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2、唐·李商隐诗选(九)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唐·李商隐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唐·李商隐《荆门西下》《槿花二首》《漫成三首》《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谢书》《赠歌妓二首》《离思》《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荆门西下》
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嶮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注释
荆门:州名,楚地,汉为南郡地。唐贞元置县,属江陵府。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荆门即荆州用典,犹云舟发荆州向东而下。以东向为西下,古人自有此种语法。”
一叶:一叶扁舟。
夏云:夏口之云。
险巇:危险。祢衡《鹦鹉赋》:“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
绝徼:绝域,极远之边塞。
蛟龙:古代传说藏在深水中的动物,能发洪水,兴风作浪。
杨朱泣路岐:意为对杨朱处在陆地多遇岐路表示羡慕,语外寄托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列子·杨朱篇》:“杨朱见岐路而泣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白话译文
江上风浪甚险,由江陵向西,江水曲折北流,夜间南风大作,舟行甚速。自荆门回望荆州,已是夏云重裹,清楚难辨。
人在半世生涯里,千万不可轻视离别,因为尽管我们不愿分离,老天何曾给予成全呢?
家里人写信来嘱咐我要安心在边塞供职,不要惦记。可是我怎能不想到,那挂满蕙兰的家园小径上,再难有共度美好时光的快乐了。
船向东行,前面就是辽阔的洞庭湖了。想到那儿必定是波涛汹涌,湖阔水深,蛟龙恶行,由此倒羡慕杨朱为歧路而悲了。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唐宣宗即位,史称“会昌之政”。这导致李德裕以太子少保司东都,李党之人大多被贬逐。给事中郑亚外调为桂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诗人被辟入幕掌书记。这场朝廷内部的争斗,诗人耳闻目睹,看到会昌旧臣逐一遭贬,愤愤不平,在随郑亚赴任途中又遇险境,深有感触,写下这首诗。
《荆门西下》
文学赏析
首联“一夕南风一叶危,荆门回望夏云时。”开篇就设置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一叶”、“一夕”,音韵和谐,给读者以“一”的具象,却说的是整夜不停的江风,整船不休止的担忧和困顿。在汹涌的江波中,人有一种向往安定的心情,此时船行前面不知有何凶险。在旅途的愁绪里,诗人翘首回望,已辨认不清荆州了。回首旧地,最是怅然。这江中的回望,引出了下面无尽的感慨和想象。
颔联“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险巇。”诗人用了个倒句,即把结论提到前面,把前提放在后面,使句意曲折有力,富于深度。可谓“情深意远,玉溪所独”。
颈联“骨肉书题安绝徽,蕙兰蹊径失佳朝。”在颠簸的小舟上,诗人回首旧地,感叹人生,天意难料,自然亿起自己温暖的家庭。这两句紧扣上两句“轻离别”,句意曲折深婉,耐人寻味。
尾联“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妓。”因为杨朱遇到歧路,终究是在平坦的陆路上。不过,诗人此时不仅仅是失路之感迫于内心,还有一种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杨朱泣歧路,虽然前途未卜,尚可选择,而自己此行,只有奔往“险巇”之途,不容半点选择的余地。
纵观全诗,记行抒怀,以颔联为中心,先叙风险波恶的江上行舟,回首旧地荆州,慨叹人生离别之苦,把握自身命运之难;进而忆及家室亲人,无限惆怅;最后把眼光投向未来,感到前途艰险,茫然无措。在排遣愁绪的同时,流露出一股自嘲情绪。全诗从头到尾,读来如舟行江中,起伏跌宕,首尾激荡,中间旋回,错落婉曲,体现了诗人独有的艺术特色。
名家点评
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末联)下“却羡”二字,正见洞庭之险恶也。
近代史学家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语曲意深,馀味惘然。诗中全是失路之感,久读方领其妙。看似说破,实则未说破,此善于用笔所致。
《槿花二首其一》
燕体伤风力,鸡香积露文。
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
月里宁无姊,云中亦有君。
三清与仙岛,何事亦离群。
《说文》:“舜,木槿也,朝华暮落。”开红花者名朱槿,夏秋间开花。
《三辅黄图》:成帝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欲以翠缕结飞燕之裾。
鸡香:鸡舌香,一名丁子香,即丁香。江淹《别赋》:“露下地而腾文。”
殷:花蔫后呈赤黑色。
殷者似啼,鲜者似笑。江总《南越木懂赋》:“啼妆梁冀妇,红妆荡子家。若持花并笑,宜笑不宜花。”
《春秋感精符》:“人君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楚辞·九歌》有《云中君》。
《灵宝本元经》:“四人天夕巨清境:玉清、太清、上清。”仙岛:指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槿花二首其二》
珠馆薰燃久,玉房梳扫余。
烧兰才作烛,襞锦不成书。
本以亭亭远,翻嫌眽眽疏。
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珠馆:指道院。
玉房:亦指道观。《汉郊祀歌》:“神之出,排玉房。”梳扫:梳洗描眉。
《楚辞·招魂》:“兰膏明烛。”王逸注:以兰练膏也。
襞:本指衣褶,此用作动词。兼用锦书典,即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夫窦滔事。
亭亭:远貌。
眽眽:即“脉脉”,相视。《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漫成三首·其一》
不妨何范尽诗家,未解当年重物华。
远把龙山千里雪,将来拟并洛阳花。
漫成:随便作成的意思。
何范:何逊、范云。《南史·何逊传》:“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遂结忘年交。”《南史·范云传》:“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
未解:未知。针对时下文士袭文人相轻之习者而言。重物华:珍重美好风物。
龙山:在古云中郡。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干里度龙山。”何逊《范广州宅联句》:“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云。蒙蒙夕烟起,奄奄残辉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逊。”此处商隐似误以“洛阳”四句属逊。将来:拿来。
译文
年纪不同都成名人也不妨碍何逊与范云一起成为诗人,我不了解他们当年那个时候为什么看重描写自然景物?南朝宋鲍照把北方云中郡龙山的千里雪拿到了江南江南满地花可似塞北雪,而何逊把龙山雪拿来打算一起比作洛阳城的花。
鉴赏
第一首诗李商隐就把自己比作南朝梁诗人何逊,把令狐楚恩师比作南朝梁诗人范云,并把他们之间的分别的感情用何逊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的诗句来表现。并以当时重视景物的描写提出来,顺利引出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的诗句,过度到何逊的诗句:“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便达了自己对恩师离别的痛苦与即将重逢的感受。这也模仿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句:昔我去时雨雪霏霏,今我来时芳草萋萋的感受。
《漫成三首·其二》
沈约怜何逊,延年毁谢庄。
清新俱有得,名誉底相伤。
《南史·何逊传》:“沈约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南史·谢庄传》:“孝武(帝)尝问颜延之曰:‘谢希逸《月赋》何如?’答曰:‘美则美矣,但庄始知‘隔千里兮共明月’。帝召庄,以延之答语语之,庄应声曰:‘延之作《秋胡诗》,始知‘生为久离别,没为久不归。’帝抚掌竟日。”
底:何。
译文
作为梁朝著名文学家的沈约爱护珍惜何逊,可南朝宋的文学家颜延年和谢庄两人互相诋毁。诗句的清新风格都有所得,声名怎么能够互相伤害呢?
鉴赏
这一首李商隐仍把自己比作何逊,把沈约比作令狐楚先辈,同时把说自己坏话的人比作颜延年和谢庄,也说明自己和有知遇之恩的先辈关系不同于沈约与何逊关系的合谐美好。这首诗说明文人间不能相轻视,这是没有用的,不能嫉妒而压抑他人。
《漫成三首·其三》
雾夕咏芙蕖,何郎得意初。
此时谁最赏,沈范两尚书。
何逊《看伏郎新婚诗》:“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芙蕖:莲花。
沈范两尚书:指沈约、范云。沈约在梁朝曾为吏部尚书兼右仆射,范云曾任吏部尚书。见《梁书》沈、范二传。此借指令狐楚与崔戎,二人于商隐均有知遇之恩。
译文
傍晚泛起淡淡的白雾就赞美情人如清水出芙蓉的荷花清新,这就是何逊刚出名成婚得意时的作品。这个时候谁最赏识他呢?是沈约和范云这两个梁朝的尚书。
鉴赏
这首诗李商隐继续把自己比作何逊,并说明自己刚得志时有如沈约、范云的两个人,一个是令狐楚、一个是崔戎,或另一个是王茂元最赏识自己,但今非昔比。何逊八岁能赋诗,弱冠时就被州里举为秀才。其《看伏郎新婚诗》写伏天新婚。李商隐娶王茂元女儿,也是在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入伏之季。
《酬令狐郎中见寄》
望郎临古郡,佳句洒丹青。
应自丘迟宅,仍过柳恽汀。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
句曲闻仙诀,临川得佛经。
朝吟支客枕,夜读漱僧瓶。
不见衔芦雁,空流腐草萤。
土宜悲坎井,天怒识雷霆。
象卉分疆近,蛟涎浸岸腥。
补羸贪紫桂,负气托青萍。
万里悬离抱,危于讼閤铃。
注释
令狐郎中:指令狐绹。《吴兴志》:“令狐绹,大中元年三月二十一日自左司郎中授;二年四月二日除翰林学士。”本篇作于大中元年夏秋间,时令狐绹自湖州寄诗桂林,商隐以此诗酬答。
望郎:谓尚书郎。《事文类聚》引山涛启事曰:“旧选尚书郎,极清望也。”古郡:指湖州。
丹青:谓纸。
《梁书·丘迟传》:“迟吴兴人,八岁能属文,累官中书郎。”吴兴,即唐之湖州。
白居易《白薪洲五亭记》:“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霄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苹,梁吴兴太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苹。’因以为名也。”
信:指信使。
《南史·陶弘景传》:“止于句容之句曲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一即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
临川:郡名,今江西抚州。谢灵运曾为临川内史。《庐山记》:“灵运一见远公,肃然心服,乃即寺筑坛翻《涅槃经》。”
支:支撑。
僧瓶:僧人用以漱口净手之贮水瓶。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土宜:指种植、居住所宜。《易》有坎卦、井卦。桂林一带,草木蔚荟,蛇虫出没,日用皆藉井汲取。
岭南多雷,故云。此句隐寓令狐之震怒,以商隐之从郑亚也。
象卉:象所栖止的丛莽。桂州地近交趾,故云“分疆近”。
《北梦琐言》:“蛟形如马蟥,涎沫腥粘,掉尾缠人而噬其血。”
《山海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拾遗记》:“暗河之北有紫桂成林,群仙饵焉。”此借用“紫桂”字面,谓己从郑亚至桂林系为贫而仕。
青萍:宝剑名。
讼阁:官府听政理事之处。铃:指檐角所悬风铃。
创作背景
《酬令狐郎中见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63首。这首诗作于大中元年夏秋间,时令狐绹自湖州寄诗桂林,李商隐以此诗酬答。
名家点评
清·沈厚塽:朱彝尊曰:此必绹寄书义山,诗中询其近况,因酬其见寄之意。故叙绹路,而自叙详,此古人立言之法。(《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清·屈复:一段令狐见寄。二段得书喜出望外。三段追述未接所寄时情况。四段自叙久滞炎荒,兼写酬意。邱迟、柳挥方令狐。仙诀、佛经比令狐所寄。“朝吟”二句,喜而诵,不问昼夜也。“不见”四句,言未寄诗时已如腐草之萤,羁栖桂管,无异坎井,乃雷霆天怒,果不终朝,有诗来寄也。绚以义山受郑亚之辟,怒甚,故答诗如此。(《玉谿生诗意》)
清·程梦星:起句“望郎临古郡”,自为绹由郎中出知外郡之时。古人于官爵重内轻外,故不日太守而日郎中也。下文引用以邱迟宅、柳挥汀,皆吴兴故事,与本传由左补阙、右司郎中出为湖州刺史相合。……结语叹踪迹之辽远,诉心事之危疑,益情见乎词者矣。(《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纪昀:应酬之作,不见本领,只“封来”二句小有致耳。(《玉谿生诗说》)
《寄令狐学士》
秘殿崔嵬拂彩霓,曹司今在殿东西。
赓歌太液翻黄鹄,从猎陈仓获碧鸡。
晓饮岂知金掌迥,夜吟应讶玉绳低。
钧天虽许人间听,阊阖门多梦自迷。
令狐学士:令狐绹。《旧唐书》本传:“召拜考功郎中,寻知制诰,其年召入充翰林学士。”据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绹大中二年二月十日为学士,诗当作于十日之后,时商隐桂府初罢。
秘殿:宫殿,为禁秘之地。翰林院在宫中。
曹司:谓官署。李肇《翰林志》:“翰林院在银台门北麟德殿西厢重廊之后,学士院在翰林之南,别户东向。”
赓歌:相续而歌。指与帝王唱和。舜作歌,皋陶赓歌,见《书·益稷》。太液:汉长安宫中池名。《西京杂记》:“始元元年,黄鸽下太液池,帝为歌曰:黄鸽飞兮下建章,……。”
《史记·封禅书》:“(秦)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阪城祠之,其神·一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雄,以一牢祠,命曰陈宝。”
玉绳:星名,《春秋元命苞》:“玉衡北两星为玉绳。”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玉绳低建章。”
钧天:天上音乐。《史记·赵世家》: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醒后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
阊阖:天门。
《谢书》
谢书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注释
谢书:为表达谢意的书信。
微意:指自己报效恩师令狐楚之意。一毫:比喻极小或很少。
龙韬:古代兵法《六韬》之一,泛指兵法战略、军机大事。六韬指文韬、武韬、虎韬、豹韬、龙韬和犬韬。
传衣: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佛教禅宗自初祖至五祖皆衣钵相传,作为传授佛法的信证,六祖以后不再传。此指令狐楚秘授章奏之法。
王祥佩刀:王祥是东汉末年琅邪临沂人,事继母朱夫人,以孝著称,隐居十年。魏徐州刺史吕虔召为别驾。吕虔有佩刀,工匠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虔以刀赠王祥,祥以大功封万岁亭侯,迁太尉。入晋,拜太保。佩刀,佩在腰间的刀。古代男子服饰之一,佩之以示威武。
白话译文
心中惭愧丝毫也未报您的深恩,只能空拿着笔砚侍奉在您身边。
自从您传授了我为文的大法后,王祥得到佩刀也不能让我慕羡。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十一月,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请李商隐到幕府中做巡官。李商隐曾经跟堂叔学做古文,而当时官私文书皆尚今体,擅长今体是文士从政和升迁的必要条件。令狐楚是擅长写作,尤其以今体章奏驰誉士林的大家,他发现李商隐才学深厚,但不善于当时草书奏章常用的今体文,于是亲自指教李商隐和令狐绹一起学今体文,李商隐感激不已。《谢书》可能是李商隐落第之后再受令狐楚太原幕府之聘时为表达谢意而创作的一首诗。
《谢书》
整体赏析
这是李商隐以诗的形式写给令狐楚的书信,表达他对令狐楚的感谢之情,并试图修补他们之间的裂痕。
此诗前两句起追叙天平幕得令狐楚恩遇,而未曾有些许报谢,故下云“空携”。时诗人任巡官,当亦兼文字之役。因是节镇,而有“奉龙韬”之喻。这句深执谦谦,自称不德。令狐楚对诗人实有再造之恩,多年的关爱,资助他随计应试,无微不至。自恃文才又颇有些傲气的诗人,面对博学位高的老师自称“空携笔砚奉龙韬”,并非客套,而是心悦诚服。诗的后两句借五祖传衣,比自己得令狐楚章奏真传,心存感激,胜过王祥之得吕虔佩刀。前面的深执谦谦同后面的高自期许看似相矛盾,而对于他们师徒来说却是矛盾的统一。因为前面的谦虚是对博学位高恩师的大恩而言,后面的自信是表示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诗人敢于在短短四句里将两种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于一篇之中,不只是诗思之精巧,而是有其幸逢恩师栽培的特殊缘由的。
诗人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侧面反映出诗人踌躇满志的心境。全诗语言精练而意蕴悠长。
名家点评
清代文学家纪昀《抄诗或问》:应酬中之至下者,起句尤不成语。
近代史学家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未至下劣至极,亦未至不成语,此等评语皆太过分。吾不知纪氏所作之诗,能胜过古人否?妄言不惭,真足齿冷耳。
《赠歌妓二首·其一》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水精:水晶。
如意: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
下蔡:楚国贵族的封邑。(惑阳城,迷下蔡)
破颜:笑的意思。
阳关:《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白雪:喻齿之洁白,兼指所歌者为《阳春白雪》之高雅歌曲。
水晶做的如意玉做的连环,不要笑,否则下蔡这座城将危亡。
红润的樱桃小嘴内含着白如雪的齿贝,一曲《阳关》却唱得凄恻动人令人断肠。
《赠歌妓二首·其二》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
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可:全诗校:“一作不。”
严城:戒夜之城。
不道:不知。
解道:会道,会说。
白天相思有什么办法,戒备森严的城市彻夜把守城门阻隔车马通过。
人们只知道春天来了人容易瘦下来,不知道人瘦的原因是春天来了却还是独处的时间更多。
《离思》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注释
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
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沟水”句:言如沟水东西分流,遇合无期。《皑如山上雪》:“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汉书·苏武传》:“常惠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颜色:容颜,面色。
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白话译文
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夏初离桂北归留滞荆湘时所作。因为桂管观察使郑亚远贬循州,同时令狐绹内调召拜考功郎中,急需人才,李商隐故作此诗与令狐绹。
《离思》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名家点评
清·徐德泓:此亦思君之意,故用“雁书”、“湘竹”事。淡远风神,袅袅不尽。(《李义山诗疏)
清·姚培谦:忠厚之至也。宠移爱夺,无复歌舞情怀,如峡云之既散,沟水之分流,所谓“恩情中道绝”也。然雁书虽断,湘泪常啼,犹愿托微波而通词,以庶几其不终弃。(《李义山诗集分体笺注》)
清·纪昀:前六句含情甚深,末二句不作绝望语,亦极得诗人忠厚之旨,但格卑耳。(《抄诗或问》)
清·张采田:“峡云”句指蜀游失意。“沟水”句指李回赴湖南,己不能从,彼此分流也。“朔雁传书”用苏武上林寄书事,慨不能复官禁近也。“湘篁”亦指湖南,言不能复入回幕也。起结写求援之感,言犹欲借书通候也。用典无一泛设,真绝唱也。(《李义山诗辨正》)几于哀猿之啼矣,凄戾不堪卒读。(《玉溪生年谱会笺》)
清·程梦星:此篇通体用女子事,近于亵媒。细绎之,乃怨望在位有力者之不加物色也。自《国风》、《离骚》、古乐府多托于妇人女子以为言,唐人往往效之。如献主司则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辞辟聘则曰“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类甚多。此诗亦此义也。起二句谓己之材艺如妙舞清歌,不能自达,“心酸”、“气尽”,惟有悲凉。三、四言已之遇合如神女、文君,分明可觅;未寻峡里,空叹沟中。五、六言己之情思如玉关、湘江,柔情缱绻,雁书不至,竹泪偏多。七、八则言其不得望见颜色,惟有托微波以通词而已。(《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何焯:通首是写离中之思,非单写“离”。(《义门读书记》)
清·屈复:一、二思。三、四离。五离,六思。结言无由一见,故作此诗也。(《玉溪生诗意》)
清·冯浩:首叹气竭心酸,次谓不能追寻,已相离绝,犹“何能更涉泷江”之意也。五谓音书不至,六点明湘中。结言虽不得见,犹欲通词言情,与“命断湘南病渴人”同一意绪。徐氏谓为令狐作,非矣。(《玉溪生诗笺注》)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
兰亭讌罢方回去,雪夜诗成道韫归。
汉苑风烟吹客梦,云台洞穴接郊扉。
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注释
令狐八拾遗:令狐绹,作者友人,时任左拾遗。裴十四:令狐楚(绹父)之婿。华州:今陕西华县。
中郎:即中书郎,官名。《晋书·荀羡传》:“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希:一作“稀”。
骊驹:黑马。汉乐府《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兰亭:指王羲之聚会之兰亭。讌:即“宴”,宴会。方回:郗愔字方回,为王羲之的姐夫。
道韫:晋谢安之侄女,即谢安大兄谢无奕之女。《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以?’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汉苑:《三辅黄图》:“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存神殿、望仙台、望仙观俱在华阴县界。”汉苑指此。
云台洞穴:《华山志》:“岳东北有云台峰。······下有一穴。昔有人入此穴出东方山行,云经黄河底,上闻流水之声。”按云台洞穴下通黄河,而黄河又与西安之北的渭河相通,故云“接郊扉”,“郊扉”,指京师外城城门。
临邛渴:均为司马相如行事。临邛,指临邛令王吉。司马相如宦游不遂意与王吉最友善。渴:指司马相如有消渴疾,即今糖尿病;此处将“临邛”与“渴”组合,意谓像司马相如一样宦游不遂,家贫抱病。
钓矶:指姜太公隐居钓鱼所坐之处。《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于渭之阳。”
白话译文
二十岁拜中书郎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希罕,你像骊驹一般,早就放射光辉。参加兰亭宴饮完了,你象方回一样高兴回去,你的爱人也像谢道韫那般。在雪夜成诗后便得意回归。那京都宫苑的风烟是你们的梦幻在飞舞,你们要去的云台洞穴,紧接着京城外城的门扉。可叹我长久以来便像相如那般才包病闲居,请你到华州以后代我去造访一下太公的钓矶。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赠诗。《旧唐书·令狐绹传》载绹大和四年登进士第,开成初为左拾遗,则知诗当作于开成元年冬,为赠送友人裴十四归华州所作。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几乎全篇用典。首联夸耀友人的稀罕才华;颔联极赞友人夫妻二人才华出众;颈联劝友人不必忧愁,语言有调侃的意味;尾联用司马相如患消渴病比喻自己的科举不登和没有妻子,对友人表示羡叹。这首诗用典自然,语言简练朴素而富有神韵。
此诗为赠诗,虽为作者早期作品,但已有李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用典,而且往往多个典故杂和运用,几乎全篇用典。不用这些典故,诗意便平庸乏味,格调不高,用典以后语言虽简练朴素而富有神韵,而富有诗意。
首联第一句一来反用其意,说二十岁作中郎并不足以稀罕,其实意思是说裴二十岁有了中郎官阶已经很少见了,而第二句用典故补满不值得稀罕的原因,原因就是裴作为骊驹本来就应该早早表现出自己的光辉,以后更是前途不可限量,作为一般人也许这点成绩值得稀罕夸耀,但作为“骊驹”这是在人意料之中,理所当然的。“骊驹”巧用了三个典故,明用古人历来表示青年才俊为“骊驹”;又指明其青年才俊的同时,已经有了美丽坚贞的妻子“罗敷”,暗启下文;又暗用《大戴礼》“《骊驹》,逸《诗》篇名,客欲去歌之”,表明这是离别筵席。
颔联用典较直接,就是一帮人在筵席上作诗唱和,而裴夫妻二人,很有才华,有如当年方回在兰亭写诗作集,有如当年道韫在雪夜咏雪作絮,总之极赞夫妻二人才华出众。
颈联大意是说,裴此离去,必然会怀念故里,但不必忧愁,云台洞穴可以供君游赏,在这里指裴此去华洲也许是一种好的机遇,古人多用遇仙比喻仕途顺达,而且这里还暗用刘阮云台遇仙女典故比喻夫妻二人。语言有调侃的意味。
尾联用司马相如患消渴病比喻自己的此时科举不登和没有妻子的两个方面,而“便欲因君问钓矶”,即从这两方面对裴进行羡叹和调侃。
名家评价
清·姜炳璋《选太溪生诗补说》:末二句言因病休养,将结庐华山之下也,无干绹意。
前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廿三日
后一篇:b113、唐·李商隐诗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