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8、南北朝·萧纲诗选(十七)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钩沉古典文学南北朝·萧纲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萧纲《奉和往虎窟山寺》《被幽述志诗》《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诗》《咏中妇织流黄》《夜望单飞雁》《三月三日率尔成诗》《双燕离》《上之回》《赋得桥诗》《别鹤》《倡楼怨节》
《奉和往虎窟山寺》
鸡鸣动睟驾,柰苑眷晨游。
朱镳陵九达,青盖出层楼。
岁华满芳岫,虹彩被春洲。
葆吹临风远,旌羽映九斿。
乔枝隐修径,曲涧聚轻流。
徘徊花草合,浏亮鸟声道。
金盘响清梵,涌塔应鸣桴。
慧云方靡靡,法水正悠悠。
实归徒荷教,信解愧难酬。
这是一首和梁简文帝的诗。以去虎窟山寺院为线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佛门清寂之境的神往。
作者采用顺序方式,从动身时写起。一、二句交待了行动的时间、人物。“睟”,天名,九天五为睟天。这里的 “睟驾”
代指圣驾。诗人随着圣驾从鸡鸣之时就出发了,由于他们忙于公务,早就期待着越过苑囿,奔向春天的原野。现在有了去寺院的机会,他们的心情自然很迫切。三、四两句表明他们上路之后,穿过许多大道,走出了城中。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在林立的高楼之侧,系着红色嚼子的骏马和装饰华美的銮舆闪现而过,奔向远方。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如画的美景。请看:
一年一度的春花正在怒放,把远近的峰峦装扮成鲜花的世界,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初升的太阳和纷呈异彩的长虹映照着春日的沙洲。这是一组远镜头。再看出游的车队,风吹着挂在竿头的仪仗发出清脆的声音,飘向远空,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旌旗迎风招展。从装饰可以看出主人的高贵豪华,这是帝王之家才有的排场。这是一组特写镜头。“乔枝隐修径,曲涧聚轻流”
两句中,将郁郁葱葱的树木、漫长弯曲的小路, 借一个 “隐”字巧妙连接为一体,乔枝使修径隐没,足见树木之高大茂密;
修径被乔枝遮隐,足见修径之狭窄蜿蜒。汩汩流下的溪水聚集在弯弯曲曲的山涧中,“轻”字写出了水的清澈明净,将视觉转换为感觉,用得新奇。“徘徊”二句说人物行进至此已无路可走,鲜花芳草占满了那本来就细长狭窄的小路,各种鸟儿唱着动听的歌。“徘徊”一举大有深意,一则写出了人物的恋花之情,面对此人间仙境他们留连忘返,不忍匆匆离去;
二则写出了人物的惜花之情,他们不忍心踩上花草,来来回回寻找没有花草的小径;同时也表明这里环境优雅,平时人迹罕至。“遒”字,表明鸟儿之众,声音之清亮。由鸟儿的多再次衬托了环境的寂静。唯有在寂静的原野中才能聚集众多的鸟儿,鸟儿的叫声又使寂静的原野有了生气。
不知不觉之间,诗人已临近了寺院:“金盘响清梵,涌塔应鸣桴。”首先我们听到的是敲响了的做法事用的金盘之音。“梵”原指修行者解脱之后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里是说金盘悠悠的音响,使人仿佛进入了神圣、肃穆而又清净、寂静的佛教世界。未见其寺,先闻盘音。接下来,作者看到了寺院的塔,也听到了金盘声响之外还有鼓声夹杂其间。一个
“涌”字使境界变活了,仿佛不是有生命的人在走动,而是无生命的塔在自动升高。这一错觉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由远而近,先看见塔顶,逐渐才看见塔身上下的过程。“慧云方靡靡,法水正悠悠”两句中,云靡靡、水悠悠,本是自然界的美景,但当分别冠以
“慧”、“法”之后,就超越了自然景致,进入了佛学意境。“慧云”,即智慧之云。佛教认为如来覆庇一切众生,犹如大云。“法水”,妙法如水之意。妙法能洗净烦恼的尘垢,使人心中了无纤尘。在佛塔脚下,谛听着金盘鸣鼓之声,一刹那间,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具有一种美妙的感触,智慧之云飘荡着,弥漫了他的心田,妙法如水荡漾着,涌进他的胸中。最后两句中,诗人说在刹那间的体验不知是怎么回事,分明觉得心中是明白了,可又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这一句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与禅学单传心印、不立文字是相通的。诗人此刻进入的正是可悟而不可说出的禅悦之境。以这两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字句之外尚可进行遐想的理趣。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高妙的写景手法,他将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音响组合起来,将流动的美和静态的美互相交织,从而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春天的原野,遍地的鲜花,五彩的长虹,还有那高树、小路、曲涧、轻流、宝塔、骏马、华车,又配上了轻快的马蹄声、行进中銮车上的仪仗声、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啼、悠扬的金盘声、低沉的鼓声……这一切,使读者好像也成为诗人的同伴,身临其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更为高妙的是,在诗人的笔下,自然的美景和禅学的意境水乳交融。禅学认为“真如”是无所不在的,自然界的一切任运自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自然本身含有妙谛,能给众生以启迪。诗人的描写正是如此,当他目睹到自然的美景,谛听到自然的音响,在恍惚之间便进入了禅学的妙悟之境。大自然的美景能启迪人的玄思,人的玄思与大自然有不解之缘,这首诗真实地表现了这一点。
《被幽述志诗》
恍惚烟霞散,飕飂松柏阴.
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
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
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
注释
飕飂:风声。
千月命:80岁以上,长命也。
九丹金:九转金丹,道家谓炼烧金丹,以九转为贵。
阙里长芜没:阙里,地名,在洙泗之间,相传为孔子授徒讲学处,自东汉始,称孔子故里为阙里;长芜没,长久荒芜没落,全句指文化荒芜、斯文扫地。
赏析
王羲之《三月三之兰亭序诗序》感慨道“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来多少人曾为这生死问题悲叹、困惑、沉思。纵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亦不能超脱。何况萧纲是被害而死的,死前数十日已被囚禁,情知自己难免横死的命运,因此其内心的痛苦更不同于常人。这首《被幽述志》便是他将死时的心境写照。
萧纲乃死于侯景之手。侯景原为东魏大将,拥众十万,专制河南。因东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于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降梁。由于梁武帝萧衍及重臣朱异等的昏聩,他得以行其奸谋,于次年发兵反叛,攻陷建康。梁武帝被困在台城(梁之宫城,在今江苏南京)内,忧愤而死。时为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萧纲乃由皇太子而即帝位,其实只是一个被侯景玩于股掌之间的傀儡而已。而侯景尚欲自立为帝,于是萧纲只做了两年的傀儡皇帝,便于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八月被废囚禁,其皇子二十余人均被杀害。十月,他本人也被侯景派人用土囊压死,年仅四十九岁。《被幽述志》便作于囚禁其间。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恍惚烟霞散,飕飂松柏阴”,写出临时时心神恍惚之状。诗人回顾一生,曾经带给他欢乐、悲愁的一切,那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如今虽还或清晰或模糊地留存于记忆中,然而却似缥缈的轻烟,像变幻的云霞,不可把捉;就连自己的生命,也将烟消云散。萧纲奉佛,佛教将一切都视为镜中之象、水中之月,都虚幻不实。萧纲曾做《十空诗》六首,题为《如幻》、《水月》、《如响》、《如梦》、《如影》、《镜象》,便是阐述此种教义。此时此地的萧纲心中,这种“六尘俱不实”、万物如烟霞的念头,当然会时时浮起。他于恍惚之中,似见到一片松柏幽深,听到其间飕飂的风声。这是指墓地而言。下句“幽山白杨古”也是指墓地。《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云“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松柏白杨,都是古代冢墓间常植之树。“白杨古”,表明那坟地已十分古老,一代又一代生命,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圣贤贵胄,最后的归宿都在这累累的冢墓群中。“野路黄尘深”,指通向墓地的道路而言。“深”字亦见出年代之久远、境界之荒凉。魏晋以来,诗人常以第一人称描述死者所见所闻的种种景象,如诗人陆机、陶渊明等。萧纲此处即受其影响,而写得特别的幽暗凄冷。
诗的后半部分直接抒怀。千月,犹言百年。九丹,道教所传九种丹药,说是服后可长生、成仙,不受任何伤害。据说炼丹时可以炼出黄金,故云“九丹金”。古来诗人常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驱车上东门》)的感慨。萧纲这里却说:我本来就连安享天年的命都没有,又何必去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语意十分沉痛。“阙里”二句更是满腔悲愤。传说孔子故里名为阙里。“阙里长芜没”是说连圣人之乡都久已荒芜了(这可能是指当时北方沦没于少数民族统治者之手而言),言外有善者不得善报之意。故下句乃发出“苍天徒照临此心”的浩叹。萧纲被幽囚时曾题壁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萧纲字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日、月、星)?数至于此,命也如何?”(《梁书》本纪)这倒不能说是他自我美化。封建史家对萧纲做宫体诗颇加批评,但对其为人是一致称赞的。说他“孝慈仁爱,实守文之君”,按照封禁道德标准,他确实是一个正士。史家对他的被害也是深表同情的。就连唐初魏徽也说“悠悠苍天,岂可问哉!”(《梁书》帝纪总录)正与《被幽述志》的“苍天空照心”同一感叹。萧纲虽是帝室贵胄,但由于他的不幸遭遇,遂也发出这样悲咽凄怆的呼声。
据说萧纲被幽囚期间所有诗文有数百篇之多,没有纸,便写在墙壁、板障之间。它们后来被侯景手下人刮去。《被幽述志》是其中唯一流传至今是诗作。这真是一件颇为遗憾的事。不然的话,那些慷慨苍凉、与轻艳的宫体诗面目迥异的作品,本可以使热闹对萧纲的诗作创作有更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的。
《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诗》
芳年留帝赏,应物动天襟。
挟苑连金阵,分衢度羽林。
帷宫对广掖,层殿迩高岑。
风旗争曳影,亭午共生阴。
林花初坠蒂,池荷欲吐心。
【金阵】坚固的兵阵。
【羽林】侍卫皇帝的禁军。
【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掖,宫殿正门两旁小门“掖门”的简称。
【层殿】谓多重而高大的宫殿。
【高岑】高山。
【风旗】1.风中飘动的旗帜。
2.指酒帘。旧时酒家的标识。 3.古时仪仗旗之一。见明王圻等《三才图会.仪制三.国朝仪仗图上》。
【曳影】1.犹摇影。
2.神话传说中的剑名。
【亭皋】水边的平地:晚风习习,漫步亭皋。
赏析
“芳年留帝赏,应物动天襟。”首两句将林光殿巍峨的气势与景象写实
化,诗中的宫殿帷帐、高亭林花都得到细致的描绘。“挟苑连金阵,分衢度羽林。帷宫对广掖,层殿迩高岑。”四句不仅对仗工整,
且选词炼字亦极考究。“:风旗争曳影,亭午共生阴。林花初坠蒂,池荷欲吐心。”最后四旬将“风旗”与“池荷”拟人化,“争曳”与“吐
心”的动作将旗子飘飘,荷苞待放的形态表现得生动自然、栩栩如生。
《咏中妇织流黄》
翻花满阶砌,愁人独上机。
浮云西北起,孔雀东南飞。
调丝时绕腕,易镊乍牵衣。
鸣梭逐动钏,红妆映落晖。
流黄,淡黄色的物品。特指绢。
翻花:翻起的花瓣。
阶砌:台阶。
上机:上织机。
孔雀东南飞:古曲名。吉祥之鸟飞向东南方。
调丝:调理丝线。
绕腕:丝线缠绕在手腕也。
易镊:更换丝线时用的镊子。又,簪端垂锦。首饰。
乍:恰好。刚,才。
牵衣:牵扯衣服。起身弯腰也。
鸣梭:鸣响的布梭。
逐:追逐。
动钏:摇动的金钏。钏,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红妆: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
落晖:下落的余晖。夕阳;夕照。
赏析
此诗作者显然是把“中妇织流黄”这一举动当作富于伤感美的事物加以描写。首先进行环境烘托:“翻花满阶砌,愁人独上机。”落红满地无人扫,一片萧疏的景象,表明春光已逝,而这位织妇仍的幽居独处。接下来借用典故:“浮云西北起,孔雀东南飞。”象征着男女相隔遥远,无法会合。继而用工笔描绘的手法,直接描写中妇织流黄的优美姿态:“调丝时绕腕,易镊乍牵衣。鸣梭逐动钏,红妆映落晖。”绕动玉腕的娴熟动作,易镊时偶尔牵衣的细节,不时晃动的叮铛作响的钗环,落日映照下艳丽的红妆,从细节、听觉、视觉各方面展开描写,组成了一幅“落晖织妇图”。
《夜望单飞雁》
天霜河白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注释
“天霜”句:天高气爽,月色如霜,银河也泛着白光,几颗稀疏的星星闪着微弱的星光,点缀于夜空。
“一雁”句:寂静的夜里,一声凄惨的雁叫声,划破了夜空,那是一只寻找伴侣的孤雁。
“早知”二句:早知道中途会失去伴侣,倒不如从来就独自飞翔呢。因为若从来没有体验过欢乐、温暖与爱意,就没有对过去的回忆,也就没有与现在的对比,当然就不会有如今的痛苦与悲凄。此二句是沉重的人生慨叹和痛苦的生命体验。
白话译文
天高气爽,月色如霜,银河也泛着白光,几颗稀疏的星星闪着微弱的星光,点缀于夜空。寂静的夜里,一声凄惨的雁叫声,划破了夜空,那是一只寻找伴侣的孤雁。早知道我们会在半路上失散,还不如一开始便独自飞行了。
赏析
秋夜,天高而青,月色如霜。亘古而过的银河泛着白光。天深处,几颗稀稀疏疏的小星,无力地闪着微光。夜色凄清而朦胧,世界是这般的寂静。忽然,一声凄惨的雁叫划破了夜空的寂寥。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寻找着自己的伙伴。不知道它已经持续飞行了多长时间,显得那么疲惫,那样惊恐不安。但在这茫茫无际的夜空中,它依然竭力扇动着翅膀,坚持着继续寻找,用那凄惨而嘶哑的叫声,呼唤着自己的亲人。它多么希望能听到一声亲切的回应!然而,夜空苍茫,天地寂寂,雁群杳然无声,不知去向。在孤雁面前,整个世界都已沉默,唯有这一声声嘶鸣,在静谧之中传得很远、很远。世界如此之大,可何处才是孤雁的归处?孤雁心中无比凄惶,早知道半途会与雁群失散,早知道会剩下自己零丁孤苦、形单影只,倒不如从来没有过同飞蓝天、比肩齐翼的经历,从来没有过友爱、温暖的体会!没有对过去的回忆,就没有与现在的对比;孤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不堪忍受!:“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由夜空中一只飞雁而发出这样沉重的慨叹,其中必有作者痛苦的人生体验。
这首《夜望单飞雁》,感情深沉而真挚,诗风清丽而自然,在萧纲在众作中独具一格,反应出艰难困厄的遭际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为唐代七言绝句的成熟打下了基础。在齐梁时期,这种形式还不多见,萧纲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月三日率尔成诗》
芳年多美色,丽景复妍遥。
握兰唯是旦,采艾亦今朝。
回沙溜碧水,曲岫散桃夭。
绮花非一种,风丝乱百条。
云起相思观,日照飞虹桥。
繁华炫姝色,燕赵艳妍妖。
金鞍汗血马,宝髻珊瑚翘。
兰馨起縠袖,莲锦束琼腰。
相看隐绿树,见人还自娇。
玉柱鸣罗荐,磲椀泛回潮。
洛滨非拾羽,满握讵贻椒。
【握兰】1.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兰,香草。后以"握兰"指皇帝左右处理政务的近臣。
2.古时握兰以赠别。 3.喻孝养父母。
【采艾】民间习俗。端午节割取艾条悬户避邪。
【回沙】迂回的沙滩。
赏析
此诗描写了芳年美色与青春丽景的愉悦,以及曲水流觞的快乐,就意象而言,有“绮花非一种,风丝乱百条”的自然景色,亦有“繁华炫姝色,燕赵艳妍妖”的人文景观,其意象是绮丽的。就辞藻言,有“芳年美色”、“丽景妍遥”,亦有“碧水回沙”、“曲岫桃夭”之清新俊逸,亦有“绮花非一种,风丝乱百条”之绮丽繁华,其审美效果是缤纷的、绚烂的。
《双燕离》
双燕有雌雄,照日羽差池。
衔花落北户,逐蝶上南枝。
桂栋本曾宿,虹梁早自窥。
原得长如此,无令双燕离。
照日:日光照影。
差池:犹参差。不齐貌。《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衔花:口叼鲜花。
北户:向北开的门。
逐蝶:追逐彩蝶。朝南的树枝。比喻温暖舒适的地方。因以指故土,故国。
桂栋:桂木作的梁栋。多形容华丽的房屋。
本曾:原本曾经。
虹梁:拱桥。彩虹般的桥梁或房梁。高架而拱曲的屋梁。
自窥:独自窥探。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原得:愿得。
无令:不要使。不要令得。
赏析
此诗以欢快流畅的笔调赞美了双燕相逐相随,衔花捕蝶,宿栋窥梁的爱情生活,并真诚祝愿它们相亲相爱,永不分离。燕子的爱情是专一的,一旦钟情,结为配偶,就不再另求他欢,这就是历代诗人叹羡的“双飞燕”。以至于后来人们用它们来比喻恩爱夫妻,名之曰“燕侣”。
《上之回》
前旆拂回中,后车临桂宫。
轻丝驻云罕,春色绕川风。
桃林方灼灼,柳路日曈曈。
笳声骇胡骑,清磬詟山戎。
微臣今拜手,原帝永无穷。
旆: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拂:轻轻擦过。
回中:古道路名。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汉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桂宫: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又宫名。南朝陈后主为宠妃张丽华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境内。
轻丝:轻轻柳丝。
云罕:旌旗。罕旗,古代帝王所用的旗帜。旗有九斿,或有九旒。九斿九旒,旌旗上的九条丝织垂饰。
川风:山川之风。
灼灼:鲜明貌。《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曈曈:日初出渐明貌。【康熙字典】《说文》曈曨,日欲明也。
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骇:惊骇。
胡骑:胡人的坐骑。
清磬:清脆的石磬。
詟:丧胆;惧怕。
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拜手:亦称“拜首”。古代男子跪拜礼的一种。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
原:愿。
《赋得桥诗》
浮梁既冲崄,通波信可陵。
乘空写渭石,跨岸拟河冰。
斜阑隐浊雾,布影入清渑。
方知歌渌水,无待榜苍鹰。
【浮梁】即浮桥。崄,通假字,同“险”。
【通波】1.谓水相通。
2.指流水。
【乘空】凌空;腾空。
“浮梁既冲险,通波信可陵”首句即突出了桥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横跨两岸不畏
波浪,远远望去如凭空而降的巨石,在浓雾中斜跨的栏杆若隐若现,桥上~
行人亦越行越远,绿水之上,石桥雄健的姿态可与苍鹰媲美。
《别鹤》
接翮同发燕,孤飞独向楚。
值雪已迷群,惊风复失侣。
别鹤操:古琴操曲之一。别鹤,离别仙鹤。操,古琴曲的操曲。也是弹奏古琴的一种方式。《琴论》曰:“愁忧而作,命之曰操。”
梁:南朝梁。
接翮hé:翅膀挨着翅膀。翮,鸟翎的茎,翎管。
同发:同时出发。
楚:楚国。春秋时诸侯国。
值:正值,逢遇。
迷群:迷失鸟群。
惊风:惊散于大风。指猛烈、强劲的风。
复:再。又。
失侣:失去侣伴。
《倡楼怨节》
朝日斜来照户,春乌争飞出林。
片光片影皆丽,一声一啭煎心。
上林纷纷花落,淇水漠漠苔浮。
年驰节流易尽,何为忍忆含羞。
注释
倡楼:古代的戏台子。唐朝诗人陈羽《广陵秋夜对月即事》:“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倡,唱,此指表演歌舞的艺人。《汉书·外戚传》:“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
怨节:怨恨过节。过节,旧怨。
户:门。
啭:鸟宛转地鸣叫。
煎心:心里痛苦如煎。
上林二句:淇水上漂浮着淇园纷纷落花。暗喻青春易逝。上林,皇家园林,此应指淇园。
漠漠:密布,布满。
苔浮:漂浮在淇水上的落花。
年驰二句:时光很快流逝(意为青春易逝),这就是为何含羞不忍回忆过去的原因。
写歌舞艺人的心声。自古戏子就是下九流,被人歧视,无社会地位,他们的心中自有无限的怨恨。前六句写景比兴,虽只字未提歌舞艺人及其“怨节”,但当我们体会到他们的处境和内心的怨恨。最后两句画龙点睛,他们虽为社会奉献了青春,但却不被人理解,这就是他们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诗中多少显露出作者的同情之心。
前一篇:78@365南北朝·刘孝仪
后一篇:壬寅诗历: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