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业相机的这五年变迁……(上)
(2009-04-28 22:01:36)
标签:
顾问服务135相机中间商书信保荣中国时尚 |
分类: 立此存照 |
专业照相机卖给谁了 |
|
|
文:赵令杰
过去的五年是器材行业最艰难的五年,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 最重要的体现在:一,所有的大型供应商都极其困难,过去五年我们身边“死掉”的比如哈苏,徕卡也是死后复生,玛米亚、勃朗尼卡,所有的中画幅几乎都死过一遍了,像康泰时、禄来这些全部完蛋了。
二,我们看到大量的135相 机供应商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比如以前尼康就是高端发烧领域的领先平台,现在也平民化了,以前的发烧友会认为佳能低档次一点,现在佳能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在 销量上压倒了尼康,更邪乎的是以前从来不会听说索尼会做单反相机的,现在卖得满街都是,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佳能还要领先。
其 它的领域更加不用说,比如附件方面更是如此;曼富图经过几次重复了,现在还是很困难。很多国产的脚架厂家更是起起落落,中国的脚架供应商已经死了两波了。 闪光灯更不用说了,比如说最出名的保荣几乎垮掉了,虽然现在有点复燃的苗头,但别忘了保荣是闪光灯领域中最早的供应商,事实证明最早的也会死掉。这是一件 匪夷所思的事情。当然很多国内的闪光灯厂家也起起落落,有些国内的品牌可能最开始很红,可两年后也就无声无息了。当然有些也勉强活下来了。所以在过去的五 年里发生的事情太多了。
摄影师也同样,比如一些2000年之前不知名的摄影师,一些摄影行业协会中2000年以前的边缘人物,现在都成大师了,这是之前;从2007年开始商业摄影的核心人物又有新的力量填充上来替换上一代的核心。所以摄影师的职业生命周期是七到十年或者稍长的时间,很多摄影师从九十年代初期,像胡黎民老 师那一代,就成为商业摄影师一直活跃至今可能就有十几年的职业生命周期;但是现的摄影师可能只有四五年的职业生命周期,四五年之后他们就很困难了,只留下 了不到三分之一人的还活跃着。由此可见影像行业肯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器材供应商就更难了,国内这些大的器材供应商、中间商都已经换过一波人了,像曾 经很大名气的“省图”、“万德”这些都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最辉煌的时候(2000年左右)还占有中国80%的专业器材的供应量,这些供应商现在一下都没有了,或只占10%以下,几乎是每年丢掉10%-30%的市场份额;到底我们中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大家都不需要影像了,摄影没用了?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第一个你现在看到的是使用影像的领域比以前多得多了,市场其实是变得庞大许多了而不是萎缩了。消费影像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第二个是对影像的质量要求高了很多了,比如拿起CCP,三年前的作品跟现在的作品对比就可以看出影像质量的进步非常的大。比如2002年杂志上的广告和现在杂志社国内摄影师拍的广告相比,影像质量绝对无法相比,显得当时的影像品质比较糟糕。
现在随便一个报摊,比起6-7年 前来,杂志品类比当时多一倍都不止。规模上,那时可能就十几本杂志,而且很多都是黑白的。现在基本都是彩色的,价格也比以前高几倍;再看路牌以前基本都是 文字,现在都以图像为主;互联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现在的影像的使用量是大很多,但是影像供应商包括整个影像供应链条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从常理上来说是 无法理解的一个状况,一边是市场蓬勃发展,一边是设备提供商连续倒闭,完全没有理由的。所以这中间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不是市场造成的而是实在的。我觉得 最大原因是信息传播,就是传统的供应商也好,传统的玩家也好,对影像领域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把影像作为摄影来看其实是错误的。影像对于器材供应商来说就 像是卖笔的一样,摄影师是作家,拿着笔可以写诗,可以写小说,可以写杂志,可以写报道文学,可以写情书,并不一定是非得要写某一项事情,比如写家书,打个 比方以前的摄影师就相当于写家书的。以前的摄影由于摄影的特性,由于化学基础的特性他只适合于做广告,或者是做一些娱乐,再做其他的就不行,其实以前的摄 影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纪实摄影(新闻摄影);第二部分就是商业摄影(广告摄影);其它的就是边缘的摄影(如娱乐)。艺术摄影类所占的比例就很小了,因 为传统的摄影是基于化学银盐,它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中心透视法,它的中心是表现影像的,是一次构成的。它束缚了影像的表达范围,从而使得表达受到限制。
这 使我想起许多年以前那种代写书信的人,以前的书信叫做“八行”,以前有一个专门代写书信的信息传播系统,这其中的规矩就是千言万语在八行字里面写完。这如 同一个编码的过程,所以以前代写书信的人是具备一门技巧的人。并不是说你会写字你就会写信,也并不等于你上过学你就能看懂信,更多时候你是看不懂的,因为 八行字里面要写完千言万语就意味着里面有很多定式的格式,有定式的称呼,八行里面包括礼仪、内容和传达内容的方法,在二三十个字就要把所有的情况讲清楚。 这就形成了代写书信系统,你要写信就要找到代写书信的人帮你,收信人收到信也得找到代写书信的人帮他读(解码),给一封信他,他即能讲半个小时。其实这个 就像是摄影师的状况,原来的摄影是一个技巧,只有他们才懂,商业摄影师才明白,他就是一个写书信的人,你要影像传达给某人就得找到商业摄影师做影像,再通 过印刷诸如此类的途径才能到达观众面前。
这 个基础是基于两个存在的因素,第一个是大家受教育的水平很低;第二个是信息传播成本很高。比如当时寄一封信需要人挑马背的,当然成本很高了,你不能寄二十 页的信,那样邮递员肯定会被累死。以前的传播系统是用胶卷作为媒介,一样不能承载大批量的信息,它只能存储最宝贵最重要的信息而舍弃其它边缘的信息。这也 使得以前影像的构成非常简单,所以很容易就成为摄影师。比如初期的时候,摄影师只要懂2种布光方法,就可以拍摄所有东西。更多的摄影师也只会3-4种布光方式,最多再会拍“水”就非常了不起了,圈内需要拍“水”的广告就只能找这位摄影师了,所以就算开价两万元一天的薪酬,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客户如果不找他也就拍不了“水”;再拿印刷来说 印刷的质量控制主要在四级光圈值内,但是胶片可以控制六级光圈,所以不懂曝光的人拍胶片可能没问题,但印刷出来的质量就会一团糟,因此胶片对印刷,曝光就限制了对信息的取得。但是现在数字对数字,不存在几级光圈的问题,很多限制都没有了。
所 以器材商也要面对一个挑战:信息传播量忽然间由于技术的进步,就是说互联网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突然间高速增长,但是这时供应商还没有适应过来,比如说采购, 他没有发现原来我的儿子也可以“写”,印象中个个都是找写书信的嘛,以前一年写一封书信,现在突然间对方老写书信回来,那就得回信啊,现在变成一年写四封 信了。那么他直觉还是会找传统的代写书信的人回信,而代写书信的以前一天只能接到一个代写的活,现在一天接到十封书信的活了,所以就觉得忙不过来。这就是 商业摄影师增长的一个特点。
但 是一段时间后,需要找人代写书信的人发现儿子也能写信了,市场开始变了。供应商也变了。它带来的变化体现在:要求变了,你现在不能给我写八行了,因为现在 我也得看懂才行了,信息的编写格式变了。信息基础于是从光到化学转变成了光到数字了。工业技术变了,从物理化学平台变成光电平台,完全不同的逻辑了。因为 在光化学平台里面的特点是不确定性,1加1并不一定是等于2,这是一个弹性的平台,这也是摄影师的权力所在,他能够控制整个影像核心的变化技术;相反光电反应的无突变性,1加1就是等于2, 不可能出现突变性,他是数学平台的变化,也就相当于数码后背是数学家发明的而不是化学家的发明。摄影的基础改变了,以前的摄影是化学反应所以需要跟化学家 合作;现在的摄影是和音乐家合作的,数字影像是来自于音乐的八音盒卡片,所以是跟原来是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由于它使用的工具不同,就等于你用锄头去锄地 和用机器去锄地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地是翻了,但是其效率和翻地的方法是不同的。
基 于整个逻辑的改变,也造成我们整个行业不景气。比如原来的相机的制造厂,它是基于光化学反应的,他们有很多的模糊的部分,他们卖的价值主要就是其中模糊部 分,而数字影像却是另外一个生产逻辑,相机的设计、镜头的要求包括影像的取得,完全不同前者;所以光化学领域上越强大的越先死,因为投资越大积累的越多转 型就越困难。而很多之前没有大投入的厂家反而没有包袱,他不存在任何系统。最能体现的就是“仙娜系统”,因为他的系统太复杂,又是基于光化学反应的基础 上,但这些赖以生存的技术却在数码时代的现在一夜之间不得不告别,“仙娜”面前出现多种困难,比如说新设计的很多东西要跟他的系统相配合,其实这是很矛盾 的,要做光电反应设备,但是又希望在光化学设备上保留传统技艺,这势必会带来两个矛盾:第一是他原来的用户抗拒这个,你又不能让用户投资的设备一夜之间全 部变废铁,得照顾到用户的情感。第二个要照顾到研发者的情感,还有自己品牌的情感。所以这些包袱积累在一起使得那些大的厂家背负不起,就像哈苏一样;相反 阿尔帕幸存了下来,因为他们规模很小所以逃过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