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短信,题目是“一夜情与次贷危机”,颇有意思:
有一天,一位其貌不扬的男士,带着一位十分艳丽的OL,来到CausewayBay一家LV店。他为OL选了一价值6.5万元的LVhandbag。付款时,男士掏出支票本,十分潇洒地签了一张支票。店员有些为难,因为这先生是第一次来店购物。男士看穿了店员的心思,十分冷静地对店员说:"我感觉到,您担心这是一张是空头支票,对吗?今天是周六,银行关门。我建议您把支票和handbag都留下。等到星期一支票兑现之后,再请你们把handbag送到这位小姐的府上。您看这样行不行?"店员放了下心来,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且大方的承诺,递送handbag的费用由该店承担,他本人将会亲自把这件事情给办妥。星期一,店员拿着支票去银行入账,支票果真是张空头支票!愤怒的店员打电话给那位顾客,客户对他说:"这没有什么要紧啊!你和我都没有损失。上星期六的晚上我已经同那个女孩上床了!哦,多谢您的合作。" 这个故事揭示了次贷危机的本质。人们在对未来收益充满良好预期的时候,对于可能加大风险缺乏防范意识。美女认为周一六万多的LV就到家了,自然也就放松了警惕,认为这次投资是值得的,对于投入产出的预期是建立在一个具有巨大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的。而对未来收益况下的。而对未来收益预期的包装则是这些投资机构最擅长的事情。中国的股民大多数跟这个美女一样,所以亏钱基本上是定了,没有这些人,股市赚谁的钱呢。而媒体和分析家们,往往在其中扮演了LV店员的配合角色。
窃以为,LV店员如果改变一下策略对自己会更好:大量接受这样的支票,比如说100张,但却不急着去银行兑现,而是直接记入销售收入,然后再在月底时向老板报功并领取优厚的奖金或者说提成,一旦拿到提成,就立即辞职走人。等到几个月后LV店老板拿着支票去银行兑现发现是空头支票时,LV店员早拿着优厚的奖金到巴厘岛度假去了。即使追问起来,LV店员也可以辩解说自己也不知道那是空头支票。--在次贷危机之前,LV店里估计没有要求店员必须立即核对支票是否为空头的规定。
如此一来,LV店员的身份,就不仅仅是短信最后评论的配合角色了,而是投资银行、评级公司等中介机构角色了。雷曼倒闭了,但是雷曼的高管层们过去几年拿到的优厚分红和奖金难道会吐出来么?标普、惠誉等当初将很多高风险次级债券等都评为AAA级,现在又将其将为垃圾级,难道他们会为投资者买单么?估计连当初评级费收入都不会退回来。
再进一步思考,其实,这样的事情以前在银行、特别是中国的银行里经常发生。银行行长发放了贷款,获得了贷款利息,拿到了奖金。但是几年后,贷款变成了不良,本金收不回来了。但是发放贷款的行长早已经提拔高升或者调离别处了,跟次贷又有和区别?
不过,这几年银行改革,实行了贷款终身负责制,所以银行行长也成了高风险职业,不好当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