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和亲历史隋杂谈 |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
处罗可汗死了。
处罗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应当继位做可汗,但是,已经做了父子二代可敦的义成公主,这时已经有了发言权,她不喜欢那个长得丑陋,又非常弱小、只有十一、二岁儿子做可汗,因此,废而不立,选了处罗的弟弟做了下一任可汗。这个可汗就是颉利可汗。
义成公主选了颉利可汗,按照惯例,颉利可汗又娶她为妻。于是义成公主又做了第四任可汗的可敦。
这个时候,义成公主的弟弟也逃到了突厥,他与王世充的使者一起做颉利可汗的工作。他们说,当初你的父亲启民可汗失亡,得到大隋的帮助,才得以复位,拥有突厥国,现在天子不是文帝的后代,你应当立杨广的孙子杨正道,报答文帝的恩。颉利觉得有道理,于是连年给唐王朝找麻烦。甚至逼得李渊要迁都河南邓县、湖北襄樊一带,以避让突厥。不是李世民坚持,并率领百名骑兵挑战颉利,历史可能改写。
但是历史注定要成就大唐王朝,成就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在中原统一的战争,李世民有一支效率很军的军队和一群忠诚的文臣武将,他和他的支持者朝气蓬勃,正在希望时期。公元627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终夺取了唐朝的统治大权。
李世民掌握了唐朝,突厥人的噩运也就来了。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正月,朔风凛冽,在一没有想到的时间,没有想到的地点,和没有想到的胆量的情况下,唐初的战神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
颉利可汗万万没有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大惊失色,乱作一团。他们判定:唐兵绝不敢只派三千人孤军深入,这不符合唐兵的基本战略,李靖的背后必定还有大军中跟随,因此惊惶失措。
李靖正是利用这一点,出其不意发动攻击。同时,一方面用间谍离间其心腹,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一方面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唐朝的军队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正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在李靖进军的同时,唐初另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李绩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经过战争洗礼的唐军特别会打仗,士气高昂,又有好的统帅,突厥被打得溃不成军。颉利可汗只好退守铁山。此时,收集残兵败将,清点人数,只剩下几万人了。处在危机时刻的颉利可汗只好采用缓兵这计,派人向唐朝请罪,请求归附。然后赢得时间,休兵养息,等到草青马肥之时,才回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
颉利可汗请降,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觉得这是一个解决突厥问题的大好时机。他又有了一个绝妙的计策。他对将军张公谨说:“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
张公谨说:“陛下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
的确,李靖这一手,既不地道,也不厚道,不仅失信于后人,也将唐派去的两个大臣置于极端危险的地步,而他们浑然不知。但李靖认为韩信消灭齐国就是这么出其不意。为了大唐的千秋大业,牺牲两个大臣没什么什么可惜的。于是依计而行。
这边李靖率领的大军如一头猛虎已经张开血盆大口,那边,颉利可汗还混然不知,见到唐使臣来,以为见到了和平,完全放松了戒备。
李靖前锋部队趁着大雾,悄然疾行。
这支先头部队由苏定方率领,仅二百人,正因为人少,因此,非常隐蔽。直到距离颉利牙帐3500千米的时候,突厥人才发现。原来使臣的背后有刀枪。但毫无防备的突厥人如同惊弓之鸟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阻击,只能四散而逃。
用兵如神随李靖大军正好赶到,追杀突厥军。偷袭的结果: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头)。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被李绩截击,在北逃无门的情况下,他的大酋长很多都率众投降。颉利可汗失去依托,不久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
图34李靖灭突厥汗国
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颉利可汗在仓皇逃亡时,顾不上带上义成公主,义成公主被李靖俘获,然后杀了。
整个战役,炀帝的皇后萧后、皇孙,突厥颉利可汗,全部被生擒,但唯独义成公主被杀。如果说对唐朝危险大,隋炀帝的皇孙、甚至萧后的威胁可能更大。萧皇后与中原人有书信来往,这完全可以理解为有推翻唐王朝的举动。而隋炀帝之孙则是一个面旗帜,一个売。隋但是李世民赦免了他们。甚至为萧皇后说情。说那是人之常情,当时天下还没有平定,或许有人思念隋朝,现在天下已定,不必追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追究为什么义成公主死于非命?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她是死心踏地地要恢复隋王朝,而且是有影响力的,二是她曾经唆使颉利、处罗、始毕可汗给唐人带来的极大的麻烦。三是她的顽固。
按照隋书记载,萧皇后和杨正道是投降的,而义成公主很有可能拒绝投降。而拒绝投降,则意味着选择死亡。
没有充分的史料,我们无法证实这个在突厥生活了30多年,做了四个可汗的可敦的义成公主,究竟是对亡国的突厥心死,还是对亡国的大隋而心死?
有一点可以证实,她是名副其实的义成公主。
最后多说一句,隋朝的公主与“义”有关。从大义公主、安义公主到义成公主,都离不开义字。而唯有到了义成公主,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
义成公主在突厥30年,做了四任可汗的可敦。在做第一个可汗的可敦时,她将隋文帝的送矛盾演化成送温暖,让启民可汗服服帖帖。做第二个可汗的可贺敦时期,她在隋与突厥关系恶化期间,救了隋炀帝。在做第三个可汗的可贺敦期间,从窦建德手中要回了萧皇后祖孙,为大隋保留希望。做第四个可汗的可贺敦期间,她用尽一切办法削弱取得天下的唐朝,挽救那个已经成为过去时的大隋王朝。她真得很努力,保护皇帝,收留皇族的血脉,唆使突厥打击唐王朝,当突厥也被唐王朝彻底打败时,她人生的最后希望也就破灭了。她的人生也就走到了尽头。因此,她的一生,如同千金公主一样,没有死在突厥人手中,而是由于隋王朝的灭亡,死在了新王朝统治者的手中。这也是她们异常悲哀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义成公主的称号十分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