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村金融图集 |
分类: 银行观察 |
《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告诉我们什么
文/付兵涛
6月28日,中国银监会编制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以下简称《图集》),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首次全面地向人们揭示了中国银行业网点在全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布局情况。
《图集》显示,截至2006年末,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以下简称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超过11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56%;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各项贷款余额4.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万亿元,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银监会认为,《图集》揭示了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均银行网点较少。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网点数只有1.26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个。二是银行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虽然平均每个县的银行网点达到50多个,但30%以上集中分布在县城城区,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另外还有3302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网点。三是乡镇的银行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网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储,只设有一家银行网点的乡镇全国还有8231个,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万元。
我们觉得,《图集》能告诉人们的,其实远远超出了标题中的“农村金融”四字,存在的问题也不止上述四个。笔者经过简单的分析,就发现我国银行业网点布局中至少还存在如下一些特点和问题。
第一,我国银行业网点资源总体上仍然偏少。按人口计算的银行业网点密度,美国是每万人2.5家、德国是5家、意大利是4家,而《图集》显示,我国是每万人1.5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银行网点的排队长龙。第二,银行网点在各地区布局不均衡。《图集》显示,我国银行业网点总数愈19万,但仅营业网点超过1万家的广东等前6个省份占比就达38%,而网点数最少的西藏和青海合计占比还不到1%。
第三,农村信用社之外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在本次公布的《图集》中,没有有关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的数据,这可能与这些机构于年初刚刚出现有关。与上述三类新型银行类机构相比,脱胎于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属于次新型农村银行类机构,代表了信用社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两者合计只占全部农村信用社的7%,而农村商业银行只分布在广东等6省市,表明农村信用社多元化发展进度缓慢。第四,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银行网点布局不合理。例如,五家银行在宁夏的万人网点数为0.92,几乎是全国平均值的两倍(0.52),比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省份都高,与银行网点追逐经济金融资源的市场原则不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银行过去主要根据行政区划设立网点。
最后,《图集》揭示了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重要地位。《图集》将工农中建交归为一类(五家国有银行),同时又特别单列出农行的网点情况,因为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的支柱和骨干。农行网点2.5家,占全国网点的12%,仅次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在西藏、宁夏、新疆、青海、甘肃五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农行网点数则比邮政储蓄还多。特别是在西藏,连农村信用社都没有,农行网点占比高达81%,居于绝对主导地位。
上述问题的揭示,对社会投资者、金融消费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我国银行业网点布局状况、特别是农村地区银行服务状况将有莫大的帮助。特别地,对有意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各类投资人,将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当然,《图集》还存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它仅仅显示了各类网点数量,但是没有区分各类银行网点的功能类型,要知道,功能单一的银行储蓄所与功能齐全的理财中心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图集》的发布,使我国银行业监管的信息披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社会各界对我国银行业发展进行研究和监督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从长远来看,必将有益于中国银行业和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本文已经公开发表于《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