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发生在那个黎明的牧野之战
(2014-01-17 22:54:02)分类: 平说西周 |
从动物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善于捕猎的动物总是会选择时机,即使是狮子、老虎也不会贸然出击,因此,把握时机是猎手的基本素质。姬发此时就像一个充满杀机的猎手,他要等待合适的机会,因为他要对付的是一只庞大而凶猛的动物,他要等这个动物筋疲力尽、或者打盹的时候给他致命一击。因此,他派情报人员进入殷都。不久,情报人员报告说,殷朝已经乱了,恶人、小人得势,而好人失势。姬发认为这还不是时机。过一段时间,情报人员又报,说殷都乱得更严重了,贤者、有才能的人都出走了,姬发说,还不是时机。又过了一段时间,情报人员再报,殷商的乱局又加重了,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姬发与太公商议后认为伐纣的时机到了。百姓有怨不能说,商纣王已经坐在火山口上了,可以讨伐了。这是《吕氏春秋》的说法。
《史记》则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机会的来临。孟津会师二年以后,纣王杀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叔父王子比干,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他的太师和少师怀抱着乐器投奔周,武王才又受到鼓舞,誓师伐纣。实际上,作为纣王统治核心成员的太师、少师投周,起到了比任何间谍和情报人员更有效的工作,纣王的所有秘密一下大白于武王的面前。所以有人说,武王就是趁纣王的主力部队外出讨伐东夷,内部空虚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的。当然史书还有记载,说这一年周国发生了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国人情绪高昂,都愿意出去打仗。国内遭灾,粮食不够吃,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来监之际,总要想个办法解决,这是硬道理,所以,向别的族群借粮,比要饭体面得多,也比看着族人挨饿幸福得多,国内遭灾,必须转嫁危机,这个时候国人愿意出征。如果丰衣足食,日子过得舒坦,即使国王愿意打仗,百姓是不配合的,百姓不配合,很难打胜仗。而百姓为了自己的生计去打仗,不存在士气与动员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南侵中原就有这个因素,甚至主要是这个因素。总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时机。但是机遇与危险往往是共存的,这之后又发生了两件不利的事情,成王败寇,面对生死攸关的抉择,这次的两件事情是否又一次打消了武王伐纣的,周武王又做了哪些决定呢?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出发之前,据《史记》、《论衡》等记载,在此次伐纣前,按照惯例,又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让人担心,大凶。所以,智囊团中有人建议说,岁在北方,最好不伐商。但是太公却非常坚定,曾经以卖卦为生的他非常清楚,说,那些枯骨死草,能知道些什么?以祭则凶,以战则胜。武王非常信任姜太公,因此,队伍出发了。
第二件事是,武王出发后的行军途中,遇到恶劣气候,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甚至武王的乘驾的马也被雷电击死。周公很担心,说,“看来天不佑周啊!”。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仍然是太公站出来,力排众议。他告诉武王姬发,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讨伐商纣王的革命工作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现在是上天赐予的灭商的大好时机,如不加以利用,一定会遭殃。机会难得而易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太公的坚持下,武王展示了他英明统帅的一面,坚定信心。主帅的信心就是强大的战斗力,它能带领军队所向披靡。史书记载:说武王伐纣,过了通道就封闭道路,过了河就摧毁船只,过了河谷就拆掉桥梁,过了山坡就焚草烧山,以此表示绝不败回。军队抵达有戎国时,大风折断了军旗,谋士散宜生说,这可能是不祥的征兆吧?姬发说,不是,这是上天降落兵器。风停后又下大雨,水流遍地道路不通,谋士又说,这是不祥的征兆吧?姬发说,不是!这是上天在洗涮兵器。占卜时,龟甲灭痕,谋士又说,这可能是不祥的征兆吧。武王说,近年来虽然祥,却说明我们把敌人全部消灭了。武王冒着三种不祥的征兆,率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这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都来会合。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的大军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史记》下面的描写很有画面感。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有旄(m1o,毛)牛尾做装饰的白色旗帜,用来指挥。武王先抚慰了将士们,说:“辛苦了,西方来的将士们!”然后进行战前动员:“喂!我的友邦的国君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各位卿大夫们,千夫长、百夫长各位将领们,还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人、彭人、濮人,高举你们的戈,排齐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让我们来发誓!”接着武王历数了商纣王的罪行:“古人有句老话:‘母鸡不报晓。母鸡报晓,就会使家毁败。’如今殷王纣只听妇人之言,废弃祭祀祖先的事不加过问,放弃国家大政,抛开亲族兄弟不予任用,却纠合四方罪恶多端的逃犯,抬高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使用他们,让他们欺压百姓,在商国为非作歹。”归纳起来,武王历数纣王的罪行,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听信女人,二是对祖宗的祭祀不问,三是不重视自己的亲兄弟,而重用四方的罪恶之人,四是残害百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所以,上天下令让武王替天行道,惩罚商纣王。这就是传统的套路,让自己站在道义制高点,然后,也是最后,武王鼓励、命令将士们英勇杀敌:“今天我们作战,每前进六步七步,就停下来齐整队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击过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来齐整队伍,努力吧,各位将士!希望大家威风勇武,像猛虎,像熊罴,像豺狼,像蛟龙。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来投降的殷纣士兵,要让他们帮助我们西方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将士!你们谁要是不努力,你们自身就将遭杀戮!”誓师完毕,前来会合的诸侯军队,共有战车四千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帝纣听说武王攻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武王派师尚父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率领拥有战车三百五十辆、士卒两万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队急驱冲进殷纣的军队。武王的军队气吞山河,气势如虹,纣王临时拼凑的军队倒戈,很快成为武王军队的内应和拉拉队,引导周军冲向殷商帝国的首都,纣王自摆乌龙,一败涂地,带着自己的珍宝,穿上他的宝玉衣,很有骨气地走进火堆,自焚而亡。
武王伐纣的经历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占卜不可靠、天命不可信,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迷信的人会被占卜或天命吓住,而明智的人只会利用这种东西去凝聚人心。
二是情报、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做任何一件事情,要立足于实际情况的掌握及其机会的把握,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不能关起门来期待上天的垂青,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是主帅的信心与决断能力非常重要。作为统帅,勇气、胆量与魄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超过知识、经验与能力等智力因素。誓师伐纣,存在着许多不可知的因素,胜者将诞生一个新的王朝,败了不仅自己多年努力的事业付之东流,而且性命不保,可谓生死攸关。在风险与机遇并存,尤其是性命攸关重大的决策面前,武王智囊团成员的担心、疑虑与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但有这么一句格言,在运筹帷幄时要胆小一点,并想到最坏的结果,但在必须行动时,要大胆敢为,目空一切。如果等一切不确定因素都消除了,机会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因此,战场上,魄力胜过智力,执行力胜过知识力,勇者胜过智者,两军相遇勇者胜。这个时候,过多的算计是有害无益的,摸着石头过河,做了再说。这个时候,统帅个人的勇气与魄力就显得特别重要,统帅的镇定与超强的信心将起着巨大的稳定军心的作用。它能让队伍的战斗力成几何级数增长。这场这争的结果是四万多人打败了十七万人,表现是自摆乌龙,商军战场倒戈。但如果不是四万周人的气吞山河、锐不可当的气势,十七万人没有那么容易倒戈。
打败了商朝的军队,武王手持太白旗率领诸侯,进入商都朝歌,找到纣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发箭射纣的尸体,射了三箭然后走下战车,又用宝剑刺击纣王的尸体,用黄色大斧斩下了纣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纣的两个宠妃那里,两个宠妃都上吊自杀了。武王又向她们射了三箭,用剑刺击,用黑色的大斧斩下了她们的头,悬挂在小白旗上。这些动作在今天看来是野蛮无道、不文明的,但在当时却是可以接受的。武王做完这些才出城返回军营。
武王伐纣取得了胜利,但武王并没有灭亡商国,而是让商纣的儿子禄父继续管理或拥有商国。让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商国,实际上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监视、钳制商国。然后,武王让召公把箕子从牢狱里释放出来。让毕公释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让南宫括散发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同时,让南宫括、史佚展示传国之宝九鼎和殷朝的宝玉。让闳夭给比干的墓培土筑坟。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然后才撤兵回西方去。路上武王巡视各诸侯国,记录政事,写下了《武成》,宣告灭殷武功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