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7、唐·李商隐诗选(四)

标签:
传统文化古韵流长故纸钩沉唐·李商隐风流人物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唐·李商隐《夜饮》《题郑大有隐居》《春游》《商於新开路》《细雨》(五律)《俳谐》《离席》《向晚》《献寄旧府开封公》《思归》《陈后宫》《小园独酌》
《夜饮》
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
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
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
夜以继日的酒会还容得我鬓发衰白的人,这幕府开设筵席是在我远离家乡的地方。
灯烛流淌的泪珠分滴在歌女扇子上,夜风吹来了细雨伴送着满船的酒香。
我漂泊江湖,作了三年幕客,这莽苍天地,变成了百战之场。
在此时此刻,谁能推辞酩酊一醉?我长久躺着,赛过刘桢病卧清漳。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前后。作这首诗时,李商隐正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之中。中国文人早就有了“三十而立”之说,而此时的李商隐,已过不惑之年,偏偏功又不成,名又不就,四处做人幕僚,终日为人差使奔走,这不能不使他悲苦万分。
整体赏析
借酒浇愁,大概是中国文人最常见的消愁方式了。一生沉浮于牛李党争旋涡之中的李商隐,常年寄人篱下,满腹忧郁,一直坎坷不遇,自然也与酒结成了好友。这首《夜饮》诗,就抒发了他远在异乡,身患疾病,借酒消愁的苦闷、悲凉心情。
“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诗的头两句就道出了他心中的这种苦闷,为全诗打上了一层哀怨、凄凉的底色。诗的首句用的是《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典故,陈敬仲为齐国工正(春秋时掌管百工和官营手工业的官),一次,他请桓公饮酒。桓公在酒宴上喝得很痛快,天黑时,桓公命令举火继饮。陈敬仲辞谢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后来便称畅饮无度、昼夜不休的饮酒为“卜昼卜夜”。当然,李商隐这里的“卜夜”并非指夜以继日寻欢作乐的饮酒,而是用此典以扣诗题“夜饮”。对夜饮的原因诗人作了两个解释,一是“容衰鬓”。酒能伤身,催人衰老,尤其在心情不畅之时,更是如此,而自己此时虽然刚过四十,就已两鬓斑白,恐怕只有在夜的玄衣之下,才能掩盖自己未老先衰的情景了。二是“属异方”。身为幕僚,远在梓州,夜晚寂寞苦闷之时,自然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当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的美好想像,早已被现实击得粉碎。此时诗人感受最为强烈的却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诗经·君子于役》),在这个最易引起游子感伤的时刻,更促使他举杯消愁。同时,这两句诗还与那些“卜昼卜夜”欢快的饮酒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衬托出此时此地的夜饮不过仅仅是为了解脱“衰鬓”与“属异方”的内心苦闷而已,其中深深地蕴含着诗人不得志而又难以道出的隐忧。
在这种心境状况下饮酒,自然一切都是悲凉的,所以诗人接下去写道:“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这两句在手法上说是承“开筵”说夜饮,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承“容衰鬓”与“属异方”,更深一层地写自己的心情。酒席筵上的歌舞在他人听来、看来是欢快的,有着“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的兴奋。但在诗人耳中、眼中,歌声是悲怆的,舞蹈是忧伤的,无心的蜡烛似乎也在垂泪,惟有酒飘散着醉人的芳香。诗的第四句用了《晋书·毕卓传》中的典故:“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典中之酒船,指的是盛酒之船,意思是嗜酒畅饮者以沉浸酒乡为人生第一乐事。“酒船”还指船形的酒盏,如《松窗杂记》说:“一少年持酒船,……上连饮三银船。”这里的“酒船”当即指酒盏,也同时借用了毕卓“拍浮酒船中”之意。不过,诗人却没有毕卓那样看透一切、放浪形骸的胸怀,只是欲象毕卓那样沉浸酒乡之中而忘却现实的一切,忘却胸中的烦恼与苦闷,这就决定了他只能举“酒船”闻酒香、品酒香,而不会象毕卓那样“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他还要走仕途、奔功名。所以,接下去的两句诗,诗人笔锋一转,曲折含蓄地点出他夜饮,他心情苦闷的根本原因。
“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这两句诗直道身世。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四十岁时,由徐州幕府归京,又受聘于梓州幕府,至此在蜀地已三个年头。但柳仲郢也并没有格外重用他,三年来,李商隐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幕僚而已。这里的“三年客”可以是实指,指在梓州幕中已经三年。同时,“三”在中国的数目字中含有多的意思,也可以指他多年在“江海”为客。可见,这一句诗实际又吐露了他一生大半时间为幕僚的身世。下句点明“江海三年客”的原因,是“乾坤百战场”,意思是说,是天下的战乱才使他多年为客在外。晚唐时期,世事多艰,外族入侵,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战火连年不息,而朝廷之内的党争又愈演愈烈,大唐王朝已明显地露出日薄西山的局面。这句诗是感叹时事,但也在感慨自己的身世。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二说此诗“指事中兼含身世之感,非强摹悲壮之钝汉也”,“借时事以兼慨世途也。”这两句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国家前途联结在一起,具有杜诗感慨世事的悲壮风格。但与杜诗相比,李商隐的重心似乎更多地落在个人多艰的命运上,故而又缺少杜诗的那种忧国忧民、振奋人心的精神。尽管如此,这两句诗也在全诗忧怨的声调中注入了悲壮的音响,显示了诗人并非仅仅在感慨个人命运的多虞,沉醉于酒乡。有此二句,全诗基调为之一振。
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加以感叹的话,具有悲壮的色彩,那么,最后两句又完全落到了诗人自己身上:“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这两句诗的意思当为“淹卧剧清漳,谁能辞酩酊”,之所以如此写,是为了押韵,使句法有所变化。“淹卧剧清漳”是用三国时刘桢之典。刘桢是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寄居山西时作的《赠五官中郎将》诗说:“佘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自夏涉玄冬,弥旷十余旬。”抒发了久病异乡内心的凄凉。此后,人们便以久病异乡称为“卧清漳”。也许这个典故太符合李商隐的身世了,因而他对此典有着特殊的爱好,在诗作中屡屡用及:“可怜漳浦卧,愁绪独如麻”(《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梓州罢吟寄同舍》);“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楚泽》);“如何此幽胜,淹卧剧清漳”(《崇让宅东亭醉后沔然有作》)。倘若不曾特别触动他的身世,他是不会在诗中这样三番五次地用同一典故,而且还有完全相同的诗句出现在不同的诗中。同时;这也说明不论是入谁的幕府,诗人的心情也始终都是凄凉、悲伤的,在这首诗里,他不禁又借用此典吟咏身世,可以想见他的心境是何等地悲苦,何等地凄凉,这又怎能不使他要以酩酊大醉来消遣自己的愁怀,来获得暂时的解脱呢!结尾两句,既扣题,又沉郁蕴藉,十字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悲痛,无限的身世之慨,命运之叹,耐人回味。
李商隐的诗以喜用典、善用典而著称,曾被后人称为“獭祭”。在这首短短的四联八句诗中就用了三个典故。但这里的用典却并无堆砌的痕迹,而能将典故自然地融化在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之中,浑然无迹,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的身世,他的抑郁情怀,增加了这首诗的含量。同时,这首诗句句写饮酒,句句又不离自己的身世之慨,一唱三叹,抑扬转合,“欲回天地”(《安定城楼》)而不能,却不得不侧身显贵之列迎送应酬,强做笑脸的辛酸之泪,深深地浸透在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凄断欲绝之感,堪称感慨身世中的佳作。
名家点评
宋代范晞文:若“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则绝类老杜。(《对床夜语》)
明代陆时雍:四语风味(末四句下)。(《唐诗镜》)
明末清初冯舒:极拟少陵。冯班:何如老杜?义山本出于杜,“西昆”诸君学之,而句格浑成不及也。纪昀:三句纤,五六沉雄。王荆公谓近杜,良然。末“淹卧”句集中凡两见,盖用刘公干“嗟余婴疴疢,窜身清漳溃”之语,然终为牵强。(《瀛奎律髓汇评》)
清代朱彝尊:结句复《崇让宅东亭》诗,俱不甚连。何焯云:“百战场”,言党人更相倾轧也。乾坤以内,剧于战争,戎马遍地,江海无处侧足,有逾卧病,况以忘死故,能不醉也?(《李义山诗集辑评》)
清代姚培谦:衰鬓殊方,何心歌扇酒船之东?顾连年江海,百战乾坤,如此身世,那能淹卧一室,不借酩酊以为消逍之地耶?(《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代冯浩:五六指事中兼含身世之感,非强摹悲壮之钝汉也。(《玉溪生诗集笺注》)
清代纪昀《玉溪生诗说》:五六高壮,使通篇气力完足。三句小样。
《题郑大有隐居》
结构何峰是,喧闲此地分。
石梁高泻月,樵路细侵云。
偃卧蛟螭室,希夷鸟兽群。
近知西岭上,玉管有时闻。
原注:君居近子晋憩鹤台。
解释:题写郑大有隐居房舍的诗。
译文:建房这地方是哪座山峰(疑问句宾语前置)?喧嚣和悠闲两个世界在这地方作了区分。石壁山梁上高高地倾泻下月光,打柴人的山路细窄的侵入了山云中。仰卧的下面就是蛟龙螭龙的龙宫,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顺其自然面对飞鸟走兽之群。最近知道西岭上,仙人笙管的声音有时也可以听闻。
因为这地方靠近仙人王子晋的憩鹤台。本诗第一次赞扬了隐居处之标准的环境特征。
名家点评
清·姚培谦:侵云泻月,结构泻高。人知隐居幽侧之境,远隔尘喧,不知其灰心涤虑,别有通灵之妙。岭头笙鹤,惟静者闻之耳。(《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袁枚:首二隐居,三四言景。五六正写“隐”字,末赞其居似仙境。(《详注圈点诗学全书》)
清·纪昀:三四高唱。(《玉谿生诗说》)
《春游》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
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注释
峻:高。斑骓:青白色相间的马。疾:迅速。
白鸟:白羽毛的鸟,如鹤、鹭之类。
徙倚:走走停停,徘徊。王粲《登楼赋》:“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摩娑:抚摸。七宝刀: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刀。
庾郎:庾翼。作者以庾郎自比。《晋书·庾翼传》:“翼字稚恭,风仪秀伟,少有经纶大略…苏峻作逆,翼时年二十二,兄亮使白衣领数百人备石头(城)。”
春袍:指作者官服,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唐制官八九品服青,谓官职卑微。
白话译文
高桥之上见骏马飞驰,长川之上有白鸟高飞。
春意刚刚萌发,水汽轻淡、柳色淡黄,春风吹得桃花含苞欲放。
登高望远,大好春色尽收眼底,摩挲着七宝刀,壮怀激烈。
庾翼最年轻又才堪当世,就连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商隐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写于唐文宗太和四年(830)春。此时诗人初入令狐楚幕,正值春风得意的十七八年华。
赏析
这首诗内容上没有奇特可言,不过是春游即怀,四句写景,四句写人,却能跳出俗套,自成一格,以春天的蓬勃朝气与年少的豪迈得意,两相对照,抒写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志存高远,代表了李商隐“不识愁滋味”的青春诗作。
首联“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状写两幅画面——骏马飞驰、白鸟高飞,突出“峻”“疾”“长”“高”四字,着眼于高桥长川,着力于马蹄轻、鸟高翔,其用意自然在于“活力”二字,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读者受到感染,读后胸中长舒青春意气,可见作者笔力。细作揣摩,又可见作者别具之匠心。高桥长川,是活动之舞台,其用意是渲染骏马疾驰的轻快与俊逸,烘托白鸟飞翔的高远,此第一层手法;百鸟高飞极言天地之开阔,骏马纵横极写人物之年少得意,二者互为依托映衬,更见春游之意兴情态,此第二层也;在如此开阔的天地中自由驰骋,正是人生理想的具象再现。于此,眼中景、心中情巧妙融会,意味隽永,却又全乎一体,浑然天成。
颔联扣住“春”字来写,选择了烟、风、柳、桃四种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手法与首联也颇多相似,也是第二句诗引申而来的长镜头,侧重写春景。“烟轻惟润柳”,写烟轻柳新,正是春意刚刚萌发的初春小景,自然水汽轻淡、柳色淡黄,且“润”字有拟人化之倾向;“风滥欲吹桃”句在第一句基础上又更进一步,不但写出了桃花含苞欲放的姿态,而且将风拟人化,写出一种急不可待的青春心态,正是作者心中的桃花。作者抓住了初春景物的典型特征,数字勾勒,境界全出,正如当年韩愈写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样,笔力同样精准传神。烟柳、桃花在古诗中是最常见不过的事物,作者却能借助烟、风之人化的情态性格,将景物写活,让读者感觉到天地之间无一处不是春意萌发,无一处不是活力四射,仿佛告诉人们,正是青春大好时光,正是人生施展才华的黄金季节,其内心的动荡不安不言而喻。
颈联由景物的描摹转到对人物动作情态的聚焦。联系首联、颔联,发现颈联完全是承接而来,不得不写。既然写到飞马驰奔,一路都是大好春色眼底掠过,作者登高望远,大好春色尽收眼底,胸中志气自然挥斥方遒,难以寄发,只好摩挲着七宝刀,念天地之悠悠,心绪难平,壮怀激烈,让人联想到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醉里挑灯看剑”等句,不过一个是踌躇满志,一个是壮志难酬。诗歌中常有一些人物的动作细节,仿佛很不经意,却意在深远,值得把玩品味。此联含蓄地写出作者的心事,为下联铺垫蓄势。
尾联“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几乎是直抒胸臆,以才华横溢的庾信自比,又年轻又才堪当世,就连他的春袍都要被青草妒忌,更不用说活力四射的青春才俊了。这时候的李商隐还没有经历他人生的挫折,一路顺风顺水,自然怀抱青春理想跃跃欲试。而正是这种心无城府的心理描写,成就了一个明快的青年形象:心无挂碍,意气风发,胸怀天下。读至此,联系义山后来的遭遇挫败,联系历代志存高远最终怀才不遇的才子,不能不让人生出一些感慨。
整首诗色调明丽,节奏欢快,格调清新,状写了一个翩翩少年策马在初春的桃红柳绿之中,疾驰在草长莺飞的美好季节,借春天意象,以春天比喻青春,用景物写出活力,抒发书生意气,气脉通畅,不事雕琢,自然洒脱通透,感染力强,是李商隐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诗人廖仲安:在赴桂陆途中,诗人满怀报国壮志,兴致高;而府中最年少者朝气勃勃,更引起他的赞美。(《唐诗一万首》)
中科技大学教授郑在瀛:初入军幕,意气豪迈,诗无牢愁,确是青少年时期的作品。(《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
《商於新开路》
商州上洛郡,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开新道七百余里,行旅便之。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
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
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
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
注释
商於:古地名,方约六百余里,包括今陕西东南部的商县、商南县及河南西南部的浙川、内乡带
贞元:(785年正月—805年八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21年。李西华:商州刺史。
虎阱:猎虎的陷阱。曛:黄昏时落日之余辉
树杪:榭梢。
捷径:便道。《新唐书》载,贞元七年(791),刺史李西华自蓝田关至内乡,新开道路七百余里,从而大大缩短了荆楚通往京城竹路程。此处为双关语,含有期望他人荐拔自己,走一条平坦的入仕道路之意。
青云:驿站名,在商州。由于有了便道,到青云的速度加快了。此外亦为双关语,含有直上青云之意。
白话译文
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开新道七百余里通往商州的上洛郡,使得过往行旅方便了。
这般遥遥无际六百里长的商於路啊,你是那样崎岖曲折;从古至今就遐迩闻名。
在春日的苍茫暮色中,凸起的路面犹如蜂房,当旭日刚刚升起时,低洼的路面就象虎阱。
在深深的山谷里,小路要靠山泉辨认,在高高的山顶上人影须从树梢分清。
有谁人能够再开出一条捷径,让人可以更快地直达顶峰平步青云。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大中元年(847)。这首诗是诗人早年应举来往京洛途中在商於路上有感而作,当时往来京洛或往来长安济源必定要经过函潼大道,绝无可能枉道数百里取商州一线。这条路是从长安到襄汉及湘南交广桂管地区的大道,李商隐大中元年随郑亚去桂林正是经过这条路。
赏析
这首诗着力描绘商于新开路的崎岖难行。暗喻仕途的坎坷艰险。旨意是鲜明显豁的。首联即慨叹六百商于路,自古就崎岖艰险。颔联以生动恰切的比喻具体描绘路的崎岖坎坷。凸起的路面有如蜂房,低洼的路面则如虎阱,极写路面的不平,颈联再写路的险峻狭窄。伸向山崖要靠山泉才可辩认,高耸云天与树并肩,人行其上,达于树梢,其艰险难行可以想见。这是诗人对仕途艰险坎坷的真切暗示和表现,也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危的心态,看来诗人是早预见了自己仕途的颠沛坎坷。结联是希冀之词,希望能有一条捷径可以很快平步青云,见出诗人求仕心切。这首诗比轻浅露,是诗人早年作品。
作者三月初七从长安出发,行至商州一带正是“春欲暮”的季节。末联点“新开路”,略寓感慨。似借慨值此党局反复之际,仕途险峻,仍有热中干禄者企图借捷径而速登青云。既然当权者对“德裕所薄者,皆不次用之”,则自然会有政治投机者会借此捷径而速登高位。
名家点评
清·姚培谦:此慨冒险躁进之徒也。自古未开之路,今人开之。捷径既开,更有捷径,虽蜂房虎阱、架险梯危,岂复顾哉!(《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屈复:结句用意。(《玉谿生诗意》)
清·冯浩:及第后往来所经之作,结寓速仕之望。又曰:《宝刻类编)有《商于驿路记》,韦琮撰,柳公权书,李商隐篆额,大中元年正月立。余因疑此章亦为其年赴桂时作。但此碑亦作《商于新驿记》,乃修治驿路而新道早开矣。且玩诗句,与所云“湘妃庙下已春尽”者,必不符,故定编此。(《玉谿生诗集笺注》)
《细雨》
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
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这首五律
《细雨》诗是李商隐咏物名作,具体作年难以确定,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及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俱不入编年。然此诗托物兴怀,触目京城客居的青青草色,遥想故园烟草与此相连,透露出客中思乡之情。此类情思常见于作者后期一些抒写宦游失意、倦客思归的篇什,本诗亦似为其后期所作。
诗人另有五绝 《细雨》
诗一首与此诗作法颇不同。其云:“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诗通过比喻及想象,把细雨比作白玉堂前飘拂的帷幕,织纹细密的簟席,巫山神女纷披的长发。设喻新颖而形象鲜明。本诗则主要从正面铺写,辅以烘托,结处因物兴感,情与境偕,别具一番笔意。
首联写细雨初起,细腻熨贴。“萧洒”、“依微”之状令人想起李白
《游水西简郑明府》诗句“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和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诗句“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所描绘的若隐若现、荡漾飘洒的景象。李商隐借助前人诗句的意象来形容细雨,更是笔下含情,风神独具。那细雨由空中飘洒下来,不知不觉间已临近回汀曲池,隐约依微地飘过小亭。池亭周遭笼罩在濛濛雨丝中。只有十分敏感的人,才能如此体物工切,摹写入微。
颔联描写雨气的微凉和雨点的轻细。“气凉先动竹”,青竹的摇曳和微微的凉意令人感到这是初秋的雨气微风。“点细未开萍”,雨点飘落在曲池上,连浮萍都未曾移动,那正是润物细无声的丝雨。诗句塑造了清秋细雨时的清新微凉,宁静安谧的气氛。
颈联转而从飞燕、流萤的自在飞动来烘托细雨的似有若无。白天燕子依旧高高飞翔,夜晚流萤仍是的的分明,而细雨对它们只是稍有影响。“稍促”、“微疏”在它们的自然生态中平添了几分生气。至此,细雨就象一个举止文静、仪态娴淑的少女,对回汀、短亭、浮萍、青竹、飞燕、流萤隐隐产生着影响。诗人的情思倾注于自然物象之上,从而引出结联的细雨思乡。
“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诗人触目京城客居的青青草色,联想到与此绵绵相连的故园烟草,逗出客中思乡之情。冯浩注曰:“诗为客居作,草色相连,人偏远隔。”切中诗旨。这里以故园与代指京城的五门对举,有的研究者说结联“反映迫切想回京都的感情”,似不确。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诗人把自己的情趣溶入诗歌所描绘的物象之中,其意象与兴象均在似有若无之间,显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此诗咏物的细腻精微固堪跻于唐诗名家,而结处托物兴感,即景会心,使诗臻于传神空际的超妙境界,尤为李商隐之胜境独到。纪昀评此曰:“若近若远,不粘不脱,确是细雨思乡,作寻常思乡不得。”所论切当而有味。
相对于盛唐诗的雄伟壮美主调,中晚唐诗另辟纤细秀美之境,这在唐诗美学的发展中无疑有独特的意义。本诗正以其纤细精微的秀美为历代论者所推许。清人贺裳尝以“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诸句为例,说明“义山之诗妙于纤细”,当然,他也看到义山诗“有极正大者”(见《载酒园诗话》)。贺氏之言不失为知者之论。然就纤细言,有些鉴赏者在赞其细腻精巧的同时往往会不满于这类诗境界的窄小。鉴赏者的品味固可有所不同,但这种看法还是可以商酌的。王国维说得好,“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何遽不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人间词话》)。大的境界予人以壮阔、雄浑、伟大的感觉,小的境界予人以细致、幽美、柔和的感觉。壮美与秀美各有胜处,二者不能替代。王氏之论对我们的审美鉴赏当不无启益。统而观之,本诗又非一般纤细之作可比,实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寻常中见新意,堪称晚唐秀美诗歌中一首独具标格的好诗。
《俳谐》
短顾何由遂,迟光且莫惊。
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柳讶眉双浅,桃猜粉太轻。
年华有情状,吾岂怯平生。
俳谐:诙谐、玩笑、幽默、戏谑(音血)的一种诗体、诗风。或直率,或幽默,常用俗语、俚语表达两种以上的意思,有明有暗。俳:音排,形声字非人的意思,本义为戏,古代杂戏、滑稽戏,也叫优俳;诙谐、玩笑、幽默。非如兆字,如鸟之双翅相背不合。诙:形声字,嘲也。谐:言说两注:本诗幽默地用问答形式表达了自己和恋人之间是如何表达深情的方式的。本诗另外一意思也可理解成春光也有每年晚来时,我怎能为自己生不逢时的一生后悔难过呢?自我安慰,如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短顾:短暂一见。
何由:凭什么,怎么能。
遂:成功,通达,沟通。
迟光:春光,春天昼长,时光似慢,日迟迟不落山。
年华:春光,时光,岁月。
柳眉浅:有人对诗:春容犹淡柳眉浅,天气将淑燕剪迟。
译文
我们之间短暂的一见由什么能心灵通达呢?春光您姑且不要吃惊:我如夜莺善于半夜歌唱用诗意向她表示爱意,她如蝴蝶懂得在京城飞舞向更多人展示美的信息让我知道她的深情。杨柳惊讶她的一双柳叶眉不描画而浅淡,桃花猜疑她粉腮抹的香粉为何太轻了。春光来得晚有她自己的情形状况那是在等待我,我怎么敢吝惜我的一生生命不去追求报达她的真情呢?
《离席》
出宿金尊掩,从公玉帐新。
依依向余照,远远隔芳尘。
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
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
大中元年三月初七随郑亚赴桂林在离席上作。
公:指郑亚。玉帐:主帅所居大帐,犹军幕。
芳尘:借指京都繁华热闹之地。
只是更沾巾:用杨朱泣路岐事。
离席,离开宴席或逢遇宴席。本诗说明自己在幕府中待遇不好,不能得到人生真正的春天。
出宿:出居在外。
从公:办理公务。
余照:落日的余辉。
芳尘:落花;风气,声誉;名人踪迹;女子行踪。
译文
出居在外酒樽都掩盖上而喝不到酒,办理公务跟随主将经常更换新的主人。我依依不舍地面对着落日的余辉,没有时间只能远远地与那暮春的落花相思亲近。鱼儿翻动小水草就能惊起机警的大雁,落花却相伴的是我这个麻木的醉酒人。哭人生在歧路的杨朱你也不用劝慰我了,我只是比你杨朱更是泪水沾满了手巾。
名家点评
清·何焯曰:清丽、生动。(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清·姚培谦:金梅帐饮,饯席也。依依向晚,远别之况,方从此始。雁已惊飞,花犹伴醉,歧路之泣,乌能已巳。(《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纪昀:格力殊健,末二句太竭情耳。((玉谿生诗说》)
清·张采田:此篇语兼失意,与《春游》诗豪兴迥殊,疑是大中元年桂游时作矣。(《李义山诗辨正》)
《向晚》
当风横去幰,临水卷空帷。
北土秋千罢,南朝祓禊归。
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
莫叹佳期晚,佳期自古稀。
幰:车幔,此指有帷幔的车。
《古今艺术图》: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
祓禊:消除灾邪不祥之祭祀仪式,常在三月三日上已于水滨举行,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花情、柳意:分指春游相遇怅别的男女双方。
诗的大意是:黄昏时分,微风轻拂着车幔,也卷起了水边空屋的帷幕。北方的佳人应该停止了荡秋千,南方在水滨祭祀的人们也已归去。青年男女在春游时邂逅,女子羞答答,男子却怅微微。不要叹息好日子来得太迟,自古以来的佳
期就很稀少。
爱妻离世后,诗人悲痛万分,为了排遣愁闷,也为了生计,义山急需一份工作。恰好这时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李商隐简单地安排了家事后,就立即入川赴职。
他在四川幕府只是担任一个参军的职务,虽然柳仲郢非常欣赏义山的才华,但并不倚重他。所以诗人每日空闲时间很多,不过由于此处生活安稳,自己又暂时没有其他门路,便安心地在此度过了四年,心情也时好时坏。一个人离乡背井,来到这人地两生的四川,此处除了同事,几乎没有朋友。闷了就喝酒,醉了就睡觉。一觉醒来还是烦躁不安,只好出门散心。
郊外空旷无比,风景却非常秀丽。义山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空气,仿佛要把胸中的郁闷全都倾吐出来。他沿着水边走了一段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心情终于变得稍微开朗。
诗人在这首五律中描绘了水边的场景,既有豪门贵族的马车,也有贫家的空屋;不仅抒写了实景,而且还有浪漫的想象。作者又用“花情、柳意”,比喻男女间的恋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可是作者越是将风景描绘得细腻生动,越是彰显出其内心的失落和不安,这些都在尾联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佳期自古稀”,多么发自肺腑的诗句,又是多么充满哲理。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充满理趣。俗话说,好饭不怕晚,良缘不怕迟。很多时候人们太在意能否尽早地得到幸福,却不知有时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只要真心相爱,不要在乎来得很迟;如果实力雄厚,必然后发先至!
《献寄旧府开封公》
幕府三年远,春秋一字褒。
书论秦逐客,赋续楚离骚。
地理南溟阔,天文北极高。
酬恩抚身世,未觉胜鸿毛。
开封公,令狐楚也。
幕府:古时军队主将的府署设在帐幕内,因称。后也称军政大官僚的府署:入幕府办事。
“春秋一字褒”,指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史编撰编年体史书《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14年共242年。《春秋》用笔严谨,褒则称字,贬则称名,其引文用笔,常用一字寓意褒贬。即褒贬寓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世称“春秋笔法”。晋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书论秦逐客,赋续楚离骚”此句找到的唯一解释,是认为极赞郑亚之文才,谓书比《逐客》,赋续《离骚》,则侧重于写其无端遭冤贬,应为谬误。因试题是寄旧府开封公,引“开封公,令狐楚也”,应是力赞恩师开封公,令狐楚。
地理:指地域辖区。南溟阔,辽阔到南面的大海。
附:书论句:论,音伦,比拟。《史记·李斯传》:秦宗室大臣们纷纷对秦王政说:“诸侯各国的人来委身事秦的,大多是为他们的国君来游说,以离间秦国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现在要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减损人民来增加仇敌,使国内空虚外面又和诸侯结怨,而希望国家不遭致危险,是绝不可能的。”秦王于是取消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李斯的官职,继续使用他的计谋,后来又调升他做廷尉。这里是指郑亚贬循州时,曾致书刑部侍郎马植、大理卿卢言等申述己之无罪受冤,李商隐认为这些文章可比李斯之《谏逐客书》。
赋续句:郑亚能文,谓其诗赋可继屈原之《离骚》。
这两句极赞郑亚之文才,谓书比《逐客》,赋续《离骚》,则侧重于写其无端遭冤贬。时郑亚贬循州,李商隐感郑亚知遇之恩,为其鸣不平。诗句用典精当,遣词贴切,一赞郑亚文才,二叹郑亚遭贬,三寓同命运之慨。可谓有一唱三叹之妙。
《思归》
固有楼堪倚,能无酒可倾。
岭云春沮洳,江月夜晴明。
鱼乱书何托,猿哀梦易惊。
旧居连上苑,时节正迁莺。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春。在桂林。
沮洳:此处形容岭云之湿润含雨。
上苑:汉有上林苑。这里借指京城。
迁莺:谓黄莺飞升移居高树。喻仕途调转升迁。
“鱼乱书何托”指社会动荡,与家人朋友没办法正常联系。“乱”字应为这首诗的诗眼。
《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注释
茂苑: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市)的宫苑。
阊门:即闯阖门,是神话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瓦欲流:形容琉璃瓦色泽光艳欲滴。
依:依傍。水光殿、月华楼:均泛指为游乐而建的宫殿。
侵:渐近。鸾开镜:即“开鸾镜”,指梳妆。鸾镜,饰有鸾鸟图案的妆镜。
雉献裘:即“献雉裘”。雉裘,即雉头襄,以雉鸡头上羽毛制成的裘。雉,雉鸡,野鸡。裘,皮衣。
正无愁:北齐后主高纬昏庸荒淫,曾作《无愁曲》自弹自唱,被称为“无愁天子”。
白话译文
那丰茂的苑囿,把京城装点得像一幅画图,宫门上的屋瓦,鳞次栉比,就像不息的水流。
水光殿,在这儿观赏到水光波影,却还要再起一座月华楼,让皇上欣赏到月色的温柔。
才不过是深夜,妃子们已经打开了装饰着鸾鸟的妆镜,冬天才刚刚降临,侍臣们就献上了用雉羽制成的毛裘。
每一个侍臣都饮得半醉了,我们的皇上,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忧愁。
创作背景
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在政期间,大兴土木,与群臣妃嫔整日歌舞升平,骄奢淫逸,导致政乱国亡。作者李商隐所生活的晚唐时代,世衰道微,宦官专权,藩镇混乱,党争激烈,加上执政者又不念国事,荒淫奢靡,因此国道日渐衰落。这首诗就是借陈后主事讽喻当朝,以为统治者鉴戒。
李商隐诗极少单纯咏史,必有所讽,此诗究竟在托讽何人,如果将李商隐一生所经历的帝皇来说,以敬宗的行业最为类似,故冯浩系此诗于敬宗宝历元年(825),张采田则系之于文宗太和元年(827),问题即在:宝历元年,李商隐才十五岁,太和元年,也不过是十七岁,以李商隐的才华,能写出这一类的诗,绝不出奇。值得怀疑的是,十六七岁的年龄,正是要求飞黄腾达的时机,他是否愿意写这类托意极明显的诗来讽刺当今皇上,实在大有问题。因此,关于此诗的系年,仍是存疑的。
赏析
这首诗歌借南朝陈后主骄奢淫逸、不理朝政的史实讽喻晚唐的统治者,体现了李商隐的政治远见。
首联“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总写陈后宫的外观:华美的茂苑城如画般豪奢,阊门闪耀着釉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釉彩如水般恍惚迷离。此联主要用意在于描写当初陈后宫的富丽堂皇,从侧面来暗示陈后主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如画”是实景的特点,也与最后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
颔联“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景物由总体到局部,由长镜头到特写镜头,对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建筑:靠着水光殿的一旁又建起了供贵族们游赏玩乐的月华楼,俨然就是一派欣欣向荣、繁华热闹的景象。“还依”“更起”有承上更进一步的意思,充分表现了封建贵族们无穷的享乐主义,表明这些统治者的欲望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也就必然导致亡国亡身。
颈联“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考虑对仗平仄,使用了倒装的句式,正常语序是:侵夜开鸾镜,迎冬献雉裘。这两句从外部宫殿的高大华美精致写到日常生活的两个典型场景,由外到内,由建筑到生活,可以说更深入一步,目的是讽刺陈后主骄奢浪费,不知勤俭。这两句反映了封建统治者不论昼夜冬夏,一味淫乐奢靡,讽刺了陈后主的奢侈生活。这两句以点带面,揭示统治者无时无刻不在享乐,批判力度更进一层。
尾联“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臣“半醉”而君“无愁”的享乐图景,抒发对醉生梦死的腐朽上层统治集团的愤慨。此句中的“醉”在这里一字双关,除了指众臣因喝多了醉得东倒西歪,亦指群臣精神麻木,不明国政。看到这幅情景,贵为天子的皇帝竟然无动于衷,无忧无虑,可见他从不把国事当作一回事。作者借此讽刺陈后主荒淫昏庸,不可救药。
这首诗描写了封建统治者大建宫室、生活奢侈、昼夜玩乐的情景。全诗以全景式的华丽建筑开篇,以君臣醉卧的场景煞尾,大开小合,由外到内,描写逐步进入到统治者腐糜生活的核心,如同层层剥笋,将赤裸裸的奢侈骄纵、不务国政的乱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构思布局堪称精妙。这是典型的铺陈手法,意在极写豪奢。作者之所以旧事重提,当然是别有用意的。李商隐生活时代的晚唐统治者,也一直在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生活极度奢华,导致朝政混乱,这番情景与当年殊无二致,与所有朝代堕落的统治者殊无二致,这都是历史的教训,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深沉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的清醒和对少年袭位的当朝执政者的深深忧虑,同时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名家点评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此诗极深于作用,自觉味在咸酸之外。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茂苑阊门,见一隅之地;依殿起楼,见工役不休。五句,是无朝暮;六句,是无冬夏。君臣都在醉梦中,焉得不亡?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一二城郭之壮丽,三四宫殿之华美。五女色之妍,六衣服之赊。臣醉而君无愁,荒淫如此,安得不亡?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篇,又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若作怀古,则陈、齐舛驳,了无义理。
清·纪昀《李义山诗说》:此种尖俏之笔,作小诗则耐人寻味,作律诗则嫌于剽而不留,非大方气体,虽有馀意,终乏厚味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不说出方有余味,方得讽刺体,此比兴所以高于赋也。
《小园独酌》
柳带谁能结,花房未肯开。
空馀双蝶舞,竟绝一人来。
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
年年春不定,虚信岁前梅。
作于会昌五年春。小园指永乐所居的家园。
龙须席:龙须草织的席。龙须:一种颈较细的草。
译文
柳条还未长到可以结成带子,花苞仍然沉睡也未愿意绽开。只剩下一双蝴蝶在翩翩起舞,竟然看不见一个人到这里来。
我把龙须席展开一半,轻轻地斟酒到玛瑙杯。一年又一年春来的时间都不确定,空让我相信岁前必定盛放的寒梅。
赏析
前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十七日
后一篇:107@365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