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65隋·孔德绍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故纸钩沉古韵流长隋·孔德绍杂谈 |
分类: 品思 |
隋·孔德绍
孔德绍:会稽人,大约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孔伯鱼之子、孔宗笵之孙、孔子的第34世孙、孔敏行的五世祖。有清才。事窦建德,初为景城丞,后为内史侍郎,典书檄。
《南隐游泉山》
名山狎招隐,俗外远相求。
还如倒景望,忽似阆风游。
临崖俯大壑,披雾仰飞流。
岁积松方偃,年深椿欲秋。
野花开石镜,云叶掩山楼。
何须问方士,此处即瀛洲。
泉山即清源山,因有乳泉自其山石涧流出,故名。亦名北山,又名齐云山。山有三峰,最高峰海拔496米,山势巍峨,层峦叠,绵延近20公里。据说有三十六洞天景色,寺宇轩亭,摩崖石刻,兼之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自唐代以来即为闽南著名游览胜地。据说有三十六洞天景色,寺宇轩亭,摩崖石刻,兼之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自唐代以来即为闽南著名游览胜地。此诗写清源山的自然景色,以隐者的眼光求其山林野趣。对仗工稳,属对切律,可见五言古诗向律体发展的方向。
【名山】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 狎,亲近;接近。
【招隐】1.征召隐居者出仕。《楚辞》有《招隐士》篇。南朝宋文帝为隐士雷次宗筑招隐馆于锺山。事见《宋书.隐逸传》。
2.招人归隐。晋左思﹑陆机皆有《招隐》诗。
俗外,俗世之外。
倒景,景,同“影”。指天的最高处。《汉书·郊祀志下》:“登遐倒景。”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从下照,故其景倒。”
阆风,阆风巅,山名,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之巅。
披雾:'披云雾'。拨开云雾,得见青天。比喻人的神情清朗。
飞流:指瀑布,飞泉。
岁积,多年。偃,停止。年深,意思是时间久长。
椿:椿树,古代传说其寿极长。《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石镜,如镜的山石。云叶,犹云片,云朵。
方士:古代讲神仙方术的人。
《行经太华》
纷吾世网暇,灵岳展幽寻。
寥廓风尘远,杳冥川谷深。
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
疏峰起莲叶,危塞隐桃林。
何必东都外,此处可抽簪。
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称太华。
纷,盛多貌。世网,社会上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出自嵇康 《答难养生论》。
灵岳,灵秀的山岳。 幽寻,探幽寻胜。
“纷吾世网暇”:我从纷繁的束缚中抽出闲暇。
“纷吾世网暇”:我从纷繁的束缚中抽出闲暇。
【寥廓】〈书〉高远空旷:视野~ㄧ~的天空。
【风尘】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侠士ㄧ沦落~。〈书〉比喻战乱:~之警。
【杳冥】犹渺茫。谓奥秘莫测。
【川谷】河谷。河流。
【二华】指太华﹑少华二山。
“疏峰起莲叶”:华山的主要山峰有北峰、南峰、东峰、西峰、中峰。西峰海拔2082.6米,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
“危塞隐桃林”:危塞指桃林塞。桃林塞具体地点存有争议,大致位于函谷关以西,潼关以东的区域内。有学者认为其应位于湖县旧址、阌乡县城旧址之间的函谷古道。它以此间谷道两旁及其以南衡岭塬(南部为焦村塬)、铸鼎原的桃树成林而得名。
东都外,长安东都门的省称。汉疏广与侄受同时退隐,满朝百官祖饯于东都门外,后以"东都"谓致仕或饯别之地。
抽簪,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
《夜宿荒村》
绵绵夕漏深,客恨转伤心。
抚弦无人听,对酒时独斟。
故乡万里绝,穷愁百虑侵。
秋草思边马,绕枝惊夜禽。
风度谷余响,月斜山半阴。
劳歌欲叙意,终是白头吟。
【夕漏】借指夜晚。漏,古代计时器。
【客恨】游子的愁思。
【穷愁】穷困愁苦。
【百虑】各种思虑;许多想法。
【劳歌】忧伤﹑惜别之歌。
【叙意】表达心意。
“风度谷余响,月斜山半阴”:秋风掠过,余音在山谷中回荡。明月斜挂夜空,半山明亮半山阴暗。这是描写山中月夜的景色。前句以谷音表现风力的迅猛,以至余声回荡山谷,久久不绝。既以风声反衬出山谷的幽静空旷,同时也唤起读者想象,诗人是在如此不平静的心境下才能听到时缓时急、或如狮吼、或如丝抽的风声。这变幻不定的风声实际上是诗人起伏难平的心绪的外化表现。后句是在山的侧面所看到的景象,句中光色明暗相衬,活脱脱地再现了月夜的全景。
《王泽岭遭洪水》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
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
还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
徒知怀赵景,终是倦阳侯。
木梗诚无托,芦灰岂暇求。
思得乘槎便,萧然河汉游。
天津,银河,此指天空。
悠然,本指闲适的样子,此指不知不觉。
金堤即北金堤,是一道防洪大堤,位于山东省、河南省省界,也是山东省莘县、阳谷县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的分界线。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而名,原为古黄河两岸大堤,古金堤左堤自濮州至高唐都有,而今此堤隐隐横亘,如虬伏地,仅高出平地数尺,现金堤即原黄河右堤,后因黄河改道,现名北金堤。
西汉东郡、魏郡、平原郡黄河石堤号为金堤,东汉亦有金堤之名。
“阳侯”为古代传说中的波神,后因用作咏波浪的典故,常用于咏泛舟。这里用“阳侯”比喻洪水。
【木梗】1.木偶人。
2.细短的木杆。
芦灰,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地籁风声急,天津云色愁。悠然万顷满,俄尔百川浮”:
地面上风吹孔穴发出的声响迅疾尖锐,天空中阴云密布,颜色惨淡。不知不觉中万顷郊野溢满茫茫白水,倏忽之间百条大河就大水浩荡,波浪起浮。诗句描写暴雨倾盆、洪水泛滥的景象。前两句写狂风怒吼,阴云密布的环境。后两句写洪水泛滥的迅猛。诗句中虽未提一个“雨”字,但人们却能感受到暴雨如倾如注的形态。“愁”、“浮”两字颇为传神,可见诗人炼字之工。
“惊涛遥起鹭,回岸不分牛”:大雨过后,巨浪腾涌,远处的河面惊起点点白鹭。蜿蜒曲折的河岸,顿时变得宽阔无边。洪流滔滔,对岸看不清牛的形状。这是描写百川灌河、洪水泛滥的景象。首句写河中,以惊涛排天驱鹭写水势迅猛,以“遥”写河水之大,以
“起鹭” 写浪之高、水之猛,以此映衬出水面的空阔无际。后句写河岸因水势浩大而顿时变宽,暗用《庄子·秋水》
“两浚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的典故,不直言河水之宽,而是创造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诗句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登白马山护明寺诗》
名岳标形胜,危峰远郁纡。
成象建环极,大壮阐规模。
层台耸灵鹫,高殿迩阳乌。
暂同游阆苑,还类入仙都。
三休开碧岭,万户洞金铺。
摄心罄前礼,访道挹中虚。
遥瞻尽地轴,长望极天隅。
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
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
今日桃源客,相雇失归涂。
注释
郁纡:曲折的样子。
大壮:《易》卦有《大壮》,《疏》云:“壮者,强盛之名,以阳称大,阳长既多,是大者盛壮,故曰大壮。”这两句的意思是:寺院构象宏大,规模壮伟。
层台耸灵鹫:比喻台级之高。灵鹫,灵鹫山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迦曾讲《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于此,是佛教胜地。
迩:近。阳乌: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乌,故名。
阆苑:阆风(山名)之苑,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三休:以章华台比喻护明寺的台阁。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称章华台为三休台。
摄心:收敛心神。罄:严整的样子。
挹:通揖。中虚:虚怀。
地轴:传说中大地有轴。晋张华《博物志》说:“地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七引《河海括地象》则进一步具体地说:“昆仑之山,横为地轴。”
栱栌:即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
白云起梁栋,丹霞映栱栌:白云从横梁处冉冉升起,丹霞映照在斗拱上。诗句描写白马山上的护明寺的景观。两句诗描写寺庙白云缭饶,丹霞映照,一为突出护明寺地势之高峻,竟可同云霞相缠相绕,二为衬托建筑的精美雅致,白云丹霞相映相抱,使人飘渺恍惚若处玉宇之仙境中一般。诗句色泽对比度大,动词运用得体,又突出了建筑结构的主体,就愈加使这所寺庙气概非凡了。
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含露的鲜花铺地,使人怀疑是新洗过的锦缎。清泉中的月影象是沉入水中的珍珠。诗句写护明寺周围花露月泉的景色。诗人妙喻连珠,形象传神。前句的“濯锦”一喻花丛间的露珠晶莹之状,二喻花团锦簇满地铺展之态。后句的“沉珠”,一喻水中月影的团团之形,二喻水中倒月的熠熠明光。两句诗意象纷繁,比喻精湛。“疑”、“似”又写出作者似是非是,似疑非疑的迷离感觉,甚至比直接肯定的设喻还要动人。
今日桃源客,相顾失归途:这两句反用陶渊明桃花源的故事,意为游寺之人就像来到桃花源,但却不愿再回到尘俗之中去了。
鉴赏
该诗层次清楚地描写了诗人从远望山势到进寺游览,最后出寺远眺的游寺全过程,抒发了诗人迥出红尘之感。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生活和修持的地方,是佛教活动的中心。我国汉地佛寺的建造,发韧于汉代,风靡于六朝,继盛于隋唐,“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山川大地遍布梵宫琳宇这种情景的写照。这种集建筑、绘画、雕塑、书法于一体的寺院,常给历代的诗人墨客提供创作的激情、灵感和冲动,他们往往在对佛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中融进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佛学的理解与认同。
《登白马山护明寺诗》就是这样的一首游寺诗。诗之起首即写寺,在名山形胜之地,在拔地而起的葱郁高峰之上,一座寺宇高踞其间。它“成象建环极,大壮阐规模”。“大壮”,《易》卦名,为乾上震下、阳刚盛长之象。这两句是概写寺院构象宏阔、规制盛大。下面两句则就台、殿两处具体描状。“灵鹫”,山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简称灵山或曰鹫山,梵名耆阇崛,山形似鹫头,又以山中多鹫,故名。如来尝讲《法华》等经于此,佛家以此山为胜地。“层台耸灵鹫”即以灵鹫山比喻台之高、奇。“阳鸟”,即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鸟,故名。“高殿迩阳鸟”,意谓殿堂几及太阳,言其极高。以上四句描绘的寺宇规制宏大,高插入云,几近于日。这种建筑特色,正是佛教精神、佛学义理的一种外化形式。它表现出佛国的庄严出尘、佛境的雄伟光辉、佛法的浩大无边和佛理的深奥尖精。求道者,望此建制,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息心敛气;进此寺殿,即可感受到佛界的肃净气息;而观游于其中,则似欲飘飘,而入非凡之圣境。接着,诗人又转而环视寺殿之内,但见碧题金铺,一派金碧辉煌、纤尘不染的佛界气象。在这佛国庄严之中,诗人即以摄定之心、虚怀之态行礼访道。“道”,在佛教中即是真如、法性和法身,佛即是道的体现者,得道者能成佛。诗人访道行礼事毕,走出寺殿,极目望去,海角天涯,一览无余。环望寺殿,袅袅白云环依,氤氤朝霞辉映。再低头看,山花沾着晶明的露珠,下弦弯月倒映水中如珠玉般润莹。这幅美景有一个特点,即幻。那白云能聚又会散,那丹霞有现亦有敛,那花露日中即晞,那泉月更是水中之影。佛教认为万事万物均是“念念无常”,世界是幻相,只有真如才是真实的。这幅景致,正是世界万物如幻似影这种义理的形象表征。身处如此美妙的世外之地、清明佛境,诗人不免发出“今日桃源客,相顾失归途”的感叹,而有些许出世脱俗之念。游佛寺而以此种感叹为结,是六朝文人游寺诗普遍的格式。
仔细研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描写的游览寺院的时间是早晨,东日甫出,弦月仍悬,露珠未晞,红霞尚映。诗人的游历路线也清晰可寻:离山尚有相当距离时,远望但见山势形胜,高峰葱郁;稍进,见山上寺庙整体建筑规制宏大;再进,可见殿台宫宇高耸矗立;接着,进入寺殿之内,遍观其内部之设,顶礼膜拜;而后,走出殿堂,向山外极目远眺,山河大地一览无余;然后离去数步,回视寺宇云蒸霞蔚之观,周围花开月沈之景,发出慨叹。这就是诗人游历护明寺的全过程。南北朝佛教始盛,佛寺遍起,可以说,此诗用诗的语言给我们提供了一点古代佛寺环境、建制的感性材料。
六朝、隋代的文人诗,对诗的作法已有相当的讲究,诗之脉络较清晰,语句极工整,词语尚华丽,这首诗也有这些特点。然而,作为诗歌高度成熟的标志——意与境的浑一圆融,唐代以前的绝大多数诗歌还未做到。此诗末“今日桃源客,相顾失归途”就显得较为生硬,以此来表示一种对佛理的认识与趋同也就显得较苍白无力。
《送舍利宿定普岩》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
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
映流看夜月,临峰听晓钟。
涧芳十步草,崖阴百丈松。
萧然遥路绝,无复市朝踪。
【仁祠】1.佛教的祭祀。
2.佛寺的别称。
【虚旷】1.空虚。
2.广大宽阔。 3.空费。
【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梵文Jetavana-vih?ra的意译。印度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憍萨罗国的给孤独长者用大量黄金购置舍卫城南祇陀太子园地,建筑精舍,请释迦说法。祇陀太子也奉献了园内的树木,故以二人名字命名。玄奘去印度时,祇园已毁。后用为佛寺的代称。
【肃恭】端严恭敬。
【栖息】1.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 2.指隐居:栖息烟霞。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指青山:披翠微而列坐|帝子乘风下翠微。
【登顿】上下;行止。
【萧然】1.空寂: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形容空虚:四壁萧然,没有任何东西。
涧芳十步草,崖阴百丈松:
山涧旁芳香弥漫,眼前随处可见秀美的花草。山崖上阴影覆盖,长满了高大的松树。诗句写芳草满涧畔、高松居崖巅的壮美景观。前句写山涧芳草,用俯视笔法。后句写山崖巨松,用仰视笔法。一低一高,一下一上,描绘出定晋岩一带草丰树茂的秀美高峻景象。诗中的“十步”、“百丈”均为夸张手段。“十步”言草坪面积之大,眼见之处,均为芊芊青草。“百丈”言树冠上拔之高,竟达百丈。
《赋得涉江采芙蓉》
莲舟泛锦碛,极目眺江干。
沿流渡楫易,逆浪取花难。
有雾疑川广,无风见水宽。
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
【沿流】1.谓顺流而下。
2.沿袭流传。
取花:应指船桨翻起水花。
【讵得】岂能﹔怎能。
【盘桓】徘徊;逗留。
《赋得华亭鹤》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
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
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杜预注:"轩﹐大夫车。"后用以指做官。
【宠遂】谓使之尊荣显达。
【三山】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2.福州的别称。福州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九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福州又称三山。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苦雾】浓雾。
前一篇:壬寅诗历:三月初三日
后一篇:b93、南北朝诗选(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