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评论 |
是谁书写了Wikipedia这部百科全书?Jimmy
Wales和和他的团队最近做了一个统计,试图发现Wiki贡献者中的2-8定律,也就是20%的使用者贡献了80%的内容。
但结果却并不严格符合这个判断。数据显示,50%的修改是被0.7% (524) 的注册用户完成的,最活跃用户占总用户的2%(1400),完成了73.4%的修改,而剩下的25%的修改仅是更动了很少的,如拼写错误,句子结构之类的内容。
在这项试验基础之上,Aaron Swartz做了另外一项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论,他跟踪了一位女明星的wiki条目,结果发现,最大贡献的前十名当中,只有两名是注册用户,六名是在整个wiki站点贡献少于25次修改的非活跃用户,有一名是只修改过这一个条目的用户。另外他还随机选取了其它的条目来做测试,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这说明了什么呢?虽然大多数的更动和修改都是核心用户完成的,但大多数的内容却是非活跃用户贡献的。他将这个现象解释为大部分的用户贡献了零散的知识,但最终很大一部分这类信息并没有被审核者采纳,被采纳的部分内容随即被核心团队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组织了起来(好像大部分关键修改都是核心成员完成的)。这就造成了统计”修改“和统计”内容贡献“完全相反的结论。
那这是否也说明,Wikipedia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大的”曝光“以及更大的用户基础呢,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核心编辑团队的建设似乎是保证质量的措施,而核心团队并不能贡献更多的内容,内容还得靠长尾来实现。当然,这项研究也有缺陷,那就是不能历遍所有的数据来统计最终接近事物本来面目的结果(有600亿次修改啊)
内容来自:Who Writes Wikipedia?
似乎他还在竞选2006 Wiki基金会的理事哦?期待他的下一篇大作:Who runs Wikipedia.
但结果却并不严格符合这个判断。数据显示,50%的修改是被0.7% (524) 的注册用户完成的,最活跃用户占总用户的2%(1400),完成了73.4%的修改,而剩下的25%的修改仅是更动了很少的,如拼写错误,句子结构之类的内容。
在这项试验基础之上,Aaron Swartz做了另外一项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论,他跟踪了一位女明星的wiki条目,结果发现,最大贡献的前十名当中,只有两名是注册用户,六名是在整个wiki站点贡献少于25次修改的非活跃用户,有一名是只修改过这一个条目的用户。另外他还随机选取了其它的条目来做测试,都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这说明了什么呢?虽然大多数的更动和修改都是核心用户完成的,但大多数的内容却是非活跃用户贡献的。他将这个现象解释为大部分的用户贡献了零散的知识,但最终很大一部分这类信息并没有被审核者采纳,被采纳的部分内容随即被核心团队人员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组织了起来(好像大部分关键修改都是核心成员完成的)。这就造成了统计”修改“和统计”内容贡献“完全相反的结论。
那这是否也说明,Wikipedia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的是更大的”曝光“以及更大的用户基础呢,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核心编辑团队的建设似乎是保证质量的措施,而核心团队并不能贡献更多的内容,内容还得靠长尾来实现。当然,这项研究也有缺陷,那就是不能历遍所有的数据来统计最终接近事物本来面目的结果(有600亿次修改啊)
内容来自:Who Writes Wikipedia?
似乎他还在竞选2006 Wiki基金会的理事哦?期待他的下一篇大作:Who runs Wikipedia.
后一篇:为自己著书立说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