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评论 |
1、老房子。
我在这些老房子中居住了很多年,每到收获的季节,院子里便会堆满玉米或花生。如今窗子上的玻璃碎了不少,自然是小孩子们玩耍的结果。
2、站在高岗上。
小时候,我曾经在这墙上跑来跑去。身后枣树上的枣不太甜,毛毛虫倒是很厉害,经常将我的胳膊扎得红肿。
3、出家门一路向南,就是村子的核心区了。
四周有戏楼、大商店和卖瓜子糖葫芦的摊位。曾经感觉很长的街道现在看上去是如此狭短,或许是当时是小孩子看世界的缘故。
4、大商店。
原来的供销合作社,被我们称之为大商店——相对村子各条街道中的小商店而言。位置和房子都没有变化,只是外墙重新粉刷过,反而不如以前老旧的青砖本色。不单是农村,中国的古建筑修缮常常都有这个问题,整旧如旧真的很难?
5、戏楼。
最初建成的时候,会在每年的三月初八村子庙会的时候请来戏班演出。昔日的戏楼很早之前就不再唱戏了。这里在以前也常放映电影,那是这个村子为数很少的集体娱乐活动了。放电影的晚上很多人家常常是倾家出动,而被留下看家的则很不情愿。看电影要自己带上小板凳或马扎,没带的只能在四周站着。小孩子们是不会好好看电影的,在人群里跑来跑去捉迷藏是最好玩的。淘气的孩子会扔小土坷垃到人群里,然后一溜烟消失。我能够想起名字的在这里看过的电影是《画皮》和《妈妈再爱我一次》,看前者我没有害怕,看后者也没有哭,因为根本没好好看。
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男生常常顺着戏楼前的窗户爬上楼内一侧的天窗,然后到达楼顶,为的是去拆楼顶覆盖的石棉瓦上起固定作用的铁钉,事成之后再顺着楼旁的大树爬下来。这件事后来被大队干部发现了,几个被现场抓住的男孩把我招供出去了,为此在学校大会上我们几个人被“批斗”了。
现在戏楼前面成了小广场,在我没拍到的画面右侧还有一排和城市小区一样的健身器材。
6、村里买糖葫芦的,似乎没有以前的生意好。几个人凑在一起打牌耗时间,他们似乎并没有其他事情要去做——村里生活状态的凝滞就是这样。
7、大队里的喇叭。
在戏楼的东侧是村委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就是广播站。村子生活的各种大事小情都通过这几个喇叭传播到村子的各个角落,比如到哪里卖白菜、谁家自行车丢了等等。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在播放征兵的通告。
8、农家屋顶上的粮食囤是北方农村的一景,其中多为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