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营建一个辉煌壮丽的洛阳城
(2018-12-01 15:36:20)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建都洛阳就要保证洛阳的军事安全,为此,隋炀帝颇具想象力地营建了一个具有一定纵深的防线。这个防线将黄河作为天然屏障,然后自山西河津县黄河边上的龙门开始,向东沿山西高平县的长平、河南汲县到临清关(河南新乡县东北),渡黄河至浚仪(开封西北)、襄城(襄城县)到陕西商洛县)挖一条长堑。[1]这一做法颇俱想象力,如果能够保留可以与长城相媲美,堑壕是城墙的配套设施,隋炀帝却单独发挥,形成长堑。[2]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是其特色与创造,而善于附会的中国人可以把堑壕战的祖宗认到自己的名下了。隋炀帝此举主要是防御山东北齐故地的一些不测因素。关中则是其根据地与可靠的后方。关中西北的防御主要针对的是突厥等游牧部落。
在完成了洛阳外围的设防以后,大隋开始了洛阳的建设。隋洛阳城的建设没有承习魏晋和北魏时期的故址。有开拓力的隋炀帝看中了从邙山到伊阙的中轴线,这里西居魏晋故宫约10多公里,海拔相对高出一些,居周王城东部,大部分与之重叠。海拔的提高,是水利技术提高的结果,而城垣越过洛河更成为水利技术发展的标志。因此,隋洛阳城的营建是全新的,工程也是浩大的。尽管隋炀帝要求新城建设“务从节俭”。[3]但皇帝的有些话大臣们总是会反着听的,负责营建的宇文恺穷国家资源建造豪华的宫苑。修建乾元殿,洛阳附近没有所需的立柱,就从江西采来,二千个人拽一个柱子,仅一个柱子,就用数十万,“余则费又过倍于此”。[4]可以想见工程之浩大。
宫殿建成后,皇帝个人的休闲场所也需要修建,体现在空间上则是一个字——“大”。为了炀帝的HAPPY生活,在洛阳西南的宜阳县修建显仁宫,“苑囿连接,北至新安,南及飞山,西至渑池,周围数百里。”并“课天下诸州,各贡草木花果,奇禽异兽于其中” 。 [5]
都说苏州园林甲天下,那是明清以后的事。隋炀帝的西苑则是当时园林的楷模,甚至在面积上明清北京的皇家园林所不能比的。西苑周二百里,园中有湖,方圆十余里,湖中建有高出水面百余尺的方丈、蓬莱、赢洲山,山上再建台观宫殿,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之奇材异石,输之洛阳;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异兽,以实园苑。成为今人园林建设的范本。在湖的北面开挖一条龙鳞渠,沿着龙鳞渠建造了十六院,院门临渠,每院以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内的堂殿楼观,极端华丽。宫内树木秋冬季枝叶凋落后,就剪彩绸为花和叶缀在枝条上,颜色旧了就换上新的,使景色常如阳春。池内也剪彩绸做成荷、芰、菱、芡。炀帝来游玩,就去掉池冰布置上彩绸做成阳春美景。而湖边的十六院竞相用珍奇精的美食品一比高低,以求得到杨广的恩宠。杨广喜欢在月夜带领几千名宫女骑马在西苑游玩,并作《清夜游曲》,在马上演奏。[6]
不仅如此,宇文恺还为隋炀帝制造了陆路巡游的大型车舆,称为观风行殿。这个大家伙可分离装卸,能容纳侍卫数百人,下有轮轴,实际上就是一个可移动的宫殿。一年以后又造六合板城,更为可观。“方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二尺。甚至有了南北城门,四角敌楼,形似城郭,也可以离合装卸。[7]木作技术堪称发达。因此,隋炀帝下江南之龙舟的富丽堂皇也就可以理解与期待了。
在营建洛阳的同时,隋炀帝还要考虑交通问题,大一统的国家,需要大一统的交通,需要建设快速通道和国家的交通网,一方面解决首都洛阳的粮食问题,另一方面也为隋帝的出行创造条件。
修建运河是隋炀帝时代规划实施的,也是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巨大举措,它基本架构了中国交通的运行图,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而在京浦铁路修建以前其意义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宋太宗说,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8]修建运河,差不多很多朝代都有表现,但如隋炀帝这样的大手笔,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具有开创性的。在隋炀帝之前,隋文帝时代已经修建了从长安到潼关的文通渠,目的是解决从洛阳到长安的粮食运输。炀帝则更有想象力,为了使江南一带的财物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他下令修建了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到达黄河,然后在板渚黄河入淮河,又疏导邗沟引淮河入长江,把这条运输线直通江南的腹地。这是一条“御道 ”,因此,讲究景观与美化,沿河两岸不仅修御道,而且植杨柳。同时,为了征伐高丽,又以洛阳为中心开永济渠士直达涿郡,以便兵马动,粮草行。这样全国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与网络。南方许多地方将流水作为财,水旺则财旺,水到则财到,甚至家居中具有承接雨水的天井。[9]水路的沟通,使全国的水路成为一个网状,而洛阳就是这个网络的中心。做为首都与物流中心,全国的财富汇集的洛阳,洛阳的迅速膨胀也就顺理成章了。
帝国的中心除了辉煌壮丽外,还需要人气。当今的大都市哪个不是人气鼎沸?都市以其强大的磁力吸引着各地的移民,使得大都市的辉煌愈加丰富。庞大的洛阳城兴建以后,隋炀帝就“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还“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10] 此外,又从江南各州征调工匠迁往洛阳,“名为部京户,六千余家。”《大业杂记》记载了从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三千余家。于建阳门东首建十二坊,北临洛水,划定区域居住。[11] 一时间,洛阳富商云集,冠盖如云,百业俱兴,热闹非凡。
帝都落成,隋帝正在江南巡游。为给洛阳剪彩,炀帝于烟花三月的扬州出发,一个月后到达洛阳。“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于东京”,[12] 场面辉宏,声势浩大,六宫百官及眷属等大批豪门贵族随之迁居洛阳。大隋帝国新的中心诞生了。
洛阳的营建,大规模的人口汇集,尤其是皇亲贵族的云集,对财物粮食的需求巨幅增加,为了保证京都的粮食供应,隋炀帝在洛阳一带修建了洛口仓、回洛仓。在洛阳城内修建了含嘉仓。其中洛口仓、回洛仓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洛口仓,仓城周回20多里,有3000个窖,每窖容8000石。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13] 不仅粮食,而且食盐的储藏也惊人,含嘉仓就储藏二十万石。此外在宫城内右掖门“街西有子罗仓,仓有盐二十万石;仓西有粳米六十余窖,窖别受八千石。”[14] 这是直接供应皇宫的大型仓窖。
帝国的洛阳还是一个商业都会,城内共有三个商业市场,“东市曰丰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远。“丰都市周八里,通门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甍宇齐平,遥望如一,榆柳交阴,通渠相注,珍奇山积。”通远市周围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洛阳是为全国最大最繁盛的商业都市。因此,“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15] “西域诸蕃,往来相继”,[16] 隋炀帝则在建国门外建立宾馆,以接待四方使者,并设置专门官员管理各国商人到洛阳经商。
[1] 《隋书·帝纪·炀帝上》。“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
[2] 《隋书·帝纪·炀帝上》。
[3] 《隋书·帝纪·炀帝上》。
[4] 《贞观政要·卷二》。
[5]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6] 见《资治通鉴·卷一八0·隋纪四》。
[7] 《隋书·礼仪志》。
[8] 《宋史·河渠三》。
[9] 今天我们在江西、安徽,尤其是徽州的村落里到处可见。
[10] 《隋书·帝纪·炀帝上》。
[11] 《大业杂记》。
[12] 《隋书·帝纪·炀帝上》。
[13] 《资治通鉴·卷一八0》,隋纪四。
[14] 《大业杂记》。
[15] 《大业杂记》。
[16]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