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银监会年报 |
分类: 银行观察 |
99分的银监会年报
――《银监会2006年报》再解读
文/付兵涛
银监会最近公布其成立以来后的第一份年报,详细通读一遍,并写了一篇所谓的解读文章,但由于文章篇幅和体例所限,实际并不解渴,有几点感受如梗在喉,还想一吐为快。
银监会四年多的表现,给人的感觉是处处走在银行业的前列,扮演银行业超前和先进理念的传教士角色,领跑银行业。银监会成立之初,就成立国际咨询委员会,并坚持每年召开会议,积极寻求国际专家的智力支持;组织翻译了basel新资本协议等大量国际性专业文件,帮助国内商业银行认知和接受国际化的风险管理理念;引入贷款分类偏离度和迁移率等概念,制定集团客户管理办法、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等大量的规范性监管规定;对银行业进行大量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帮助银行改进管理制度和技术,并防范风险;大力倡导和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面向全球招聘管理人员,这一点即时是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做到,哪怕是做做秀的都很少。
记得04年年初,领导安排我为一份银行类杂志撰写03年银行业10件大事点评,其中一条选的就是银监会的“很作为”。现在三年多过去,面对银监会的年报,自己总的评价是,银监会这几年的表现绝对担当得起当时对她的评价,完全可以打99分。
至于剩余的1分,一半留给银监会面临的一些艰巨任务:农村金融问题、银行业对外开放问题(如何把我开放的度的问题)等等,特别的,银监会如何处理来自地方政府对其监管职能挑战的问题,例如最近媒体报道的银监部门在辽宁葫芦岛商行号令难行的难题,是对银监会监管智慧的重大考验。
另外一半留给年报自身的问题。银监会的这份年报,是中央部委单位中的第一份年报,又一次显示出了银监会与国际接轨的超前性,表现出不仅仅是姿态,还有勇气。我们希望看到,银监会的年报今后能够年年出。
最后,向说一下监管成本问题。恰好前段时间,自己比较详细的浏览过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的官方网站:SBA每年都发布年报,不仅介绍其工作和业务,更重要的,还公布其本身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包括费用预算的明细(当然不是一笔笔的发票明细,而是费用分类和重要预算计划说明等)。
原因有二:其一,监管是有成本的,从这一点看,不是说监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越多越好,因为现场检查虽然可以增加监管的力度和更有效防范风险,但是会影响被检查机构的效率,也会带来直接的监管费用。其二,监管者也需要被监管,一个最主要的途径,是充分公布信息,接受公众监督(中介机构、被监管对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