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2022-03-30 14:27:36)
标签:

传统文化

风流人物

古韵流长

故纸钩沉

南北朝·刘峻

杂谈

分类: 品思

南北朝·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刘峻(463—521年),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字孝标,本名法武,平原(今属山东德州平原县)人。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其《世说新语》注引证丰富,为当时人所重视。而其文章亦擅美当时。  《 隋书·经籍志 》著录其诗文集六卷,惜今所传为数有限。刘峻才识过人,著述甚丰,所作诗文颇有发明。其《世说新语注》 征引繁博,考定精审,被视为后世注书之圭臬,流传。据《隋志》 所载,刘峻另有《汉书注》 一百四十卷,还 编撰《类苑》一百二十 卷,惜二注均已亡佚。刘峻生平行迹历来不得其详。

刘峻八岁时与家人失散,被人口贩子领去卖给了中小富人刘实(一作宝)。刘实见他聪慧好学,所以叫他读书。刘孝标终夜不寝,读书到天亮。齐永明年间出都游学,遍求异书,人称他是“书淫”。终生落魄不遇。
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刘峻在东阳紫岩山(今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山)讲过学。生平坎坷,不得志。死后门人谥曰玄静先生。刘峻的文在南朝作家中颇有特色。其代表作《广绝交论》和《辨命论》,在当时的骈文中引人注目。其中《广绝交论》是推广汉代朱穆讽刺文章《绝交论》的论点而写成。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对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人情世态作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文笔尖锐犀利。曾作《辨命论》反对鬼神之说,《辨命论》的主旨是说明人的穷通都由天命决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响的 。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人物生平

刘峻生不及一月,曾任宋始兴内使的父亲刘病逝,母亲许氏不得不带着他及哥哥法凤回到故乡。宋明帝泰始五年,刘峻8岁,魏攻占青州,刘峻母子为乱兵所掠,作为奴隶卖到中山。富人刘宝悯惜刘峻,以束帛赎出,并教他读书。此时刘峻的叔父刘怀珍仍在宋为官,并以军功累迁至黄门郎领虎贲中郎将。魏实行民族隔离政策,对南朝有戚属者尤甚,因此再徙刘峻母子到更为僻远的代地。
刘峻母子衣食难继,因此到寺庙为僧为尼,还俗只是后来的事情。刘峻却非常好学,在“居贫不自立”的情况下,燃麻杆为灯;夜读昏困,就用麻杆燎发须,“及觉复读”。齐武帝永明四年,刘峻母子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由桑乾回到建康。
自东晋偏安江隅以来,建康一直为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建康,刘峻自感少时的读书不博,加之生性鲁钝,不胜愧叹:“黉中济济皆升堂,亦有愚者解衣裳。”此时刘峻已届25岁,“于是博及群书,文藻秀出”(《南史》本传)。
梁初建,刘峻曾被召“入西省,与学士贺琮校点秘阁”。然而刘峻率性而动,于学于识方面均不让梁武帝萧衍。一次“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峻”,刘峻“忽请纸笔,请疏十余事”。萧衍“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萧衍对刘峻的忌恨一直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当刘峻编纂的《类苑》成,萧衍则另外组织一班文士编《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南史》本传)。这是造成刘峻由中年及老年坎坷、淹蹇的根本原因。
刘峻并不屈服于命运,可是刘峻的命运却是这样的舛讹,甚至几次到了“疏薄遭弃”的境地,不能不使他良多慨叹,由己及人、由今及古思索有关命运的课题。
偶然他听到梁武帝萧衍对管辂“有奇才而位不达”的议论,于是接过话题,洋洋洒洒写成了《辨命论》一文。刘峻认为前人的辨命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王充只是论其末却“蔽其原”,司马迁辨惑而终为惑所蔽,李康“论其本而不畅其源”,郭象能“语其流而未详其本”。刘峻本着“仕而不易,则谓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的角度,逐一予以辨蔽。
《辨命论》虽然属于哲学方面的论文,然而却是用华丽的骈俪文体写成的。特别是刘峻写作《辨命论》“盖以自喻”(刘瑶:《梁典》),浇铸着他的不平之气,从而使之音节精壮,辞彩飞扬,辨锋犀厉,情致淋漓,较之李康、郭象等前人之作显现出另一番慷慨激越的特色。而刘峻这一论文面对现实,面向人生,与南朝文风大相径庭,故而有“足杜浮竞”(李善:《文选注》)之效。诚然,《辨命论》从总体上言仍然囿于儒家“天命不可知”的思想体系,然而较之前人有所开拓,有所恢宏,故张溥击节称赏:“辨命六蔽,善言天命。”(《刘户曹集题辞》)至于刘峻于其中首先倡言:“天下善人少,恶人多;暗主众,明主寡”,吐出了封建社会诸多失意文人内心的愤懑,故而千百年来有着许多的知音。
《辨命论》成,中山刘沼不尽同意刘峻的观点,曾往来致书诘难,刘峻并一一作答。过了很久很久,刘沼没有音信、而刘峻值儿子病死内心戚戚惶惶不能前去相访。有人来拿着刘沼的复信给刘峻看,并言及这是刘沼于病中写成只是因为死未及发出。刘峻面对刘沼遗文,如睹故人,不胜悲悼,写作《追答刘沼书》以相吊。该书不及200字,只是借典实来说明刘峻的相哀相念之情。
如结末说:“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垅,有恨如何!”书中所用之典,意谓人死之后既有所感应,便想象着刘沼在九泉之下等待着刘峻的回答。于是刘峻就面对着苍冥,追思刘沼昔日的殷殷候答之情,仍然作了答书。刘峻说,当他再看到刘沼的复信,就如同秋菊春兰一样,芬芳之香充溢,英华之才流淌。只此一语就回答了刘沼。这种答死者书,“甚是创格”(许连:《六朝文絜》)。可是刘峻那里不知道人死魂灭,结末一语用季子悬剑徐君墓树的典实,使之属辞凄惋缠绵,“俯仰徘徊,无限悲切。”这封答书,在创格之中表达了对刚逝去朋友的哀悼,表现了与朋友讨论问题的真诚态度,最后深表失去挚友的遗恨,意味至为深永。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节亮慷慨”

刘峻不独重友谊,而且还特别重视为人交友之道。梁武帝天监七年任昉死于新安任所,任昉吏风清正,不喜营物。任昉的儿子“东里、西华、南容、北叟并无求业,坠其家声。
兄弟流落,不能自振,平生旧交莫有收恤。西华冬月著葛帔练裙”;道逢刘峻,刘峻“泫然矜之,谓曰:‘我当为卿作计’乃著《广绝交论》以讥其旧交”(《南史》本传)。
《广绝交论》取主客问答的形式,循着东汉朱穆的《绝交论》的思路写成。不过《广绝交论》更突出了对“利交”的揭露及“利交”种种表现形式,其一为势交,其二为贿交,其三为谈交,其四为穷交,其五为量交。这五种“利交”的形式,“义同贾鬻”,并且滋生出三衅:“败德殄义,禽兽相若,一衅也;难固易携,仇讼所聚,二衅也;名陷饕餮,贞介所羞,三衅也。
古人知三衅之为梗,惧五交之速尤,故王丹威子以槚楚,朱穆昌言而示绝”,都是有着远大的眼光的。至于现状较之朱穆写成《绝交论》时尤甚。
刘峻通过任昉生前与死后境遇的完全不同,不胜感慨地说:“呜呼!世路险巇,一至于此。太行孟门,岂云崭绝。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弃之长鹜。独立高山之顶,欢与麋鹿同群,皦皦然绝其雰浊,诚耻之也,诚畏之也。”不止应象朱穆所示的那样“绝交”,而且还要广绝交,从而扩大了朱穆的观点。由于该论现实针对性强,似到溉“见其论,抵几于地,终身病之”(刘璠:《梁典》);而且还似烛照诸种丑恶行为的镜子悬挂中天,成为不胫而走的名篇。至千百年后,尚有“郈成、季札,遗风在焉”(张溥:《刘户曹集题辞》)的盛誉。
由于萧衍的忌恨,刘峻虽为萧秀征为荆州户曹参军,最终却选择了金华山为栖地的归隐之路。他一方面设帐授徒,一方面筛选收集自己的文章,并写成一篇《自序》总结他的一生。其中发出“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将为“世不吾知”的悲叹!不过历史是有选择的。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私谥为“玄靖先生”,作品亦不胫而走,影响深远。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主要成就

刘峻诗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6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户曹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存诗4首 ,以写景见长。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孝标集校注》。

目录学成就
南朝梁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法武,奔江南后改为现名,字孝标。平原(今属山东)人。少孤家贫,寄人篱下,刻苦读书,闻人有异书,必往祈借。常常以燃麻杆照明读书,通宵达旦。清和崔慰祖称他为“书淫”。齐明帝时,官豫州刑狱。天监初(502年以后),召至西省。
因齐末兵火战乱,延及秘阁,藏书散失。梁建国初,缺书甚多。秘书监任昉领职于秘阁内,亲加校点,使刘孝标等人重加校勘,分术数之文,更为一部,请祖暅撰写名录。又于文德殿内,编撰《梁文德殿正御四部目录》4卷,著录图书2 968帙,23 106卷。为梁代皇室藏书目录,今已佚。以文学著称,作有《山栖志》、《辩命论》,文辞优美。
他与任昉极为友善,任昉生前功绩显赫,助人为乐,死后家贫无人赡恤,遂愤然而作《广绝交论》,剖析势力之徒。又注释《世说新语》,引证书籍400余种,为世所推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刘户曹集》。私谥玄靖。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自江州还入石头》

鼓枻浮大川,延睇洛城观。
洛城何郁郁,杳与云霄半。
前望苍龙门,斜瞻白鹤馆。
槐垂御沟道,柳缀金堤岸。
迅马晨风趋,轻舆流水散。
高歌梁尘下,縆瑟荆禽乱。
我思江海游,曾无朝市玩。
忽寄灵台宿,空轸及关叹。
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
何能栖树枝,取毙王孙弹。

注释
江州:今江西九江。
石头:即石头城,南朝国都建康(今南京)边上的卫城,因其紧傍建康,后世多以代指建康,但在六朝时,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

鉴赏
刘峻晚年隐居时,曾自我评价,有“节亮慷慨”之语。此诗从内容看,当作于孝标早期,但其中轻富贵、重志节的精神,也当得起“节亮慷慨”四字。
《艺文类聚》、《广文选》、《文苑英华》、《古诗纪》、《古诗源》皆存录此诗。

此诗明显地分为两段,前十二句为一段,写建康(诗中以“洛城”即洛阳代之,系南朝人常用口吻)的宏丽繁华。首句“鼓枻浮大川,延睇洛城观”,笔力颇健。诗人由江州还入石头,故取水路。船桨奋力鼓动,拍击波浪;坐船高浮水面,飞速前驶——身在大江之上,能有如此感受,则这位翘立船头,放眼远望的诗人,自是意气洋洋、襟怀浩阔,他可不是那种一见巍巍帝阙就战战兢兢、伏拜礼赞之徒!起句有此气势,下二句“洛城何郁郁,杳与云霄半”便为之减色不少,不论建康的风貌多么繁盛、城楼多么高大、远远地伸进半空的云雾,它毕竟已是诗人的眼底景观,无法叫人肃然起敬。非但如此,连下文八句的铺张形容,也一古脑儿成了诗人笔底游戏之物。这起句笼罩了诗的上半幅,遥接“我思江海游”以下半幅,非胸间大具气象者不能道得。以下笔触伸入城中。“前望苍龙门,斜瞻白鹤馆。槐垂御沟道,柳缀金堤岸。”一门一馆都是汉代长安地名,这里借来陪衬帝京的威严,不过“前望”、“斜瞻”,仍置于诗人“延睇”所及,抖不出大威风;御沟、金堤,一蕴皇家气息,一显坚固华美,但也是古已言之,算不得诗人心声。槐之下垂,柳之连缀,风物渐有生气。“迅马晨风趋,轻舆流水散。高歌梁尘下,絙瑟荆禽乱。”晨风,即鸇,鸟名。絙瑟,调紧瑟弦。“高歌”句用汉刘向《别录》故事,鲁人虞公清晨高歌,声动梁尘。这四句前联笔调流利轻快,后联气氛喧闹热烈,都是极意夸张饰说。京都的通衢大道、朝宫集市上,快马如晨风飞趋,轻车如流水四散;京都的深宅名园、酒楼茶肆中,处处可闻震落梁间尘埃的高声放歌、唬散树上百鸟的急弦快弹。诗人诚然是在描绘帝京盛容;诗人却不是在赞羡这盛容。车水马龙的川流不息中间,还是达官显贵争名逐利的奔竞占了太半;沸天动地的歌舞弹唱前面,还是贵戚子弟纵情声色的嘴脸居了多数。这里不容人洁身自好,直道君子是不肯在这里下足的。
于是乎,“我思江海游,曾无朝市玩”,奇句振起,别开生面。“江海”二字,呼应首句“大川”,使诗又现阔荡气象。江海之志,照庄子的说法,便是遁世高隐之志,诗人志趣在此,从不曾留意那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把戏。“朝市玩”三字,使前面八句中的种种宏丽、处处繁华顿时变得黯然无光、可笑可卑,痛快之至。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那宏丽繁华写出来,只是供诗人不屑一顾用的——这是无比高妙的构想。接下六句,诗人连用五典,表露心志。东汉第五颉为谏议大夫,因洛阳城中无居所,只得寄住城外的灵台(天文台),“忽寄灵台宿”是指诗人到石头城,“忽”字有惊怪、意外之意,可见这番前来非诗人本心。老子西行入秦,及关(当指函谷关)遇杨朱,仰天而叹道:“始以女(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空轸及关叹”即用此典,轸,悲。诗人已到了建康门口,惟恐再踏进一步,便被名利场所污染而无可挽回了、便成了“不可教”之徒。“仲子入南楚,伯鸾出东汉。”楚王以重金聘齐国高士陈仲子,仲子携妻逃去,为人灌园;东汉梁鸿(字伯鸾)因作《五噫歌》得罪汉章帝,逃入吴地为人佣工。以上四句连读,则诗人身虽在石头、志却在归隐,决不愿厕身京城、混迹朝列的意向,已极明白。然而,诗人还怕辞不达意,因此卒章又加重语气,直言无讳。“何能栖树枝,取毙王孙弹”,典出《战国策》中著名的庄辛说楚襄王故事: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树”,自以为无患,却不知公子王孙的弹丸正对着自己的脖子,要打下它来用醋、盐烹了吃掉!身临帝阙,扬才露己,被圣天子招揽,立朝显名——这正是隽俗之士梦寐以求的结局,诗人却视之为中弹毙命,避之唯恐不远。“何能”二字,足证诗人信念之坚决,了无回旋余地。其语气之截然,与首句的强健有力正遥遥相映,是以全诗以此结束,便觉壮气一以贯之,势头始终不衰。
这首诗,辞采不可谓不华茂,语意不可谓不流走,对仗不可谓不整齐,用典不可谓不工切,齐梁诗人的长处,并不见缺少。但全诗读来,却觉得回肠荡气,与一般观念中的齐梁风格全然不同。孝标幼年被掠入北魏,二十来岁时始归南齐。或许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气质中兼有北方人的刚烈、慷慨,以至于发而为诗,也自具一种当时南方文士所罕有的梭梭风骨。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登郁洲山望海诗》

沧潦联霄岫,层岭郁巑崱。
下盘盐海底,上转灵乌翼。
非可辨,鸿溶信难测。
轻尘久弭飞,惊浪终不息。
云锦曜石屿,罗绫文水色。

郁洲山: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东汉末,“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即此。
沧潦:沧海。霄岫:高人云霄的峰峦。
巑崱:山陡峭高峻连亘貌。
灵乌翼:神话传说日中有三足乌。
:山水阔远无涯。
鸿溶:波涛汹涌。
轻尘:轻微的尘土。
弭飞:停止了飞扬。此句意为尘土在很久以前就停止了飞扬,桑田早已变成沧海了。
云锦:锦一般的云霞。曜:照耀。
此句谓海水波纹荡漾如轻软而有花纹的织品。文冰,即冰纹,“《”形的花纹。

题解:云台山在连云港市东部。原为黄海中的一系岛屿,《山海经》载海中的“都洲”、“郁洲”即指此。世传此岛是从南方苍梧飞来,故东汉至唐宋时称苍梧山。明万历年间修三元宫于其上,时人比于张道陵修真之云台,遂改名为云台山。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与大陆连成一片。云台山方圆150多公里,有大小山峰136个,玉女峰海拔625.3米,为江苏省最高峰。历来被称为“东海第一胜境”,奇峰异洞、珍木奇葩遍于全山。唐、宋、明、清又曾在这里修庙建塔。现为江苏重要游览区。南朝梁天监初年,作者从朐山(今海州锦屏山)之南渡海看望其兄刘孝庆,时刘孝庆为侨置在郁洲的青、冀二州刺史。诗当作于其时。诗中对郁洲山海的雄阔气象作了极其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海图。

刘峻在梁天监元年(502)任典校秘书时,其兄刘孝庆为侨置于郁州的青、冀二州剌吏。为看望其兄,他从建康(今南京)来到海州,经朐山(今锦屏山)之南渡海,到海中大岛郁州山(唐、宋称苍梧山,明代始称云台山),登山望海,而作此诗。
全诗十句,分为三层。首四句,着重写山:沧海紧连着耸入云霄的高山,层峦聚积着陡峻相连的山峰(“巑 ”读船则,锐山),山根盘伸到深海的底部,山顶触动到太阳中三足乌的翅膀(“灵乌”,谓古代神话中太阳内的神鸟三足乌。“灵”,神)。次四句,全力写海:海水浩渺,水天莫辨,水势盛大,深不可测(“信”,确实),桑田麈土久已停止飞扬(“弭”,止)祗见沧海的惊涛骇浪终不停息。结两句,合写山海奇观:山上,如锦缎的云霞映照着怪石嶙峋的大岛(“曜”,照);海上,柔如绫罗的海水展现出一片雪白的波纹(“文”),通“纹”)。此诗亦录于《嘉庆海州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二录此诗,“溟渺”作“滇 ”,“冰色”作“水色”。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出塞》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
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
陷敌挫金鼓,摧锋扬旆旌。
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

注释
蓟门:原指古蓟门关。
飞将:“飞将军”的省称。泛称敏捷善战的将领。
绝漠:横渡沙漠。极远的沙漠地区。
冲风:暴风;猛烈的风。顶着风;冒着风。
交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交河故城。
陷敌:冲入敌阵。
摐:敲击。
金鼓:金钟和战鼓。
摧锋:摧折刀锋。【汉典】挫败敌军的锐气。
去去:越去越远。去者已去。
动:惊动。
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笳、画角等音乐声音。

本诗写飞将军率领精兵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塞御敌的英风豪气,同时也流露了一些对长期征战的厌倦情绪。

开头两句,点明了雄师出塞的时间、地点和领兵的将军。
“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蓟,在今北京城西南角,战国时为燕国国都。飞将,本作“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后以称矫健敏捷的将领。《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两句说,每当风霜高洁,天气清朗之际,蓟门古都以南是一片大好风光: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实果累累,芬芳甘甜,谷物丰收,库满仓满。而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侵略者就伺机入侵,抢劫财物,甚至以此为跳板,进入黄河以南汉民族居住的心脏地带。我们的足智多谋、勇敢善战的飞将军率领雄师出塞,御敌于长城之外,阻止敌人南下,使汉民族得到安居。

第三、四句,描写塞外冲风、明月的荒凉景象。
“绝漠冲风急,交河夜月明。”绝,极远。江淹《别赋》: “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绝漠,极远的沙漠。冲,猛烈; 冲风,猛烈的强风。交河,即灰河,又叫马邑川水。出自山西省宁武县西,经朔县,入桑乾河。这两句说,浩浩乎万顷沙漠,一望无垠,朔风怒号,猛而且急。交河之滨,夜月凌空,明亮如水水如天,如斯美景,却无人来赏,只有那风沙、皎月相对,沉默不语的一片凄凉景象。

第五、六句,描写我军英勇抗敌,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
“陷敌摐金鼓,摧锋扬旆旌。”陷,深入,攻破。《旧唐书·黄巢传》: “逼潼关,陷华州。”陷敌,即陷阵,攻入敌人阵地。吕温《凌烟阁勋臣颂·秦胡公叔宝》:“崩围陷阵,火迸冰裂。”摐(chung窗),通“撞”,击也。司马相如《子虚赋》: “拟金鼓,吹鸣籁。”金鼓,钟和鼓,作战时的信号,鸣金则退,击鼓则进。本句偏用“鼓”字的意义。 《吕氏春秋·不二》: “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 “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摧,挫败。《楚辞·九叹·忧苦》:“折锐摧矜。”王逸注: “摧,挫也;矜,严也。”锋, 队伍的前列。 《汉书·英布传》: “布为前锋。”《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从讨柳城,与张辽俱为军锋。”旆,亦作旆, 泛指旌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杜预注:“旆,大旗也。”旆旌,即旌旗。这两句说,敌我两军相遇,我军将领指挥若定,下令一鼓作气,战士个个争先冲杀,所向披靡,攻入敌人的阵地,挫败敌军的前锋,敌将俛首系颈,士卒缴械投降。于是,我军的胜利大旗插遍城堡和原野,迎风飘扬,因而军威大振,气壮山河。

结尾两句,描述诗人一面主张坚持御敌,一面又厌倦长期征战的矛盾心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长期御敌的艰苦性。
“去去无终极,日暮动边声。”去去,往前走了又走, 越走越远。柳永《雨霖铃》:“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终极,穷尽,尽头。边声,指边地军营中用作作息时间的鼓角之声。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始居山营室诗》

自昔厌喧嚣,执志好栖息。
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
凿户窥嶕峣,开轩望崭崱。
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
香风鸣紫莺,高梧巢绿翼。
泉脉洞杳杳,流波下不极。
仿佛玉山隈,想像瑶池侧。
夜诵神仙记,旦吸云霞色。
将驭六龙舆,行从三鸟食。
谁与金门士,抚心论胸臆。

【执志】坚持素志,不改变其操守。
【栖息】1.止息;歇宿:一群归鸦,栖息在林间。 2.指隐居:栖息烟霞。
【啸歌】长啸歌吟。
凿户:凿户牗以为室。嶕峣,峻峭、高耸,或指高山。
【开轩】开窗。
“崭崱”,犹“崱屴”,高峻貌。
【三鸟】古代神话中西王母身边的三只青鸟。亦为使者的泛称。

89@365南朝梁文学家·刘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