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诗历:四月初六日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香故纸钩沉壬寅诗历杂谈 |
分类: 诗词日历 |
壬寅诗历:四月初六日
明·区大相、唐·刘得仁、宋·司马光、陆游
明·区大相
《四月六日与客游高梁桥》
燕郊四月如春月,景物暄妍宿雨晴。
仙苑名花裁罥蝶,御堤芳树始流莺。
平林翠幕褰风飏,落日红妆照水明。
自幸太平多乐事,共将弦管寄欢情。
暄妍:天气暖和,景色明媚。
流莺:亦作"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区大相(1549—1616)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唐·刘得仁
《初夏题段郎中修竹里南园》
高人游息处,与此曲池连。
密树才春后,深山在目前。
远峰初绝雨,片石欲生烟。
数有僧来宿,应缘静好禅。
游息:游玩与休憩。
密树:枝叶茂密的树;浓密的树林。
刘得仁(828年前后在世),唐朝时期作家,字、里、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开成中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828年左右)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得仁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宋·司马光
《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释
客中:旅居他乡作客。
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惟有:仅有,只有。
白话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王安石变法不满,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退居洛阳时创作。
诗人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诗人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诗人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诗人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客中初夏》
文学赏析
首联,描述了四月初夏天和暖的天气,恰又是雨过天晴的时候。通过描浅白的语言,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读者的视野。
颔联,描述了下过雨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青翠怡人了。诗人调动读者熟悉的景物布置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
颈联,通过描述眼前没有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情景。这句是有寄托的,寄托出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
尾联,指出了向日葵向着太阳开放这一景象,也是有寄托的。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
整首诗描述了变化的画面,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独钟给了葵花,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不愿诗人本人"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葵花,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诗人托物言志,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名家点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千家诗》:这是一首夏日即景之作,诗人抓住初夏特有的天气特征和景物,远景近景相结合,虚景实景相衬托,形象鲜明,境界恬静,描绘出一幅清新明快的夏日小景。
《语文新课标必读经典》:诗人借咏叹四月雨过天晴的天气,抒发自己因新法废除后的得意心情。用“柳絮”暗喻拥护新法的人,又以“葵花”比喻恢复旧政的人,写出了一场政治风雨过后,云开日出的“可喜”形式。
《中华大字经典
千家诗》:诗人以葵花作喻,抒发对皇帝忠贞不渝的感情。
《传世经典鉴赏丛书》:全诗是以物明志。葵花这个物象上凝聚了作者的意念、情绪、观念和修养,它是作者人格的物化,诚于中而形于物,言之有物,自然能打动人心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陆游
《初夏》
笋生遮狭径,溪涨入疏篱。
渐及分秧候,还当煮茧时。
雨昏鸡共嬾,米尽鼠同饥。
村巷无来客,清羸只自知。
雨昏】阴雨时昏暗的天色。
清羸】清瘦羸弱。
《初夏》
淡霭轻颸入夏初,一窗新绿鸟相呼。
出门易倦常归卧,著句难工但自娱。
花径蝶闲无堕蕊,酒楼人散有空垆。
闽川茶笼犹沾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淡霭:轻烟薄雾。
轻颸:微风。
闽川:指闽地的河川。
肺渴:谓燥热思饮。
《初夏》
已作梅黄雨,犹余麦秀寒。
穿林红练带,拔地碧琅玕。
酒向愁边薄,衣从病後宽。
所欣消渴减,乳酪正甘酸。
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与我好兮!""唐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诸公》﹕"白屋花开里﹐弧城麦秀边。"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一望田畴半皆荒芜﹐间有麦秀青青者。"后常以箕子的《麦秀之诗》为感叹家国破亡之痛的典实。
红练带,应指花丛。
碧琅玕:比喻绿竹美如玉石。
《初夏》
雨足移秧後,风和剥茧初。
昏昏时就枕,贸贸却寻书。
晚步身须杖,晨兴发废梳。
满城车马客,谁复问何如。
贸贸:1.眼睛昏花的样子: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 2.昏庸糊涂:贸贸迂儒。
3.轻率冒失:别贸贸然指摘别人。
晨兴:早起。
车马客:指贵客。
《初夏》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释
红紫:红花与紫花。这里指春天开放的花。
夏令:夏季。
译文
春天开放繁茂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作尘土,在布谷鸟啼叫声中夏天已经来到。
路两边种桑麻葱茏绵延不尽,才知道我原来是在太平之世。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然而此诗格调清新。前两句写夏景很传神,也很清澈。没有愤怒也没有呼喊。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时代混乱,陆游为什么如此说呢?可能是看到夏日作物生机勃勃,心中不免生出对太平盛世的期盼之情,也可能是眼前的自然美景暂时让他忘记生在乱世的烦恼忧愁。
宋·陆游
《初夏出游》
去去冲朝雾,行行弄夕霏。
移秧晴竭作,坐社醉扶归。
细草迷行径,残花点钓矶。
牸牛将犊过,雄雉挟雌飞。
野寺烟钟远,村墟绩火微。
诸孙殊可念,相唤候柴扉。
去去:谓远去。
行行:行旅。
夕霏:傍晚的雾霭。
牸牛:母牛。
绩火: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2021-05-17
四月诗历初六日:
宋·舒岳祥《四月六日绝粮用银盏易谷作诗别之》
吴芾《四月六日同江朝宗花下饮》
吕陶《庚申四月六日马上口占》
李纲《四月六日赋古风一篇》
前一篇:壬寅诗历:四月初五日
后一篇:壬寅诗历:四月初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