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马拉松(上)——再一次用马拉松为自己庆生

标签:
生日2011上海马拉松杂谈 |
分类: 老丸的运动细胞 |
出了地铁就跟着穿一样背心、背一样包的人走,没跑儿。还有警察大叔给指路,大阪马拉松那样惊险的走丢了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到达场地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大喇叭广播:
各位运动员,存衣车还有10分钟开走,还没存衣服的各位请抓紧时间……
没关系,不着急,俺叫不着急,眼前出现1号存衣车,低头看看自己存衣说明:40号……
好远啊……不过10分钟爬也爬到了,不着急,一点也不着急,早脱早冷早抽筋,哈哈!
没走几步,就再也走不动了。
但是上海马拉松即使是半程也是有芯片计时的,急什么,不着急!
但还是有许多人推推搡搡,一个劲地往前拱,真想拿苍蝇拍狠狠拍死几个,闹腾不闹腾啊……
现在想想可能是排名是大会时间,奖品也是按大会到达发放的,所以多推搡一把“袜子”可能就变“跑鞋”了。
算了,谁爱着急谁着急吧,反正人家肯尼亚的是不急。
说到肯尼亚的,嗯,黑老外——这次发现有个志愿者相当有用,可以用外国话服务。
上海马拉松的老外参与很多,半程就有不少,也是一群不着急的,站定就不动了,叽里呱啦开始聊天……
武警站得笔挺,这次等发枪无聊间注意了一下,原来这个背着手也是有讲究的:拧巴着……
照例跟着音乐唱国歌,气势磅礴,就是周围没一个出声的,全是大喇叭的美声在高歌。
唱完了,领导们碎碎念完了,小手枪想必也举起了,队伍还是钉在地上一动不动。
慢慢的、慢慢的有了挪动的迹象,时间显示9分半过去了……比起东京的15分钟等待,上海效率算高的。
之后丸总还是拍视频,结果差点没滑一个跟头。
塑料雨衣的海洋,马拉松的朵朵奇葩,在清晨的微风和跑者脚步的带动下翻滚着,翻滚着……
再回头看看……姑娘们躲雨衣的步伐好矫健,像小时候的跳房子哦!
终于离开那片塑料沼泽了,迎着薄薄的晨雾,踏上未知的旅程……
三年半程,三个路线,这次又要跑传说中的大桥,上海马拉松总是有点新东西,明年还得来……
北京最近的天气越来越差了,手机里下载的北京空气质量播报永远是这个图标:
上海这个天儿也有些雾蒙蒙,估计以后大家都要戴着防毒面具跑步了……
今年跑的medoc和osaka两个马拉松都有部少搞怪装扮,相对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就正经了许多。
在大妈挥舞小扇子的指引下,上桥了。
似乎也没觉得怎么样,开始爬坡了。
此时眼前都是半程的同伴,大家都很努力,虽然姿势各异,但还能看出上升带来的压力。
继续转,推磨马拉松。
治疗秘籍恐惧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参加马拉松,尤其要参加人数过万的,卡在人堆儿中间,什么密集症都治愈了。
拍到这一张应该是要转到顶了吧?
实话说,如此转桥,真是毫无风景可言,发个眼罩倒是能集体磨出香喷喷的豆浆。
加油,继续转,此时大家左侧是膝盖应该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吧?一直在上升,一直在拧巴……
远远看去,这算一道风景吧!
桥上依稀影绰着些斑斑点点,那是跑得比较快的全程选手,此时他们已经推完豆浆交工了,丸总还有小半圈。
回头看看,哈,还有好多好多人呢!
像上海、北京和厦门这样的马拉松,参赛选手多,想得最后一名和得第一名一样难呢!
努力转完最后几十米,公里牌无情显示:5K。
折腾半天,全程不到1/8,半程不到1/4,哎,继续努力奔跑吧……
在牛喘之声和细碎的脚步间,丸总也到达了南浦大桥。
爬上栏杆,向下窥探——隐约间能看着高手们距离拉得还是比较开的。
丸总怎么就这么不着急呢?
拖延症也出现在跑马拉松上了,也许是跑过十几个半程知道自己不会被3小时的比赛关门吧,所以可着劲磨蹭。
仰天一瞥,活脱一八爪鱼……
不,不止八个爪儿,刚才的蜘蛛侠怎么就没顺着爬上去啊,跟俩竖琴似的,似乎丝丝琴弦都能拨动……
平路比较好跑,诸位竞走选手又撒了欢儿……
丸总在这里给自己拍了张照片,一个日本老头帮着按了快门,照片很不错,就不贴了哈!
闲着也是闲着,丸总又爬上了右边的护栏……
不急不缓,丸总下转盘。
真是讨厌,永远像左转,真当大家是毛驴儿啊,老是一个方向地跑,左膝今天真真辛苦了。
跑到这里,跟写博文写到这里一样:审美出现了严重疲劳……
真心佩服那些在操场绕100多圈跑马拉松的,这得心如止水到什么定力啊……
这样的罗圈路跑多了,人都得罗圈腿了,再多转一次,丸总不想打车也想打人了。
还好,还好,这盘螺终于转导头了。
比赛前一天和丸粉团的老铁还有村干部一起吃饭,特地点了丸总大爱的泥螺和黄酒,今天就跑起了大海螺。
提前没看地图,当然看了也不知道哪儿是哪儿,总之传说中的南浦大桥跑完了。
很难吗?
可能之前心里做足了功课,想象得跟个碉堡似的,其实也没觉得怎么样,不知道跑过的各位是不是也一样呢?
上海的加油者多为大爷大妈,表演的就是各个街道有组织的一群热心人儿了。
有加油的感觉很好,嗯,这么累的一个运动,再没点儿喝彩儿的,多寂寞啊……
回头看看,还是雾气腾腾的一个城,紫色为主打的跑者占据了整个街道。
这就是上海马拉松,半程和全程在这里还没有分流,所有人都在自己的距离间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