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一点仪式感
(2015-12-30 20:26:29)1
每种懒惰都有一个万个理由,而每一次对自我的强迫,都是构建习惯的必经之路。
《一个人的电商》在6月出版之后,基本就没写过什么东西。
一年前,练习俯卧撑,基本生10个以内即倒地,今天可以每组做40个,状态好可做60。
这并非什么值得吹嘘的成果,而这件事却让我直观感知到坚持一件事所呈现出来的显性意义。
看过一句极端偏激的话,“健身,是屌丝逆袭的最好方式。”
正能量的理解是两层含义:和财富积累等相比,健身是一件只要坚持做了,就一定会有成果的事,不会有意外;健身是让自己觉得生命有活力的一种仪式,从中可以获得成就感与自信,有正能量的激发。
2
最近非常喜欢“仪式感”这个词,精神的交流贯通必须有外物或形式做载体,那些触点就成了仪式感,人与商业都是如此。
去我买网做分享,提到营销人的要素,我着重提到写作是市场人的必备基本功。
写作是与自我交流的仪式,宏观思考、讲述逻辑、文字功底、学识才情、经验阅历,在一篇千字文里统统体现。
演讲亦是如此,在写作之外要更增加沟通技巧、言谈身形、抖包袱甩段子的能力。
写作和演讲,是我们内心是世界沟通的重要仪式,不可怠慢。
3
人到中年,以物寄怀成了自然的选择,比如冯唐。
“人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饰的小说,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人类习惯群居,天生爱分享,从我能控制品质的极少品类开始,一茶,一酒,一书,一水,一玉,一木,和各位分享我的日子。”
宣言至此,基本可以确定它能打动的一定不是年轻人,而是逼近中年的有阅历者,只有他们更愿意为情怀买单而非价格,能够喝出几千元普洱味道的,也绝非忙碌到没有内心的赶路人。
做初刻时,在服装之外做了很多仪式感的营销,迄今遗憾的是“私人城市”系列专题只做了几期。
4
近日读书很杂,周末会多看些经管之外的“闲书”,比如《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长物志》。看古人生活的精致,暗自感叹此刻的粗糙。
朋友送了一套通透的玻璃茶具,赏心悦目,月光白的味道也平添几分浓郁。
仪式感的很大意义,在于对内心的触碰,心情的优劣可以触发焦躁的戾气,亦可幻化出正能量的达观。
明朝是个很小资的朝代,生活的趣味比今日更雅致,如陈继儒在《太平清话》所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侯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喧、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书包里常年放着几本书,不一定有时间阅读,但这就是我与文字的对话的仪式感。
5
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
这是我最近喜欢听的《南山南》,买了大冰的三本书,才知道他是马頔、韩寒一伙,人以群分。
中年之后,对于朋友的依赖更多,圈子的意义比年轻时更大,且更加的不功利。
喝酒至微醺,一群人天南地北或放声歌唱,与喝茶相比,这是一种重口味的仪式,迷幻作用各不相同。
6
出国旅行,最羡慕的不是蓝天大房,而是车库,因为很多车库里都有满墙的工具。
是个工具控,我喜欢储备各种用得上用不上的工具,这是一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仪式。
工具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让做事本身有美感,让时光的消磨变得优雅。
人的一生,其实消耗不了多少物,用的精致一些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审美。年轻时候不懂,现在补回来。
所以,之后,我会偶尔介绍自己用过的好物,读过的好书,听过的好音乐,去过的好地方。
回到商业,我期待更多冯唐的店。
后一篇:凡客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