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調整結構 比滙率改革更迫切

(2010-07-13 21:48:06)
标签:

财经


 

隨着中國外貿形式的逐步趨穩,以及外滙儲備上升速度再次加快,國際市場對於人民幣滙率的關注程度重新上升,不少分析報告開始對人民幣升值的時間和幅度進行競猜,其情形十分類似於2005年前後的市場分析格局。不過,從趨勢看,不應把當前的市場格局與2005年前後做簡單類比。

一、金融危機時期人民幣滙率波動幅度降低有其客觀合理性

分析人民幣滙率走勢,需要把危機時期的滙率波動趨勢和宏觀經濟正常化時期的滙率波動趨勢分開,危機時期的滙率趨勢往往圍繞經濟復甦的大主題。

降低滙率波動 促進經濟復甦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增長本來就對外需依賴十分嚴重、同時在金融危機時期外需受到衝擊也十分顯著的國家來說,高度重視滙率及其對外需的影響是具有內在的合理性的。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滙率的波動對於中國的出口企業的影響實際上是相當顯著的,這主要是因為,對於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的一個中間環節的一些內地加工貿易企業來說,滙率的波動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中國本土的一些一般貿易企業,滙率的輕微波動卻可能直接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乃至可能產生生存的壓力,而這些本土企業才是對中國經濟產生直接影響的企業群體之一。

同時,在危機時期人民幣滙率波動幅度的降低,也在促進中國經濟復甦的同時,帶動亞洲部分國家、特別是一些資源國的經濟復甦,同時所形成的順差和新增的外滙儲備,在繼續增加持有美國國債,也支援了美國金融市場穩定和經濟復甦,因而對於全球來說也是有積極價值的。

當然,維持人民幣滙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相對穩定,也提出一些宏觀經濟的新難題,例如如何應對資產泡沫的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滙率波動來贏得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主動性、抑制可能出現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促進內需擴張等課題。

二、中國的貿易順差不是僅僅依靠人民幣升值就能消除的

中國貿易順差 難靠升值消除

從政策導向看,實際上中國一直在積極採取措施促進貿易和國際收支的平衡,例如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恢復浮動以及相伴隨的一次性升值,也是試圖平衡此前在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所累積的貿易盈餘。但是實際情況卻表明,因為全球經濟所出現的結構性變化,中國的貿易盈餘在2005年之後的上升,還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從更大的背景上可以說,這種貿易順差的積累更多體現的是全球產業鏈的轉移趨勢。

從國際收支平衡的角度看,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出現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入時,都不可能完全靠滙率升值來平衡掉,就如同美國出現大量的貿易逆差等狀況,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沒有的貶值來解決一樣。滙率的大幅波動所可能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反而可能會對實體經濟形成多方面的衝擊。

從當前中國的具體狀況看,因為中國特定的城市化發展階段,以及加工貿易佔據重要地位的貿易結構,注定中國的貿易必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會有貿易的盈餘,同時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也必然會吸引外資的流入,這種格局所形成的雙順差是結構性的,很難僅僅依靠滙率升值來解決,而要調節這種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除了一定程度的小幅升值外,主要應該是依靠中國經濟的內部改革和結構調整。

三、目前關於人民幣滙率的爭論凸顯了中國加速內部改革和結構調整的迫切性

關於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討論再起,與其說體現了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壓力,還不如說,在更大程度上,這體現的是中國經濟加速內部改革和結構結構的現實迫切性。

首先,要素資源價格的扭曲實際上放大了滙率升值的壓力。中國低估的本土資源價格使得中國的出口優勢被放大,同時也使得企業更傾向於依靠廉價資源進行出口,增大對資源的消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快要素和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是促使滙率更為合理、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也促使內地資源配置更為合理的關鍵因素之一。

其次,非對稱的外滙管制措施放大了外滙的供給,進而放大升值的壓力。因為當前的外滙管理體制基本上還是在外滙短缺時期形成的,因而內在的是強調增大外滙的供給而抑制外滙的需求,在當前外滙已經相當充裕的今天,這種不對稱的外滙管制客觀上放大了升值的壓力,因此調整外滙管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內部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內容,特別是要給企業和居民,以及金融機構更大的外滙運用權,避免過分將外滙集中到政府手中而形成運用的更大的難度。與此相伴隨的一個新課題是,從危機中的國際貨幣體系及其缺陷可以清晰看到,人民幣在資本專案的可兌換和國際化是必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客觀上要求要逐步推進意願結售滙,同時逐步放鬆人民幣在滙兌和交易環節的不同限制。

第三,從整個經濟結構的角度看,擴大內需,減少過分依賴外需,同時優化利用外資和出口產品的結構,提高出口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降低對資源的過度消耗,是必然會面對的結構調整。

四、全球化的新格局和中國的新地位決定了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性

與以前的滙率爭論中的觀點格局不同的是,以前更多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強調人民幣滙率應當升值,而在此次危機中可以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成為對人民幣滙率和貿易順差更為敏感的主題。

客觀地說,目前的人民幣滙率制度所支援的國際收支格局,總體上對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是有利的,這既包括中國出口中本身就包含了相當比例的外資企業、中國經濟的復甦所支援的需求增長對國際市場發揮積極的帶動作用,同時中國所形成的外滙儲備增加的對美元的購買,也支援了美國經濟復甦。而對一些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危機時期,對於人民幣滙率及其貿易順差可能更為敏感,這其中既有誤解的成分,也可能蘊含中國需要加快結構調整、轉換增長方式的現實動力。

內地GDP快超日 增國際影響力

具體來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兩頭在外的外需主導型的增長方式,對帶動中國經濟發揮了十分積極作用,在中國經濟的總量相對較小、參與這個國際經濟產業轉移的區域,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局部地區時,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可能還有限,但這種增長格局實際上是形成於亞洲四小龍等小的經濟體的發展路徑的,這些小的經濟體採取這種幾乎完全依賴國際市場的增長格局,在客觀上因為其經濟總量相對較小而大致可行,從自身條件上也因為經濟規模相對小而不得不採取這種增長路徑。

但是中國作為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歷此次危機之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特別是具有標誌意義的是中國的GDP會很快超過日本,那麽如果中國繼續推行這種來自於小經濟體的增長格局,就可能會對全球不少的新興經濟體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全球化的新格局以及中國所處的新地位、發展的新階段來說,轉換這種增長格局的現實性顯得尤其迫切。

因此,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無論合適人民幣重新進入雙向波動、小幅升值的軌道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即使重新進入這個軌道,其幅度也是十分有限的。從當前的市場格局及歷史經驗看,更為關鍵的問題,還是當前的滙率爭論所凸顯出來的關於內部經濟改革,以及結構調整的迫切性。

撰文: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