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3、隋·杨广诗选(二)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隋·杨广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隋·杨广诗选
《临渭源诗》《月夜观星诗》《北乡古松树诗》《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幸江都作诗》《望海》《季秋观海诗》《早渡淮》《纪辽东二首》《白马篇》
《临渭源诗》
西征乃届此,山路亦悠悠。
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滥觞何足拟,浮槎难可俦。
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
滔滔下狄县,淼淼肆神州。
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花叶散,日举烟雾收。
直为求人隐,非穷辙迹游。
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为了缓解边患。继承两汉的边疆政策,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并决定西巡。当年三月,他由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越陇山,经天水,历时一月到达当时的陇西郡治襄武(今陇西、通渭、安定区交界带),驻跸龙川宫。
当年渭河谷地渭水融融,河清鱼跃,两岸阡陌纵横,水草丰茂。山谷深处绿树成阴,獐鹿成阵,熊豹成群。数日来,炀帝领随从猎于林间,收获甚丰,或宴乐于龙川宫中,或野餐于郊外林间。
游猎数日后,炀帝抵达渭源。他登上岛鼠同穴山跳望高城岭,见古长城蜿蜒于山巅。他得知此处长城为战国秦昭襄王所筑,秦始皇西巡时也曾路过此地,后人为纪念秦始皇西巡,还建了秦王寺。隋炀帝便下山来在秦王寺拜谒。他来到庆坪,接见了党项族可汗、高昌王、吐谷浑可汗及伊吾王派来的使节,同时接受了诸位使节带来的方物贡品。三国四方使者随即三呼万岁,拜叩上奏:闻听大隋皇帝西巡,有西域二十七国使者随带方物贡品在酒泉候驾。炀帝遂派人前去,晓谕河西各郡县的士女须盛妆打扮,披锦佩玉,焚香奏乐,举行盛会以迎圣驾。
隋炀帝西行临渭源据《隋书》载,隋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为经营西域而西巡河西。当年3月,他由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出萧关,渡陇山,经天水,过陇西,于四月初六至渭源。当时渭源县属陇西郡所辖,有5000多户人家,人口万余。炀帝驻跸渭源县城,憩宿一日后,便吩咐侍从,摆驾鸟鼠山。鸟鼠山奇峰烟锁,禹洞风生。渭水的出处在龙王沟脑,那是一处古木葱茏的山间盆地。面南背北。脑弯里靠北一片断崖,有道断裂罅隙,深不知底。人走近前,只听风吼水腾之声。裂罅之中,一股激流喷涌而出。炀帝一生最喜品诗题句,此行他在鸟鼠山的“品字泉”旁自拟了一联让从臣看:“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游过禹庙,炀帝纵马登山,扬鞭指点鸟鼠山景。炀帝目之所至,神清气爽。又闻得深林虎啸,采药人遥歌,禁不住幽思汹涌。望着高缈的群峰,云雾中隐约的曲径,他不由想起了在此地隐居过的青牛道士封衡。仙人已去,遗踪犹存。于是凑着前两句诗,续写眼前景致:“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风归花叶散,日举雾烟收。”炀帝在此地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围猎。炀帝召集了一些野老村民、围猎壮士,来恭承皇筵。他询问了鸟鼠山的风土人情、掌故传说,以及封衡后人的情况。炀帝兴奋之余,又出示自己的诗作,令群臣赓和,相为品评。他于鸟鼠山饱游三日,游赏了陇坻之水,他对此水很感兴趣,并在《临渭源诗》一诗中对此作了形象的描写。炀帝自长安出发,行程千里,渭源是第一个休整之地。在此历七日之久(四月初六至十二),围猎搜奇,撰文赋诗,受诸国朝觐,这一系列重大活动,史书均有明确记载。除了渭源当时政治、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与渭源山水的灵秀是分不开的。
《月夜观星诗》
团团素月净,翛翛夕景清。
谷泉惊暗石,松风动夜声。
披衣出荆户,蹑履步山楹。
欣睹明党亮,喜见泰阶平。
觜参犹可识,牛女尚分明。
更移斗柄转,夜久天河横。
徘徊不能寐,参差几种情。
素月:皓月,明月。
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暗石:此暗石应指水中的石头。山泉经过,激起水花。
蹑履:穿鞋。亦指趿拉着鞋。
山楹:用山石凿成的石柱。指山中房屋。
《北乡古松树诗》
古松惟一树,森竦讵成林。
独留麈尾影,犹横偃盖阴。
云来聚云色,风度杂风音。
孤生小庭里,尚表岁寒心。
本诗是咏物诗,通过对松树的吟咏,赞颂了君子的品质。
杨广是一个特别神秘的人,虽然在民间野史上他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但在文学史上,对他正面的评价非常之多,王士禛曾说他,「隋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群高下。」陆时雍也曾说,「陈人意气恹恹,将归于尽。隋炀起敝,风骨凝然。」王夫之曾说,「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等等。
而这样的赞美之辞并不算过誉,从这首《北乡古松树诗》中,便可以窥见一二。四行诗,分别讲述了四个品质,完美地定义了君子的四个维度:独木不林——独立、麈尾偃盖——豪气、风云不乱——自如、孤生小亭——坚韧。
现译诗
唯一的古松,森森竦立着,他拒绝成为树林的一部分。
宁愿独自地留下麈尾之影,也要横起偃如华盖的树荫。
云来,他就聚起云的颜色,风过,他就抚摸风的声音。
独自地生长在这小小庭院,用他不曾磨灭的岁寒之心。
(陈可抒)
《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任见翻译:
鸡鹿塞招展着帝国大旗,朕乘着华丽的翠盖而来。
匈奴的毡片子在风中飘荡,单于的毡窝子向太阳打开。
启民可汗磕头来觐见,小头领们相继来朝拜。
扎着可笑的发辫,抬着羊肉,穿着皮制的臂衣,献来酒菜。
较之当年汉武,威风几多?他只不过爬了单于台,本朕得到的,是臣服与拥戴。
匈奴的毡片子在风中飘荡,单于的毡窝子向太阳打开。
启民可汗磕头来觐见,小头领们相继来朝拜。
扎着可笑的发辫,抬着羊肉,穿着皮制的臂衣,献来酒菜。
较之当年汉武,威风几多?他只不过爬了单于台,本朕得到的,是臣服与拥戴。
《幸江都作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这是文采风流的隋天子,生前最后一首诗作。求归不得去,表达了杨广想走走不了的“围城情结”,是啊,当初是杨广你自己哭着喊着要来的,可没人逼你。正是:在扬州的杨广想冲出去,在长安的李渊想冲进来。
“真成”的意思是“确实、的确”,“遭个春”,和后面两句一样,都没能查到典故出处或是特殊用法,可是理解起来总是那么朦朦胧胧的。比如鸟声劝酒和梅花杀人是指代什么?又出自何处?就本诗而言,能感受到那种忧伤绝望的情绪,却很难一个字一个字拆开来讲清楚。
这又是一年晚冬早春,江南梅花盛放,鸟语花香,但杨广心境黯淡。
想回到北方京城,已经回不去了,只能在这里过春天。这里的遭,有遇到,也有糟糕的含义。
在鸟的叫声中,我自己把自己灌醉,在梅花灿烂的如笑的花开里,我经历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或者即将会死在这梅花如笑的春天。
果然杨广三月就被结束了他传奇的生命。
这里的梅花笑,实在是诡异悲凉得很,只能说杨广此时已经感觉人生末路了。
《望海》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
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
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此诗是写望海的感触。有虞世基的和作,知作于即位之后。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欣瞩”,欣喜看到。细味词意,当为初次观海。初次看到碧海,当有特别的新鲜感、兴奋感,同时也会联想关于大海的一些神话传说,“金台”即是。据刘义庆《幽明录》载,海中有金台,台高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工。这也就是所谓蓬莱仙境。说“空有闻”,似有不满足感,但也是从另一角度表现作者对大海的神往。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这就具体写望中情形了。杨慎认为这写得真切,他说,“海滨之人曰:‘远望海水,似高于地,有如岸焉,盖水气也。’”(《升庵诗话》)这当然是一种情况,但还要注意两句中动词“翻”、“倒”,又是写动态。“远水翻如岸”,是说海水翻腾起来有如高岸似的。“遥山倒似云”,是说海岛(山即岛)倒映水中、随水翻动,好像云在翻动。这景象很奇异,传出了作者的惊奇感。“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这是说,几股潮流冲来又合拢了,连成一线的巨浪打来,又分流而去。这写出了大海涛起浪涌、分合撞击的激荡壮观景象。以上是写望,前为远望,后为近观。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这由望生发想像和感慨了。“驯鸥”,驯熟的海鸥。“狎”,亲近。《列子》中有篇故事,说一个人非常喜欢海鸥,常常与海鸥在一起嬉戏,海鸥成群地跟随他。“驯鸥旧可狎”就用这典故。“卉木”本指草木,这里借指着“卉服”的人。《尚书》有“岛夷卉服”,是说海岛上的人穿着草衣。“足为群”,足可为伍,反用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的话。这两句是说,海上的鸟、岛上的人都可与之亲近。一般诗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大都表示出世隐居,隋炀帝当然不大会有这样的想法,这里当是表示他可以绥靖四夷、恩加天下。他在另一首《季秋观海》诗中有“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隐约也有这种意思。“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姑射”,神山。《庄子》谓在“汾水之阳”。这里又用了汉武帝的故事,汉武帝曾经巡游汾阴,泛舟汾河,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这两句是说,观大海之后才知道姑射太小,汉武帝的汾水之游太不足道了。这里大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后面四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表现了泱泱大国的帝王气象。
这首《望海》诗写得还挺有气势,虽不能与曹操的《观沧海》相提并论,但在许多同题诗中还算是比较好的,因此它见载于多种类书中。诗中抒发的情感比较积极亢奋,由诗来看似有一番政治的雄图,这也不能完全否定。正如《隋书》所说:“所谓能言者未必能行,盖亦君子不以人废言也。”这种态度是公允的。
《季秋观海诗》
孟轲叙游圣,枚乘说愈疾。
逖听乃前闻,临深验兹日。
浮天迥无岸,含灵固非一。
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
分城碧雾晴,连洲彩云密。
欣同夫子观,深愧玄虚笔。
“孟轲叙游圣,枚乘说愈疾”:首句语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游圣,游于圣人之门。后句,汉枚乘在《七发》中描写了吴客用要言妙道,为楚太子治病奏效的故事,后因用作称美作品、言谈妙可愈疾的典故。
逖听:犹逖闻。常表示恭敬。
浮天:海水將天幕浮漂在上。比喻聲勢盛大。
含灵:内蕴灵性。指具有灵性的人类。
委输:汇聚,注聚。
朝宗: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碧雾:青色的云雾。
连洲,连延的沙洲,遍洲。
连洲,连延的沙洲,遍洲。
《早渡淮》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杨广即帝位不久,即赴扬州游幸,《早渡淮》是赴扬州途中经淮河而作,全诗写淮河景色,准确而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四句写淮河晨景,水气蒙蒙,颇具特色。淮河在安徽、江苏一带,是处于平原地带,所以一开头就用“平”字来形容“淮”。淼淼,即渺渺,水势辽远。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已是水乡泽国,故以淼淼形容。霏霏,雾气飘浮。水乡之晨,晓雾霏霏,是极自然的现象。“淮甸未分色”承接上句的“晓”,曙色初来,大地尚呈朦胧之态,又兼雾气霏霏,自然难以分辨田畴、小河、池塘、草地……。甸,草地,此借指平畴。“泱漭共晨晖”,总写淮河以及两岸平原连成朦胧一片,共同笼罩在晨晖之中,金光播洒在舒卷的雾气之上,显示出特殊的美感。泱漭,朦胧不明。这四句扣紧题目中的“早”,又结合淮河的自然景观。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四句,一方面承前四句将时间向前推进,一方面转入渡淮所见,紧切题旨。“转孤屿”的“转”和“出长圻”的“出”两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彩。水中孤屿,地形不高,渡淮的诗人处于动态之中,他眼中的孤屿在晴霞中展示,自有“转”态;船上的锦帆,高耸空中,它在晨晖中展现,自然应以“出”为合理。日上三竿,天朗气清,放眼淮河,赏心悦目。潮中鱼儿跃浪,岸边鸟儿鸣飞,何等生机勃勃!何等意趣盎然!诗人从渡淮中引出了浓烈的诗味,引出了丰富的情采。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二句以联想结束全诗。眼前春色宜人,料想秋日晚景,淮河又有别一番清丽情味,使人愁因水逝。这就丰富了淮河的美,诗篇的美。
《纪辽东二首》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海北:渤海北面。翦:剪除。长鲸:此指与隋朝对立的高句丽。
风云:指硝烟弥漫的战场气氛。万里清:指战争结束后万里晴空,一切都回归平静。
销锋:熔化、销毁兵器。
镐京:西周首部,在西安东南沣水东岸。
判:截然不同。
白话译文
不远万里跨海渡江,征讨辽东,终于剪除了辽东巨寇,使风云弥漫的战场硝烟归于平静。此时正应当熔化兵器放养马牛,尽享太平。将士们班师回朝,在京都设宴庆功。酒席上歌舞欢闹,更显现出军威。战士们开怀畅饮,直到醉了方才归去。我盛大之国,决不会去辽东白走一遭,空手归来中原,要战就一定会胜利而回!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洛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旄:代指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节:古称司节、竹节。满族敲击打鸣乐器。
馘:割下左耳。
九都水:当作丸都水。丸都,在吉林集安市。高句丽王都所在。
不淹留:指不滞留,不吝啬封赏。
讵:怎能,难道。南宫:唐及以后,尚书省六部统称为南宫。
雍齿:汉代的人名。这里运用的是典故。刘邦最忌恨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几次想把他杀掉。刘邦定国后,封赏故旧亲近,诛伐旧日私怨,张良力谏刘邦封赏夙怨雍齿,用来安定群臣之心。
白话译文
我军威浩荡去平定辽东,敌军被俘虏,我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凯旋而归,在洛阳宫开宴庆功。这次战争取得胜利是全军智慧凝聚的结果,庆功宴上,对全军论功行赏,丝毫不吝惜对大家的封赏。这次征讨辽东获得大的胜利,别说是尚书省这样高级的官员得到了封赏,就连雍齿那样素来有积怨的人也毫不例外。
《白马篇》
白马金具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轻骑出渔阳。
集军随日晕,挑战逐星芒。
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
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
尘飞战鼓急,风交征旆扬。
转斗平华地,追奔扫带方。
本持身许国,况复武力彰。
会令千载后,流誉满旂常。
注释
具装:马的铠甲。
横行:犹言纵横驰骋。多指在征战中所向无敌。不循正道而行。喻肆行无忌。
辽水:即今辽河的古称,为我国古代六川之一。在辽宁省。
傍:旁。
子:小子。孩子。男子。
宿卫: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羽林郎: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后汉书·百官志二》:“羽林郎掌宿卫侍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羽林,禁卫军名。汉武帝时选陇西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
文犀:有纹理的犀牛皮甲。【汉典】有纹理的犀角。
六属铠:由六叶兕牛皮组连而成的铠甲。属,连接。属连。
七星:七星剑。剑柄有七星图纹的宝剑。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鸟七宿的第四宿,有星七颗。
山虚:山林空虚无人烟。
弓响彻:弓箭声音响彻空山。
地迥:大地迥远。
角声:号角声。
宛河:南宛河是云南陇川县第一大河。
推:推崇。推行。
勇气: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陇蜀:陇和西蜀。山西陇山和四川西部。
擅:擅行。擅自施行。
威强:威力和强势(包括武力、刑罚等)。
轮台:古西域地名。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
受:接受。接收。
降虏:投降的敌虏。
高阙:高大的宫阙。古地名。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北。阴山山脉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西汉时卫青领兵出此,与匈奴右贤王作战。
翦:同‘剪’。剪除。
名王: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泛指皇族有封号的王。
射熊:射杀熊罴。皆为猛兽。
飞观:高耸的宫阙楼观。古代宫门前的双阙。
校猎:校场狩猎。遮拦禽兽以猎取之。亦泛指打猎。
长杨:长扬宫。秦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三辅黄图·秦宫》:“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
英名:英雄的名字。英武杰出的名声。
欺:欺压。压过。
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著称,后世并称“卫霍”。
智策:智慧和策略。
蔑:蔑视。小看。
平良:陈平与张良的并称。二人皆为协助刘邦统一天下的功臣。
岛夷:古指我国东部近海一带及海岛上的居民。南北朝时南北双方封建统治者各以正统自居,互相诋毁,北朝称南朝为岛夷。
时:时常。时时。不时。
失礼:失去礼节。不合礼节;没有礼貌。
卉服:用絺葛做的衣服。《书·禹贡》:“岛夷卉服。”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岛居之人。
犯边疆:侵犯边境的疆土。
征兵:征调军队。谓征集百姓服兵役。
蓟:蓟县。秦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
轻骑:轻装的骑兵。进入战斗状态的骑兵。
渔阳:地名。战国燕置渔阳郡,秦汉治所在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集军:集结军队。
日晕:太阳光透过云层中的冰晶,折射而产生在太阳周围的光环。通常被当做天气变化的预兆。
挑战:激使敌方出战。
星芒:星的光芒。指彗星出现。
阵移:战阵移动。
龙势:龙腾之势。指战阵妇人威势。晋王嘉《拾遗记·少昊》:“有水屈曲亦如龙凤之状,有山盘纡亦如屈龙之势。”后指盘屈夭矫如龙之物。
营开:阵营打开。
虎翼:老虎的两翼。古战阵名。
冲冠:头发把帽子冲起。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死地:无法生存的危险境地。绝境。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攘,推,排斥。
越:凌越。
金汤:“金城汤池”的略语。金属造的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险固。
风交:大风交汇。
征旆:远征的旗帜。行旅的旗帜,亦泛指旅行。
转斗:转战争斗。
平:平定。
华地:中华大地。
追奔:追逐奔驰。
扫:扫荡。扫平。
带方:郡名。东汉建安时公孙康分乐浪郡南部置。治所在带方(今朝鲜凤山附近)。辖境约当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一带。
本持:原本秉持。本来抱有。
身许国:以身许国。许国,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报效国家。
况复:况且又。更加;加上。仿佛,好像。
武力彰:彰显武力。以武力昭彰。
会令千载后:会使千年以后。
流誉:流传声誉。没有根据的称誉。
旂常:也作‘旗常’。旂与常。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
赏析
此诗收录于宋太宗时李昉等修撰的《文苑英华》时,将之列为隋炀帝杨广所作,但晚出的宋代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时又将其列入南朝齐孔稚珪的名下。《白马篇》尽抒奋笔,气势宏阔,然而,观孔稚珪的诗作平庸,曾被人列为下品,显然与此诗风格不符,从诗篇声律的和谐和写作技巧的成熟来看,恐以作隋炀帝为是。
明代冯惟讷编辑《诗纪》时就此作过辩证,认为诗中多叙征辽之事,如“横行辽水傍”,“征兵集蓟北”等句,正与大业末年隋炀帝倾全国之兵大举征讨辽东高句丽的史实相契合,故《文苑英华》所录《白马篇》作者乃隋炀帝实应不假,而孔稚珪亦另有一首《白马篇》,很可能是郭茂倩把这两首混淆了,所以都记为是孔稚珪所作。
另,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隋炀帝《白马篇》首句“白马金贝装”实是“白马金具装”之讹。据《隋书·礼仪志》里大业七年炀帝征兵伐辽时对军备“具装”的记载可证:“众军将发,帝御临朔宫,亲授节度。每军大将、亚将各一人。骑兵四十队。队百人置一纛。十队为团,团有偏将一人。第一团,皆青丝连明光甲、铁具装、青缨拂,建狻猊旗。第二团,绛丝连朱犀甲、兽文具装、赤缨拂,建貔貅旗。第三团,白丝连明光甲、铁具装、素缨拂,建辟邪旗。第四团,乌丝连玄犀甲、兽文具装、建缨拂,建六驳旗。”又据《宋史·仪卫志》释:具装,马铠也。则可知“具装”是战马所披的护身铠甲。
前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十三日
后一篇:103@365隋·虞世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