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65南北朝·阮卓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韵流长故纸钩沉南北朝·阮卓杂谈 |
分类: 品思 |
南北朝·阮卓
阮卓(531年-589年),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尉氏)人,南陈大臣、文学家,散骑侍郎阮诠之孙,宁远将军记室参军阮问道之子。
阮卓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陈留阮氏,阮卓幼而聪敏,十分孝顺,历任鄱阳王陈伯山、新安王陈伯固、晋安王陈伯恭、衡阳王陈伯信、始兴王陈叔陵等南陈诸王幕僚,阮卓的主君始兴王陈叔陵谋反事败,阮卓没有参与谋反,得到后主陈叔宝的嘉奖,至德元年(583年),阮卓入朝担任德教殿学士,兼通直散骑常侍,以王话副手的身后出使隋朝,阮卓归陈,南海王陈虔以其为幕僚,阮卓以眼病推辞。
祯明三年(589年),阮卓入隋,不久辞世。
人物生平
阮卓的祖父阮诠是南梁的散骑侍郎,父亲阮问道则是南梁宁远将军岳阳王萧詧的王府记室参军。阮卓自幼聪明,专心学习经籍,擅长议
论,尤擅写作五言诗。他个性孝顺,十五岁时父亲随萧詧出镇江州时因病去世,就从建康赶到江州,途中一点水也没有喝过。其时侯景之乱令道路阻隔,他历尽艰辛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建康;在路途遇上贼人时,他面容憔悴,哭着陈述父亲逝世的事,令贼人同情而不杀他,并护送他出境。过彭蠡湖期间,湖中突然遇上疾风,几次几乎翻船,阮卓仰天悲呼,很快风就平息,当时的人都说阮卓的孝行感动了天。
陈文帝继位,他获授鄱阳王陈伯山的王府外兵参军;天康元年(566年)转为云麾将军新安王陈伯固的王府记室参军,之后随府转为翊右记室,带任撰史著士。后来阮卓又迁转鄱阳王中卫府录事、晋安王陈伯恭的王府记室,仍然任职著士如故。欧阳纥被平定,交阯人往往聚集成盗匪,他奉诏出使招抚。交阯的日南郡、象郡出产金银珍珠和翡翠,前后的使者都取得不少,只有阮卓挺身而还,没有取去任何宝物,时人都认为他廉洁。不久迁任衡阳王陈伯信的王府中录事参军、入朝任用为尚书祠部郎,转官始兴王陈叔陵的中卫府记室参军。
陈叔陵谋反被诛杀后,陈后主对朝臣说:“阮卓从来不参与谋逆,应该要嘉许。”
至德元年(583年),他入朝任官德教殿学士,很快兼任通直散骑常侍,为王话副手出使隋朝。隋文帝早知道阮卓名气,遣派河东薛道衡、琅邪颜之推等人和他饮酒赋诗,赐予礼物。回国后,除授招远将军、南海王陈虔的王府咨议参军,后来因眼病不就任,隐居在小屋,改建亭宇和修整山林园池,招待朋友,以文酒自娱。
祯明三年(589年)入隋,到江州时想起父亲在当地去世而生病逝世,虚岁五十九。
《赋得黄鹄一远别诗》
霜风秋月映楼明,寡鹤偏栖中夜惊。
月下徘徊顾别影,风前凄断送离声。
离声一去断还续,别响时来疏复促。
聊看远客赠绫纹,弥怨闲宵雅琴曲。
恒思昔日稻粱恩,理翮整翰上君轩。
独舞轻飞向吴市,孤鸣清唳出雷门。
王子吹笙忽相值,自觉飘飘云里驶。
一举千里未能归,惟有田饶解深意。
【寡鹤】失偶之鹤。亦以喻失偶者。
【偏栖】谓独居。晋陆机《拟青青河畔草》诗:"良人游不归﹐偏栖独只翼。"栖﹐亦作"栖"。《南史.孝义传下.卫敬瑜妻王氏》:"所住户有燕巢﹐常双飞来去﹐后忽孤飞﹐女感其偏栖﹐乃以缕系脚为志。"后也称孀居为"偏栖"。
【离声】别离的声音。
【闲宵】寂寞无聊的夜晩。
【整翰】整刷羽毛。
【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吴市】吴都之街市。在今江苏苏州市。
【清唳】鹤鸣声。鹤鸣清响,故谓。
【雷门】古代会稽(今浙江绍兴)城门名。因悬有大鼓﹐声震如雷﹐故称。
【吹笙】喻饮酒。
【相值】1.犹相遇。
2.相当;相匹敌。
田饶是春秋末年,战国初年燕国的宰相。
《赋得莲下游鱼诗》
春色映澄陂,涵泳且相随。
未上龙门路,聊戏芙蓉池。
触浪莲香动,乘流叶影披。
相忘自有乐,庄惠岂能知。
【涵泳】1.潜游。
2.浸润;沉浸。 3.深入领会。
【相随】1.亦作"相隋"。谓互相依存。 2.伴随;跟随。
【龙门】1.比喻声望卓著的人的府第: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2.古代科举试场的正门,后喻指科举中式为登龙门: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触浪莲香动,乘流叶影披”:鱼儿掀起水花,莲叶晃动,荷香四溢,然后又顺流而下,将水中莲影摇裂开来。句中写鱼儿在莲池中嬉戏的情景。莲花紧簇,硕叶在水中映出巨大的碧影,象一面面绿色的宝镜,忽然莲叶频频摇动,撩起阵阵香气,水面漾起细微的波纹,绿宝镜于是破碎了一般。原来是水下游鱼时而戏浪、时而游窜,一副调皮而悠闲的样子。首句将花香状成可触可见之物,其浓厚之感顿生。后句“披”
字画出水之清平,莲影之密实。
庄惠观鱼,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长安道》
长安驰道上,钟鸣宫寺开。
残云销凤阙,宿雾敛章台。
骑转金吾度,车鸣丞相来。
蔼蔼东都晚,群公驺御回。
注释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宫寺:皇宫和官署。
销:销溶。
凤阙:汉代宫阙名。《汉书·东方朔传》:“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
宿雾:夜雾。头一夜的雾。
章台:战国时秦宫中台名。汉长安街名。
金吾:古官名。负责皇帝大臣警卫、仪仗以及徼循京师、掌管治安的武职官员。汉有执金吾,唐宋以后有金吾卫、金吾将军、金吾校尉等。
蔼蔼:盛多貌。云雾弥漫貌。
东都:长安东都门的省称。汉疏广与侄受同时退隐,满朝百官祖饯于东都门外,后以“东都”谓致仕或饯别之地。
驺御:驾驭车马的人。指车马、随从。驺,古代养马的人兼管驾车。御:驾御车马。
《关山月》
关山陵汉开,霜月正徘徊。
映林如璧碎,侵塞似轮摧。
楚师随晦尽,胡兵逐暖来。
寒笳将夜鹊,相乱晚声哀。
【霜月】1.指农历七月。
2.寒夜的月亮。 3.冬月。
《咏鲁仲连》
鲁连有高趣,意气本相求。
笑罢秦军却,书成燕将愁。
聊弃南金赏,方从沧海游。
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见留。
鲁仲连,战国时齐人,亦称鲁连,是当时著名的高士。常周游各国,“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以利害劝阻了赵相平原君、魏将新垣衍帝秦的谋划,迫使秦军退却;燕将侵占齐之聊城,又以书信晓谕燕将占领之非计,使其为之惊惧而弃守。鲁仲连的事迹载入《战国策》、《史记》,为许多人所称道。此篇所咏,即据以上事实。
“鲁连有高趣,意气本相求。”诗开门见山就赞扬鲁连的“高趣”——高尚的节操、志趣。这高趣就是下句的“意气相求”。“意气”一词含义颇多,这里是指情义、志意两方面,也就是鲁仲连的行事只是为了伸张正义、舒展性情,中间着一“本”字,谓其本然如此,天性如此。“笑罢秦军却,书成燕将愁。”这里着眼于神情、态度,成就那样两桩大事业却是如此轻松、从容。用一“笑”字概括那场舌战,维妙维肖,显得气度洋洋。“燕将愁”,据说鲁仲连将书信射入聊城,燕将见之,泣三日,最后自杀。写封信,轻而易举,但却产生如此大的威慑力。这里“愁”与上句“笑”原非同一件事,但将两句并合·使人在意念上产生鲜明的对照感。鲁仲连的成功,非骋其匹夫之勇,而是凭借其智慧、自信,是其精神力量的胜利,这就在伸张正义的同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展现了。
“聊弃南金赏,方从沧海游。”鲁仲连成功了这两件事后,当政者都想给予重赏和爵位,他坚辞不受,最后“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这句话意思是:我与其富贵而受人制约,不如贫贱而超脱世事、放达性情)。’”这两句所写就是这回事。注意这里的语气:“聊弃”、“方从”,表示一种随便、并不十分认真的样子,也就是说,他本无心于富贵,弃之而去无须于费什么脑筋,也无须于有意标榜以博世誉,这正合于他本性的自然。“寄言人世客,非君能见留。”这是作者的感慨。“人世客”,指平原君、齐王,这两句说,告诉你们这些人世客,鲁仲连先生不是你们能留得住的。也就是说,他的行事不是出于世俗的打算,你们这些世俗之人用世俗之利是笼络不了他的。
古代歌咏鲁仲连的作品很有一些,著名者此前有左思《咏史》其三,此后有李白《古风》其十。那两首皆歌咏鲁仲连的“功成身退”,与此首相近。有所不同的是左思、李白首先景仰的还是鲁仲连的“功成”。左思道:“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李白道:“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那是出于他们的地位和处境而发出的感叹。此首着重赞扬的是鲁仲连的高趣,即行义适性、敝屣富贵的精神。这也与作者身世经历有关。作者一生为官,转徙江海,晚年颇悔其志,曾一度退居田里,对鲁仲连的作风感到羡慕,也是很自然的。咏史诗自应见作者的情性,即使面对同一史实,自可有不同的取舍和立意。至于南宋人歌咏鲁仲连,更多赞扬其“义不帝秦”,那映现的已是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了。
此诗首韵揭明题旨,中间二韵据事咏赞,末韵直接进行评说、感叹,八句诗组织得很是紧凑、严整,不同于一般古体的松散,这在以后的咏史律体中就是常见的格式了。此诗发调健举,音节响亮,属对也颇精切,甚是近乎唐音。总之,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还是值得一读的。
《赋得咏风诗》
高风应爽节,摇落渐疏林。
吹云旅雁断,临谷晓松吟。
屡惜凉秋扇,常飘清夜琴。
泠泠随《列子》,弥谐逸豫心。
【高风】1.强劲的风。
2.指遭受强风。 3.指秋风。 4.高尚的风操。 5.高雅的艺术风格。 6.美善的风教﹑政绩。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
【摇落】凋残,零落。
【疏林】1.亦作"疎林"。
2.修剪林木的枝条。 3.稀疏的林木。
【吹云】1.吹起云气。
2.鼓之别名。 3.国画中画云技法之一。
【旅雁】指南飞或北归的雁群。
【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语出《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毛传:"恐陨也。"
【逸豫】1.犹安乐。
2.舒缓貌。
前一篇:壬寅诗历:二月廿二日
后一篇:b83、南北朝诗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