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薛涛诗选(三)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香故纸钩沉唐·薛涛杂谈 |
分类: 诗词创作 |
唐·薛涛《听僧吹芦管》《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斛石山书事》《西岩》《题竹郎庙》《赋凌云寺二首》《海棠溪》《赠韦校书》《酬辛员外折花见遗》《酬郭简州寄柑子》《和郭员外题万里桥》《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
《 听僧吹芦管》
晓蝉鸣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劳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
该诗通过描写一位僧人吹芦管(古时候的一种乐器,截芦为之,其形状犹如觱篥),音声妙曼,营造了清宁悠远的禅境。首句“晓蝉呜咽暮莺愁”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乐声的哀婉凄楚。次句“言语殷勤十指头”,称赞该僧人精通音律,音乐语言丰富。至此具体描写音乐与吹奏结束,接下来通过声音以外的刻画,侧面烘托出整体的境界。“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僧人只是在研修佛学典籍的闲余时间吹奏芦管以为乐。更重要的是,虽然音声哀戚,并不与金磬清音相矛盾。因为一切声皆由心作,僧人心地清净,则任奏何曲,都是清净音。如果心不清净,就算是击鼓敲钟,出音依旧浑浊。后两句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自然使全诗意境出俗,禅音清凉。
《试新服裁制初成三首》
紫阳宫里赐红绡,仙雾朦胧隔海遥。
霜兔毳寒冰茧净,嫦娥笑指织星桥。
九气分为九色霞,五灵仙驭五云车。
春风因过东君舍,偷样人间染百花。
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
紫阳:传说中古代神仙常以紫阳为称号。如周穆王时李八百号紫阳真君。
红绡:红色薄绸。
仙雾:指缥缈的雾气。
冰茧:冰蚕所结的茧。常用作普通蚕茧的美称。
织星桥: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织女是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河西牛郎后,就不再织。天帝责令两人分离,每年只准于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会一次。俗称“七夕”。相会时,喜鹊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
分为:判断;断定。
《斛石山书事》
王家山水画图中,意思都卢粉墨容。
今日忽登虚境望,步摇冠翠一千峰。
斛石山在王宰的图画中,不过是粉墨涂抹而已。如今实地登山一望,方知斛石山的千峰万岭如同女子千姿百态的发髻联缀着首饰一样,真是美不胜收。诗句描写斛石山实望之景,除最末句外,都不是正面描写斛石山之景,而且前两句的描述大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如此写来,一则反衬出斛石山实境之可观,又使诗句有了起伏变化的韵致。末句的描写旷朗中又有雅秀之风,当同作者是位巾帼才女有关。
《西岩》
凭阑却忆骑鲸客,把酒临风手自招。
细雨声中停去马,夕阳影里乱鸣蜩。
凭阑:"凭栏"。指身倚栏杆;靠着栏杆。
骑鲸客:亦作“骑鲸李
”"骑京鱼"。指 李白
。按:骑鲸鱼,出《羽猎赋》。俗传太白醉骑鲸鱼﹐溺死浔阳﹐皆缘此句而附会之耳。"后用为咏李白之典。
鸣蜩:蝉的一种,亦称秋蝉。体黑色,长一寸馀,翅色赭褐,脉黄色,胸腹部下被白粉,鸣器小而成卵圆形,秋间日没时常长鸣不已。亦谓蝉鸣叫。
骑鲸,就是骑鲸鱼,比喻遨游、仙游。因为李白曾自署“海上骑鲸客”,所以骑鲸客也称作“骑鲸李”,特指李白;又常用以比喻豪饮,形容诗人、文士风姿潇洒,纵情诗酒。
相传李白曾在西岩(四川万县太白岩)读书、会友、弈棋、饮酒作诗,留下“大醉西岩一局棋”的诗句。多年以后,薛涛登西岩,凭栏远眺,不由自主地想起昔日曾在此地游赏的李白。长须飘飘的太白仙人身着淡青色长袍,仿佛就站在不远处的山岩之巅,正把盏独饮,一副笑傲尘世的模样,俊逸脱俗,我不由自主地向他招招手。骤而摇头一笑,幻觉而已!除了蒙蒙细雨的声响,周围死一般地寂静,让人有些惘然若失。策马离开时却又依依不舍,愁肠百转地伫马回望,西岩已消失在苍茫之中。雨停了,凄凉的夕阳下,秋蝉不停地凄切嘶叫,让人平添离愁别绪。李白已去,而我此生又是否还能再来此地重游呢?
对于李白,薛涛为何那么感概呢?在大诗人李白的作品里,抒发思妇、弃妇情感的诗歌很多,“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停棱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这些诗歌正是渴望拥有纯真爱情的薛涛蓄积在心底的万千感慨,直接撕开她心头带血的伤疤。因此,矗立在李白亲临过的西岩,薛涛仿佛穿越时空与李白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有了触摸心灵的交谈,感动不已。
《题竹郎庙》
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注释
题:指题诗。竹郎庙:神庙名,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祀神之处。
迎郎曲:迎竹郎神的歌曲。
白话译文
竹郎庙前古木森森,夕阳沉沉,在满山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更加神秘和肃穆。
是哪里的村子有笛子的声音?那美妙的声音尽是迎竹郎神的歌曲。
整体赏析
据《蜀记》记载,从前有个女子在溪边浣纱,见大竹流水上,触之有孕,后生一子,自立为王,即以竹为姓。汉武帝派唐蒙伐夜郎,斩竹王。当地人为纪念他,立此庙,岁岁祀之。此庙一说在四川省荣县遁水河边。另一说乐山城西北竹公溪上也有一庙,名青竹祠,祀竹林三郎。《乐山县志》以为薛涛此诗即为题此庙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为一个歌妓诗人,应该说,薛涛诗歌的题材还是比较广的。这首诗描写蜀地民间风物,清新流畅,是薛涛诗作中流传较广的一首。
此诗从大处着笔,描写庙前的景色。“竹郎庙前多古木”,一笔写出竹郎庙位于一个幽深的环境之中,庙前古木参天,绿荫蔽地,丛丛古木,参差有致,竹郎庙隐于其中。“多古木”三字使人想到竹郎庙建立已久,祭祀不断,并制造了一种古朴、悠久的氛围。第二句的描写拓宽视野,由庙前的古木推广到周围的山,写夕阳映青山的景色如绘。庙前的古木和山上的绿色联成了一片,由于山势的高低不平,只觉夕阳下沉是那么的缓慢,它总在绿色中运行。“沉沉”这一重叠词表现了一种舒徐的节奏,传出了极其缓慢沉没的动态。因为“夕阳沉沉”,浓绿的树木在艳红夕阳映照下,更显绿得耀眼可爱。这景色,造成了一种深杳缥渺的意境,令人神往。
诗人写竹郎庙,只写周围郁郁葱葱的环境,让人从中想象出庙的不凡气象来。后两句诗写迎竹郎神之习俗,只写从远处江村传出迎郎曲的笛声,使人从声音想象其景:村民们用笛吹奏迎郎曲,列队从村庄向竹郎庙走来。诗人不为繁饰,寥寥几笔,略作勾勒,风土习俗,尽收笔底。
此诗笔致幽隽,语旨质朴自然,具有一种恰合古朴风俗的风格,通皆悠扬宛转,极饶音节之美。
名家点评
明·钟惺《名媛诗归》:“缥缈幽秀,绝句一派,为今所难。”
清·纪昀《纪河间诗话》:“薛涛《送友》、 《题竹郎庙》诗,为向来传颂。”
陕西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十卷·历代好诗诠评》:“此诗押入声韵,是一首古体绝句,有民歌风味。反映蜀地风物民俗,意境幽缈,也是传诵佳作。”
《赋凌云寺二首》
闻说凌云寺里苔,风高日近绝纤埃。
横云点染芙蓉壁,似待诗人宝月来。
听说凌云寺里的青苔,因为寺院处在风高近日之处,没有一点尘埃。诗句描绘凌云寺里青苔的清洁绝尘。其文辞浅近明达,意韵豁朗爽利。诗句以“闻说”领起,貌似草率不经意,却奠定了诗句通达潇洒的风格。后句“风高日近”语,极言寺院环境之超俗绝尘。诗句极尽夸张之能事——既有气魄又形象生动,却绝无矫揉造作之嫌。
一抹横云点染在芙蓉壁间,好象在等着诗人宝月来欣赏。诗句描绘位于高山之巅的寺庙石壁。两句诗神采飘逸,富于诗情画意。前句状景,文笔自然,疏旷之中又有精细之处。“横云”两字,信手拈来,疏活朗阔,又成为芙蓉壁恰到好处的点缀。文辞华美而不穿凿。后句从侧面写芙蓉壁之美妙:仿佛只有宝月那样的诗僧才配领略芙蓉壁的景观,不由使人浮想联翩,平添了许多情趣。
闻说凌云寺里花,飞空绕磴逐江斜。
有时锁得嫦娥镜,镂出瑶台五色霞。
飞空:飞入空中。
磴:石头台阶。
嫦娥境,指月。瑶台,传说西王母所居之宫。
有时寺里的花儿笼罩在月光里,就象瑶台仙境中的五色彩霞。诗句描绘了山巅寺庙中月弄花影之美。两句诗比喻精美,遣辞生动形象。以嫦娥镜比喻月光,柔和精美。“锁得”两字,仿佛花儿强行牵来一脉月光,与之相戏,显得活泼调皮,似通人意。而构图上则又廓出一个框架,与下句相连,便成一幅精雕细刻的工笔画。“镂”字状月笼鲜花或明或暗的朦胧状态,极为形象。也可见出诗人追求同曲异工的妙笔。
《海棠溪》
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
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
注释
海棠溪:位于重庆长江南岸,是巴渝十二景的首景,以烟雨著称。
仙霞:美丽奇异的霞。
灵卉异:有爱惜天然美的意思。卉,百草总称,这里指自然植物。异,特别美。
红缬:纱织品漂染方法。即将纱布扎紧,使成褶皱,放入红染色中,染后打结处有不着色的白色花纹。缬,绸纱,这里指薄纱结解。
白话译文
春色把南山装扮如紫色的霞,溪面鱼儿个个披花带彩。偏是世俗不识天莫可爱,争染轻纱作红结儿佩戴。
文学赏析
海棠烟雨是巴渝十二景的第一景。当年夹溪海棠,春日,花开微雨中,雾气仙霞,处于绰约多姿的南坪山壑,分外清幽动人。薛涛到过重庆,游盛景,自然留下诗篇。据说,薛涛曾经在诗人元微之还不得意时和他结识,情投意合,闹过一次悲剧结局的恋爱。这首持很可能就是她和元微之共游重庆时写的。
这是一首借所种花卉以为名,歌咏海棠盛开美艳情景的写景诗。海棠在唐代有着“花中神仙”的美誉(唐贾元靖《百花谱》)。到了宋代,沈立又在《海棠记序》中说:“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与牡丹抗衡,而又独步于西川矣。”故而,遂称四川为“海棠香国”。但能用诗句状写此花的,委实不多。
这首诗第一句写海棠溪由于海棠盛开,所呈现的浓艳色彩:每当春季,种满溪畔的海棠一派红艳;因为含苞待放的海棠是深红,盛开的是淡红,如此参差不齐,犹如春风吹来片片彩霞,簇拥在溪岸。这是薛涛常用的整体观照写法。比如她写巴峡,是为“千迭云峰万顷湖”;写斛石山,又为“步摇冠翠一千峰”。观照得体,更须遣词具功力。这很像唐人吴融的二首《海棠》诗:“云绽霞铺锦水头”,渲染海棠色彩如何美艳。若与薛诗相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细忖之后,吴诗仅从海棠自身落笔,而薛诗则点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前者为比喻,后者为拟人。这点区别,重要的是暗中扣住了“花中仙”的寓意,可谓略胜吴诗一筹。
第二句则变换了角度,仿佛作者由远及近地在审视花影、鱼影互相迭合、流动的美景。诗人惊叹:水面——鱼身——总带花。是朴实无华的诗句。落英缤纷,鱼儿戏嬉水面的动人景象跃然纸上。历数唐人咏蜀地海棠诗,较为集中的有郑谷的《蜀中赏海棠》、《海棠》和《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三首,但是对比薛诗,郑诗仍有未尽人意处。比如郑诗“数片狂和舞蝶飞”、“半随风雨断莺肠”、“羡他蝴蝶宿深枝”等句,意在借用“蝶”、“莺”烘托海棠的枝繁叶茂;可是薛诗却由溪畔的落英、到水面的花瓣、再到水中游鱼的戏嬉,组成了一幅拥有三个层次的立体画面,总比郑诗的平面图更惬人意。这两句,诗人由远及近,有静有动,仅用十四个字,就把“花光似仙境,游鱼戏落英”的海棠溪流状写得活灵活现。
第三、四句,又把视线移到溪畔沙滩晾晒的纱织品上。第三句的“灵卉”,喻海棠之灵妙美艳,仍在呼应“花中神仙”。第四句的“红缬”,专指一种纱织品漂染方法。这里是说:附近的百姓,在沙滩上漂洗晾晒红色纱织品,它仿佛欲与怒放的海棠一比高低。这里,薛涛微带着愠怒,满含着温柔地提醒人们:“灵卉”的异彩,和人造的“红缬”,一个属于自然美,一个属于人文美。既然都是“美”,没有必要非要争奇斗艳。诗人嗔怪人们破坏了溪畔海棠景观的题旨,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这首小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写出了海棠花的浓艳色彩。作者只随心所欲地略加点染,便将一幅鲜丽的画面呈现出来。这可以说是薛诗的独特风格。她写玉蕣花,“琼枝的皪霞珊珊”,顿觉光莹在目;写金灯花,“晓霞初迭赤城宫”,又像娇红满眼;写朱槿花,“红开露脸误文君”,恍如卓文君红扑扑的脸庞就在面前;写荔枝,“绛实丰肌不可忘”,令人爱不释手。诗人钟爱艳丽色彩的审美情趣,完全符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她的家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唐才子传》),这是开黄色花的;她浓艳的穿戴,竟至“鹭识朱衣自不惊”(《寄张元夫》);她创制了红色诗笺,如此等等。诗人似乎要占尽天下的艳丽风流,正如她在诗中所表白的那样:“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和李书记席上见赠》)艺术与生活的辩证法,就这样真切地在薛涛身上得到了统一。
名家评价
黄周星《唐诗快》:“妍秀绝伦。”
钟惺《名媛诗归》:“鲜明的烁。”
《赠韦校书》
芸香误比荆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
淡沲鲜风将绮思,飘花散蕊媚青天。
韦校书,据《新唐书·韦皋传》载,是韦皋弟韦平之子,韦皋认为他能兴家门,于是,为他起名减孙,并推荫为单父尉。但因“不得意”弃官而去,自改名正贯,字公理。由此看,他与韦皋的关系并不怎么样,也不想靠长辈或门中的权势进入仕途。
据《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长庆初(821),遂弃官改名,对贤良极谏策,登乙卯科,授太子校书。”据之,涛诗正是此时所作,该年薛涛五十一岁。敬宗即位后,韦正贯以华原县尉再登详闲吏理科,迁万年主簿。又除河南府司录,旋为天平军节度判官,改员外郎。历任浙东团练副使、光禄卿晋州刺史等职。他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吏治清廉,匡正民风,颇有建树。
首联上半句以“芸香”自比,言说对方将自己误以为贤才。下半句言说自己比不上科班出身的人。其言语中不乏透露出对科班出身韦皋侄子的羡慕。因该诗关键词“芸香”“荆山玉”分别指向南北朝庾信《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诗》:“芸香上延阁。连云虽有阁。终欲想江湖。”《率尔成咏诗》:“南冠今别楚。荆玉遂游秦。倘使如杨仆。宁为关外人。”的蕴意,遂给下一句欲表达的内容做了有效的铺垫。尾联诗人着重叙述了自己以后的打算。即欲在和煦的春风下自由地构思,并将此巧思异想取悦于大自然,言语中尽显解脱之后的洒脱、轻松。
在此诗的构思方面,首联以画外音为据纠正了对方对自己的称赞,反过来以此为出发点,谦逊地将对方的身份和自己当前身份进行比照。从方法上看,均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就是说首、尾联都是有针对性所问的答,从而与《宣上人见示与诸公唱和》:“许厕高斋唱”的创作手法相类似。
这种采取问答形式的构思,在语气上似与平等关系的熟人间推心置腹地交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于是,此诗无论在形式上或者是在内容上都体现出无所顾忌的畅所欲言。如果说首联蕴含有“不如”之意的话。那么,尾联则含有“不侍”之意。
也就是说,薛涛为自己在蜀府做出的巨大贡献,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心灰意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做出极端的行为表现。只打算将“绮思”“媚青天”,仅此而已。同样,尾联上半句关键词“鲜风”,指向魏晋陆机《吴趋行》“蔼蔼庆云被。冷冷鲜风过。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以此看,诗人已萌生去意。
其第二个关键词“绮思”则指向南北朝范云《赠何秀才诗》“闻君饶绮思。摘技足为多。布鼓诚自鄙。何事绝经过。”据其诗意,就是说,有去意并不等于不交往。尾联下半句中“飘花”也指向隋江总《春日诗》:“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继而与整个尾联内涵形成呼应。
此后不久,薛涛便离开西川,前往江南。长庆三年(823)杜元颖任西川节度使。从此后,又对李德裕、薛能、高骈进行辅佐的史实看,虽嘴上说“不归”,到了蜀川真正需要的时候还是会动恻隐之心的。从韦、薛二者关系看,韦正贯从前在韦府的“不得意”与薛涛的被罚产生了共鸣。他们两个虽所处阶层不同,但遭遇却相同。这就是他们能够平等对话的基础。目前,一个已经“登科”即将进入仕途之路,而另一个则由于性别和身份的关系,只能无奈地叹息将这“绮思”“媚青天”。实际上也是对封建社会人才观,以及对人才浪费的不满。故此说,此诗通俗中蕴不俗,常语中妙含讥。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报国无门,只剩下一条归隐的路能走。
《酬辛员外折花见遗》
青鸟东飞正落梅,衔花满口下瑶台。
一枝为授殷勤意,把向风前旋旋开。
青鸟:传说有青鸟飞到汉武帝宫殿,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差来的,不久,西王母果然到来。后因以“青鸟”称传信的使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落梅:即《梅花落》。古笛曲名。此处应指梅花花期将过。
瑶台:美玉砌成的华丽楼台,传说为神仙所居住:客醉瑶台。
旋旋:1.缓缓。
2.陆续;逐渐。 3.回环貌。
《酬郭简州寄柑子》
霜规不让黄金色,圆质仍含御史香。
何处同声情最异,临川太守谢家郎。
诗题所涉郭简州是郭子仪的曾孙,郭封颖。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当时为简州(今简阳)刺史。首联上半句以此柑的视觉体现出发,其显意即:白色裸柑,不次于黄色表皮包裹的柑子。随后,下半句从味觉上进行表述,即丰满的圆形果实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清香。其“不让”和“仍含”的拟人化描述赋柑子以动感的生命形态。从潜意上看,如果“霜规”是诗人自喻。那么,黄金色作为“尊贵”之意,用以喻郭简州。其潜意为,纯洁之典范不及功成名就人。遂与《赠韦校书》“那似登科甲乙年”的逊语略同。
下半句中“御史香”典出《世说新语·惑溺》,晋贾充有御赐异香,其女贾午与韩寿私通,韩寿身染奇香,遂被发觉,后与贾午成婚。后用来比喻私嫁之典。如薛能《赠解诗歌人》云:“朝天御史非韩寿,莫窃香来带累人。”其“圆质”源自《月》:“细影将圆质”与《送姚员外》:“莫教烟月两乡悲”一样,用来喻指李程。
据之,下半句潜意即,他(李程)乃带御史香。也可以说,我已经嫁人了。其中“香”亦实指其体香。由此推论,郭简州寄柑的意思也不挑之明。尾联类似于歇后语,上半句发问,什么地方相同和不同?下半句揭示答案,罗列二个古代谢姓人物给以提示,即谢谢!读后使人感到其抒发谢意非常巧妙自然。
在潜意上,尾联上半句发问(我们之间)志趣和本质哪里不同。紧接着,下半句将自己的经历用罗列的典故作为类比。其中“临川”据《宋书》卷十三《谢方明传》知:“子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深相知赏,惠连先爱会稽郡吏杜德灵,及居父忧,赠以五言诗十余首,言行于世。坐被徙废塞。”
又据《宋书》二十七卷《谢灵运传》:“元嘉五年。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苟雍、泰山羊瑶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惠连幼而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灵运过视惠连,大相知赏。谓方明曰:‘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尊既不能礼贤,宜以长瑜还灵运。’灵运载之而去。”
后此典被用以比喻有文才的兄弟。但是,薛涛却由此联系到了自己的身世,即《井梧吟》事件。薛涛父之“愀然”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也是对其女所续之诗在象征层面上毫无根据的曲解。而灵运族弟“惠连幼而有才悟,而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与薛涛有着同样的遭遇。
如果说前述典故喻薛涛不为其父所重,那么,其中的“灵运载之而去”则喻指自己如谢灵运赏识惠连族弟一样被李白所赏识。而且,在仕途上,薛涛受韦皋之罚,以及被武元衡奏校书而不成。与惠连“坐被徙废塞”有着同样的遭遇。上述故谓之“同声”。
那么,何谓“情最异”呢?以薛涛在实际生活中追求操守清白、情感专一的行为与《宋书》中所载灵运族弟“惠连先爱会稽郡吏杜德灵”相比,其“先爱”意味着他具有如现代人说的“同性恋”的经历。故其“轻薄”却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与薛涛的专情形成强烈的反差,此谓情最异。
实际上,诗人在此轻薄惠连的人品,就是对郭简州说,在情感生活方面,我和谢惠连却不是一路人,请您不要再费心思了。由于郭简州是郭子仪的后裔,薛涛如此不含讥意的回答还算客气。难怪《名媛诗归》也看出:“此诗在‘何处同声情最异。’一问耳。”只是没有再深究罢了。
此诗一定写于《别李郎中》以后。在功能上,与《送郑资州》有着同样的功效,都是用来拒绝别有用心的求爱。薛涛当时年近五十仍有人追求,可见其风韵不减当年。
《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万里桥:位于成都市城南锦江上。是古时乘舟东航起程处。三国时蜀费祎使吴,诸葛亮饯行于此。伟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桥由是得名。杜甫《狂夫》诗有“万里桥西一草堂”。唐张籍《成都曲》有对当年附近市容的描绘:“锦江近百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汉、唐旧桥已不复存,今桥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茸。为7孔石砌拱桥,长85米,宽15米,系市区南行主道。桥东之锦江北岸,近年又辟滨江公园,花木葱郁,古桥新园,交相辉映,景色宜人。
越吟: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爵至执珪,虽富贵,不忘故国,病中吟越歌以寄乡思。事见《史记.张仪列传》。汉王粲《登楼赋》:"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后因以喻思乡忆国之情。
细侯风韵:郭伋字细侯,任并州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细侯"称颂受人欢迎的到任官吏。
《罚赴边上韦相公二首》
萤在荒芜月在天,萤飞岂到月轮边。
重光万里应相照,目断云霄信不传。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
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不传:不移动。
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
岭头:山顶。
特指五岭的山顶。
薛涛年轻的时候进入西川节度使幕府成为歌妓,受到节度使韦皋的赏识,但也曾经被罚赴边,到边远艰苦的地方去。至于原因,众说纷纭,但不外乎:恃才傲物、恃宠生娇。
在帅府锦衣玉食的薛涛被罚到苦寒之地,自然很不适应,但是更加不幸的是节度使韦皋突然去世,西川陷入内乱,她也只好继续呆在边地。直到两、三年后叛乱平定,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薛涛正是在此时,给武元衡写诗,希望他帮助自己回到成都。
第二首写被罚赴边的地方条件令人难以忍受,薛涛感觉除了冷还是冷,即使是微风细雨时的冷都能让她感到寒意透彻心肝。所以她接着说如果把我放回去,这辈子我都不看什么山水了。为什么不看了呢?肯定是这边山水的寒冷让她终生难忘,看到山就觉得冷,就觉得寒。这里她用了一个“儿”字,一是表明自己地位低下,同时也表明她的年龄还比较小,此诗应该是她少女时代至青年时期所写。
前一篇:壬寅诗历:四月初八日
后一篇:壬寅诗历:四月初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