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2022-05-02 16:15:56)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韵流香

故纸钩沉

唐·李白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唐·李白诗《赠别王山人归布山》《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寻山僧不遇作》《望月有怀》《赠僧行融》《大堤曲》《游谢氏山亭》《白毫子歌》《小桃源》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词句注释
析道论:析,分也,解也。道论,即道家之经论。
微言:精妙之论。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夫子没而微言绝。”
秋毫:谓精微之理。《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裴松注:“《辂别传》曰:何尚书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至,殆破秋毫。”
还归:返回。
天云:天空之云,常以之喻高远。
瑶草:传说中的仙草,如灵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长生。汉东方朔《与友人书》:“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亦泛指珍异之草。
衰歇:犹衰落;止息。
怀归:思归故里。
上月:上弦月。
傲然:高傲貌;坚不可屈貌。
岩扉:借指隐士的住处。
林壑:指隐居之地。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
愿言弄笙鹤:愿言,《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笺:“愿,念也。”弄笙鹤,用王子乔事。《列仙传》卷上: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白话译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论,微言透彻秋毫。
马上要回归布山去隐居,逸兴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几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瑶草会衰歇吗?
我也很想去隐居,屡屡梦见松间云月。
你傲然独往,长啸着开劈岩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芜,石道上都长满蔷薇。
冬天来到的时候,我会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戏鹤,风雨相依。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文学赏析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李白夫人许氏病故于任城,孔巢父等人大约是前来吊唁,李白有《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还有与友人鲁颂告别的《别鲁颂》。李白还遇到了来自布山的王山人(布山又名布金山,在泰山西南八十里,今肥城境),临别时作《赠别王山人归布山》赠别。 

全诗共十四句七十字,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浓浓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思想。全诗开头的起句到最后的结句,从述说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样,诗人的思想从起句到结句已经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这首诗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四句组(“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以“毫”、“高”为韵,是全诗的起首,“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介绍王山人并对友人才干的赞赏跃然纸上;“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叙事说友人要归布山了;第二个四句(“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改以“歇”、“月”为韵,是承接前一组诗,“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直言对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几天;“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说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种隐居生活;第三个四句(“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又改以“扉”、“薇”为韵,是诗意起了转折,诗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语间满是向往;最后一个二句(“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和上一组诗一样,也以“依”为韵,“岁晚来相依”以讲述自己的愿望结束全诗,我也要到你那里去。
朋友离别而去,李白有着浓浓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之情,但只说“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把万语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寻味。虽然是赠别,却无凄凉之味。“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诗人很直接的表达了向往隐居和求仙访道的生活。
这首赠别诗,虽有别离之愁,却并不为愁所溺,“哀而不伤”,这也是盛唐“酬应体”五古的一个特点,离别之际,他们或许会有些伤感,但是不会沉沦其中。

名家点评
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樊英民:诗中“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怀归曹隐居之徂徕山竹溪也。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我携一樽酒,独上江祖石。
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
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
永愿坐此石,长垂严陵钓。
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词句注释
权昭夷:天水人,相传李白曾与他在贵池修道炼丹。
回:一作“迥”。
赖:依赖。严陵:即严光,字子陵,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找其做宫,严改名换姓,隐居钓鱼。此处李白借严自喻。
谢:告诉。山中人,即权昭夷。

白话译文
今天我手提着一坛酒,独自来到秋浦清溪的江祖石上。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开以来,这江祖石又长了几千尺?
我举杯向天大笑,天空回旋,太阳西照。
但愿永远坐在江祖石上,与严子陵一样钓鱼。
把这诗寄给你,谢谢你这个山中人的照料,咱们一起同调歌咏。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词句注释
赵少府:即赵炎。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任当涂县尉,后任六合县尉。少府,一作“明府”。长芦:唐时在淮南道扬州之六合县南二十五里,即今江苏南京市大厂区长芦镇。
扬都市: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六朝都城的并称。这里指的是“建康”(今南京)。
舠(do):刀形小船。
“因夸”二句:典出汉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
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少学长安,明《尚书》、《谷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元始(汉平帝年号,1~5)年间,王莽专政,梅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其后,人有见福于会稽者,变名姓,为吴市门卒云。”故后世称品德高尚、公正廉洁,深受人民爱戴的县佐为“仙尉”。赵家玉:即指赵少府。
四豪: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以收养宾客,招致人才著称。
维舟:大绳以系船。
持袂:握住或卷起衣袖。
把蟹螯(áo):拿着螃蟹的大鳌。
岳:高山。谣:有章之曲称为“歌”,无章之曲称为“谣”。

白话译文
我这次的建康之行,是为送朋友溯江返回归程。他是像当年楚公子听人夸健广陵潮水,专程来听涛声。你像汉代仙尉梅福一样,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令人难忘的是停船在长芦。你乘舟到了长芦,尽目之处,烟云辽阔。当你想起我之时,就登高长歌来抒发思念之情。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点明“送别”,第二、三联连用三个典故,隐讳地表达了他欲起沉疴、救危世的想法,以及对赵炎的赞赏,第四、五联交待送别情景,末联是作者对友人的叮嘱,集中体现李白对告别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气质。全诗是信笔写来,但落笔错落有致,描写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驾御文字的非凡能力。

此诗是作者在长芦送别当涂县尉赵炎时所作。据马鞍山市当涂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李白与当涂》一书认为,他们送别的时间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夏秋之交,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开始由盛极而走向衰败,社会矛盾不断出现。慷慨自负的李白虽然年届垂暮,但壮心不已,仍想振国颓、安民生。这在此诗中也有暗示。

从诗的题目和诗的首联可以看出,李白是从南京市内一直将赵炎送到长芦渡口的。但从地理上看两地相距还是很远的,可见李白殷殷之意、依依之情。同时也说明长芦渡口在当时是沟通长江南北和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的渡口。
从第二联开始,李白连用三个典故,隐讳地表达了他欲起沉疴、救危世的想法,以及对赵炎的赞赏。第二联中“楚太子”、“广陵涛”,典出《七发》,李白用这个典故来说明现在的唐朝政治就像楚太子一样,身缠重病,需要像吴客这样的人来指出它的病根,唤起统治者的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挽救。李白曾被谗逼迫离开长安,流放夜郎,他生活上能够接触民众,政治上遭受失败挫折,精神上倍受痛苦打击,使他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问题所在,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现实,让他非常无奈。楚太子因吴客的叙说幸亏而愈,而眼前的状况却没有谁能改变。李白在平静的引用中,寄寓了深刻的思考和希望。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仙尉”、“四豪”表达了对好友的称赞。“仙尉”典出《汉书·梅福传》。李白借此称赞赵炎在当涂任上的政绩。“英风凌四豪”一句是赞扬赵炎风流倜傥、风采英姿和礼贤下士的形象和气质。贾谊《过秦论》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李白说他超过了“四豪”,可见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这里李白轻松地引用了两个典故,盛赞了友人的才情,同时也隐含了自己怀才不遇,难展宏图的愤懑。
第四联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天气情况。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在长江边的长芦古镇,李白将船系在岸边,看着烟高云淡的天空,浩淼荡荡的长江,面对好友,有说不尽的话语,割不断的愁思。从短短的诗句中,读者可以想象李白挽着赵炎的手,抬首翘望天水一色的远方,心中充满惆怅的送别场面。
第五联“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意犹未尽的李白拉着朋友的衣袖,欢快地来到长芦街市的酒楼,炎热的天气就像他们的感情一样火热,他们手把蒲扇,一边摇扇,一边喝金陵美酒,食长江蟹鲜,话离别之情。“摇扇”的动作不禁又让人想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儒雅形象,他们谈论的话题除了知己家事之外,肯定还有政治国事。“蟹螯就金液”(李白《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喜欢的美事,“酒仙”和朋友一起吃着“蟹螯”美味,赋诗吟唱是美好的“快事”。
诗的最后一联集中体现李白对告别友人的殷殷之情和豪放气质。他们这一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前途顺逆难以预料,但思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什么时候想起了老朋友,就登上高处,向远方吟歌一首,遥寄幽思。十分深情,十分豪放,十分浪漫,“诗仙”的本色表现无遗。
从全诗整体上看,李白虽是信笔写来,但落笔还是错落有致的。他的描写由远及近,从南京写到长芦;再由近及远,从当前写到未来,一气呵成,体现了他驾御文字的非凡能力。 

名家评价
清·王琦《李太白》:太白引用,取义又异于此,可窥古人用事之法。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寻山僧不遇作》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词句注释
裴回,即“徘徊”。
《华严经》:乐音和悦,香云照耀。徧,同“遍”。
《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白话译文
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芳香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赏析
诗人寻访一位僧人却没有遇到,而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台阶上是鸟停留的痕迹,禅室空寂无人,挂在窗户上的白浮尘落满了尘埃。作者想要离去却对山中美景感到不舍。诗中写出了山谷中的幽静以及作者的犹豫,表达了作者对寻访山僧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山林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望月有怀》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

词句注释
疏松:稀疏的松树。
几千古:几千年。
户:门。
因:机会。安道:即戴安道。此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事。《世说新语》:“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愁:使动用法,使……愁。

白话译文
清泉映出株株枝叶稀疏的古松,不知已在这里生成了几千年。寒月照着流荡的清水,流萤的光芒闪烁在窗前。对此我不禁发出长叹,因为它也引起了我对您的深深思念。在这美好的月光中我无法见到您这戴安道,游兴虽尽,心中却又被一种别愁充满。

作品鉴赏
此诗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掘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清泉映疏松”,此句不唯写泉与松,月光也在其中。有月在天,方可知泉“清”、松“疏”,方有一个“映”字。“不知几千古”,此句不唯写出诗人思绪万千,亦写出诗人独立的身姿。亦可想见诗人之非常人,方有念及“千古”之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寒月摇轻波,流光入窗户。”目光由远及近,由外及于内,由风景转入心境。薛逢《长安夜雨》云:“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与此类似。钱起《裴迪南门秋夜对月》云:“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则是由近至远了。
“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情因月起,意由情发。诗意满怀,故为“长吟”。然有佳作岂可无人欣赏、倾听?故思知音之意甚深。《长相思》云:“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送纪秀才游越》云:“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对月思人,自然之事。李白行吟天下,知交亦满天下,处处相知却也是处处别离,思念于是则多。
“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怀君而终不得见君,意兴阑珊,愁苦渐来。《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云:“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马戴《楚江怀古》云:“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柳永《蝶恋花》云:“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两句用王子猷雪中访戴安道事,表达对朋友的想念之情。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赠僧行融》

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
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
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麒。
行融亦俊发,吾知有英骨。
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
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
赋诗旃檀阁,纵酒鹦鹉洲。
待我适东越,相携上白楼。

作品译文编辑 播报
齐梁朝有个汤惠休,常常跟从鲍照游玩。
峨眉名僧史怀一,独与陈子昂相映成辉。
两位佛教朋友都是卓绝高人,喜欢结交鲍照和陈子昂这样的凤毛麟角的才子。
行融僧你也是才识﹑情性﹑文采各领风骚的人物,我素来知道你有出众的品质与气概。
大海虽然深,遮蔽不了明珠的光芒,黑色的龙骊像吐明月一样把它贡献出来。
大海波涛汹涌,虚舟随波逐流,安然航行。
你在旃檀阁赋诗,在鹦鹉洲纵酒,何其潇洒。
下次我去东越的时候,我们携手上白楼纵酒赋诗。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大堤曲》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词句注释
大堤曲:南朝乐府旧题,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简文帝,又作《襄阳曲》,李白沿用,写一女子对丈夫的怀念,地点即在湖北襄阳城外大堤上,与诗歌紧相关合。
“汉水”句:言汉水流过襄阳。临:一作“行”。
大堤:古迹名,据《一统志》、《湖广志》等记载,大堤在襄阳府城外,周围有四十多里,商业繁荣。
佳期:《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佳谓湘夫人也……与夫人期歆飨之也。”后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
“泪向”句:谓望南云而流泪,因相思之人在南面。南云: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晋陆机《思亲赋》:“指南云以寄款,望归风而效诚。”
复无:一作“无复”。
梦魂:古人认为人做梦时,是离开肉体的魂魄在活动。唐刘希夷《巫山怀古》诗:“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散:一作“断”。
眼中人:指旧相识或想念的人。南朝梁何逊《霖雨不晴怀郡中游聚》诗:“不见眼中人,空想南山寺。”
音信:音讯;信息。《宋书·范晔传》:“吾虽幽逼日苦,命在漏刻,义慨之士,时有音信。” 
 
白话译文
汉水绕着襄阳城,大堤上春暖花开。
在大提上想起了与佳人相会的日子,不禁望着南天的白云而热泪盈眶。
本是多情的春风,如今也显得无情起来,将我的好梦吹散。
梦中的眼中人不见了,想给她寄个音信,也因天长地远,而无由到达。

此诗写恋人失约之痛。“佳期大堤下”,“不见眼中人”是全诗的脉络。首二句写景,与失约之痛成反衬;三四句言本相约大堤,不见对方赴约,故南望而流泪;五六句言不唯不见,就连相见之梦也不作,而归罪于春风“吹散”;末二句言因不见恋人,觉时光过得很慢。全诗意似直述,笔实曲折,显示出情深意远,婉转流丽的特点。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大堤曲》
文学赏析

大堤,在襄阳城外,周围四十余里。隋唐时,大堤一带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梁简文帝作雍州十曲,内有《大堤》《南湖》《北渚》等曲,其源盖本于此。
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当时李白曾一度离开安陆(今属湖北)北游襄阳(今属湖北)。这首诗当作于李白游襄阳之时,是怀人之作。

此诗开篇即写大堤。大堤东临汉江,春来堤上百花盛开,堤下绿水溶溶。一个“暖”字复盖着江水、江花和岸上的千家万户,自然这其中也有遍历名山大川远道而来的李白。这里,“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李白《襄阳曲四首》其一);“水绿沙如雪”(其三)。触处生春,不禁撩动人的多感心怀。所以这个“暖”字又有很重的感情分量。于是自然地转入下面的抒情:“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旧时以“佳期”指男女的约会。《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佳,谓湘夫人也。”约而不得见,因此“泪向南云满。”晋·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云:“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陆云《九愍》:“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南云、归风、东雨,本是寄兴之作,后人引申为思亲和怀念家乡之词。这里似用前人诗意。不过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此诗与李白《寄远十二首》其五诗只前三句文字不同,该诗云:“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写所思之人在巫山,巫山在襄阳南,故云“南云”。李白两次漫游都到过湖北,这位念远之人,可能就是他自己。但也不妨看作是泛指。旧时襄阳,不仅为商业重镇,且为南北交通要衢,往来伫足人多,送往迎来的人也多。李贺《大堤曲》便说:“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那么,思乡念远的实不止李白一人。
远望南云,热泪盈睫,“佳期”既误,结果只有寄情于梦。可是“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从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的希望终于得在梦中实现的欣然快意,到张仲素的“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的梦后仍未能忘情,梦中相会,确实给了人们无限安慰。如今却是由于春风无情,吹破幽梦,使人不能长在梦中相会。古乐府《子夜春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与此两句含意相反,而遣词造语上却不无影响。“散”一作“断”。断,截断,折断。杜甫《哀王孙》:“金鞭折断九马死。”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意象。散,表示逐渐散开,逐渐远去。“吹”而“散”,则梦在脑海中是一点一点淡化,最后无影无踪了。“梦”之于人,事实也是这样。“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微露谴责意。这里说“春风复无情”,“复”者,又也。“无情”,已令人难堪,何况其“复”!表面上不见怨意,实际怨怀尤深。这个“复”字上与“泪向”紧相呼应,下启结束二句:“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眼中人”指所思者。佳期误,梦魂散,音信断。这一连串的打击,岂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境况,在不少诗人笔下是会写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但李白表现得“雍容和缓”(朱熹语),神清骨秀,正是“幽秀绝远俗艳”(《唐宋诗醇》)的。
这首小诗意似直述,笔实曲折:先地点,后时令,从一个“暖”字中暗传出春来人的感情的跃动。接下六句,情思绵绵,直至尾句。“佳期”二句,似见离乡远别的客子伫立大堤上,目送南天云彩,魂为之销。“春风”二句折回,此情此景,似是“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那也许是“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吧?诗人没有说,妙在可引起读者种种揣想。意味隽永。最后结以“天长音信断”,更觉余味无穷。楚天辽阔,百花竞放,百鸟争喧,雁鸣晴空,人却是别一番心情。此刻,“断”者,音信也;而情,不仅未断,却更绵邈无尽了。天才纵逸的李白,即使从这首短章中,也可看出它的情深意远,婉转流丽,完全超脱六朝乐府的“轨辙”,而使“古今诗格于是一大变”(胡应麟《诗薮》外编)了。

名家点评
明人杨慎《升庵诗话》:古乐府云:“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李反其意,云:“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古人谓李诗出自乐府古《选》,信矣。
明人高棅《批点唐诗正声》:太白《大堤曲》,入古乐府中不可辨。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幽秀绝远俗艳。胡应麟谓:白诗、人知其华藻,而不知其神骨之清。于此亦见一斑。
近人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岂即弄青梅者耶?何情之深!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游谢氏山亭》

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病闲久寂寞,岁物徒芬荣。
借君西池游,聊以散我情。扫雪松下去,扪萝石道行。
谢公池塘上,春草飒已生。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田家有美酒,落日与之倾。醉罢弄归月,遥欣稚子迎。

译文
年老沦没卧于江海之滨,幸遇天子中兴而再欢天地清明。养病闲居久处寂寞,徒然望着今年的草木茂盛。
借您的西地今作一游,聊以遣散我郁闷之情。 将积雪扫至松树之下,抚摸藤萝在石道上慢行。
谢公的池圹之上,春草已微微发生。开着春花的树枝拂着人面而来,山上的鸟儿也在向我叫鸣。
田家酿有醇香的美酒,落日之时与我畅饮。酒醉后弄赏着同归的明月,在远处就欣闻稚子前来相迎。

谢氏山亭,史籍俱无载,疑即陆游所云谢公亭也。《入蜀记》卷三:“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山戏 ,凡三四里许,……至一庵 ,……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绝顶又有小亭,亦名谢公亭。”朱本云:“按此诗前八句叙其游于山亭之情,后八句述其游适之乐也。”游,宋本原作送。咸本、萧本、玉本、郭本、朱本、全唐诗本、王体俱作游。缪本改作游。今照改。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白毫子歌》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
夜卧松下云,朝飡石中髓。
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渌水回。
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
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
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
可得见,未得亲。
八公携手五云去,空余桂树愁杀人。

注释
白毫子:传说中的汉隐士,是淮南小山成员之一。
淮南小山: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总称。王逸《楚辞序》:《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其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大山,或称小山,其意犹《诗》有《大雅》、《小雅》也。淮南八公,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后世传说为神仙。这里前一句的“淮南小山”指的是一群人,即淮南王的一群门客;后一句中的“淮南小山”指白毫子所处的地方(依王琦说)。
石髓:即石钟乳。故人用于服食。飡,同餐。
“碧峰”句:谓碧绿高峻的山崖下,清水回旋。巉岩,高峻的山崖。渌水,清水。渌,清澈。回,回转。
“余配”二句:言我可比白毫子,独自在此斟饮仙家之饮料。配,够得上。流霞,神仙之饮料。
萧飒:意同萧瑟,秋风声。这里指风吹松林声。
凭崖:靠着山崖。凭,靠。
见:听说。
“八公”句:言八公等八位神仙乘五色瑞云登仙而去。

鉴赏
此诗写诗人向往传说中的仙人白毫子的仙居生活,表达因不能与其亲近而苦恼的心情。

全诗可分三段。前六句写白毫子仙居于淮南小山,卧松雪,餐石髓,尽享青山绿水之美。“余配”句至“清心耳”以上六句诗人言自己可比白毫子,时而坐在青苔上,品尝着仙人饮料,拂花弄琴,感受绿萝树下温和的春风;时而靠着山崖欣赏南窗下风吹松林的萧飒声,心耳为之一清。末四句表达诗人不得与白毫子等仙人共同仙去的遗憾。遗憾的是,白毫子成仙的事,只是听人传说而已,而不得与其亲近。白毫子与八公等列位仙人相携乘五彩祥云而去了,只留下他们曾经仙居的山林,这实在令人伤感。

白毫子,传说中的汉隐士,是淮南小山成员之一。淮南小山,汉淮南王刘安一部分门客的总称。王逸《楚辞序》:《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其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大山,或称小山,其意犹《诗》有《大雅》、《小雅》也。淮南八公,淮南王刘安的八位门客。后世传说为神仙。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小桃源》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
黟县有个小桃源,风景优美,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
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啦,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赏析
《小桃源》此诗见于《方舆胜览》卷一六,云徽州黟县有潜村,或谓之小桃源,引李白此诗。王琦据收《李太白全集》卷三《诗文拾遗》,按云此乃南唐许坚诗。许坚原诗为五律,见康熙《徽州府志》卷一七、《黟县志》卷一六,此截取其前四句,非李白作。

李白所写的那首五绝 《小桃源》和许坚那首五律《入黟吟》的前四句几乎完全一样。这到底是古人诗词创作上的巧合,还是文坛上的抄袭呢?
如果是抄袭,即只有后人许坚抄袭前人李白,而不可能是前人李白抄袭许坚。其关键是这首五绝的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我看不像。姑且不论李白是否到过古黟,即以这首所谓“李诗”五绝来看,也不像是出诸诗仙李白的手笔。

首先从诗的内容看:这首五绝不像是单纯写景诗,而是叙事诗。因为前两句概括点明“黟县小桃源”的范围和风貌,而后两句写出黟县的物产和人们的衣着。虽然能体现古黟的清幽和古朴,但刚写到“古衣冠”的人,就突然煞住,不见其人的活动而无下文了。

而李白其他绝句的语言虽然极为凝炼,而表意却极为完整,不像这首所谓“李诗”,诗意尚未展开就草草收笔,言犹未尽而给人一种有头无尾之感。而许坚那首五律则不然,在前四句的首联对景兴起破题,在颔联书事基础上,后四句的颈联,尾联相继书事,而从“市散”、“山寒”、“吏闲”、“讼简”诸多方面将“古衣冠”人的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再从诗的形式来看,所谓“李诗”的三四句对仗很工整,是一首五律的架势。因之表述上似乎还有五六句作为颈联对仗句以继之,然后有尾联作为结句。但是,没有。以致影响内容的完整表达。而许诗在颔联后,即有颈联“市散”、“山寒”继之叙事,并接着在尾联“吏闲民讼简”叙事后,以“秋菊露清清”的写景抒情句攸结。因之,作为五律,使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把诗意表达得很完整。所以,两相对比,那首所谓“李诗”五绝,不像是李白所作。

小桃源:在今安徽黟县。李白《小桃源》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黟县:今安徽黟县。李白《小桃源》有“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b122、唐·李白诗选(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