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夜,明明张贴了禁放烟花爆竹的小区里,鞭炮齐鸣,而物业管理佯作不知。邻居罗叔为此相当苦恼,因为他正忙着赶写给大客户的提案,非常不习惯这种喧闹的氛围。 不过,他自己也会说,相比之下,他还不算运气太差。因为他公司的另外一个合伙人,家住另外的TOWNHOUSE高尚社区,但是春节期间他在项目引以为豪的草地花园之中漫步难得小资一把的时候,却屡屡遭遇狗粪,弄得非常扫兴。当他看到有人在草地上纵狗大小便,乃正色上前提出,不料却遭遇了工体之中常常听到的市骂,两人初而口角,继而身体有所接触,年自然过得不爽。
事实上,以“雅”为邻,还是与“犬”通谊,早就是现在居住之中的一个问题。在同一个小区住着,也许你喜欢吃王致和的臭豆腐,他喜欢吃必胜客的比萨;你喜欢狐朋狗友聚在一起喝酒,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写作。但是因为你们的钱包具有相同的膨胀程度,所以你们成为了邻居。
地产商业化以后是有一些实际结果的。住宅,从高密度到低密度,从塔楼到板楼,从低层到联栋别墅,再到独立住宅,现在则是追求能享有郊外空间的别墅,看上去品位或者居住质量是在提高之中。但是,花园再漂亮,游泳池里的水再干净,硬环境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舒适生活,其实缺乏具有文化性格的地产,就缺少了可供不同消费者选择的居住方式。这个问题是目前中国房地产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目前所谓的商业社会,其实内里还是比较低层面的市场阶段。大多数人选择居住环境的主要门槛就是金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限制——除非你遇到李敖老人家的女儿,那就可能经常会遭到投诉。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色小区,除了地段和价格上的差异,绿化以及规划大体雷同,似乎再也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至少没有文化层面上的区隔。如果说选择邻居的门槛只是金钱,而拥有同等金钱的人又大相径庭,甚至是相互矛盾,那么选择合适的邻居,至少在家里面和谐社会一把,多少还显得是一种奢望。
城市化过程之中,日趋成熟的房地产业,迟早会衍生出一种社会学的现象。那就是不同的社区代表不同的符号,这使得区域感增强,慢慢地,阶层也会自然形成。不管政府部门和开发商怎么调整,区域自己会形成不同的阶层。这个时候不同阶层除了有对房子的基本需求外,还有本阶层特有的烙印和符号,这就是文化性格和文化认同。
房地产的发展,应该可以借鉴汽车业的很多规律。一开始福特的老子做企业的时候,汽车能跑就行,到后来轮子不爆就是好车。现在都知道奔驰透露出的是尊贵,宝马代表驾驶的乐趣,沃尔沃象征一种安全,这种精神层面的附加值就是产品的文化内涵。
当然,不能说房地产不讲文化。打文化牌,把文化当成一种商业社会的营销手段,在房地产界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开发商不停追求文化卖点,美式讲过了,法式讲过了,西班牙式也讲过了。自从2001年在北京有人提出文化营销以来,就形成了一窝蜂讲文化的现象,以至于目前很少有项目只谈功能了,更多的是谈一些容易让人审美疲劳的概念。
其实暂时不需要求太多,简而言之,房地产以及居住文化,总应该有时代感,建筑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这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没有时代感,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过去,或把国外的东西完全搬来,实际上并不能让人住得有文化感。
所以,要达到人以群分、房以类聚这种理想居住生活模式,我看怎么也还得有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