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与房市
(2009-03-26 23:29:17)
标签:
城市化农民工房价城镇人口财经 |
分类: 宏观观察 |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
关于农民工的数量,还有另外一个数据。按照普查数据,2007年底,城镇人口5.9亿,占比44.9%(即所谓的城市化率);按照户籍登记数据,2007年底,非农业人口4.3亿,占比32.9%。差距在于,普查数据中的城镇人口是城镇常驻人口(城镇连续居住时间在6个月以上)概念,而后者是户籍概念。因此,这两个数据之差(1.6亿),应该主要就是农民工。
现在都在说促进内需,有一个观点是作实城市化。也就是通过给予1.6亿农民工城市身份,使之享受城市的居住、医疗、教育、养老等各项权利,进而拉动内需。以居住为例,国家统计局2006年曾经有一份调查,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很差,虽然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但大多数(2/3)的人都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一个有意愿在城市购房居住的农民工应该有0.8亿。
在这0.8亿中,还应该考虑购买能力问题。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收入水平。2006年农民工每人每年平均往家里寄回0.45万元。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工的支付能力是很低的。但是考虑到有在城镇定居意愿的农民工应该收入都相对较高,我们不妨假设这部分人每年可以往家里寄钱1万元(这是农民工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第二,进城打工时间。1997年,普查数据与登记数据的农民工数量大约是1亿(0.96)。据此,在城市生活10年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大概在0.6亿左右。
综合计算,则至少有0.6亿农民工的储蓄或者说累计可支配收入应该在10万元以上。假设用三年时间解决这6000万农民工的身份问题,使之成为真正的市民。那么,每年就需要增加2000万人的住房需求,按700万户计算,每户80平米,单户房屋总价20万元,(20%首付为4万元),则每年据此带来的住房需求为5.6亿平方米,总支出1.6万亿元。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需求,因为2008年全国商品房总销售约6.2亿平方米,销售额约为2.4万亿元。
但是,我们这里由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把房价降下来,在上面的测算中,我们假设房价为每平米2500元,而2008年,全国房屋均价大概在4000元每平米。否则,即使给了农民工城市居民身份,他们也不会买房子,也买不起房子。
房子不能太贵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还要留给农民工用于别处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