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各类媒体上充斥着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评论以及探讨.综合起来,无非是把症结归在了供求失衡, 早年的教育产业化和大规模扩招导致了今天大学生数量陡增, 素质下降. 以前的高考,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能够竞争胜出的, 在后来的岁月里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尖兵人才.在那会儿,大学生是一种知识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都经得起考验的代名词.而时至今日呢?大学生似乎在变成了社会的负担.
让我们看看调查而来的大学生普遍心态如何.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的一项联合调查表明.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一方面觉得没学到东西,另一方面感觉投入产出太不成比例.笔者也在某网站就业板块看到有帖子介绍经验说. 遇到应聘别说你大学毕业, 给他看高中毕业证, 说你有四年的工作经验了, 一准找的到工作.
大学教育成为鸡肋, 一方面是学生和家长对上大学值与不值渐生怀疑,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百般刁难应聘的学生.问题出在了哪里?是大批量生产导致产品质量显著下降?是各个行业的工作缺口真的不需要新人了吗?
我看不是.问题出在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制度.产业化了的高等教育现在就好比一个工厂, 但工厂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却只是蒙头按照自己既有的模式来生产产品, 完全不管不顾市场需要什么, 如何让市场认可你的产品, 产品生产出来了, 要产品自己去找买家.就好像电视电冰箱自己跑出工厂,走在大街上推销自己多好多好, 而与此同时,产品质量和功能性又都由于高校的闭门造车而低于终端消费者的预期.
但反过来想想,单凭学校自己,是无法解决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高回报的预期, 以及学生能力心态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状的. 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一个策略组合来改进我们现有制度的缺陷.
首先,制度性的让学生在就读期间就了解企业以及要找到一个好企业需要具备的要素,
让他们在入学不久就意识到要为自己将来的出路"写一份好简历"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
用人企业也需要一个过程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遴选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在大学生生产过程中,供需双方缺乏了解,导致产品最终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调适自己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症结所在.
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借鉴西方教育制度下的中途实习模式, 在大二或者大三中间实习一年,然后在回到校园.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在实习期以及最后一年的学习中调适自己到最符合市场需要的状态, 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低成本的筛选合格的人才.
那么这个方案可实施性如何呢?某招聘网站联合央视东方时空对于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调查表明, 在问卷调查的5296名大学生中,69.2%都表示“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愿意在一家相对理想的单位零工资就业”。也就是说,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愿意以低薪来换取工作经验以及企业对自身能力的肯定的.
如果将零工资提前一年会不会更好呢? 应该是这一个合理,可行且多方共赢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