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比较雷电 |
古清生
韩浩月说,作家应尽可能在重要的网站建博客。韩浩月是中国唯一的纸质《博客》杂志主编,研究博客超出常人。听从韩浩月的建议,我也放弃了只在天涯建一个博客的想法,尽量多建几个博客吧。
我现在也认为,博客已经超出网络日志的范畴,那些经过内容筛选,突显某些又屏蔽某些的日志,对比以前在笔记本上写的日记来看,它只能是伪日记。诸多中国人在文革吃过日记的大亏以后,痛感写日记就是给自己写“罪证”,文革后写日记的热情大减,即便是坚持写日记的,都不往真实里写,在上世纪末,一些作家活着就把日记拿出来出版,那还能叫什么日记?
伪日记以后的网络日志,也就是现在的博客,跟写在路边的黑板报上一样,根本不是甚么私秘空间,而作为名博推荐的博客,更与私秘无关了。想一想吧,日浏览量上万,十万或数十万,这还有私秘可言,早已超过一些报刊的发行量了,它应该是公开的个人媒体。我想,应该是这样来定义博客才是:博客就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供公众浏览的个人媒体。但由于人皆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其报道性的信息可信度要大打折扣,因为并无法律规定博客写作要有真实性和中立原则,故博客内容不可以作为重要消息来源。这样,纪实性的博客(不论其纪实的对象是自己还是他人),因参考价值较低将渐被冷藏。
有价值的博客,会有两种,一种是提供有审美价值的文本,也就是现今比较流行的随笔、札记等,另一种是批评博客,现在网络上的批评博客已经比较流行了,名人的批评博客的价值已经突显出来,而非名人的博客,也因为博客的批评火力强烈而渐成名博。由于每一个网站的博客群都设有博客内容推荐机制,这个机制比较有效地将深埋博客中的批评内容极时选择和推荐出来,也就成了名博和名人制造机。比较之常规媒体,博客的选择机制显然要公平和及时得多。
由此看来,博客时代将开启一个新批评时代,这个新批评时代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网民的参与性,在网民建博热情空前高涨的情势下,批评内容将大大超过其他博客内容,因此由博客建设的新批评时代,也就成为人类理想中的“百花齐放”时代。这样,再回头看《博客》杂志主编韩浩月的博客理论,多建博客是十分必要的,我再补上一句:将博客作为个人的批评平台,则是更加必要。在当前,也只有博客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批评平台,它又兼具精英和平民化,总之,博客的兴起,为未来的批评提供多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