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6、南北朝诗选(十五)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南北朝诗选杂谈 |
分类: 诗词学习 |
南北朝诗选(十五)
李爽、任豫、桓法闿、萧总、高琳、何思澄、王容
南北朝·李爽
《山家闺怨诗》
山中多早梅,荆扉达曙开。
竹巾君自折,荷衣谁为裁。
行云无处所,人住在阳台。
【荆扉】柴门。
【达曙】犹达旦。
【竹巾】竹笠的别称。
【荷衣】1.传说中用荷叶制成的衣裳。亦指高人﹑隐士之服。 2.指旧时中进士后所穿的绿袍。
【行云】1.流动的云。
2.比喻女子头发。 3.用巫山神女之典。语本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谓神女。
4.用巫山神女之典。比喻所爱悦的女子。 5.用巫山神女之典。指男女欢会。
6.用巫山神女之典。比喻人行踪不定。
【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遂以"阳台"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北朝·李爽
《赋得芳树诗》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讵能持。
【芳树】泛指佳木;花木。
摇荡:这里形容风中起舞的美妙姿态。
三阳:太阳高照的日子,这里指炎炎夏日。
帷:帷帐,帷幕。
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译文
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夏日易多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春来花似锦,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南北朝·任豫
《夏潦省宅诗》
风棹出天街,星言指沈室。
顿楫俄毁垣,恻然悼穷陌。
春为发大道,夏为溆潮拆。
贵者陋怀居,鄙人安朝夕。
生长数十载,幸佑见衰白。
堂遗孤孩音,庭馀笄龀迹。
入似聚族慰,出为里仁惜。
[夏潦]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风棹】风中行驶的船。
【天街】京城中的街道。因洪水而行船。
【星言】泛言及早﹐急速。
【恻然】哀怜貌;悲伤貌。
【怀居】留恋安逸;怀念故居。
【衰白】谓人老体衰鬓发疏落花白。语本三国魏嵇康《养生论》:"至于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里仁】谓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雪诗》
寒鸢响云啸,悲鸿哀夜号。
箕飙振地作,毕阴骇曾高。
南北朝·桓法闿
桓法闿,字彦舒,南朝东海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人,一名桓凯、又作桓闿。据《茅山志》记载,师事陶弘景,为入室弟子。梁南平王萧伟封为清远馆住持,筑玄洲精舍于郁岗山,修道于其中。后人有《桓真人升仙记》详记其事迹。
《初入山作诗》
寒谷夜将晨,置赏复寻真。
方坛垂密叶,澈水渡朱鳞。
杏林虽伏兽,芝田讵俟人。
丹成方转石,炉变欲销银。
当知胜地远,于此绝嚣尘。
注释
晨:作动词用,指天亮。置赏:设置游览处、观赏物。寻真:思索和推求事物的真谛。另解,在置赏时追求朴实自然、原始无华的雅趣,亦通。
坛:用于祭祀祈祷等宗教法事或分封拜赏等政治事务的土台或石台,多为临时修建且多为方形。澈:透明、清彻。朱鳞:红色的鱼,通常指红鲤鱼。
杏林:相传三国吴时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偿,只要求病人痊愈后在他屋外栽几棵杏树,天长日久,屋外杏树竟蔚然成林。后世遂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颂医家的道德高尚、医术高明。伏兽:本指雕刻成蹲伏兽状的镇纸,系文房用品。此处代指一般野兽。芝田:传说中仙人种植灵芝仙草的地方。俟:等待。
丹:丹砂、辰砂,俗称朱砂。石:药石、药丸。银:水银。
胜地: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多为好山好水。嚣尘:嘈杂而又肮脏。嚣指喧闹,尘为尘土。佛道人士亦常用嚣尘来代称红尘俗世。
《初入山作》,诗题所称之山指安徽省宣城县南的华阳山。南朝梁皇室南平王箫伟于此建“清远之馆”以安置法嬽,因法嬽字号为清远也。法嬽入住之时作此诗以纪之。全诗清新流利,一气呵成,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华阳山清远之馆的自然环境和法嬽的日常生活情况,表现了作者远离尘嚣、皈依大自然的决心。
南北朝·萧总
萧总 [ 南北朝
](480—528)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谦。梁武帝次子。武帝天监三年,封豫章王。累迁南徐州刺史、侍中。疑己为齐东昏侯之子,常怀异志。普通六年,北魏军临彭城,武帝令综都督众军,镇于彭城。综率数骑投魏。梁军失帅,大溃。魏以为太尉、丹阳王。改名缵,一作赞,字德文。魏孝庄帝即位,尚帝姊寿阳长公主。出为齐州刺史。大通二年,萧宝夤反于魏,综将赴之,为魏所杀。一说梁将陈庆之至洛,综送书启求还,信未达而庆之败,未几,终于魏。又说尔朱世隆入洛,妻被害,综弃官为僧,病死入山途中。
《劳歌》
百年能几许,公事罢平生。
寄言任立政,谁怜李少卿。
【寄言】1.犹寄语﹑带信。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立政】1.谓建立长官。
2.确立为政之道。 3.莅政;临政。立﹐通"莅"。
李少卿,应指李陵(?—前74年),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字少卿。李广之孙。武帝时,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拜骑都尉,教射酒泉、张掖将士,防备匈奴侵扰。天汉二年(前99)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自请率步卒五千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至浚稽山,为单于所率八万余骑包围。虽率军力战,终因粮尽矢绝,救援不继而投降。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尊贵用事。后武帝听信谣传,以为李陵教匈奴为兵,遂族灭其家。汉昭帝立,霍光遣使招之归汉,不还。居匈奴二十余年。病卒。
《日出行》
昏昏隐远雾,团团乘阵云。
正值秦楼女,含娇酬使君。
【昏昏】昏暗貌;阴暗貌。
【隐远雾】远处雾气隐约。
【团团】簇聚貌。犹层层。
秦楼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泛指歌舞场中的美女。
【含娇】带着娇媚的神态。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孀妇吟》
寒夜静房栊,孤妾思偏丛。
悲生聚绀黛,泪下浸妆红。
蓄恨萦心里,含啼归帐中。
会须明月落,那忍见床空。
【房栊】1.亦作"房笼"。
2.窗棂。 3.泛指房屋。
绀黛:本意是黒中带一点红,这里借代女子容貌。
【会须】1.适逢需要。
2.应当。
《上莲山诗》
独迈青莲岭,超奇紫盖峰。
挂流遥似鹤,插石近如龙。
沙崩闻韵鼓,霜落候鸣钟。
飞花满丛桂,轻吹起修筇。
石蒲今尚有,采摘更相逢。
【超奇】出奇;奇特。
紫盖峰是南岳衡山72峰中第二高的峰。因其形似盖,又因云雾缭绕,峰顶状如紫霞覆盖而得名。
【沙崩】1.沙岸崩塌。
2.如沙崩塌。比喻崩溃,溃败。
【韵鼓】敲鼓声。
南北朝·高琳
高琳(497—572)北周人。其先高句丽人,字季珉。仕于燕,又归魏,魏孝明帝正光中,起家卫府都督,从尔朱天光镇压万俟丑奴,除宁朔将军、奉车都尉。孝武帝西迁,从入关。西魏文帝大统初封巨野县侯。从宇文泰破高欢于沙苑,又战河桥、邙山,皆有功。西魏末,累迁鄜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北周武帝保定初,从平吐谷浑、稽胡、文州氐酋,授梁州总管。天和三年,迁江陵副总管,击退陈将吴明彻百日进攻。迁镇襄州,进位柱国。
《宴诗》
寄言窦车骑,为谢霍将军。
何以报天子,沙漠静妖氛。
注释
【寄言】1.犹寄语﹑带信。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窦车骑】即东汉窦宪。和帝时宪为车骑将军,出师击破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后借指镇守边塞的主将。
妖氛,意思是不祥的云气。多喻指凶灾、祸乱。妖气。
寄语窦车骑,为了感谢霍将军,我如何报答天子的恩宠?只有让沙漠安定没有祸患。
南北朝·何思澄
何思澄(约479-532年),字元静,东海郯(今苍山县长城镇)人。南朝梁文学家。父何敬叔仕齐为征东录事参军、余杭令。何思澄起家为南康王侍郎,累迁安成王左常坐、太学博士、安成王引参军兼记室,除廷尉正。天监十五年(516年)任太子詹事,迁治书侍御史,再迁秣稜令,入兼东宫通事舍人,除湘东王录事参军兼舍人。出为黟令,卒于武陵王录事参军任上。
何思澄一生仕进平平,文学成就颇为可观。他出生在一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少勤学,工文辞”。随安成王府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登庐山曾作《游庐山诗》,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看了此诗,大加称赞,自谓不如。沈约在京城建康郊外的住宅里新建一座楼阁,请书法家将何思澄的《游庐山诗》题于壁上。傅昭请他作《释奠诗》,“辞又典丽”。天监十五年(516年),时为高官的徐勉荐他为治书侍御史,与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偏略》,历经八年共成七百卷。当时,徐勉、周捨以才具并重于世,何思澄“学常递日”,因而使自己的水平才能与日俱增。
何思澄的文学成就最大的当数诗,其诗今存三首,以题作《奉和湘东王教班婕妤》最为受重,被徐陵收入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之中。
何思澄与族人、大诗人何逊及子何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说:“东海三何,子朗最多。”他听了后说,不对,应当说何逊最多。其实他想说自己最多,但又不好意思直说。当时有《文集》十五卷,可惜早已散佚。
《拟古诗》
洛浦疑回雪,巫山似旦云。
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
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分。
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
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君。
注释
又名:南苑逢美人
【洛浦】1.洛水之滨。
2.借指洛神。
【回雪】形容舞姿如雪飞舞回旋。
【旦云】即朝云。战国楚怀王尝游高唐﹐梦一妇人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战国楚宋玉《高唐赋》。
「石榴裙」:石榴红色裙子。「蒲萄带」与「石榴裙」相对,应是形容美人衣着之文,可能指结着碧玉真珠的衣带,远观就如翠绿晶莹的葡萄一般。
白话文:
宛如洛神,肌肤胜雪,恍若巫山神女,朝云清灵。
曾闻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今何其幸,而得亲觌。
羞见人来,眼波流转,还复低眉,轻启朱唇,笑靥生辉。
微风轻卷,玉带飘举,艳阳凝照,红裙袅娜。
蝶儿恋花,自是痴狂,使君多情,陌上空思。
《奉和湘东王教班婕妤诗》
寂寂长信晚,雀声喧洞房。
蜘蛛网高阁,驳藓被长廊。
虚殿帘帷静,闲阶花蕊香。
悠悠视日暮,还复拂空床。
注解
寂寂:寂静无声貌。孤单;冷落。
长信:长信宫,汉宫名。汉太皇太后所居。因为太皇太后的代称。《三辅黄图·汉宫》:“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
洞房:幽深的内室。多指卧室、闺房。特指新婚夫妇的卧室。
踟蹰:犹蜘蛛。徘徊不前貌;缓行貌。犹豫;迟疑。逗留;歇息。须臾;瞬间。
高阁:高大的楼阁。
驳藓:颜色斑驳的苔藓。
被:覆盖。披。
虚殿:空虚的宫殿。
帘帏:门帘和帷幔。
闲阶:空闲的台阶。
悠悠:辽阔无际;遥远。连绵不尽貌。思念貌;忧思貌。
还复:归还再。返回,复归。
拂:拭,掸去。
赏析
此诗为何思澄奉和湘东王(即后来的梁元帝)的诗作。这一传统题材的拟作者,历来多以团扇为中心象征物,抒写女主人公秋扇见捐的命运,表现手法往往雷同,新意苦少。何思澄的这首和作,则不仅表现角度上标新立异,所咏主人公的感受亦显得独特且深切。
班婕妤的青春,是在冷宫幽居之中消磨殆尽在,“奉供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自悼赋》)。何思澄这首诗的画面,摄取的则是她一生中的一夕,表现那“最难消遣是昏黄”的特定感受,结构上既显得不落俗套。
诗从“寂寂”开始,到悠悠结束,长信宫的傍晚,笼罩着寂静冷落的氛围。作者并不是一味孤立静止的写“静”,他以声衬静,用“雀声喧洞房”(洞房,此指深邃的内室)一句,形成加倍的反衬。归雀争栖的喧闹,把静静的氛围打破了亦加深了。宫中有雀群,则此宫之冷落可想而知,班婕妤闻得雀声,已是不胜自伤了;然而这群雀却又不知人意,还在声声聒噪,充满生之欢乐,这就更令她情难以堪了。三、四句,由“闹”又转向“寂”。用高阁、长廊,本是豪华宫殿的组成部分,然而它们现在悬挂着密密蛛网,覆盖着斑驳苔藓,宏伟壮丽化作了空旷阴森,这环境带给人的气氛又该是何等荒凉抑郁!五、六句,再用荒寂荡开一笔,闲中取静,似扬实抑。“虚殿帘帷静,闲阶花蕊香”,这里“闲”与“虚”织成一片,“闲”中渗透着极度的空漠、惆怅与百无聊赖。楼台高阁,帘幕低垂,淡淡花香,浓浓暮色,风不定,人初静,到明日呢,落红应当满径了。一联写足了闲居的寂寞。直到结尾两句,诗篇才出现了主人公,“悠悠视日暮,还复拂空床。”她默默地转过身来,下意识地漫拂空床,度日如年的冷宫生涯,又打法过去了一个寂寞黄昏......
此诗没有过分突出班婕妤失宠之后,伤心哀怨的可怜意态,只以映衬烘托之笔,含蓄表现她了无言无望的空虚与苦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余地。恰是借助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才能将有力的笔触伸展至人物内心的更深层次。庄子形容庖丁解牛所谓“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刀必有余地”,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
南北朝·王容
《大堤女》
宝髻耀明珰,香罗鸣玉佩。
大堤诸女儿,一一皆春态。
入花花不见,穿柳柳阴碎。
东风拂面来,由来亦相爱。
【大堤】1.堤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 2.乐府曲名。
【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
【明珰】1.用珠玉串成的耳饰。
2.用以泛指珠玉。
【香罗】绫罗的美称。
【女儿】1.犹言女子。
2.多指年轻的未婚女子。
后四句:她们钻进花丛,花皆不见了,仿佛那花都变成了娇美的女郎。她们穿行于柳树林,柳荫也似乎出现空隙,原来是女郎们的红颜玉貌改变了柳丛中的单调色泽。拂面的东风也是为怜爱她们而扑来。诗句赞美大堤女花一般美丽,风一样轻盈,意境迷离动人。花与人、人与柳互相映衬,益呈其美。前两句为所见,后两句写所思,以侧面描写夸张比拟,以及烘托渲染的手法,在色彩斑斓的花柳春色中描绘出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令人似见又未见。未见又似见,遐想不已。
前一篇:86@365南北朝·刘绘
后一篇:壬寅诗历:二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