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八王之乱
(2018-11-21 11:07:00)
标签:
历史 |
分类: 历史那边的洛阳城事 |
还在惠帝做太子时,司马炎担心自己智障的太子不懂房帏之事,担心皇室断后,就派宫女谢玖前去陪练,为纳妃做准备。食色性也,动物之本能,想来与智商关系不大,结果谢氏怀孕了。由于知道贾南风的凶虐悍妒,谢玖征得公公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意,另居别宫,才生下太子愍怀。对此,司马衷和贾南风一无所知。直到儿子三四岁时,司马衷才在父亲处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并向父亲寻问这个孩子是谁。司马衷继位后,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谢玖也被封为淑媛,从此导致了贾南风的忌恨,必除之而后快。太子虽然智商没有问题,却不喜欢读书而喜欢经商。贾南风则指示侍从们教唆太子不务正业,使他堕落。等贾南风有了儿子,这个太子的末日就临近了。299年,她策划了一个技术含量不高的阴谋,把太子灌醉,然后让他抄一封图谋杀害皇帝、皇后的“反书”。这种伎俩,知商不高的司马衷自然入套,信以为真,诏令赐死。实际上所谓的诏令与信以为真应该出自贾南风。朝臣们反对,贾南风做缓兵之计,改将太子囚于金墉城,而把其母谢玖杀害。然后在人们逐渐淡忘的时候,把年已23岁的太子杀害。
有司马家的人看不惯了,或者有想法的司马家人有借口了,总之,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梁王司马肜发兵入宫,逼司马衷将贾南风废为庶人,并入后殿抓捕贾南风。贾南风对司马冏入后殿非常不高兴,问他为什么来后宫。司马冏说奉诏来抓她。她很不屑一顾。说:诏都出自我之手,我怎么不知道,谁给你的诏。司马冏说是赵王、梁王。贾南风这才知道大事不妙,一下软了下来,对当初没有除掉赵王司马伦的兵权悔恨不已,“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 [1]是她最后的总结发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司马伦以贾南风的方式,假托帝意,用金屑酒赐贾南风死。接着按照封建时代政治斗争的惯用路径,诛杀贾南风的党徒,让贾氏路线上的人腾位子靠边站,这一集就谢幕了。
然贾南风的死又成为新的借口与导火索,终于开始了八王之乱的下集。淮南王司马允等对贾南风的死打抱不平,起兵讨伐,但实力不济,被司马伦消灭。如此,司马伦的权力达到极致,尝举兵守住宫城的各个大门,逼晋惠帝禅位,自封皇帝,大加分封,至于奴卒斯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颜曰:“貂不足,狗尾续。” [2]让自己的人充满全天下,司马伦以为可以坐稳江山。但是当时的老百姓都能预测出他的短命。
很快,原为同盟的齐王司马冏以及成都王司马颖、河涧王司马颙和常山王司马乂等共同起兵。经过60多天混战,10多万人的死亡,最终司马伦战败被杀。司马冏率数十万人进入洛阳,开始了司马冏的演出。但司马冏的演出一样短暂,居于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绥等不甘臣服,“同会洛阳,请废冏还第。” [3]长沙王司马乂趁机起兵干掉了司马冏,斩于章阖门外,暴尸于西明亭,并诛杀其党羽二千余人。史书上又出现了“死者相枕”的记载。 [4]舞台上司马乂成为主角。这不是河涧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要的结果,因此,共同讨伐司马乂。又是数万人的混战与死亡。洛阳城清明、开阳二门被烧毁。战乱导致京城水碓不得用,“战久粮乏,城中大饥”,“死者万计”,东海王司马越逮捕司马乂,“幽于金墉城”后被烙死。 [5]
司马颙与司马颖吸取了教训,不在洛阳任职,一个在自己的根据地邺自称丞相,一个在势力中心长安自称太宰、大都督。晋惠帝仍在洛阳,自不甘心,于是讨伐邺的司马颖,结果却战败被俘。部将联络鲜卑、乌桓人战败司马颖,带着晋惠帝逃回洛阳。而先一步进入洛阳的张方出迎晋惠帝与司马颖到长安。临行时,“分争府藏”,洛阳皇宫魏晋以来的积贮,尽遭劫掠。八王之乱对洛阳的破坏,堪比八国联军对北京的破坏。已失去军事实力的司马颖没有了地位,大权落在了司马颙的手中。东海王司马越率兵三万和鲜卑军队从邺城和徐州出发,一路杀来。这一次,司马颖、司马颙和晋惠帝司马衷都被杀,“道路死者不可胜数”。 [6]司马越好似成了最大的赢家,他拥立晋怀帝,自号丞相。
八王之乱已经使晋王朝千疮百孔。几次大战,每次都导致数万至数十万人的死亡。晋朝的大臣孙惠感慨道,“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良史书过,后嗣何观!” [7]柏杨说,中国人好窝里斗,从皇室中首先找到了祸根。这种内哄的结果,给外人以可趁之机。司马越也没有成为最终的赢家。八王之乱,不仅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也导致晋中央政权控制力下降,各少数民族聚集民族的凝聚力趁乱割据,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一些失意的文臣武将或士人离开晋朝而加入各个分裂的政权,互相攻伐,终于促成了各武装势力的大混战。作为政治中心,政权斗争引发血腥的战乱的悲剧不断洛阳在上演。
先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与司马越在洛阳周围有过两次激战。然后司马越东讨石勒,其部将留守洛阳的右卫将军何伦等趁机“抄掠宫寺,劫剥公主,杀害贤士,悖乱天下,不可忍闻。” [8]晋怀帝愤怒,下令讨伐司马越,双方展开仇杀。结果鱼蚌相争,渔翁得利。刘聪派部将呼延晏等进击洛阳。晋军“前后十二败,死者三万余人。”但呼延晏因援军未到,“掠王公已下子女二百余人而去。”晋怀帝备在洛河中准备逃亡的几十只船只也被烧毁。后王弥、刘曜赶到,与呼延晏合围洛阳。“时城内饥甚,人皆相食,百官分散,莫有固志。”汉军杀入洛阳,“纵兵大掠,悉收宫人、珍宝,” [9]杀死王公百官及士民三万多人,在洛河北岸把尸首筑成一座山以炫耀武功。焚烧宫庙,逼辱妃后, [10] 纵晋怀帝也被俘获。洛阳再一次遭到劫难。
几年以后,318年,控制洛阳的汉国皇帝刘聪死。其内部分裂为刘曜的前赵(据长安),和石勒的后赵(据邢台),双方围绕洛阳一带又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仅坑死在洛阳的士卒就达一万六千多人,而且第三次交战中改变了以往的火焚,而动用了水灌,洛阳的金墉城又成一片汪洋。 [11] 直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中原北方,战事才稍告一段落。但这时的洛阳一带已经是“苍生殓灭,百不遗一,河洛丘墟,函干涸萧条,井堙木刊,阡陌夷灭”。因此,魏孝文帝游历洛阳时感叹万千,《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