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晚吃什么·自我满足的文本旅行

(2006-05-17 21:42:52)
分类: 随笔评论
今晚吃什么·自我满足的文本旅行
今日菜品有两道:西红柿土豆炒鸡蛋和清炒油菜。
 
1、我不是一个讲究吃饭的人,除了芥末和苦瓜的味道我不喜欢之外,再无其他饮食上的禁忌。同样,我也并不知道自己最喜欢吃什么,如果一定冥思苦想的话,我对大饼卷酱和大葱吃法的情有独衷或许算是一种。对饮食的这种暧昧态度,使得我对做饭的行为也并无喜恶之分——这是一种过于中庸的态度,我倒宁愿自己有一种层次分明的偏执个性,而人性格之产生并非自己所能掌握。
 
2、LP晚上和同学去逛街(女人逛街常是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而乐趣在于行走商场之中的过程),我则回家自己做饭吃,本是可以在外面草草打发掉晚餐的。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晚9点才会关门,对于上班族而言很方便。从回家做饭到吃完饭,历时1个小时。今日菜品有两道:西红柿土豆炒鸡蛋和清炒油菜。前者是母亲最爱做给我吃的,我对自己的手艺也还满意;后者纯粹是为了增加绿叶蔬菜的营养,莜麦菜或小白菜也都是一样的。饭馆做饭会讲究色香味,而往往是色香具备了,味道却不如自己做的好吃:自己没法作出的大菜除外。
 
3、每当母亲看到我们浪费粮食,就常说生产队时期每人每天只能吃3两:我无法想象这种饥饿的感觉会怎样折磨人,或许会让人丧失尊严。关于过去的记忆,除了长辈们的口述之外,更多记录则见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关于吃,援引一篇旧文。
 
4、《绿化树》:自我满足的文本旅行

今晚吃什么·自我满足的文本旅行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上,李杨用他那富于磁性的嗓音介绍,当代文学中写吃写得最精彩的有两部作品,一是阿城的《棋王》,另一个就是张贤亮的《绿化树》。前者对于道家气度的推崇备至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隐士侠客的大家风范,和许多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一样,电影《棋王》始终无法再现字里行间的缥缈之气,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无法再现《妻妾成群》的凝重意境一样。《绿化树》满足了和我一样的读者对于文 革年代的想象,也实现了作者自我满足的旅行。


如果说,张贤亮在《男人的一般是女人》中着重描写性欲的话,那么在《绿化树》当中则是要完成对食欲的满足。《灵与肉》是张贤亮的另一部小说,但恰好成为他大多数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即“灵与 肉”的冲突,并以此对那段苦难的历史提出温情的批判,对朴素而高贵的荒原人性衷心赞美,表现的是一种“痛苦中的欢乐,伤痕上的美”。但其对于知识分子自身的批判则明显薄弱。
 
饥饿在那个年代是太过普遍的事情了,“我”(章永璘)也不能幸免。“九点钟才开饭,我靠在叠起来的棉花网套上,几乎要晕过去。如果这两个稗子面馍馍不丢,即使我不吃它也不觉着什么。而这巨大的损失加深了我的恐惧心理,竟使我觉得非常非常的饿。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量、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闯;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呼喊:要吃!要吃!要吃!”艰难困苦背景下,更能体现作者对于饥饿的细腻刻画和吃的智慧描写,不像今天一样,吃饭只是一件和金钱有关的经济活动而已。
 
抗拒饥饿的本能让他开始施展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小聪明,他可以和炊事员讨价还价,不要稗子面馍馍而去刮笼屉布上的馍馍;他利用打饭师傅视觉上的误差,用深深的罐头瓶子去盛粥;他用尽心机,转动数学逻辑用土豆多换老农的萝卜;他利用谢队长的信任,砌完炉子,偷偷地把打浆子的稗子面用来煎饼子……
 
“我干活的步骤是符合运筹学原理的。这时,炉子已经烧得通红了:煤燃尽了烟,火力非常强。我先把洗得千干净净的铁铁锹在炉口上.把稗子面倒些在罐头筒里,再加上适量的清水,用匙子搅成糊状的流汁,哧啦一声例一投在滚烫的铁锹上。黄土高原用的是平板铁锹.宛如一只平底锅,稗子面糊均匀地向四周摊开,边缘冒看一瞬即逝的气泡,不到一分钟就煎成了一张煎饼。我一上午辛辛苦苦地忙碌就是为了这个美好的时刻!我煎一张,吃一张,煎一张,吃一张……头几张我根本尝不出味道,越吃到后来越香。”
 
利用不同的手段使食欲得到满足之后,他陷入了内心苦痛的折磨:“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但在黑夜,白天的种种卑贱和邪恶却使自己吃惊……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厌恶。我颤栗;我诅咒自己。”“……我肚子一胀,心里就会有一种比饥饿还要深刻的痛苦。饿了也苦,胀了也苦,但肉体的痛苦比心灵的痛苦好受。”“大自然赋予我这样大的耐力,难道就是要我在一种精神堕 落的状态下苟且偷生?难道我就不能准备将来干些什么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灵与 肉”展开搏斗,章永鄰努力使自己从馍馍、黄萝卜中“升华”出来,使自己“和饥饿的野兽区别开”,读《资本论》似乎是一种解脱方式。
 
“美国饭店”马缨花出现之后,男主人公的食欲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在张贤亮的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各种不同不同品格的女性形象,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给男人以慈爱、奉献和柔情。最后却不免有如古代才子佳人传奇故事中“始乱终弃”的结果。
 
开朗、乐观马缨花用别人献殷勤送来的食物与处于对读书人喜爱的温柔感情滋养他的身体,也润泽了他的心灵。如果说马缨花、章永璘之间的还有所谓爱情存在的话,那么这爱情也是朦胧、模糊和虚幻的。或者只是马缨花的一厢情愿,一种对于有文化知识分子的天然亲近感。章永璘并不真爱马缨花,但在特定环境下为满足个人自私的食欲和性 欲。男人性 欲冲动在特殊情况的爆发和满足更多是源于一种动物性的本能,我宁愿相信,这其中不涉及爱与情。这似乎也成为作者大男子主义的不经意流露,或是满足意淫的一种方式,如同贾平凹之于《废都》。
 
狂欢之后的空虚更加需要《资本论》的调节和填补,重要的不是从中获得了什么有价值的理论,而是一种掩饰、平静自己的手段而已,给别人更给自己一种人格高尚的假相。
 
章永鄰所期待的是浪漫、诗意不在这穷僻的乡间,因此,小说在一个比较仓促的结尾让他们不得不分离,但这对于章永璘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因而他的“忏悔”也显得有些矫情和做作。既往的故事在他的眼中至多也只能是“谢谢你给我的爱,伴我度过那个年代”……
 
“我虽然在这里度过了那么艰辛的生活,但也就是在这里开始认识生活的美丽。马樱花,谢队长,海喜喜……虽然都和我失去了联系,但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心灵中的闪光点,和那宝石般的中指纹,已经溶进了我的血液中,成了我变为一种新的人的因素。”轻描淡写的追忆和刻意升华主题的痕迹,消泯了一段没有结局的故事,也忽略了一颗或许正在远方翘首期盼的心……
 
男主人公的忏悔与其说是对自己的批判,不如说是怀旧支撑下的对于往事的回忆和留恋。张贤亮在对于知识分子的优越体验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满足的文本旅行。
2002年4月2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