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云
此次甘肃之行首到敦煌,再沿312国道东行300余公里即至嘉峪关。
近年来也去过一些古城墙和关楼,但如嘉峪关这样规模和形制且保存完好的可谓绝无仅有。傍晚时分夕阳西沉,在秋风暮色中登上了嘉峪关。

关楼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嘉峪关城为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由于依山傍水,地势天成,攻防兼备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景区大门即看见一片湖水,芦苇在晚风中摇曳。
据介绍: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据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文中所指的“水”即进景区见到的“九眼泉”。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古称“峪泉活水”。
小景

“天下雄关”

城墙之一
古道

西望
嘉峪关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城内一角
让人感到饶有趣味的是有关戏台的传闻和壁画,据介绍: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为典型的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

戏台
让人侧目的是:戏台两边的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可看到画中尼姑赤裸上身,而右边的小和尚正用一面镜子偷照,确是一副古代的“偷窥图”。据说,因边关寂寞环境严酷,当事官员以此有娱乐守卫将士的作用,如此我到认为颇有“以人为本”的意思,符合现代观念。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概括了人间和世道的沧桑。

壁画之一
壁画之二

嘉峪关市远眺
此次去西北之前曾看过有关资料,离开嘉峪关时想起了在读过的诗词中有于右任先生一首:
嘉峪关前长城近处远望(于右任):
“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频。
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嘉峪关是此行最让人心生历史沧桑感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