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南北朝·萧纲诗选(九)

标签:
传统文化风流人物古典文学古韵钩沉南北朝·萧纲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南北朝·萧纲《春江曲》《春日想上林诗》《初秋诗》《咏舞诗二首》《升仙篇》《从顿暂还城诗》《赋得陇坻雁初飞诗》《登锦壁诗》《枣下何纂纂》《雪朝》《雨后》《京洛篇》
《春江曲》
客行只念路,相争度江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白话译文
春风缠绵,春水缥缈。行人一心急着渡江,无暇回顾;
只留下堤上送行的人儿,空自悲切。
赏析
春风缠绵,春水缥缈。行人一心急着渡江,无暇回顾;只留下堤上送行的人儿,空自悲切。诗人打破了离别诗中常见的双方依依难舍的写法,敏锐地从真实生活中捕捉了这一小小的、使人淡淡地惆怅的情景,信手写成这样一首小诗,将他自己一瞬间的感受、情绪凝固了。
古来写送别的诗不知有多少,或是写送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国风·邶风·燕燕》)的哀伤,或是写“将去复还诀”(鲍照《代东门行》)的留恋。萧纲此首《春江曲》却有些特别,他一面写送者伫立堤上,拭泪摇手;一面写行人熙熙攘攘,争着上船度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是大江南北交通要道)。送者肝肠寸断,动漫希望行人再回头看她一眼;行者却什么也顾不上,只一心想着上路。于是,静与动,凄清与喧闹,多情与寡意,全诗便由这些矛盾着的因素交织构成。
五言四句,朴素得犹如口语,亦精炼到了极点。“客行只念路”的“只”字,叫人知道堤上的情人并不在念他念中。“相争度江口”的“相争”二字,使人联想到渡口的喧嚣,同时也和“只念路”呼应——一个人在那种紧张的气氛中往往无暇顾及其他。“谁知”二字,衬出了“堤上人”被撇在一旁的凄清。“空摇手”的“空”字,不但表面那行人并未报以同样的动作,而且暗示他当时也没有怀着同样的心情,越发显得“堤上人”的妄自多情。五言四句是南朝民歌《吴声》、《西曲》常用的形式,萧纲此首当然是受其影响。但用字的精确和富于暗示性,却又显出文人诗的特色,也使诗显得含蓄,有言外之意。
我们还想起《西曲歌.那呵滩》中的两首“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哪得到头还。”这是男女倡答之词。女子痴情而那男子却给她泼冷水。萧纲是否受这两首小诗的感发而作此《春江曲》的呢?可能是,但亦未必。看来他的灵感主要还是来自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那呵滩》写的是男女间的事,一看便知;《春江曲》则除了“堤上人”显得柔弱的形象使人感到是一位女子外,并无明确的语句说明是女子送别情人。若不是它被选入《玉台新咏》这部专录与女子有关诗歌的总集,我们甚至不妨看成是写一般的相送情景。行人的“只念路”而不顾念堤上之人,也可能是由于争着渡江的特定环境,而不是他的薄情。可以说,这首小诗超越了男女情事的描写,它敏锐地抓住了送别中有时会出现的一种情景,传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诗人用《春江曲》这个题目。春日的江流本该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明快之感,但诗中写的却是离别的愁绪。作者似乎从这种反差中品味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惆怅,诗人的心灵实在是敏感的。
《春日想上林诗》
春风本自奇,杨柳最相宜。
柳条恒着地,杨花好上衣。
处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
西京董贤馆,南宛习都池。
荇间鱼共乐,桃上鸟相窥。
香车云母幰,驶马黄金羁。
【自奇】谓自得奇趣。
萧纲诗"习都池 "是 "习郁池
"之误。习郁池,一名高阳池。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水经·沔水注》:襄阳湖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元和志》卷21襄阳县:习郁池“在县南十四里”。
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结椭圆形蒴果。全草可入药。
【驶马】疾驰之马。
《初秋诗》
羽翣晨犹动,珠汗昼恒挥。
秋风忽嫋嫋,向夕引凉归。
浮阴即染浪,清气始乘衣。
卷幌通河色,开窗引月晖。
晚花栏下照,疏萤簟上飞。
直置犹如此,何况送将归。
【羽翣】1.羽制的扇形物。古代用为棺饰。柩车行,人持行两旁以障柩车。
2.帝王仪卫中的掌扇。
【珠汗】汗珠。
【向夕】傍晚;薄暮。
《咏舞诗二首其一》
戚里多妖丽,重娉篾燕余;
逐节工新舞,娇态似凌虚。
扇开衫影乱,巾度履行疏;
徙劳交甫忆,自愧专城居。
梁朝是个崇尚创新、喜欢标新立异的时代,这种时代风气也影响了舞蹈艺术,舞蹈家们在创作新舞的同时,对许多原有的舞蹈也加以改编。简文帝萧纲的这一组咏舞诗,堪称其中佳作。
此诗描写了《扇舞》或《巾舞》。据沈约《宋书》记载:“《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云莫害汉王也。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喜欢推陈出新的梁朝文艺家们将男子武舞性质的《公莫舞》改编为女子的文舞。《扇舞》也是从《
舞》改编,以扇而取代象征刀剑的舞,变壮美之舞为柔美之舞。
《咏舞诗二首其二》
可怜二八初,逐节似飞鸿;
悬胜河阳妓,暗与淮南同。
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
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
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
从“履进”、“转面”、“腕动”、“衫随”,描绘一位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的少女舞姿之美。“如意”是舞蹈用具,手执如意翩翩起舞称为“如意舞”。“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表现出宫女手腕上的玉饰随着舞蹈节奏的跳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美人们宽大的衣衫和着如意一起旋转,形成一阵阵有韵律的轻风,观赏性非常强。
《升仙篇》
少室堪求道,明光可学仙。
丹缯碧林宇,绿玉黄金篇。
云车了无辙,风马讵须鞭。
灵桃恒可饵,几回三千年。
注释
少室:少室山。山峰名,因山中有石室而得名,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属嵩山。东与太室山相对,上有三十六峰。
堪:能。可以。
求道:寻求道士。
明光:指神话中昼夜常明的丹丘。《楚辞·王褒》“朝发兮葱岭,夕至兮明光。”王逸注:“暮宿东极之丹峦也。”
丹缯:红色的丝织品。缯,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
碧林:碧绿的树林。
宇:房宇。
篇:竹简。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
云车:以云彩为装饰花纹的车子。亦泛指华贵之车。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
了无:完全没有。一点没有。
辙:车辙。风马:风般快的马。
讵:岂,怎。
须鞭:须要鞭策。
灵桃:神灵的桃子。灵验的桃子。传说中的仙桃。三千年结一次果实。
恒:总。永恒。
可饵:可以食用。饵,吞食,服食。诱饵。
几回:几次。三千年中吃几次。
《从顿暂还城诗》
汉渚水初绿,江南草复黄。
日照蒲心暖,风吹梅蕊香。
征舻舣汤堑,归骑息金隍。
舞观衣常襞,歌台弦未张。
持此横行去,谁念守空床。
顿,地名。办顿市,相传因东汉光武帝曾“顿宿于此”而得名。三国蜀汉大将关羽亦争战到此。南朝梁简文帝也道经至此,并留下诗句。可见办顿市历史悠久。《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胜迹》(光绪八年版)记载:
“辦顿市
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汉光武顿宿于此。梁简文帝有《自辦顿还郢城南》诗《通志》”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京山县》载有:
“办顿市,在县西北九十里,亦名办顿村。相传汉光武曾顿宿于此,又关壮缪亦尝驻焉。一名卓刀市。”
还城,一说“郢”,“郢州(今钟祥)”。
【汉渚】汉水水边;汉水。
《赋得陇坻雁初飞诗》
高翔惮阔海,下去怯虞机。
雾暗早相失,沙明还共飞。
陇狭朝声聚,风急暮行稀。
虽弭轮台援,未解龙城围。
相思不得返,且寄别书归。
【高翔】高飞。
【下去】指低飞行走等活动。虞,欺骗:尔~我诈。虞机,应指被捕杀。
【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此。后并于龟兹。参见"轮台诏"。汉武帝一生,致力开拓西域,国力大损。至晩年深悔之,遂弃轮台之地,并下诏罪己,谓之'轮台诏'。
龙城,又称茏城。指匈奴祭天圣地,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
2020年7月,蒙古国国立乌兰巴托大学宣布,经过多年考古探索,匈奴单于庭龙城遗址在蒙古国中部地区被找到。
【别书】1.分别书写。
2.告别的书信。
《登锦壁诗》
孙生酸枣寺,王子枝江楼。
何如登石镜,因闲犹豫游。
【石镜】如镜的山石。
【豫游】犹游乐。
《枣下何纂纂》
垂花临碧涧,结翠依丹巘。
非直入游宫,兼期植灵苑。
落日芳春暮,游人歌吹晚。
弱刺引罗衣,朱实凌还幰。
且欢洛浦词,无羡安期还。
注释
垂花:垂下的花枝。在建筑中,另称吊桶,上段为斗形,中段为圆筒形,下段雕成莲花,花篮或绣球等形状。
碧涧:碧绿色的山涧流水。
结翠:结成的翠绿树荫。结下的翠绿果实。丹
巘
yn:赤色的峰峦。巘,大山上的小山。《广韵》山形如甑。一曰山峰。
非直:不只,非但,不仅。直,副词,只,仅仅。
游宫:皇家的游猎宫。
兼期:双倍的期限。设置期限之意。
灵苑:生灵的苑囿。皇家园林动物园。
芳春:芬芳的春天。
游人:游玩的人们。
歌吹:歌唱和吹奏。
弱刺:枣树枝上柔软的细刺。
引:牵引。
罗衣:绮罗制的上衣。柔软有稀孔的丝织品制作的薄衣。
凌:欺凌。凌驾。
还幰xin:返还的幰车。幰,车上的帷幔。
且欢:暂且喜欢。
洛浦词:指曹植写的《洛神赋》。洛浦,洛水之滨。代指洛水之女神宓妃。
无羡:不羡慕。
安期:又名安期生,安其生。也称千岁翁,安丘先生。复姓安期,名不详,故人称安期生,姓安期的生员是也。秦汉间齐地琅琊郡人。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羽化登仙,驾鹤仙游,或在玄洲三玄宫,被奉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
《雪朝》
同云凝暮序,严阴屯广隰。
落梅飞四注,翻霙舞三袭。
实断望如连,恒分似相及。
已观池影乱,复视帘珠湿。
赏析
此诗全然貌雪,首两句是广角,用“凝暮序"“电广隰"来表现雪天的全景,
之后则抓住了暮雪飞舞的特征,尤其是“实断望如连,恒分似相及"一句,通过
细节描写将雪落紧密而产生的似断还连的视觉效果表现得十分生动。诗的末旬还
关注了雪对日常生活等造成的影响。显然,在萧纲眼里,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自
然现象,他的描写并不带有任何关乎“颂主告神’’的性质,只是兴之所至的习作
而已,是为写雪而写雪的,诗歌的语言非常平易,也因此在读者看来物象更贴近
生活、仿佛正是自身所经历过的那一场冬雪。
同样是咏雪,萧纲却不似宋齐诗人只写雪的颜色与外形,也并未借雪以言志,虽仅是单纯的咏雪,却是另一番景象。暮色降临之际,阴云密布,气压很低,空气中充满着潮湿的气息,这是天象变换的前兆、紧接着写雪落之态,因雪大风紧,落霙在空中翻飞飘舞着,宛如四散飞扬的梅花,瞬间便充盈了整个世界,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上下翻腾互相追逐,舞姿轻灵飘逸,仿佛是白色世界中的精灵,放眼望去已然分不出雪花是断还是连,只觉得每一寸空间都有雪的身影,茫茫然一片,低头观池,池中之影更是纷乱,转头却发觉珠帘早已被雪花打湿。一幅极富动态美的落霙缤纷图跃然纸上,是千日模形范质,藻绘丹青所不能比拟的。
《雨后》
散丝与山气,忽合复俄晴。
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
雨余云稍薄,风收热复生。
赏析
全诗对雨后的风、 雨、 雷、
电等多种自然气象现象,进行了生动描摹, 颇具审美价值。
从“雷音”句起的后四句,完整地描绘出暑天雨停后天气的变化。“雷音稍入岭,电影尚连城”以“稍”和“尚”生动再现了雨停之后“雷”与“电”并未完全消逝的状态。“雨余云稍薄,风收热复生”二句,上句才言“雨余”,下句热气便随着
“风收”而再生,仿佛根本没有“雨”存在过的痕迹。四句之内,语意的进展顺畅而迅捷。
《京洛篇》
南游偃师县,斜上霸陵东。
回瞻龙首堞,遥望德阳宫。
重门远照耀,天阁复穹隆。
城旁疑复道,树里识松风。
黄河入洛水,丹泉绕射熊。
夜轮悬素魄,朝光荡碧空。
秋霜晓驱雁,春雨暮成虹。
曲阳造甲第,高安还禁中。
刘苍归作相,窦宪出临戎。
此时车马合,兹晨冠盖通。
谁知两京盛,欢宴遂无穷。
注解
偃师: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偃师县,如此说来偃师县是个赤县。赤县,各代京都所直辖的县。
霸陵:灞陵,汉文帝刘恒陵名。灞,即灞河。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龙首堞:龙头状的城堞。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龙首,山名。在陕西省长安县北。一名龙首原。萧何营未央宫于此。
德阳宫:汉书曰:(中元)四年春三月,起德阳宫。臣瓒曰“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西京故事云景帝庙为德阳宫。”
重门:重重宫门,天阁:尚书台,官署名。汉武帝始置。东汉中枢机关。因位于宫中的中台,故以台名,并有中台、台阁、台省等别称。
复:再。又。
穹隆:中间隆起,四周下垂貌。常用以形容天的形状。喻天。
复道:重复的道路,分上行下行的道路。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
松风:松林之风。
洛水: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亦称为伊洛河。
丹泉:传说中的仙泉,饮之不死。吕向注:“丹泉,丹峦之泉,饮之不死。”应是宫中的泉水名。
射熊:长杨宫中的射熊馆,长杨宫,秦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三辅黄图·秦宫》:“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本秦旧宫,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宫中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门曰射熊馆。秦汉游猎之所。”
夜轮:夜间的车轮。
素魄:月的别称。亦指月光。
朝光:早晨的阳光。指朝阳或太阳。
荡:摇荡。荡漾,涤荡。
碧空:蔚蓝色的天空。青天。晴空。
晓:拂晓。
驱雁:驱使着鸿雁。
暮:傍晚。
成虹:形成彩虹。
曲阳:地名。在今河北境内。因地处古北岳恒山(今大茂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
36 郡,始置曲阳县,属巨鹿郡。
甲第:甲等府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
高安:汉哀帝时高安侯董贤。
刘苍: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同母弟弟,母光烈皇后阴丽华。作相辅政时间有四五年,为汉明帝时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归作相:归来作宰相。
窦宪:汉章帝时人。东汉开国功臣窦融曾孙,东汉外戚、权臣、名将。因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威震天下。把匈奴赶向欧洲。
临戎:亲临战阵;
合:聚合。融合。
兹晨:这个早晨。
冠盖: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通:通畅融合。
两京: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遂:于是,就。
无穷:没有穷尽。
前一篇:壬寅诗历:二月初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