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说汉唐汉亲20.昭君出塞元帝悔

(2019-03-12 11:15:45)
标签:

和亲

历史

西汉

匈奴

分类: 平说汉唐和亲

然后,这个看上去长得困难的王嫱一出现,就让汉元帝大为震惊。汉元帝为什么震惊,因为他发现,这个看上去长得困难的王昭君,实际上是天下难得的美女,貌为后宫第一。

这就让汉元帝后悔了,但后悔了能怎么办呢?

我们看看《后汉书》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后汉书》共八句。第一句话交待了昭君的出处,南郡人,在汉元帝初年被选入后宫。

第二句说匈奴单于来朝,皇帝赏赐,但强调是五宫女赏赐。

由于昭君光辉夺目,昭君的光环把其他四人给遮住了,在我们常人的眼中,这次与匈奴人的和亲就是昭君一人。

第三句说昭君入宫多年,见不着自己的皇上男朋友,心里有怨气,感到很悲哀,所以主动要求嫁给匈奴单于。

第四句叙述了单于要告别了,皇帝命令把给单于准备的五个宫女牵出来给单于展示。

结果被昭君的美电着了。王昭君“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后汉书这样严肃的史书做了这样的描写,说王昭君一出现,整个汉朝的宫殿一下亮了起来,昭君优雅地缓缓地走进了宫殿,矜持并有些小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一下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去。这些见过世面的贵族大臣们突然眼睛发亮,一个个被王昭君的身影牵动。所谓竦动左右。竦,伸长脖子,提起脚跟叫竦,为什么伸长脖子,提起脚跟呢?这些有修养的贵族不是在皇宫里健身的,是看昭君的。

然后第六句,皇帝看了也大为吃惊,想把她留下,但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尤其是在单于面前,又不能失信于人。我们平常人都能理解,当面答应送人的东西,一看东西好就不送,没有这样的礼,这太小气,也没面子。中国人是不能失面子的,何况皇帝。所以让匈奴人拣了个便宜。

这是《后汉书》的记载,往后,内容或演义就多了。如《西京杂记》、《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里就加入了前述画工腐败的内容。

分析这一行为,至少反映了三种心态,第一种是聚焦放大的现象。什么东西就怕聚焦,一旦聚焦,就容易产生美。一个看上去并不怎么美的地方,用照相机聚焦,把某些内容从环境中突出出来,就突然变得很美。一些演员在人群中可能并不怎么出众,但一旦聚焦上了银幕,在人的心目中一下就突出出来。因此,婚礼中新娘一般都是最美的,至少比生活中的形象或印象要美很多。这就是聚焦的效应。昭君出塞,上至皇帝,下至主官把目光都集中在将要出塞的五个宫女身上,平时无暇顾及的这些宫女突然变得美丽生动起来。这是第一。

第二是旧报纸心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旧报纸在真正要卖的时候,都舍不得,因为这时会发现,这些旧报纸上面原来有很多重要的信息与内容。实际上放在家里尘封了多少年了也没想起了,到扔或卖的时候,才发现。这几个宫女在后宫尘封了多少年,到要出塞的时候才发现她们实际上长得很漂亮。

第三,是光环效应。出塞的是五个宫女,但人们只记得王昭君一个人,原因是昭君长得太漂亮了。于是人们像聚焦一样,把其他人给剔除掉了。于是人们把所有的感情都给了王昭君。如果王昭君只是长得好,智商不够,一张嘴一口土腥味,或者看上去很美,看上去想犯罪,一张嘴就想撤退,看上去像梦露,一张嘴像横路。皇帝心理也能平衡,谁知一问话,头脑清楚,对答如流,不仅如此,举止还优雅大方,简直是千年不遇的绝代佳人,这皇帝能不悔吗?

皇帝悔,这些画工就更后悔了。因为皇帝不高兴,这些画工就被弃市,什么是弃市,就是公审、游街、然后杀掉。

王安石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

平说汉唐汉亲20.昭君出塞元帝悔

图22  毛延寿丑化昭君

 但是我们要说的是,像《西京杂记》这样的小说记载的事情,多是不能作为历史的事实的,谨慎的史学工作者多认为,此事无正史可考,极有可能是杜撰。所以对待小说中的内容,如果从真实的历史考量,即进行事实判断的时候,我们作为应当慎重。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的时候,它是很有些价值的。这种现象说明宫廷里有腐败现象和大家对腐败现象的痛恨。

关于昭君出塞的意义,历史上也不同的看法。

网上看到一学者写的一篇文章说:

近代学者王桐龄将汉代和亲女子分为四等七级,王昭君被划入“不列等”的第七级。他说:“不列等之王昭君,乃下赐称臣、纳贡、入朝之呼韩邪单于者,乃完全为赠品也”。“赐”宫女当然比“降”公主差得远,所以严格说来,“昭君和蕃”算不得汉家皇室与匈奴单于之间的和亲或联姻。汉高祖同匈奴和亲,记录了汉的失败和匈奴的胜利;汉元帝同匈奴和亲,记录了汉的胜利和匈奴的失败。虽然都名为“和亲”,但前者是汉“奉”匈奴,而后者是汉“赐”匈奴——性质迥然有异。对于呼韩邪单于的请婚,这种规格是低得无可再低了。

但是完全低估昭君出塞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昭君出塞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有三点可以证明,一是汉元帝亲自主持临辞大会,如果仅仅是送一个宫女给单于,用不着这么高的规格。汉人是讲规格的,规格不同,级别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同,皇帝亲自参加,类似于嫁公主。所以我们可以说是类公主。二是因为昭君出塞,因为这次和亲汉元帝还改了年号——竞宁,来纪念这件事,因为和亲而改年号,在西汉王朝的历史上是首例,而且是仅此一例;当然汉朝皇帝不像以后明清时期的皇帝,改年号是件很随便的事。三是呼韩邪单于对这次和亲更为重视,并没有将他作为宫女,而是封为阏氏,为“宁胡阏氏”。 这个封号汉元帝一定喜欢,可见匈奴单于也会拍马屁。

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官方不关心的事,老百姓却非常关心。昭君出塞,但由于她百姓的身份,却又是长得最美的,因此,引起民间极大的关注。但民间的流传没有一个规范的渠道和程序,因此,容易演义,因此,只能作为传说,而且传说之间还容易打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