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比较春风 |
我的《旅食天下》系列
古清生
五一节,总是淘书的好日子,风和日丽,街树葱郁,感觉居京生活正式鲜亮了起来。北国的春天,似乎要到五月方才现出一片明媚,过去这时间都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现在北京书市都改地坛了,去得就少。
近些时来,陆续有朋友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新书《旅食天下》系列为何买不着,居然连西单图书大厦都没有,我想这不大可能,图书市场再萧条,也不大可能萧条到我的书上,正如图书市场发生抢购,也不大可能抢到我的书上。《旅食天下》系列,一共有三本《味蕾上的南方》.《食在江湖》.《徘徊的鱼》,皆是一些食事与旅事构成,这些年来心态渐趋平和,多从淡雅宁静的风格着笔,写罢贴于天涯闲闲书话,或刊于各地报章,书友多予认同,心里也有小小窃喜,前时与《羊城晚报》读书编辑通话,她说在重读梭罗,梭罗是我喜爱的作家,我说喜欢梭罗那是当然的事情。人,积累了一定的阅历,便会有在心灵里筑一个窠的愿望,不再长日野奔。我纳闷,如果真的西单图书大厦也没有我的新书,那问题是有些重的,与社科出版社联系,说是有,我心坦然。
终于有一位朋友给我指出,我的《旅食天下》系列的封底标着建议上架的字样,却是注明“饮食文化/随笔”,因此书店将它排在菜谱的书柜去了。写饮食文化的书排到菜谱一列,似乎也没有什么错,但现实的书店,细分尚未到有“饮食文化”专柜的程度,出版社考虑市场细分,书店没有同轨,也就只好当菜谱卖了。这令我却有说不出的苦,因为我过去的书都排在散文随笔书柜的,我感觉自己还是一个散文作家,如是进入了菜谱排列,当是要将我从作家里面除名了去。奈何?这也是我的朋友没能买到我的书的一个原因。
图书市场细分,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边缘写作,对图书细分市场是一个考验,我也曾看到将网络文学排到计算机书系当中去的,这种情况太约也怨不得书店的工作人员,好在是大城市现在可以电脑查书,去年这时候到南京,去书店买几本自己的书送人,就去电脑查过,却也因为找不到位置,花了不少时间,那一刻真有一种大海捞针之感。买书,卖书,已经是一个学问,到书店细细地淘书,恍然觉得是已往的时光,有时候买书也想起到当当网上去订购了事,然我还是以为,到三联书店.风入松和国林风去淘书,终究是一件乐事。
再说到我的《旅食天下》系列,我以为类似题材,搁置到文学书柜比较好,文学书系这块仍是书店的热门读物,占据比较醒目的地方,大家往一块扎堆,书在其中也显热闹。朋友买不着,就也只好送了,送出了快一百套,计花费了二千多元,关键是包装比较令人头痛,如今是头痛也没有办法,心里就想着,这个五一节还得去淘些自己的书回来,争取能够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