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高球杂记(一)
(2010-07-03 00:19:28)
标签:
杂谈 |
飞机在云层上平稳的飞行着,过去十年中,在这条航线上已经飞行过太多的次数,可是每次飞行仍然感觉一种奇妙,越过日期变更线,今天就变成了昨天,我们到底是生活在今天还是昨天?我们从何而来?要到哪里去?到了芝加哥机场,这种感觉更加明显,今天下午的三点,我还在北京跟朋友挥手告别,同日的同一时刻,我又独自徘徊在异乡。
机场的移民局大厅,挤满了黑压压的疲惫至极的人群,人们默然的排着队、缓慢的向前移动,等待着移民局官员充满敌意的盘问与指纹扫描,自911之后,到美国旅行似乎不再是件惬意的事情,假若没有这里那些令人神往球场的召唤,或许自己便会取消了这次的美国之旅。
经过近二十个小时漫长的飞行、转机,半夜十分终于到了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曼切思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小城。
在机场取了预订的车,大街上已经空无一人,寂静的夜空里,只有车轮碾过铺满着道路的落叶的声音,在皎洁的月光下,路边无叶的白桦林和依然青翠的松树层叠间错,远远看去,依稀可见那秋日最美时节的影子。
虽然疲劳至极,却只迷糊了二个小时便就再难入睡,看来年纪越大,越发难以适应时差的更迭。在天色微明中终于放弃了再睡一会的徒劳的努力,起身探望窗外的天气,犹豫着是否该去左近的球场打上九洞后再去公司报到,最后,想想竟然笑了,自己真有些高球疯子的味道了。
吃罢早餐,驱车去了公司,沿途到处是总统大选的标语,和站立在路口举着标语牌支持克里的年轻人,看来这里似乎是克里的后院,或者美国的年轻人更期望变化。
到了公司,自然是与老板伯瑞及同事们的问候寒暄,许多人因为投票,便就告假没来。与伯瑞聊了不到五分钟,话题自然就转到了高球。说话间伯瑞探身看看窗外说天气预报今天有雨,现在看起来不象有雨的样子,咱们打球去吧?听完这话,我笑了,问道:“你中午不是还要去投票吗?” 伯瑞很坚决的说道:“投票没关系,打完球再去也不晚。”说完抄起电话,便预约球场。
我们去打Hanover Country Club,一个有105年历史的球场。
翻开美国地图,常常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美国小城的名字跟英国的地名一样,这大抵是因为早期的移民来自英国,于是便用了家乡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刚刚抵达的新大陆,以表达他们心中对家乡的系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小城的汉诺威市,大抵也是因此而得名。
始建于1899年的汉诺威乡村俱乐部(Hanover Country Club)位于汉诺威市内,是附属于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的达特茅斯大学的私人俱乐部,也对周围的居民开放。常春藤联盟的大学,已经是美国私立学校中最顶尖的成员,而达特茅斯大学则被认为是常春藤大学中,最贵族化的学校,这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不仅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商业领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着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有报道称,排名美国前100名企业领导人,其平均的高球差点只有10左右,由此可见高球对于他们,不只是一种运动,更多的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学生来到达特茅斯,开始学习他们应对和领导未来世界的知识和技巧,高球多半也会作为他们需要掌握和继承的生活传统。
最早的汉诺威乡村俱乐部,高球场只有只有九洞,后来得益于校友捐赠的大片土地,球场扩建成标准的18洞。球场全长6467码(蓝梯6073码),属于半山地球场,球场从古树环绕的校园中,一直延伸到沟壑跌宕的后山。球场的RATING/SLOPE是70.9/130,属于中等难度的球场。
由于恰逢大选日,学生老师许多都去了投票,加上天气不好,平时熙熙攘攘的球场,此刻竟然空无一人。
站在第一洞的梯台,手无端的有些哆嗦。
生活总是有这样的巧合。一年前的今天,我也是在这里的球场,陪走看老板伯瑞打球,因为他的一句笑约,我从此开始了我的高球生涯。去年这时候的旅行,是为继续多年的请求,希望公司总部将一条主要的生产线,移到中国去做生产。老板伯瑞有诸多的顾虑,总是不愿意首肯。在球场陪走的时候,我又重提我的请求,伯瑞听后微笑着对我说“O.K.,你去学打球,一年以后你回来打败我,我便给你这生产线,如果你做不到,请不要再提这个要求。”
这是一种激将,也是一次赌博,价值数百万美圆的豪赌,我一生未曾遇过。
面对有三十年球龄,年轻时曾打过单差点的伯瑞,我清楚的知道我几乎没有机会,然而无知者无畏,即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想我也该去努力,我接受了挑战,回国便开始了练习场无休止的锄地和球场上的挥汗如雨。
今天,我终于站到了梯台。
400码的帕四洞,伯瑞的球已经躺在250码外球道的中间。
试挥,再试挥,手里的一号木格外的沉重,我真该带了自己的球杆来。
鼓足勇气一击,杆头的响声有些沉闷,球的方向很好,只是飞行姿态有些怪异,球在空中扭曲着,不足一百六十码便就一头扎在地上。幸运!在沙坑之前终于停住,停球的位置大约离梯台一百八十码。
望着220码外的果领,我抽出三号木。扑!球落在了120码处,郁闷!
伯瑞第二杆球已经上了果领。
还剩80码,犹豫片刻,终于放下S,拿起P杆。
扑!感觉很好,只是击球的一瞬间,没有感觉到应有击在甜点的感觉,球的弹道意外的低,落在果领前二码的位置,跳动了一下,突然变成了三个球!
顾不得拣回切飞的草皮,朝果领跑去。裂开成两瓣的球皮扣在地上,球核在前面一英尺的地方。
伯瑞蹲在地上好奇的打量着球皮上的中国字,看着球说:“真好玩,我还从来没见过”。
球皮上的中国字是“太平人寿”,那是几天前我在鸿僖参加一个比赛时主办单位发的礼品。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果领很难,满是树叶与松针,推杆不顺手,四推。
伯瑞这洞成绩是帕,我+4。
接下来的三个洞,大脑依旧是一片空白,机械的击球,怎么上的果领、怎么将球推进洞的全然不知道。成绩是一个+3,二个+2。
伯瑞二个+1,一个帕。
天开始下雨了。
冰凉的雨水浇在脸上,使自己有些清醒起来。我在干吗?一个意外,一个洞的失利竟然会让自己如此的失态?过去一年中无数个日夜的苦练,上百次的场上征战为了什么?自己就这样放弃了努力,不战而降?
我得冷静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好每一杆、每一洞,即便是输也不能输掉精神。
环顾四周,原来已经进入山地,周遭是茂密苍松与白桦交混的树林。180码的帕三洞耸立在对面的坡面。这洞不简单,这里的果领都小且硬,低弹道的球ON了也停不住,打右或打过了会进入纵横交错的灌木丛,打左边或打短了会滚进山涧,领前是硕大的沙坑。
突然想起在国内时曾聆听过推杆大师的教诲,有时候将球打进领前沙坑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至少可以保证下一杆上果领。
抽出三号木,瞄准沙坑,球如愿躺在沙坑靠近果领的前端。
一劈两推,打出了第一个+1。
伯瑞的球进了灌木丛,二辟上果领,成绩+2,我终于第一次获得了首开权。
第六洞是个九十度的狗腿洞。
梯台正面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山涧,横跨山涧的索桥在微风中颤抖,沿着山涧的大树象一道屏风,将对岸的一切遮挡得密不透风,屏风的中间开了一个不足五十码宽的口子,过涧的落点需要170码以上,方向的差错、曲球或距离不够都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伯瑞说在夏日周末的黄昏,时常沿着沟底骑车到这里散步,每次都可以拣回一大包的球。
但愿我的球不会留在沟底。
屏住呼吸,奋力一击,球贴着右侧的树梢飞过山涧,落在球道中间。
伯瑞击掌叫好!
第一次有推帕机会,然散落在果领上无数的落叶,被雨水淋湿后紧贴着地面,清之不去,三推该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一洞我们都+1。
雨越发的大了,已经浸透毛衣,内衣开始有了冰凉的感觉。
到了429码帕四的第八洞,球道笔直而平坦,即便在雨中,果领也隐约可见。不明白为什么这会是标注为HANDICAP2,全场第二难的洞,只不过领前左侧有个水塘,右前有几个沙坑而已。
回忆打过的球场,这洞跟窑上的第一洞有些相似,只不过球道窄了许多,道边是茂密的大树和灌木而已。
反正也是三ON。没什么了不起。
三上二推,+1。
伯瑞好象晕水,第二杆直攻球直接掉进了水里,最后+2。
伯瑞开始表扬我,“嗯,你打得真不错。”
九洞打完清点战绩,伯瑞+9,我+16。
我落后七杆,但后五个洞全+1,并且伯瑞开始失手了,我似乎还有希望。
尽管浑身已经被雨水浇透,寒意布满全身,我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
后九转入了全然的山地球场,树丛遮掩,球道跌宕起伏,陡上陡下,前不见果领,途难寻码标,风雨越发,步履艰难。渐渐的不再有比赛的意识,也无暇去关注周遭的形式,只是看着眼前的球,抹抹脸上的雨水,一杆一杆的朝前赶。
伯瑞似乎碰到了更多的麻烦,几乎每一洞总是在树丛里寻摸探索。
看着伯瑞的身影,不由回忆起十年来与他交往的一幕幕往事和他给予我的无数的关照与提携。十年前的他曾经是那样身手矫健,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头发已经斑白,步履竟然如此的阑珊。
然而他在坚毅的走着。
透过他那在风雨中顽强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当年一个身形单薄的年轻人,放下刚戴上的剑桥的方顶帽,赤手空拳只身来到这片大陆,历经一生的奋斗,终于开创了一个为人羡慕的事业。
更难得的是他那为业内人士一致称颂的英国绅士的优雅与风度。
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洞。
逆风,80码,我抽出P杆,ON得真好,离旗杆不足二码。
伯瑞第三推,轻叹一口气将离洞口一英寸的球推进洞,站立在边上默默的看着我。
轻挥推杆,感觉很好,上坡直推,这一推不会有问题。
如果我的记分卡没有错,推进我将赢一杆。
这一推或许价值三百万美圆。
我的心既然没有异样的跳动。
轻轻一推,小球带着雨水,在离洞边一尺的地方滚过,离洞口三码终于停住。
再推,小球停在离洞口两英尺的地方。
轻轻一敲,小球终于入洞。
插回旗杆。
握住伯瑞冰凉的手,我说的是Thank You!
2004年11月于NH
机场的移民局大厅,挤满了黑压压的疲惫至极的人群,人们默然的排着队、缓慢的向前移动,等待着移民局官员充满敌意的盘问与指纹扫描,自911之后,到美国旅行似乎不再是件惬意的事情,假若没有这里那些令人神往球场的召唤,或许自己便会取消了这次的美国之旅。
经过近二十个小时漫长的飞行、转机,半夜十分终于到了这次旅行的第一站,曼切思特,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小城。
在机场取了预订的车,大街上已经空无一人,寂静的夜空里,只有车轮碾过铺满着道路的落叶的声音,在皎洁的月光下,路边无叶的白桦林和依然青翠的松树层叠间错,远远看去,依稀可见那秋日最美时节的影子。
虽然疲劳至极,却只迷糊了二个小时便就再难入睡,看来年纪越大,越发难以适应时差的更迭。在天色微明中终于放弃了再睡一会的徒劳的努力,起身探望窗外的天气,犹豫着是否该去左近的球场打上九洞后再去公司报到,最后,想想竟然笑了,自己真有些高球疯子的味道了。
吃罢早餐,驱车去了公司,沿途到处是总统大选的标语,和站立在路口举着标语牌支持克里的年轻人,看来这里似乎是克里的后院,或者美国的年轻人更期望变化。
到了公司,自然是与老板伯瑞及同事们的问候寒暄,许多人因为投票,便就告假没来。与伯瑞聊了不到五分钟,话题自然就转到了高球。说话间伯瑞探身看看窗外说天气预报今天有雨,现在看起来不象有雨的样子,咱们打球去吧?听完这话,我笑了,问道:“你中午不是还要去投票吗?” 伯瑞很坚决的说道:“投票没关系,打完球再去也不晚。”说完抄起电话,便预约球场。
我们去打Hanover Country Club,一个有105年历史的球场。
翻开美国地图,常常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美国小城的名字跟英国的地名一样,这大抵是因为早期的移民来自英国,于是便用了家乡的名字来命名他们刚刚抵达的新大陆,以表达他们心中对家乡的系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小城的汉诺威市,大抵也是因此而得名。
始建于1899年的汉诺威乡村俱乐部(Hanover Country Club)位于汉诺威市内,是附属于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的达特茅斯大学的私人俱乐部,也对周围的居民开放。常春藤联盟的大学,已经是美国私立学校中最顶尖的成员,而达特茅斯大学则被认为是常春藤大学中,最贵族化的学校,这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不仅造就了成千上万的美国商业领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着美国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有报道称,排名美国前100名企业领导人,其平均的高球差点只有10左右,由此可见高球对于他们,不只是一种运动,更多的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生活内容与方式。学生来到达特茅斯,开始学习他们应对和领导未来世界的知识和技巧,高球多半也会作为他们需要掌握和继承的生活传统。
最早的汉诺威乡村俱乐部,高球场只有只有九洞,后来得益于校友捐赠的大片土地,球场扩建成标准的18洞。球场全长6467码(蓝梯6073码),属于半山地球场,球场从古树环绕的校园中,一直延伸到沟壑跌宕的后山。球场的RATING/SLOPE是70.9/130,属于中等难度的球场。
由于恰逢大选日,学生老师许多都去了投票,加上天气不好,平时熙熙攘攘的球场,此刻竟然空无一人。
站在第一洞的梯台,手无端的有些哆嗦。
生活总是有这样的巧合。一年前的今天,我也是在这里的球场,陪走看老板伯瑞打球,因为他的一句笑约,我从此开始了我的高球生涯。去年这时候的旅行,是为继续多年的请求,希望公司总部将一条主要的生产线,移到中国去做生产。老板伯瑞有诸多的顾虑,总是不愿意首肯。在球场陪走的时候,我又重提我的请求,伯瑞听后微笑着对我说“O.K.,你去学打球,一年以后你回来打败我,我便给你这生产线,如果你做不到,请不要再提这个要求。”
这是一种激将,也是一次赌博,价值数百万美圆的豪赌,我一生未曾遇过。
面对有三十年球龄,年轻时曾打过单差点的伯瑞,我清楚的知道我几乎没有机会,然而无知者无畏,即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想我也该去努力,我接受了挑战,回国便开始了练习场无休止的锄地和球场上的挥汗如雨。
今天,我终于站到了梯台。
400码的帕四洞,伯瑞的球已经躺在250码外球道的中间。
试挥,再试挥,手里的一号木格外的沉重,我真该带了自己的球杆来。
鼓足勇气一击,杆头的响声有些沉闷,球的方向很好,只是飞行姿态有些怪异,球在空中扭曲着,不足一百六十码便就一头扎在地上。幸运!在沙坑之前终于停住,停球的位置大约离梯台一百八十码。
望着220码外的果领,我抽出三号木。扑!球落在了120码处,郁闷!
伯瑞第二杆球已经上了果领。
还剩80码,犹豫片刻,终于放下S,拿起P杆。
扑!感觉很好,只是击球的一瞬间,没有感觉到应有击在甜点的感觉,球的弹道意外的低,落在果领前二码的位置,跳动了一下,突然变成了三个球!
顾不得拣回切飞的草皮,朝果领跑去。裂开成两瓣的球皮扣在地上,球核在前面一英尺的地方。
伯瑞蹲在地上好奇的打量着球皮上的中国字,看着球说:“真好玩,我还从来没见过”。
球皮上的中国字是“太平人寿”,那是几天前我在鸿僖参加一个比赛时主办单位发的礼品。
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果领很难,满是树叶与松针,推杆不顺手,四推。
伯瑞这洞成绩是帕,我+4。
接下来的三个洞,大脑依旧是一片空白,机械的击球,怎么上的果领、怎么将球推进洞的全然不知道。成绩是一个+3,二个+2。
伯瑞二个+1,一个帕。
天开始下雨了。
冰凉的雨水浇在脸上,使自己有些清醒起来。我在干吗?一个意外,一个洞的失利竟然会让自己如此的失态?过去一年中无数个日夜的苦练,上百次的场上征战为了什么?自己就这样放弃了努力,不战而降?
我得冷静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打好每一杆、每一洞,即便是输也不能输掉精神。
环顾四周,原来已经进入山地,周遭是茂密苍松与白桦交混的树林。180码的帕三洞耸立在对面的坡面。这洞不简单,这里的果领都小且硬,低弹道的球ON了也停不住,打右或打过了会进入纵横交错的灌木丛,打左边或打短了会滚进山涧,领前是硕大的沙坑。
突然想起在国内时曾聆听过推杆大师的教诲,有时候将球打进领前沙坑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至少可以保证下一杆上果领。
抽出三号木,瞄准沙坑,球如愿躺在沙坑靠近果领的前端。
一劈两推,打出了第一个+1。
伯瑞的球进了灌木丛,二辟上果领,成绩+2,我终于第一次获得了首开权。
第六洞是个九十度的狗腿洞。
梯台正面是一道深不见底的山涧,横跨山涧的索桥在微风中颤抖,沿着山涧的大树象一道屏风,将对岸的一切遮挡得密不透风,屏风的中间开了一个不足五十码宽的口子,过涧的落点需要170码以上,方向的差错、曲球或距离不够都将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伯瑞说在夏日周末的黄昏,时常沿着沟底骑车到这里散步,每次都可以拣回一大包的球。
但愿我的球不会留在沟底。
屏住呼吸,奋力一击,球贴着右侧的树梢飞过山涧,落在球道中间。
伯瑞击掌叫好!
第一次有推帕机会,然散落在果领上无数的落叶,被雨水淋湿后紧贴着地面,清之不去,三推该是意料中的事情。这一洞我们都+1。
雨越发的大了,已经浸透毛衣,内衣开始有了冰凉的感觉。
到了429码帕四的第八洞,球道笔直而平坦,即便在雨中,果领也隐约可见。不明白为什么这会是标注为HANDICAP2,全场第二难的洞,只不过领前左侧有个水塘,右前有几个沙坑而已。
回忆打过的球场,这洞跟窑上的第一洞有些相似,只不过球道窄了许多,道边是茂密的大树和灌木而已。
反正也是三ON。没什么了不起。
三上二推,+1。
伯瑞好象晕水,第二杆直攻球直接掉进了水里,最后+2。
伯瑞开始表扬我,“嗯,你打得真不错。”
九洞打完清点战绩,伯瑞+9,我+16。
我落后七杆,但后五个洞全+1,并且伯瑞开始失手了,我似乎还有希望。
尽管浑身已经被雨水浇透,寒意布满全身,我们都没有停止的意思。
后九转入了全然的山地球场,树丛遮掩,球道跌宕起伏,陡上陡下,前不见果领,途难寻码标,风雨越发,步履艰难。渐渐的不再有比赛的意识,也无暇去关注周遭的形式,只是看着眼前的球,抹抹脸上的雨水,一杆一杆的朝前赶。
伯瑞似乎碰到了更多的麻烦,几乎每一洞总是在树丛里寻摸探索。
看着伯瑞的身影,不由回忆起十年来与他交往的一幕幕往事和他给予我的无数的关照与提携。十年前的他曾经是那样身手矫健,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头发已经斑白,步履竟然如此的阑珊。
然而他在坚毅的走着。
透过他那在风雨中顽强的身影,仿佛看见了当年一个身形单薄的年轻人,放下刚戴上的剑桥的方顶帽,赤手空拳只身来到这片大陆,历经一生的奋斗,终于开创了一个为人羡慕的事业。
更难得的是他那为业内人士一致称颂的英国绅士的优雅与风度。
终于来到了最后一洞。
逆风,80码,我抽出P杆,ON得真好,离旗杆不足二码。
伯瑞第三推,轻叹一口气将离洞口一英寸的球推进洞,站立在边上默默的看着我。
轻挥推杆,感觉很好,上坡直推,这一推不会有问题。
如果我的记分卡没有错,推进我将赢一杆。
这一推或许价值三百万美圆。
我的心既然没有异样的跳动。
轻轻一推,小球带着雨水,在离洞边一尺的地方滚过,离洞口三码终于停住。
再推,小球停在离洞口两英尺的地方。
轻轻一敲,小球终于入洞。
插回旗杆。
握住伯瑞冰凉的手,我说的是Thank You!
2004年11月于NH
前一篇:跟拉夫小三打球二三事
后一篇:旅美高球杂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