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山水秀丽的诗乡艺坛
(2018-12-10 22:59:17)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12、山水秀丽的诗乡艺坛
洛阳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她的顶峰。隋末洛阳虽遭到很大的破坏,但经唐太宗、高宗和武则天的修善营建,恢复甚至超过了隋代的洛阳。作为国都的建制,这里有宽阔的马路,甚至超过100多米。有高大的宫殿,由于洛阳地势的参差,处在地势较高的西北部邙岭脚下的皇宫更显气势宏伟。有国家级的皇家园林,甚至超过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至少比清代的圆明园和颐和园要大。有繁华的国际贸易市场,货物来自世界各地,而中国的丝绸、陶瓷则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有全国最为著名的佛家寺院,白马寺、大福先寺、麟趾寺、对善寺、兴唐寺、荷泽寺、香山寺、奉先寺、安国寺等等都著名的大寺。建在嵩山脚下的禅宗少林,此时也开始崭露头角,(登封因武则天而得名,在那个年代登封属于京畿,是东都洛阳管辖的县城)。并且出现了像唐僧这样的高僧。这时,洛阳的城市建设跨过了洛河,洛河穿城而过,景色秀丽而传载着中华文明文化记忆的洛河更始得洛阳城具有皇家风范,大气磅礴(在隋唐时期,桥梁能跨越近千米的宽的河流是不容易的)。洛阳的花卉种植也开始孕育,花城洛阳已见之于诗赋。
人口的密度反映着“人气”,而人气则是一个地区繁荣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今天的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最大,是人才汇集的地方。所谓人往人处走,水流水处流。而在唐中期,洛阳一带则是中国人口最多、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天宝年间,都畿道(东都洛阳及其辖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8人,位居全国第一(长安所在的京畿道每平方公里46人位居第三)。而都畿道及其周边的河南道,其户籍总数和人口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0.76%和22.14%. 同样位居全国第一。 [1] 当然,洛阳一带人口的密集与唐朝廷的人口迁徙有一定关系,为繁华东都,武则天时代曾迁大量移民到洛阳。 [2] 迁徙的人口中,以士族、文人墨客最为积极主动。投身官场,必须接近政治中心,而提升文化、获取名利、扩大影响也必须到政治发达,尤其是经济繁荣的大都市。洛阳历来为文化之都。唐代初中期,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作为国都之一的洛阳自然人气旺盛,文化名人荟萃。唐代几乎所有的大诗人都游历过洛阳,并留下几片诗句。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留恋洛阳风光,以诗文著称于世。武则天时,曾有宋之问赋诗夺锦袍的故事。唐玄宗时则有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越元默、东方颢、李子钊、吕向、毋照、陆去泰、咸广业、余钦、孙季直等十八学士荟萃上阳宫,张燕公献诗褒美,唐玄宗赐五色笺、八分书。李白曾八次来洛阳。王维、王建、顾况、韦应物等也曾留下著名的诗句。诗圣杜甫出生在京畿的巩县,葬在京畿的偃师。李白与杜甫曾在洛阳相遇。另一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则寓居洛阳,终老在龙门香山。著名的唐代诗人李贺则出生在东京宜阳三乡。
洛阳秀美的河山,宜人的风光,繁华的街市,奇伟的宫殿,启迪了很多人的审美意识。今人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洛阳八大景”、“洛阳八小景”,大多出自于对隋唐洛阳城的记忆。作为一个盆地,洛阳周边有山,城中有水,山清水秀,加上隋唐时期倾王朝之力加以打造,自然成为一个雄伟而有魅力的都城。其中最为秀丽的是龙门的风光,“两崖对峙,形若门阙,伊水经流其中,宛如一条长龙穿门而过。两山翠柏成林,郁郁葱葱,点点红楼分布其间。两岸绿柳交夹。伊水清澈,游鱼可数。无数石泉从山下石罅中迸出,千态万状,蔚为奇观,真是风景壮丽,山河奇佳”。
因此,白居易说,“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他晚年的生活大多与龙门相关,死后也葬在这里。李白、杜甫、韦应物、刘禹锡等都有诗句赞美之。
洛阳因洛河而得名,洛河不仅给洛阳以王者风范,更给洛阳以灵气与秀气。传说伏羲的女儿宓妃溺死于洛阳而成为洛神,使洛河早就纳入了文化的典籍与管理之中。洛河的生态曾经给了先人最早的智慧与审美,河图洛书作为中国人早期的文化记忆,成为中国最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曹植的《洛神赋》更使洛河成为一条情河。秦始皇曾有《祠洛水歌》,所谓“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联三光。”而到了隋唐,当洛河成为穿城而过的城中河,其风光更加秀美。据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中中国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显示,隋唐时期是中国气候较暖的时期,年平均温度比明清时期高出三度左右。从史书记载来看,洛河当时也处在丰水期,所谓的“洛水溢”常见记载。洛河自有舟楫之利,没有工业污染与震动,农业的环境容量使得洛阳一带植被尚好,气候又如今之江南,因此,从唐诗中看到的洛阳似乎不同于今天之洛阳。那时的洛河经过整治,桃李夹岸,绿树成荫,长桥卧波、帆樯林立,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所谓“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尤其是“金风消夏,半月横秋”的时节,更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夕阳西坠,秋风飒飒,漫步河畔,自觉暑气全消,所谓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而在清风月白之夜,笙箫管弦之声,荡漾于河空,缭绕于林间,正是“松风助幽律,波月动轻文。”(唐张仲素)于是洛浦秋风成为洛阳八大景中的一景。
唐代洛阳风景中与洛河有关的还有“天津晓月”。唐代洛阳皇宫的南门端门外有一条大街,南北长七里一百三十步,直通洛河岸边,因此,河津称为天津。隋代在洛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唐代改为石桥。这在当时应该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标志性建筑。我看过隋代的赵州桥,远没有记载中的天津桥宽、长。即便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南京长江大桥仍然成为民族的骄傲。因此,在1000多年前7、8世纪的中国,河床近千米的洛河天津桥的建设也一定是中国人的骄傲。天津桥的建成,使皇宫南门外的大街与街宽百步的定鼎门大街相接,成为都城南北之通衢。而天津桥的审美则是在凌晨时分,晓月挂在睛朗的夜空,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车马如流,一派热闹的景象。桥下,静影沉壁,晓月依旧,而人影动摇。所谓“马声回合云天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动与静的衬托,晓月与桥孔的对比,形成一幅别具审美特色的风景图画。
洛阳即为盆地,每逢清时节或九九重阳,人们踏青登高望远,总能换一个角度观察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其中尤以邙山最为合适。隋唐洛阳由于气候与生态与多年开发的缘故,古木森森,郁郁葱葱。傍晚,暮色苍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高大的城廓,雄伟的宫殿,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
而城市风光则首推位于洛河北岸的铜驼街,这里是国际贸易市场,货物集散远达西域。而作为城市风光,这里西依湹河,桃柳成行,高楼瓦屋,红绿相间。每当阳春时节,桃花点点,蝴蝶翩翩,鸟啼烟柳,燕剪碧波。因此,有唐诗赞曰:“洛阳春水扬春风,铜驼陌上桃花红。高楼叠柳绿相映,绡帐金莺香雾浓。”“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洲花月经铜驼。”(唐·司马扎)“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刘希夷)。
苏州园林甲天下。但是如果回到唐宋时代,则是洛阳园林甲天下。但那时没有“甲天下”之说,有的是:“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宋·邵雍)“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宋·邵西山)“洛阳名园歌舞沉,乱鸦啼破几深林。”洛阳园林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名。外戚梁冀筑园十里八阪,到了北魏时期做为古迹还有遗存,而在《洛阳伽蓝记》中,更成为私家园林的参照。晋代石崇的金谷园更为世人所传颂。“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南北朝·庾信)左思、潘岳等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于园中,饮酒赋诗,引领时代之风尚。到了唐代洛阳的私家园林由于高官云集更是得到发展,如李德裕的别墅——平泉山庄。“构筑台榭百余所。百下奇花异草,珍松怪石,靡不毕至其间。”李德裕自己写诗道“清泉绕舍下,修竹阴庭除;幽径楹盖密,小池莲叶初。从来有好鸟,近复跃鯈鱼。少室映川陆,鸣皋对蓬芦。”白居易则有《醉游平泉》,诗曰:“狂歌箕踞酒樽前,眼不看人面向天,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平泉朝游列入洛阳八大景,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从东汉始建白马寺起,洛阳就是一个寺庙遍布的佛城。北魏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到了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代,皇家的推崇,佛家寺庙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武则天就成让自己的宠男冯小宝扩建白马寺。寺中殿堂巍峨,宝塔高耸,僧众上千,早晚上殿诵经。而当风清月白之夜,或晨曦初露之晓,殿内击磬撞钟,钟声悠扬,远闻数里,成为美妙的天籁之音。尤为奇特的是寺内的大钟与城内钟鼓楼的大钟音律一致,产生共鸣,形成寺内撞钟城内响,城内撞钟寺内鸣的景观,堪为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