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95、隋·薛道衡诗选

(2022-04-05 19:45:56)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韵流长

故纸钩沉

隋代·薛道衡

杂谈

分类: 诗词学习

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出塞 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白露:秋天的露水。或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九月八日前后。
上将:泛指高级将领。
下:边塞附近,泛指北方边境地区。
陇头:陇山的山头,借指边塞。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飘零无定。
飞霜:飘落的秋霜,即降霜。剑端:即剑尖。
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宴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代国灭。赵武灵王时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县代王城。
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为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朔州朔城区南河湾一带,因每年桑葚成熟之时河水干涸,故得名。
烽微:烽火微弱。桔槔:俗称“吊杆”、“称杆”,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其方式是在井旁架上设一杠杆,一端系汲器,一端悬、绑石块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将灌满水的汲器提起。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普遍使用,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却使劳动强度得以减轻。
辘轳:是古代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装置。
恶少:勇猛少年。
材官:秦汉时期开始设置的一种地方预备役兵种。
伏堤:埋伏于堤岸。卧鼓:即息鼓,表示战事已息。疑兵:布置疑兵。解鞍:解下马鞍。
城:汉代柳城在今辽宁朝阳县十二台乡袁台子村。冒顿:西汉初年匈奴单于,姓挛鞮,秦二世元年弑父自立,建立军政制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楼烦、白羊。西汉初年,经常侵扰边地。
长阪:一作“长坂”,即高坡。纳:纳降。呼韩:汉时匈奴单于呼韩邪的简称,此处借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
受降:即受降城。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带,于公元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汉和帝命著名史学家班固撰《封燕然山铭》,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这句诗是说:今天的将士们立下的功绩,使得燕然山上的铭文要重新刊刻了。
嗤:嗤之以鼻,讽刺的意思。傅介子:西汉大臣,汉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均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劫掠财物。傅介子要求出使大宛,以汉帝诏令责问楼兰、龟兹,并杀死匈奴使者。公元前77年(元凤四年)又奉命以赏赐为名,携带黄金锦绣至楼兰,于宴席中斩杀楼兰王,另立在汉楼兰质子为王。以功封义阳侯。
刺楼兰:刺杀楼兰王。

赏析: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分裂局面。这种统一的政治局面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隋代边塞诗较汉魏六朝更加刚健雄武,充满了大国的自信精神,洋溢着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薛道衡的这首《出塞》,即为隋代边塞诗的代表作。薛道衡虽生于北朝,但因多次出使陈朝,加之多次接对南使,因此比一般北朝诗人更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是善于用典。《出塞》诗中即如数家珍地用典及评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却并不晦涩,而是贵在朴实、自然,能在融合南北诗风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出塞 二》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徵兵。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
长驱鞮汗北,直指夫人城。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雁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
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
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边庭】亦作"边廷"。亦作"邉庭"。 犹边地、边地的官署。
【烽火】喻战火或战争
【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

《出塞》,从字面看,写的是汉代远征匈奴的事迹,实际上不妨视为隋朝与突厥战争的反应。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插羽:古以羽毛插于檄书上以示紧急,此处言征兵文书急如星火。这两句是说,军情紧迫,征兵之举乃是连日连夜的进行。
“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少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以金德王,号金天氏,以五行配合的说法,金属秋,主刑杀兵革之事。“少昊”句乃是说当此肃杀之秋日,兵气大起。“腾”字富于动态,颇为形象。文昌:北斗魁星邻近的六颗星,古代天文家成为文昌宫,其第一星为大将,第二星为次将。将星摇动,是命将出师之象。
“长驱鞮汗北,直至夫人城。”鞮汗: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夫人城:指范夫人城,也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西汉大将李广利曾率军至其处。据说其城本汉将所筑,他死后其妻率余众保守之,故名。这两句是写大军浩浩荡荡,开出塞外,直驱敌境。
开头六句写军情紧迫,命将出征,传达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凌厉的气势。
“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这两句是说,时节已经进入深秋,平沙万里,都笼罩在一派沉重浓郁的阴气之中。
北方属阴,秋冬亦为阴。“穷阴”句让我们想象出一幅万里愁云、阴沉惨淡的画面。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这两句是说,寒气刺骨的夜里,响起了悲哀的笳声;凛冽的秋风里,又传来失群孤雁的嘶鸣。
笳是军中的乐器,其声凄厉哀怨。据说晋代刘琨(一说刘畴)为胡骑所围,乃月夜吹笳。敌兵为哀声所感,流涕唏嘘,凄然兴起故土之思,便弃围而去。可见笳声之悲切。孤雁的酸嘶,更叫人肝肠断绝。以乐声、雁声烘托绝域的悲哀气氛,富有表现力。后来唐宋诗词的一些名篇也都运用了这样的意象。
这四句是写北国荒寒凄凉之状,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是符合边塞戎旅生活的实际情况的。这样写使全诗情调显得复杂、深沉,又在气势上形成顿挫,比一味豪放更耐人回味。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这两句是说长驱直入。叠鼓:击鼓。鹿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东汉大将窦宪击匈奴时曾经由该地。龙庭:匈奴祭先祖、天地处名龙城,“龙庭”一语即由龙城而来。这里鹿塞、龙庭与前面的鞮汗、夫人城一样,只是借指北国塞外敌境之内而已,无须拘泥其实际地望。
“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这两句是说敌军的失败。古代兵家用阴阳术数之说,观察天象以占候吉凶胜负。妖云:不祥的云气。月晕:包围困守之象。
“左贤皆顿颡,单于已系缨。”这两句是说敌酋被俘获。匈奴贵族封号有左贤王、右贤王。顿颡:叩首。颡:前额。系缨:被长绳所捆缚。
“絏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絏马:系马。玄阙:极北处的高山。鲲:大鱼,北溟:北海。这两句以夸张手法表现海外清晏,将士逍遥之状。
“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霍骠骑:西汉名将霍去病讨匈奴有功,封骠骑将军。汉武帝要为他修建第宅,他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薛道衡此处反其意而用之,意为匈奴已灭。
最后四句写胜利之后,将士遨游、主帅受赏,是全诗一个豪放的尾声。
此诗与南朝萧纲等人的边塞诗作比,尚觉雄壮浑厚,但与盛唐作品比较,则又感到情景描写不够真切,气势和情感不够酣畅淋漓。它与隋代其他同类题材的诗作一样,代表边塞诗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

旌门临古堞,徼道度深隍。
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
遥空澄暮色,清景散馀光。
笳声喧陇水,鼓曲噪渔阳。
沈郁兴神思,眺听发天章。
嵩岱终难学,丘陵徒自强。

【旌门】古代帝王出行﹐张帷幕为行宫﹐宫前树旌旗为门﹐称旌门。堞,城墙上齿形的矮墙。
【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
【深隍】深而无水的护城壕。
【笳声】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
【沈郁】"沉郁"。深刻含蕴;深沉蕴藉。
【神思】心神;思绪:神思昏然|神思滞塞。
【眺听】犹视听。谓耳目所及。
【天章】帝王的诗文。 
【嵩岱】嵩山 和 泰山 的并称。
【丘陵】坡度比较缓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月冷疑秋夜 山寒落夏霜”:山月凌空,清光冷淡,面对着这样的月光,尽管是夏天的夜晚,也会怀疑是否已到了秋天,这是否是清秋之夜。山中夜晚的清冷,难免有寒凉之意,由于夜寒与白天阳光照射下的燥热的作用,冷热交替,山中结露如霜,好像夏天竟下了清霜一样。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秋日游昆明池诗》

灞陵因静退,灵沼暂徘徊。
新船木兰楫,旧宇豫章材。
荷心宜露泫,竹径重风来。
鱼潜疑刻石,沙暗似沈灰。
琴逢鹤欲舞,酒遇菊花开。
羁心与秋兴,陶然寄一杯。

木兰楫,同“木兰舟”。《述异记》卷下:
在浔阳江中,多木兰。又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舟,至今在洲中。今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豫章材。豫章亦作“ 豫樟 ”。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比喻栋梁之材,有才能的人。
泫,指露珠晶莹的样子,泫泫露盈条。
羁心,犹旅思。
秋兴:秋日的情怀和兴会。 指本有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

“鱼潜疑刻石,沙暗似沉灰”:秋天的昆明池水碧澈透明,鱼儿潜入水底,使人误认为是刻有花纹的石头。湖底的沙碛黝黑,象沉积的炭灰一样。诗句极写昆明池水的剔透明净。诗人未直言水之清纯,而只是以观赏水中游鱼、沙色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水的净洁度。如此写来,便使昆明池水清澈的程度更加形象可感了。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

相望山河近,相思朝夕劳。
龙门竹箭急,华岳莲花高。
岳高嶂重叠,鸟道风烟接。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
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
露寒洲渚白,月冷函关秋。
秋夜清风发,弹琴即鉴月。
虽非庄舄歌,吟咏常思越。

“龙门竹箭急”:竹箭,竹制的利箭。《慎子》佚文:"河之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后因以"竹箭"喻河流迅疾。
嶂,山峰如屏障也。
鸟道(书)(名)只有飞鸟能通过的道,比喻极其险峻难行的山路。
 荠,荠菜,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洲渚 :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大的称洲,小的称渚。 
秋夜清风:冷风。
“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叶舟旦旦浮,惊波夜夜流”:
远远望去,平原上的树木就象荠草一样矮小,水面上的小船犹如一片树叶。这样的一叶小舟,天天在水上浮动,江里的波涛声日夜不息。诗句写原树远舟的景象。作者以“树若荠”、“舟如叶”写所见之远景,又以“旦旦浮”、“夜夜流”侧面写出诗人日夜在山斋独坐。前句以人写景,后句以景写人,把人物和景色紧密地联在一起。二、三句间又运用了顶针的手法,使诗句增加了节奏感,很有民歌风味。

“虽非庄舄歌,吟咏常思越”:庄舄,战国时越国人。也称越舄。仕于楚,病中思越而吟越声。见《史记.张仪列传》。后以'庄舄越吟'指怀乡之咏与感伤之情。以庄舄歌借指游子思乡曲。思越,借指思乡。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重酬杨仆射山亭诗》

寂寂无与晤。朝端去总戎。
空庭聊步月。闲坐独临风。
临风时太息。步月山泉侧。
朝朝散霞彩。暮暮澄秋色。
秋色遍皋兰。霞彩落云端。
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
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
将军献凯入。蔼蔼风云生。

朝端:位居首席的朝臣。指尚书省的长官。 朝廷。
总戎: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步月:月下散步。
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
咽:呜咽。

“吹旌朔气冷,照剑日光寒。光寒塞草平,气冷咽笳声”:
吹动旌旗的风带来了北方的寒气,宝剑映照太阳寒光闪闪。寒光笼罩着塞外无边的衰草,冷风中的胡笳声幽咽凄楚。这四句诗使用了复沓的手法,二句与三句中的“光寒”相接,一句与四句中的“气冷”相续。从而把诸多景物连锁式地勾连在一起,浑然一体,生动描绘出塞外秋色。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入郴江诗》

仗节遵严会,扬舲溯急流。
征涂非白马,水势类黄牛。
跳波鸣石碛,溅沫拥沙洲。
岸回槎倒转,滩长船却浮。
缘崖频断挽,挂壁屡移钩。
还忆青丝骑,东方来上头。

郴江:河川名。位于湖南省郴县,北流和耒水同入湘水。
仗节:坚守节操。
扬舲:犹扬帆。 
白马:应指古津渡名。在今河南省滑县北。另有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黄牛:应指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跳波:翻腾的波浪。
石碛:多石的沙滩。
溅沫:飞溅的水花。
岸回:漩涡达到河岸又返回来。槎:木筏。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展敬上凤林寺》

净土连幽谷,宝塔对危峰。
林栖丹穴凤,地迩白沙龙。
独岩楼迥出,复道阁相重。
洞开朝雾敛,石湿晓云浓。
高筱低云盖,风枝响和钟。
檐阴翻细柳,涧影落长松。
珠桂浮明月,莲座吐芙蓉。
隐沦徒有意,心迹未相从。

“凤林寺”在襄州(今湖北襄阳)城东10里凤林关下,建于六朝梁时,所以又称梁武帝寺。寺内有四重阁,是当地文人雅士登临咏唱的场所。隋文帝仁寿(601—604年) 中,薛道衡出任襄州总管,这首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头两句写凤林寺的地理环境。在幽静的山谷中,远远望去,寺塔和山峰一样高高矗立。“净土连幽谷”,极言该寺处地的洁净。佛教把人世称为五浊恶世,而把没有五浊的极乐世界称为净土。五浊指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宝塔对危峰”,通过对比,写出了寺塔的高。接着两句则用典。《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其上有鸟,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丹穴凤”是一种祥鸟。“林栖丹穴凤,地迩白沙龙”,是说凤林寺周围藏龙栖凤,极言其处地的吉祥和灵秀。

以上是远视,下面四句则把镜头逐渐拉近。“独岩楼迥出,复道阁相重”,楼阁一层一层,由复道穿连,越来越高,只有紧靠着山岩的那个楼阁明显突出。“迥”,高远的意思。楼阁从身边开始,逐级上升,中间是复道,一直到高高的山岩上,俨然画出了一幅“山崖楼阁图”。“洞开朝雾敛,石湿晓云浓”,是写云雾。和前两句中的 “楼”、“阁”一样,这里的 “雾”、“云” 是一个意思,就是云雾。云雾在塔孔中变得稀薄,只有看到了两旁潮湿的石头,方才感觉到还是挺重的。“敛”和“浓”正好形成对比,符合生活经验和常理。

下面四句则写凤林寺四周的树木。“高筱低云盖,风枝响和钟”,竹子高方显得白云的低,阵风吹过,发出 “沙沙”的声响,和寺塔中的钟声交融在一起。“筱”,小竹子。正因为竹高,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更响。这风声和钟声,衬托出佛界的庄严清净,远离尘嚣。“檐阴翻细柳,涧影落长松”,细细的柳树在塔阴里翻舞,松树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到下面的山涧里。这是写自然的造化。佛教认为,万物都是佛性的显现,众生本是佛,都具有佛性。作者赞美大自然的造化,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自己对佛界的向往。接下来的两句,作者直接赞美佛的世界。“珠桂”是桂的美称。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下有一人名吴刚, 常斫之, 树创随合。 月中仙境是令人向往的,同样,佛的世界也是如此。“莲座”,佛像的座位,佛座因作莲花形,故名。“芙蓉”,即莲花。作者以月中仙境作比,表达了自己对佛界心驰神往的心情。

全诗至此,通过对凤林寺环境及四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出世求佛的愿望。然而,下面笔锋一转:“隐沦徒有意,心迹未相从。”空有皈依佛陀的愿望,实际上却很难做到心实相符。“隐沦”,隐居的意思。“心迹”,指存心与行事。“徒”字在这里意味深长,作者隐含着某种说不出的苦衷,也透露出对自己的不满。超凡脱尘的佛界如此美好,心想求佛,却不能最后做到,反映了作者强烈的心理矛盾。相传,薛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 ( 《隋书·薛道衡传》),也是值得寻味的。


b95、隋·薛道衡诗选

《梅夏应教诗》

长廊连紫殿,细雨应黄梅。
浮云半空上,清吹隔池来。
集凤桐花散,胜龟莲叶开。
幸逢为善乐,频降济时才。

集凤:谓凤停于树。南朝陈贺循《赋得夹池修竹诗》﹕"来风韵晚径﹐集凤动春枝。"后因以比喻聚集贤才。
桐花:清明“节气”之花,是自然时序的物候标记;三春之景到清明绚烂至极致,但同时盈虚有数、由盛转衰。桐花因此而成为两种悖反意趣的承载,花语是情窦初开。


b95、隋·薛道衡诗选

《夏晚诗》

流火稍西倾,夕影遍曾城。
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流火: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曾城 :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亦指高大的城阙。
远色:远天的颜色。指空旷,高远。


b95、隋·薛道衡诗选

b95、隋·薛道衡诗选

《咏苔纸诗》

昔时应春色,引渌泛清流。
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苔纸是一种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加工纸,有手工及机制生产。其制造原理是,在捞纸前,向纸浆中添加少量有色的纤维状物质,再打槽捞纸,于是纸面呈纵横交织的有色纹理。这种纸是我国西晋时所发明,多用于写字。从现存古代实物观之,添加物常用绿色的水苔或黑色的发菜之类。水苔又名石发,因此用它来装饰的纸称“发笺”或“苔纸”。亦名侧理纸或陟里纸。

春色:春天的景色。应春色:应指在春天的时候开始长出这种纸用的植物。
玉管:毛笔的美称。
布字:谓写字或著述。
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

在春天的时候开始制作这种纸,
添加绿色的水苔或者黑色发菜之类植物纤维,在清水之中一遍一遍打槽捞纸。
现在承受毛笔在上面书写,
写成的书法遒媚刚劲。

b95、隋·薛道衡诗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