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诗历:四月初七日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香故纸钩沉壬寅诗历杂谈 |
分类: 诗词日历 |
壬寅诗历:四月初七日
明·康海、唐·徐夤、宋·王安石、陆游
明·康海
《四月七日雨中同文浮山坐作》
初夏草木长,鸣雨更相逼。
来牟生意佳,枝旟望如织。
阳日不下临,此物终且蚀。
往者己巳夏,颇为旱乾棘。
徂春苦无雨,两麦俱丰息。
因怀老农语,往往未差忒。
穷居繁口食,所恃耕耨力。
明日更如此,与君甚胸臆。
鸣雨:大雨,狂风暴雨。
来牟:亦作"来麰"。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差忒:差错;误差。
穷居:谓隐居不仕。
口食:食物。
犹口粮。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唐·徐夤
《初夏戏题》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长养”指的是长成,“薰风”即初夏时的东南风,意思为和暖的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荷芰”指的是荷花和菱角,菱角五六月开小白花,在夜里开放,白天合上。大意是,随着和煦的暖风吹拂,荷花和菱角逐渐开始绽放,蔷薇花期已过,开始零落。
“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这里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南园”泛指园圃,晋张协《杂诗》之八:“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该句大意是:小绿色的虫子竟然也学着庄周做梦,化作蝴蝶飞去。
这首《初夏戏题》,描写的是初夏景色,诙谐幽默,颇有情趣。想象丰富,情趣盎然,尤其是把庄周的典故融入诗词,形象生动,诗词立刻增色不少。其实,这首诗还是一个诗词谜面,打一植物,这才是诗人的“戏题”的目的所在。
徐寅,也称徐夤,男,字昭梦,莆田县(今莆田市城厢区人)
。博学多才,尤擅作赋。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文集有《徐正字诗赋》二卷,收赋八首,收诗三百六十八首。著作有《徐正字诗赋》二卷等。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榜上有名”。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二个状元。
宋·王安石
《初夏即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注释
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
石梁:石桥
弯碕:曲岸
溅溅:流水声。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
陂:池塘。
晴日暖风:语本唐人薛能《折杨柳》:“暖风晴日断浮埃,废路新条发钓台。”
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与花时,少逢杯酒乐。”
译文
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流水溅溅流入西边的池塘。
晴天暖风微拂,麦子的气息迎面扑来。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景色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岸边的景色:曲折的岸边有石桥、茅屋,溪水潺潺;后两句先从嗅觉上写,暖风阵阵、麦子的气息扑鼻而来,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接着写视觉上的感受:绿树青草比春天的百花更美丽。初夏季节,还没到雨季,溪水水流不大,麦子长势喜人,绿树青草,令人欣喜,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宋·陆游
《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
注释
湖山:湖水与山峦。胜处:美好的地方。
野径:村野小路。
有时: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谓有如愿之时。鹭,原作“鹜”,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深,原作“源”,据钱仲联校注本改。无处:所有的地方。鸣蛙:指蛙鸣,比喻俗物喧闹。
箨龙:竹笋的异名。苏轼《筼筜谷》诗:“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朱乔年诗:“一雷惊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
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其花未开时,苞有毛,尖长如笔,因以名之。白居易《营闲事》诗:“暖变墙衣色,晴催木笔花。”犹,原作“初”,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叹息:叹气;嗟叹。老来:年老之后。交旧:旧友;老朋友。
瓯:杯子。
白话译文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
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
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
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作品鉴赏
这首诗选自《剑南诗稿》,是南宋诗人陆游于晚年所作,为诗人表达志士空老,报国无成的田园诗。
陆游晚年村居诗作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
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
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
名家点评
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写得幽字意出。”
潘问奇:“头联对句更胜。”
《幽居初夏》
路缭长堤北,家居小市西。
陂塘晨饮犊,门巷午鸣鸡。
妇喜蚕三幼,儿夸雨一犁。
衰翁亦放浪,未怕屐沾泥。
陂塘:〈书〉水塘。
门巷:门庭里巷。
蚕三幼:谓蚕三眠。蚕初生至成蛹,蜕皮三四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成睡眠状态。第三次蜕皮谓之三眠。
雨一犁:同“一犁雨”,下了一犁深的春雨。
《幽居初夏》
梅坞青黄子,草陂红紫花。
双鹅朝戏浦,群鸭暮还家。
赤脚挑残笋,苍头摘晚茶。
出门逢野老,满意说桑麻。
梅坞:指梅园。
苍头:1.古代用深蓝色布裹头的士兵。 2.也作“仓头”。古代指奴仆。
野老:村野老人。
桑麻: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幽居初夏》
藤冠草屦病支离,门外纷纷百不知。
解箨有声惊倦枕,飞花无力点清池。
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
绿树阴中红练起,一团零乱湿臙脂。
《幽居初夏》
长歌嫋嫋插秧天,小繖翻翻入市船。
高栋巢乾初乳燕,绿槐阴密已鸣蝉。
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
推枕起来闲弄笔,铜蟾手自挹寒泉。
嫋嫋:形容轻盈柔弱。
末俗:谓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弄笔:舞文弄墨。
《幽居初夏》
诘曲穿桑径,讴哑响竹门。
疏泉灌藜苋,倚杖牧鸡豚。
江步横新舸,茅檐弄幼孙。
太平端有象,谁与画吾村?
诘曲:屈曲﹔屈折。
讴哑:象声词。
竹门:竹制之门。
疏泉:应指引流。
藜苋:藜和苋。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
江步:江边的渡口﹑码头。步,同"埠"。
《幽居初夏》
鬓毛秃尽齿牙疏,难受人间折简呼。
诗酒本来无藉在,形骸况复不枝梧。
槐阴渐密能鄣日,池水新生可浴凫。
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
折简:亦作"折柬"。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
诗酒:做诗与饮酒﹔诗与酒。
北山愚:源见“愚公移山”。指立志移山的愚公。
《幽居初夏》
大耋光阴短,南讹日月长。
松枯宜倒壑,龟老惯榰床。
寂寂三升稷,悠悠百本桑。
饥寒犹肮脏,何术砭吾肓?
大耋:古八十岁曰耋。一说指七十岁。故以"大耋"指老年人,或指高龄。
南讹:1.亦作"南为"﹑"南伪"﹑"南讹"。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
2.南方主夏属火,炎帝所司。因用以借称火神。
榰床:置于床足下用以支床之龟。
肓:中医指心下膈上的部位:膏~(中国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所以“病入~~”是指病重到无法医治了)。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乾道七年(1171年),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嘉泰二年(1202年),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笔耕不辍,诗词文有很高成就,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021-05-18
0四月诗历初七日
宋·王奕《闻叠山己丑四月七日死于燕》
彭汝砺《四月七日出城西以归各赋一首》
前一篇:壬寅诗历:四月初六日
后一篇:唐·薛涛诗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