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人为本:落到实处不容易

(2007-11-15 21:00:45)
标签:

产经/公司

分类: 随感杂谈

 

这两天读余世维的《赢在执行》,其中谈到影响中国企业执行力的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制度本身不合理:

 

“国内的企业中,许多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执行,是因为制度本身缺乏人情味或不够合理,导致无法执行。比如,国内企业规定八点上班,管理的严格的企业规定,迟到一次就重罚或者迟到三次就开除,看似管理严格,但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一方面中国的职员职业心态还不到位,别的企业管理的不那么严,自己的企业管理的太严,这本身对员工就是一种付出,需要相应的成本回报;另一方面,中国的交通不确定因素也太多,谁知道今天会不会交通堵塞,不可能每天都提前一个小时动身去公司。最后变成制度刚开始严格执行几天,以后就是总经理想起来抓一下,想不起来就放任自流了,久而久之公司的制度都变成了纸上谈兵。而在真正管理的好的公司管理制度就人性化一些,但执行相当严格。还是以作息管理为例,有的公司就规定,如果九点上班,九点十五分以前到公司的,一个月三次以内不算迟到,第四次就重罚,员工也很拥护,执行得很好。”

 

书中对这一做法的评论是:“企业在设计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时一定要本着这样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制度和规定都是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工作的,是提供方便而不是为了约束,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制定制度时一定要实用,有针对性。”与此类似的,是一些企业的上下班打卡制度。作为科学管理的一个实例,上下班打卡方便易行、成本简单,能有效降低员工的缺勤率,但也必须与周到细致的配套制度相结合,否则其负面效应将不可低估。例如,对于频繁加班的员工,晚走没问题,但如果加班很晚、如何处理第二天的晚到?同样是迟到,迟到1分钟与迟到20分钟如何区别?等等。如果没有一个合乎人情味的制度细则,加班者要经常走很多烦琐的程序(例如加班晚时的第二天补请假),迟到1分钟与迟到20分钟被毫无区分的简单视为迟到,则肯定会让前者心存怨气,进而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关键的,这种制度会导致员工一旦发现自己将要迟到,就产生与其迟到1分钟不如迟到半小时的逆向选择行为。

 

实际上,据自己的了解,不少原来实行考勤卡制度的外资公司,现在已经取消了这一做法。因为这种制度给员工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在交通拥挤的现代城市上下班高峰期间,员工要想永远避免两三分钟的迟到是很难的,尽管可能他们主观上都不想迟到。所以,这些外资公司认为考勤卡制度会给员工很大的思想包袱,与以人为本的原则想违背。所以,他们现在虽然也打卡,但主要是作为进出安全的考虑,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每个月的出勤情况来控制员工的福利(出现严重考勤异常问题的人例外)。考勤问题主要交给各个部门主管灵活掌握。事实上,很多公司授权各个部门根据自己业务自行决定上班时间表,例如,可以实行保证工作时间的晚到晚走制,也可以实行时间任务制。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现在很国企业开始实行上下班考勤制度,其实是在拾人牙慧,执行别人已经开始淘汰的制度,即使不能说是倒退,也根本不算进步。就像那个比较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段子所说的:“以前城里人穿的确良,农村人穿布衣裳,如今农村人穿上的确良了,城里人又喜欢穿布衣裳了;以前农村人吃菜,城里人吃肉,如今农村人吃上肉了,城里人又开始吃素了;以前农村人吃不到糖,城里人有糖吃,如今农村人刚吃上糖,城里人却开始尿糖了;以前农村人上厕所用硬纸,城市人用软纸,如今农村人开始用软纸擦屁股,城里人又用它擦嘴了……”

 

现在中央提倡以人为本,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也都口口声声说要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但是真正完全落到实处的,恐怕并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