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凝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花之王也。
赏牡丹处常有三地:即河南洛阳、山东菏泽和四川彭州(古称“天彭”)。而以洛阳为最佳。
笔者曾于十多年前到彭州赏牡丹。
彭州牡丹种植在城外丹景山一带,因地处四川盆地北部的丘陵,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适合牡丹生长,成为中国牡丹产地之一。每年春季沿山牡丹园内姹紫嫣红,风和日丽中在“农家乐”休闲度假赏花品茗确是乐事。
山东菏泽养植牡丹也是名重天下惜未去观览。
河南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阳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不但肥沃而且洛阳一带的土壤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民谚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牡丹繁衍条件十分优越,故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之称。
不久前笔者有洛阳一行,虽是“跑马观花”仍感不虚此行:“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副其实。

沉香亭北
牡丹属芍药科,为落叶亚灌木。原产中国,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
据介绍:洛阳牡丹的人工栽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洛阳名园的毁损,至南宋时,四川天彭(即今成都彭州)牡丹继起,有小洛阳之盛。从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中所列60多个品种看,大都是从洛阳引进的。明代,盛极一时的安徽亳州牡丹也有许多是从洛阳引进的品种。清代,曹州(菏泽古称)牡丹取代亳州牡丹而代之。洛阳牡丹先后传到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美国、荷兰、南非、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
花容
中国是牡丹的故乡,它也一直得到国人的喜爱。自唐宋即有描述牡丹的诗词歌赋,其后历代名人学士画家有关牡丹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
诗歌中最为著名的有唐朝诗人刘禹锡作《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群玉
带笑
传杨贵妃尤喜好牡丹。时在宫廷内多处栽植,春季花开常带众游赏。而诗仙李白有《沉香亭咏牡丹诗》为后人熟知: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在洛阳作官,遍访民间详尽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陆游在四川时曾多次春游彭州的丹景山观牡丹,并著《天彭牡丹谱》,书中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记得幼时读《增广》,中有“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除去它隐喻之意不谈,实则牡丹的价值是丰厚和多样的。且不说牡丹花独有的观赏特质,牡丹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花瓣可食用,其味鲜美;近年来又开发出牡丹为原料的产品,如牡丹酒、牡丹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牡丹滋补汤等系列牡丹食品。
新妆
同时牡丹美丽富贵的形象历来成为作品的内容,艺术家以此创造了无数的作品带给我们多样的精神享受!
近二十多年来全国三大牡丹种植和观赏地都举办了“牡丹花会”, 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商贸和经济。
洛阳牡丹花会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想:走过1500多年的历史,牡丹花原先的观赏价值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层面,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它“国色天香”的品质。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花卉,到洛阳观赏牡丹后我对它的美感也深了一层。
据介绍:通过国家花卉协会认定的洛阳牡丹品种已经达到960余个且还在不断增加。我到洛阳时虽是牡丹花开的盛季,但最早绽放的一些品种已凋谢,看到的品种虽然不多也让我惊艳。
文中及附后的部分“花影”,请朋友们一赏。
由于孤陋寡闻对牡丹品种仅略知一二故照片未有注明,惭愧。
春风无限
素雅

一枝红艳

露华
倾国

荷影

国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