你的帐篷前,即使已经过去了一年。吐蕃的文化中有这么一个特点,因此,强势的松赞干布立刻拿吐谷浑出气,他派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抵挡不住吐蕃人的进攻,向北撤退到了青海湖附近。
吐谷浑是大唐的属国,新近又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国王,进攻并打败了吐谷浑震惊了唐朝廷。不仅如此,松赞干布也向大唐示威,出兵攻打了松州,也就是今天四川松藩一带,著名的九寨沟就在那里。那一带当时唐朝的羁縻州。羁縻州是指古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置的州。他们的守将也是当地少数民族,因此对唐的忠诚度是限的。唐朝松州的守将不长脸,打败了。附近的几个州的刺史甚至做了投降的动作。
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就以后,松赞干布又派人带着礼物出使长安,再次要求和亲。被唐朝廷拒绝的松赞干布是很生气的,生气的人说话是有情绪的,他说:“唐朝不把公主送来,我就领兵深入唐朝的腹部。”这话如果只是对自己人说还可以,但是把这些话对唐太宗说就有些过分了。实际上,他给唐太宗的书信表达得更加盛气凌人。信上是这么说的:“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也就是说,唐太宗这个混账,我娶你家女儿是抬举你,如果不把公主给我乖乖地送来,我将亲自领兵五万,灭了你的唐国,杀了你,然后再把你的宝贝女儿弄来。”
这有些强硬了。不过很符合羌族当时的风俗。根据相关史书的记载,羌族人当时的习俗,是富人结婚送聘礼,而穷人就是抢。对于松赞干布来说,送了聘礼不行,就只有抢了。所以他们也送也抢。
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要是这样让公主出嫁真是太丢面子了。这次伦到唐太宗生气了。这个时候,唐太宗已经是天可汗了,不能失去国际形象,于是,唐太宗派出很强的阵容,让入选凌烟阁的侯君集率大兵前去讨伐。
图39
唐朝地图
或许因为松赞干布扬言亲提兵五万踏平唐朝,唐朝廷派遣的军队也是五万,看看谁更厉害。侯君集的五万人马分四路,侯君集为当弥道行营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分进准备合击吐蕃人。唐朝的军队是能打仗的,在吐蕃人骄傲而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的指挥下,突然兵临城下,打了一场遭遇战,结果打败了吐蕃兵,斩首一千级,展示了大唐军队的实力。
吐蕃人知道真正的唐朝廷的军队原来不是吃素的,松赞干布领着无心恋战的吐蕃人退去,然后派使者约好,同时再次提出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