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六、东西轴线的建立

(2014-01-18 23:12:40)
标签:

商人

交通要道

天津卫

出口处

时间

分类: 平说西周

 

 

洛邑的建立,形成了关中到伊洛盆地的东西轴线,这个轴线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今天我们在想到中国的地缘结构时,首先想到的是南北这个概念。这既体现在几百年来军事政治的对立,也体现在南北文化的差别。林语堂、鲁迅等很多文化名人都比较过南人与北人的差别。虽然东西的差别也存在,但人们在讲东西差别时,主要讲经济方面,在讲文化或军事政治的对比时,我们脑子里可能更多的是南北。北方有气势,南方有气质,气韵。北方人豪迈,南方人精明,戏曲是最有地方色彩的。北方的戏锣鼓喧天,曲是“吼”出来的,大气磅礴,豫剧豫西流派的别称就叫“靠山吼”。南方的戏丝竹悠扬,曲是唱出来的,抑扬顿挫,所以南方人唱歌好听,北方人唱歌有气势。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一个南人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相反,北方人如果不想活了,才会像南方人那样好好地吃一顿。

还有一个现象,在冷兵器时代,南方人斗不过北人,林语堂说,南方人斗不过北方人,吃米的人斗不过吃面的人,做皇帝的总是吃面的。什么原因,是不是吃米的没有吃面的有劲?有这种说法,所谓“三十里糕,四十里面”。糕是米糕,吃了跑三十里就没劲了;而吃面的能跑四十里。还有北方人体型高大,南方人体型瘦小,个大力不亏,因此,整体体型高大的北人占了便宜。这貌似有理。北部寒冷地方的人体量会大一些,这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因为体型大,便于保温御寒——是一碗水保温,还是一锅水保温?同样,炎热的地区体量小则便于散热,一小盅水一定比一大碗水先凉。所以滚烫的功夫茶一定要用小盅来降温。体型小可能会在冷兵器时代可能会吃点亏。

但这不是关键因素,关键因素我以为有两点。一是北方有马,而南方缺马。古时候打仗,马在谁哪儿,谁就能取胜。马到成功,“马上得天下”。马会使人的战斗力成几何级数增长。但自然环境导致南方的气候、地形地貌不适合马的生长。密布的河流倒使南人离不开船,南船北马,南人行船,北人骑马,虽然船的运输作用远远超过马,但战斗作用,船又不如马,当人被征服了,船自然也就被征用了。人毕竟是陆地生物,因此,兵强一般是因为马壮。这是第一个因素,北人易胜南人的第二具因素是地理的因素,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沼泽,平原易攻难守,丘陵沼泽易守难攻。易攻难守使得北方容易被征服,容易统一,也因此容易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南方易守难攻,则容易保留文化,容易各自为政,也因此难以形成强大的势力而被北方各个击破。因此中国历史现象是:北人更容易屈服于强者,而南人则多宁死不屈。有个网友写得很好:

中国历史上,炎帝一脉,都是宁死不屈的勇士。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总之都是好样儿的。屈原投江,是不愿做亡国奴。每逢外族入侵,总是北方轻易丢失大片土地,再轮到南方来艰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战英雄特别多,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等。不像北边,一下一个汉奸石敬瑭,一下一个汉奸张邦昌,一下一个汉奸吴三桂。南边好容易出了个汉奸秦桧,也是一头来自北方的狼。

从宋以后,中国地方势力的较量往往在南北之间进行。宋辽、宋金、宋元、元明、明清、太平天国与清朝、清与民国等等,在地缘层面上,都是南北的较量。因此,从宋以后的1,000年里,我们形成了南北的格局和地域思维,这一时段,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开封或南京。

然而在宋以前的2,000年里,情况不是这样的。那是什么样的呢?

宋以前的2,000年里,中国的地缘结构主要是东西对抗,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族群之间的争斗也主要在东西之间进行。炎帝、黄帝集团来自西方,蚩尤集团则可能来自东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在中部较量,碰撞,来自西部的黄帝集团取得了胜利。然后黄帝的后代建立了夏,夏又被兴起于东部的商灭掉,商则被崛起于西部的周替代,此后,秦与六国之间、楚汉之间都是东西之间的较量。三国、南北朝时期似有南北对立的意思,但隋朝的建立仍然首先是东西较量的结果。直到唐代,统治者首先考虑的地域政治轴线,仍然首先是东西方向的。由于东西对立,因此,军事政治中心都在东西轴线上,在从周到宋的两千年里,王朝的首都不是在西安就是在洛阳。算上周朝,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略长一些。不算周朝,则西安作为都城的时间更长一些。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建都西安的王朝,一般会选择洛阳作为搭档,作为东都。正是东西轴线的反映。周王朝正是这样做的,而且是开了个头。此后的隋唐等朝代不过是模仿学习罢了。这是地缘政治的原因。

周秦汉晋、北魏隋唐这些统一或相对统一的王朝都以这一轴心的两点或两点一带为首都。夏的都城或在晋南、河洛一带,商的都城在河济或河洛之间,周建都于关中,是西安最早的都城,大约270多年,东周迁都洛阳,大约515年。秦建都咸阳,大约13年,然后西汉建都长安,东汉、曹魏、西晋建都洛阳,西晋灭亡后,中原成为少数民族的战场,直到北魏统一中原,迁都洛阳,然后分裂成北周、北齐,分别建都西安、安阳,后来北周吞并北齐,杨坚取得了北周的政权,建立了隋朝,建都长安,而隋炀帝建东都洛阳,以后,唐建立,仍以长安为都城,在此过程中,虽然唐太宗焚毁了隋东都洛阳的部分建筑,但他做了皇帝,又让人修复洛阳,建立洛阳宫,到了唐高宗时期,则重建东都建制,武周时期更是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而安史之乱毁掉了东都,毁掉了东都,也彻底毁掉了东西轴心的一个支撑,唐朝因此变得不稳定。后来虽然后梁、后唐、后晋仍以洛阳为短期的都城,但此时的东西轴线已悄然发生改变,向着南北轴线移动,于是,西安、洛阳再也没有机会作为统一王朝的首都。

东西为轴线的政治版图,构成了不同于今天南北为轴线的城市布局形态。因为在古代,城市是国家实行地方政治管理和收纳贡赋的节点,因此,安全防卫很重要,附带的军事意义重大,攻克一个城市,就占领了远大于城市的一片区域。所以,尤其是战略要地,尤其是对于首都意义重要大的战略要地,就构成重要的城市。周代以宗周、成周为核心,晋、卫、宋、鲁、齐、燕成为重要的节点。此后,河流山川构成的交通要道,往往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与政治节点,而这些山川河流港口构成的交通要道的背后都能看到西安与洛阳的影子,就如今天的战略要道能看到北京的影子一样。那时,汉江流域的襄阳、长江流域的荆州相对于西安洛阳是重要的城市。这也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等谋士如此重视这一地区的原因。襄阳是水陆交通的节点,北上换马,南下乘船,是以西安洛阳为中心的天下观的腰,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而荆州则是长江中下游的节点,控制荆州对长安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时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要穴。这个概念中,以洛阳为中心联通四方、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运河是重要的。而其中的节点要道成为重要的基地,开封就是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东西为轴线的版图中,一些关隘的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道理很简单,它以北京为中心的,其他古北口、天津卫等等。而在以东西为轴线,西安、洛阳为中心的时代,这些关隘,在周秦汉魏晋隋唐的史书记载中,基本不存在。不像明清那样,举足轻重。在那些朝代,天下重要的关口是函谷关、潼关、虎牢关这些关口。当然西安、洛阳各有侧重。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关隘,遗址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车马进去想掉头都没有地方。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关谷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战国时魏占函谷关而把强秦锁在了关中,秦占函谷关就拿到了出关的钥匙。六国合纵攻秦也全是以函谷关为战场,甚至鸡鸣狗盗的故事也发生在那个地方,可见函谷关的重要性。西汉时期,楼船将军杨仆曾平定南越国,立有赫赫战功,他是宜阳人,处在当时的函谷关以外,但他耻为关外人,因此,请求汉武帝“徒关于新安”,这样他成了关内人,函谷关也从灵宝迁到了新安县,这样,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而拱卫西安的作用下降。于是东汉以后,函谷关西出口处的潼关的作用突显。东汉以后,逐渐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的东大门和东西轴线上最为重要的关口之一。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它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道路狭窄,形势险要,自从三国时曹操与马超大战潼关,到隋、唐两朝,潼关都是重要的战略据点。特别在唐代,首都长安的安危,往往与潼关息息相关。潼关与函谷关实际上是一道关隘的两个口,对于西安来说,潼关是门户,函谷关是向东的隘口对于洛阳来说,函谷关是门户,潼关是西进的隘口。

虎牢关,在洛阳以东,荥阳市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虎牢关的得名也是有故事的,据《水经注·河水》记载,周穆王在圃田泽打猎,打猎必须让猎物动起来,于是,周穆王命随从掠林惊兽,忽然看到有老虎在芦苇丛中游荡,这个倒霉的老虎就被人俘虏活捉了,周穆王让下人把老虎关进笼子,畜之东虢,养了起来,有这样一个事件,这个地方也就起名叫虎牢。秦代在这里建立了关城,这里也就叫虎老关。但虎牢关之名,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朝代更替,屡有变化。秦代虎牢关,东汉成皋关,魏、晋为黄马关,隋设金堤关;唐代避高祖李渊祖父讳,亦改虎为武,称虎牢关为武牢关;北宋为行庆关;明洪武四年改虎牢关为古崤关;明晚期至清复为虎牢关;因在汜水之西,有时也被称为汜水关。这些关口名字虽然更迭,但其位置大致就在“虎牢”之地,而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虎牢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战争有数十起,最有名的莫过于刘邦与项羽的成皋之战和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武牢之战。《三国演义》中杜撰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更使虎牢关声名远扬。

当北京成为首都以后,这些过去曾经重要的关口或者不见记载,杳然已逝,或者已经降为老干部的故居,仅有参观价值。但是历史就在哪儿,时光丝毫不能抹去历史的存在。

历史上,周人建国后,就急于在河洛一带建立新的都城,但是这个时候东方出事了。商人造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