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100、隋·诗选(四)

(2022-04-10 16:58:27)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故纸钩沉

隋·诗选

古韵流长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隋·诗选(四)
元行恭、周若水、侯夫人、刘臻、李德林、鲁本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隋·元行恭
《秋游昆明池诗》

旅客伤羁远,樽酒慰登临。
池鲸隐旧石,岸菊聚新金。
阵低云色近,行高雁影深。
欹荷泻圆露,卧柳横清阴。
衣共秋风冷,心学古灰沈。
还似无人处,幽兰入雅琴。

【登临】登山临水,指游赏山水
灰沈,指沉埋于昆明池底的黑灰。附会为佛教所谓"劫灰"。语出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幽兰】古琴曲名。
【雅琴】古琴之一种。

元行恭,元文遥之子,河南洛阳人。美姿貌,有父风,兼俊才,位中书舍人,待诏文林馆。齐亡,阳休之等十八人同入关,稍迁司勋下大夫。隋开皇中,位尚书郎,坐事徙瓜州而卒。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隋·周若水
《答江学士协诗》

弱龄爱丘壑,与子亟忘归。
开襟对泉石,携手玩芳菲。
忽闻朝市变,斯乐眇难追。
意气酒中改,容颜镜里衰。
祁寒伤暮节,落景促馀晖。
野旷蓬常转,林遥鸟倦飞。
故友轻金玉,万里嗣音徽。
乡关不可望,客泪徒沾衣。

【弱龄】1.弱冠之年。 2.泛指幼年﹑青少年。
【丘壑】1.山和溪谷。泛指山水美丽的地方:庐山访丘壑。 2.乡村;家乡:得归丘壑,以养余年。
【开襟】开扩心胸;敞开胸怀。
【泉石】指山水。
【祁寒】大寒;奇冷:祁寒坼地|京师丐食死于祁寒。
【暮节】1.指重阳节。 2.农历十二月。 3.晩年。
【野旷】荒野空阔。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隋·侯夫人

隋炀帝在位期间广造高楼,并网罗天下美女数千名纳于迷楼中幽闭,侯夫人就是这几千名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隋炀帝的宫女之一,最后自缢而死,臂悬锦囊,左右取进,得自感诗三首。
侯夫人名叫侯巧文。她死后颜面艳若桃花,美貌异常,臂系锦囊,中藏宫怨诗,引发杨广无限悲伤,令选美失职渎职的宦官自尽,她是历史上少见的死后才得到帝王无限宠爱并且美名、才名俱满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约16岁进宫,24岁左右自杀,存诗13首,为初唐四杰先声。隋炀帝之中意女子。

侯巧文出生于文臣世家,幼承庭训,及笄之年的她才思俊逸,且非常美貌。算得上是起点高,自身硬的那一类,这也养成了她孤傲的性格。
侯巧文十七岁应召入宫,被封为才人,她也曾憧憬过荣宠加身的未来,相信凭借着自己美貌和才华,一定能得到皇帝的垂青。
但事实是,后宫中品级较低的女子,如果不重金贿赂负责为隋炀帝选拔美人的许廷辅,根本就不可能有机会被选进迷楼接近皇帝。身边的人劝侯巧文也如此行事,但侯巧文对此嗤之以鼻,清高冷傲的她根本不屑于这么做。
她的做法确实是没有自折名节,但也注定没有机会能得到君恩,甚至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春日看梅诗二首 其一》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
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

台阶上的积雪还没有到它消融的时日,卷起窗帘向院落中观雪时常常独自皱眉。
庭中的梅花对我倒很有怜惜之情,在枝头上冲冒出积雪先露出一点点春意。

诗句描写早春时节萌开的梅花。女诗人首先看到的是满阶积雪毫无消融的迹象,故而愁眉不展。后来又突然发现庭中梅花的枝头已含苞待放,故而又欣喜异常。诗人移情于梅花,用拟人化的方法描绘梅花对诗人的同情,从而更加突出了女诗人切盼梅花早开的愿望。诗句有着女诗人特有的细腻情深的特色。

“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砌雪:台阶上的积雪。时:时常。颦:皱眉,形容忧愁。这两句是说,台阶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她独自卷帘,颦眉不语。
“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这两句是说,庭梅似乎也同情她,理解她的心境,特意在枝头先向她露一点春光。
那是一个雪后的晴天,积雪未消,外面寒意犹重,庭院中的梅花,已经吐艳了。此时此境,她那孤寂的心灵有谁来安慰呢,她深情的凝望着冷香寒艳的梅花,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心朋友。庭梅似乎也同情她,理解她的心境特意在枝头先向她露一点春光。是怜惜她的境遇,还是和她有相同的命运呢?她在沉思着。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春日看梅诗二首 其二》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寒艳:形容耐寒的花朵。
天真:自然的本性。阳和:春天的暖气。
自在:舒畅.

这首诗从梅开写到梅谢,侧重表现作者对梅的怜惜。作者笔下的梅花不仅香清色美,而且具有乐与奉献的品格。她给人们带来了阳春的暖气,却心甘情愿地凋谢,把自己洁白的花瓣和清幽的香气留给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如此美好天真的花,却只有作者知道怜惜。在人和梅的感情交流中倾诉了对梅花的赞美,透露出自己的不幸。

写人的惜花之情。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寒艳:冷艳,形容耐寒的花朵。天真:自然的本性。这两句是说,梅花香味幽淡,颜色冷峻而美丽,可是谁能欣赏它纯朴的本质呢?
“寒艳”二字,唯梅花当得,可以说是梅花的代称了。梅花的高格,全在它的清香绝俗而自得天真。这“天真”一词,是她对梅花的高度评价。而唯天真之人,始能识得花之天真,所以这“天真”,又何尝不是女诗人的自评?然而梅花的天真,又有谁来怜惜呢?即我能惜之,又有谁能惜我?所以,“谁惜是天真”,是惜花,也是自惜。一个“谁”字,道出无限的深怨和哀伤。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玉梅:形容白色的梅花。阳和:春天的暖气。自在:舒畅。这两句是说,白色的早梅谢后,春天的温暖和畅之气就来到了,梅花把春气让给百花,使它们享受春光。
梅花不与众芳争妍竞艳,它开在百花之先,可说标格天然,无一毫自矜和媚人之意。梅花谢了之后,随着姗姗而来的是一个风光明媚、“春日载阳”的季节,它虽然凋谢了,却把它的清香、它的幽艳散给群芳。诗至此,感情又有哀怨而一变为开朗。女诗人虽有自伤,但胸襟并不狭隘。她只觉得在那美好自在的春光中,梅花虽然不见了,却处处有梅花天真的身影,那又是多么令人喜悦啊!诗人此时,也仿佛成为梅花,是花是人?人即是花,花亦是人,诗人和玉梅,此刻是化而为一了。
第二首从梅开写到梅谢,侧重表现作者对梅的怜惜。作者笔下的梅花不仅香清色美,而且具有乐于奉献的品格。它给人们带来了阳春的暖气,却心甘情愿的凋谢,把自己洁白的花瓣和清幽的香气留给百花齐放的春天,如此天真美好的花,却只有作者知道怜惜。
《看梅》二首诗出自一个多愁善良的女子之手,在人和梅的感情交流中倾诉了对梅花的赞美,感情真挚而浓烈,芳洁而温馨,诗人先写怜人的梅花,接着写怜惜梅花的人,末后则是人与花融为一体。作者正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梅花。梅花诗天真纯洁的,作者自身也是天真纯洁的,梅花是清香的寒艳,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可见花怜人,人惜花;人是痴情,花也是真情。从中也透露出自己的不幸。
此时形式独特,本为七绝,而在首韵二句各减二字,使全诗结构成为五、七、七的形式,近于后来的词作,为长短句的先声。


b100、隋·诗选(四)

《自感诗三首 其一》

庭绝玉辇迹,芳草渐成窠。
隐隐闻箫鼓,君恩何处多。

窠,鸟兽昆虫的窝。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


b100、隋·诗选(四)

《自感诗三首 其二》

欲泣不成泪,悲来翻强歌。
庭花方烂熳,无计奈春何。

想哭却没有泪水,内心悲痛却只能强颜欢笑的歌唱。
庭前的花朵刚刚开的烂漫无比,我却对春天(用春天庭前花开,对比内心的寂寥、悲伤)没有什么办法。


b100、隋·诗选(四)

《自感诗三首 其三》

春阴正无际,独步意如何。
不及间花草,翻承雨露多。

【春阴】春日的时光。
翻,通“反”。反而,反倒。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隋·刘臻

刘臻(527-598年),字宣挚,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隋朝学者、官员。
南梁时期,举秀才出任,起家邵陵王东阁祭酒,迁中书舍人。萧詧即位后,出任中书侍郎。进入北周后,历任中外府记室、露门学士、大都督、畿伯下大夫,册封饶阳县子。
隋文帝即位,进位仪同三司、东宫学士,交好太子杨勇,精通两汉书,人称“汉圣”。开皇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河边枯树诗》

奇树临芳渚,半死若龙门。
疾风摧劲叶,沙岸毁盘根。
将军犹未坐,匠石不曾论。
无复凌云势,空馀激浪痕。
可嗟摧折尽,讵得上河源。

“疾风摧劲叶,沙岸毁盘根”:
一株枯树伫立在河边,狂风袭来驱飞了它枝头的老叶。
河水猛烈地冲刷着沙岸,毁坏了盘根错节的树根。
老树本已枯朽,诗人却偏又将它放到风摧水激的环境中来描写它,真有些“霜打枯根草”的味道了。诗句笔法简洁,寓意深长。

【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后亦用以泛称能工巧匠或擅长写作的人。


b100、隋·诗选(四)

隋·李德林

李德林(532年-592年),字公辅,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祖父李寿,官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官拜镇远将军。
李德林出身博陵李氏,年幼聪敏,十五岁能诵五经。长大后,对家人孝顺,善写文章,辞核而理畅。北齐天保年间举秀才,魏收很看重他,官至中书侍郎,曾参与国史修撰,编成《齐史》二十七卷。周武帝灭北齐,“入邺之日”,专门遣人到李德林家“宣旨慰喻”,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语对大臣说:“我常日唯闻李德林名,及见其与齐朝作诏书移檄,我正谓其是天上人。岂言今日得其驱使,复为我作文书,极为大异。”
入隋后,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奉诏续修《齐史》,开皇十二年(592年),全书未成而卒,享年六十一。其子李百药续成《北齐书》。


b100、隋·诗选(四)

《夏日诗》

夏景多烦蒸,山水暂追凉。
桐枝覆玉槛,荷叶满银塘。
轻扇摇明月,珍簟拂流黄。
壶盛仙客酒,瓶贮帝台浆。
才人下铜雀,侍妓出明光。
歌声越齐市,舞曲冠平阳。
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妆。
共欣陪宴赏,千秋乐未央。

【烦蒸】闷热。
追凉,乘凉;纳凉。
【玉槛】1.玉石栏干。 2.泛指华美的栏干。
【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珍簟】精美的竹席。
【流黄】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 


b100、隋·诗选(四)

《咏松树诗》

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
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结根,犹植根,扎根。
【擢秀】1.形容草木发荣滋长: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 2.形容人才出众:雄州擢秀,弱冠升朝。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入山诗》

登岭望重关,腰佩且鸣环。
天河临易饮,月桂近将攀。
王母西山至,夫人南岳还。
何必阳台下,要待梦容颜。

“天河临易饮,月桂近将攀”:
临近银河,很容易饮到它的水。靠近月亮,马上就能攀折月 中桂树。诗句极言山峰之高峻。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事,竟说山高以至临近天河月桂,并出人意外地以天河易饮,月桂可攀,来夸饰山的耸立云天。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易”、“将”又用程度副词写出这种欲望的唾手可得,这就愈加突出山峦的高不可及了。

月桂,月中桂树。
【王母】祖母:择日葬王母。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遂以"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 
【要待】犹言要等。
梦容颜,犹梦中情人。


b100、隋·诗选(四)

b100、隋·诗选(四)

《从驾巡游诗》

大夏尧遗俗,汾河汉豫游。
今随龙驾往,还属雁飞秋。
天行肃辇路,日驭翼华辀。
朝乘六气辩,夕动七星旒。
谷静禽多思,风高松易秋。
远林才有色,遥水漫无流。
京华佳丽所,目极与云浮。
但睹凌霄观,讵见望仙楼。
锁门皆秀发,鸳池尽学优。
待君草封禅,东山观射牛。

“远林才有色,遥水漫无流”:
林木只有在远处才易见到它那葱郁的色调,遥远处的大河白水漫漫就象没有流动似的。
诗句描写远林遥水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欣赏情趣。近观林上,但见枝叶纷披,远望才是漫天遍野的碧绿色彩。近观流水,但见波光荡漾,只有远望,才见其浑浑浩浩的光亮壮阔之状。后来唐人韩愈的名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半是从这两句诗中得到的启示,宋人苏轼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也从反面得到此诗的指点。

【封禅】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东山】《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射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自射牛以示隆重。


b100、隋·诗选(四)

隋·鲁本
《与胡师耽同系胡州出被刑狱中诗》

叔夜弦初绝,韩安灰未然。
相悲不相见,幽絷与幽泉。

注释
【叔夜】嵇康,字叔夜。
韩安(? - 前226年),姬姓韩氏,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战国时期韩国第11任君主,韩桓惠王之子。
【幽絷】囚禁。
【幽泉】1.幽深隐僻的泉水。 2.指阴间地府。 3.借指死者。

b100、隋·诗选(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