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2021-10-12 14:40:07)
标签:

传统文化

静修

南北朝·吴均

尚古

古典文学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北朝·吴均《拟古四首》《梅花落》
《梅花诗》《萍诗》《古意诗二首》《有所思》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拟古四首 其一 陌上桑》

袅袅陌上桑,荫陌复垂塘。
长条映白日,细叶隐鹂黄。
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
故人宁知此,离恨煎人肠。

袅袅:摇曳貌;飘动貌。
陌:田间小路。
荫陌:庇荫着小路。
垂塘:垂入池塘里。
白日:白天的太阳。
鹂黄:鹂鸟的黄色。
蚕饥:桑蚕饥饿。
复思:再思。
宁:岂,难道。尚且。
离恨:离别之恨。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拟古四首 其二 秦王卷衣》

咸阳春草芳,秦帝卷衣裳。
玉检茱萸匣,金泥苏合香。
初芳熏复帐,馀辉曜玉床。
当须宴朝罢,持此赠华阳。

"咸阳春草芳":咸阳为秦国都城,自然让人以为此诗是写嬴秦。不过慕 容冲与此地也颇有缘分,当初长安曾有杂谣曰:"'凤皇,凤皇,止阿房。"苻坚" 以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乃莳梧竹数十万株于阿房城,以待凤皇之至 "(《魏书卷九十五徒河慕容廆传附慕容冲传》)。慕容冲小字凤皇,后来他 进攻长安的基地恰为阿房城,谣词果验。阿房最易让人想到的就是阿房宫,然 后人们就会想到秦始皇,而再接下来就可以是秦都咸阳了。所以将苻坚赠袍(卷 衣)的地点写成咸阳也有其可通之处。
"秦帝卷衣裳":安国君宠爱、子楚求宠于华阳夫人时,他们尚未为王, 更从未称帝。而苻秦诸主则是自称皇帝的,苻坚虽然自己改称天王,不过他立 妻苟氏为皇后,立子苻宏为皇太子。
"当须宴朝罢":"宴"或作"晏",这是一个君臣会聚的场景,接下来的恩 赠更可能的当是赠与宠臣。 所以就本事比较而言,苻坚卷衣的事实依据要显得更加充分一些。只是他 做此事时慕容冲已由龙阳男宠变为了复仇强敌,再无可能欢颜拜受,在此角度 上,安国君卷衣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采莲曲》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
愿君早旋反,及此荷花鲜。

《采莲曲》是南朝梁诗人吴均《拟古四首》中的第三首。此诗前二句勾勒出思妇的形象,让读者从美的装扮想象出美的人;接着二句设问过渡,巧妙地将笔触从采莲女转向采莲女的怀人;之后二句暗示采莲女的丈夫在遥远的边地,二人音息难通;最后二句直接抒情,写采莲女盼望夫君早日归来。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

字词注释
采莲曲:乐府《清商曲》名。
锦带:锦制的衣带。 杂花钿(diàn):杂饰着花钿。花钿,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饰物。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子:你,指采莲女子。
江南莲: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辽西:指辽河以西的地区,今辽宁的西部。此指丈夫征戍之地。
无因缘:没有机会。
旋返:回还,回归。
及此:趁此。荷花鲜:字面是指荷花的鲜艳美丽,实际是用来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

白话译文
头上戴着华丽的彩带与镶金首饰,罗衣飘飘垂在绿色的水面。
夏日盛装的少女啊,你到哪儿去?她是要乘舟去江南采莲。
想把暗示爱怜心意的莲子寄给你,辽西三千里,路远道阻无机缘。
只愿你早日凯旋归,趁这美好的荷花还艳丽澄鲜。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采莲曲》创作背景·赏析·点评

创作背景
就内容而言,此诗用自叙的口吻写出了思妇对在远方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忠贞的爱恋,也抒发了思妇对青春难留的无限感慨,大概是诗人代思妇立言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文学赏析
此诗首先以第三者的眼光描绘采莲女,继开头纯客观的描写以描写与之直接对话,使“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其中,首二句只写采莲女的穿着打扮而不作肖像描绘,于描写穿着中点出其身处的地点,使一个可爱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二句以设问的形式作为过渡,转而采用与采莲女亲切对话的形式:前句是用一个假设中的人物的问话,后句则采莲女的回答。紧接着的“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四句又改用第一人称来描写,直接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情感,是主人公思“君”心境的自我剖露。其中,“辽西”与“江南”的对比突出了采莲女与“君”地理上相隔之遥远;“欲寄”则透出采莲女难以言说的一往深情。
全诗短小厚实,纯用白描手法,重在抒情,从不同角度着笔,描写角度虽几经改换,表现了多次顿挫,却极为自然,毫不生硬,显示了曲折多变的艺术手法,而采莲女的情感完全由眼前景、手中物触发,情由景生,触景生情,情意绵绵,意味深长,双关手法的采用更使得诗中表现的情感显得深沉、含蓄、细腻。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孟二冬:“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三李诗鉴赏辞典》) 
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亦夫:这首采莲曲,从出门采莲写到希望远方的征人能在这荷花盛开之时回到故乡,虽无乐府古辞的浑朴天然,却也让人感到构思的巧妙。(《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拟古四首 其四 携手曲》

艳裔阳之春,携手清洛滨。
鸡鸣上林苑,薄暮小平津。
长裾藻白日,广袖带芳尘。
故交一如此,新知讵忆人?

【艳裔】指鲜花嫩苗。
小平津,古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东北,为古代黄河重要渡口。
【长裾】1.指长衣。 2.长袖。

这首诗说的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的故事。卫子夫也曾因为美貌备受恩宠,从一个卑贱的歌女,一跃而为皇后,在享受至高无上荣耀的同时,或担心容颜老去被弃而忧惧,或因为时光流逝玉容改而遭遗弃。最终又那样凄凉痛楚绝望地死去,被遗弃在皇族们的陵墓之外。因为青春流逝美貌不再,所以君王垂恩的日子也一去不返,揭示了“君恩不可长”的残酷。
卫子夫侍奉汉武帝更农时得章的故事,卫予夫得幸后“斜簪映秋水”,一时之 间靓丽非凡,但作者显然意不在此,他看到的是红颜短促、君恩不长,男子头戴锦帽、逍遥 自在,他们哪里吝惜后宫女子的陨落啊。诗作不仅揭露了后宫女子的悲哀,也对因色衰爱弛 而失宠的所有弱势女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共映芙蓉池。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据说是现在的笛曲《梅花三弄》。中曲:乐曲的中段。大角曲:用大角演奏的曲调。大角,大的号角。
依枝:依靠枝条。
流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
霜彩:亦作“霜采”。霜;霜的色彩。
散漫:弥漫四散;遍布。无拘无束;任意随便。
冰澌:冰凘。解冻时流动的冰。
何当:犹安得,怎能。犹何日,何时。犹何妨;何如。犹合当,应当。
芙蓉:荷花的别名。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梅花诗》

梅性本轻荡,世人相陵贱。
故作负霜花,欲使绮罗见。
但愿深相知,千摧非所恋。

【轻荡】1.轻浮淫荡。 2.轻飘晃荡。
【相陵】1.亦作"相凌"。 2.谓相互侵扰。[陵贱] 凌辱糟蹋。
【负霜】1.受霜;带霜。 2.以松竹等受霜不凋喻坚贞不渝。
【绮罗】1.泛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2.指穿着绮罗的人。多为贵妇﹑美女之代称。 3.形容诗风华丽柔靡。 4.指华美的帷帐。 5.指繁华的生活。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萍诗》

可怜池里萍,葐蒀紫复青。
工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
飘荡终难测,流连如有情。

【葐蒀】1.亦作"芬蒀"。亦作"芬氲"。亦作"芬藴"。 2.烟霭氤氲或香气郁盛。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古意诗二首 其一》

杂虏寇铜鍉,征役去三齐。
扶山剪疏勒,傍海扫沈黎。
剑光夜挥电,马汗昼成泥。
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

【杂虏】旧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蔑称。
【铜鍉】见"铜鞮"。春秋晋邑名。
【疏勒】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古意诗二首 其二》

西都盛冠盖,九逵尘雾塞。
中有恶少年,伎能专自得。
玉鞭莲花剑,金苣流星勒。
聊为路傍人,写鞚长楸北。

【西都】西汉的代称。
【九逵】四通八达的大道。《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长安城面三门,四面十二门,皆通达九逵,以相经纬。"后多指京城的大路。
【写鞚】放松辔头。谓纵马奔驰。
【长楸】1.高大的楸树。古代常种于道旁。 2.借指大路。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有所思》

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
春风惊我心,秋露伤君发。

注释
薄暮:天将黄昏的时候。
泪煎骨:因流泪伤心而身体消瘦。
发:头发。

白话译文
薄暮时分心有所思,终日热泪涔涔肉消骨立。
春使我惊觉如花年华将逝,秋露使我伤感郎君的白发渐增。

创作背景
《有所思》收入《乐府诗集》之《鼓吹曲辞》中,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此题一般写离别相思。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但这首诗和许多古乐府诗的题材一样,是作者薄暮时分思妇触景伤怀后为表现自己的离别相思而创作的。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有所思》创作背景·赏析·点评


文学赏析
这首诗并不难懂,“终持泪煎骨”是说由于经常的愁思流泪而体减骨瘦,瘦削的躯体常如浸于泪中。“秋露伤君发”意为秋天的露水有伤于君的头发,事实上是说“君”的白发渐多。
这首小诗紧扣“思”字,从思妇的角度来写。首句即揭出“思”字,而“终持泪煎骨”是“思”的表现,也是结果。三四两句写了“我”与“君”双方,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但“君”一方是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折射出来的,写“君”实是为了描画主人公的心态,从“思”引起的结果来看,表现在主人公形体外部的是终日热泪涔涔,身体日渐消瘦,表现在心理内部的是为“君”离别而惊心、而感伤。引起此种结果的原因却是全在于君”。在诗中,“君”是作为被思者,亦即被动的一方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将自然界的景观与主人公的心理融合在一起,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性。春风、秋露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然因主人公有着特定的心态,故春风徐来,更引起她的春愁、春怀。“惊”字尤其用得精妙。一般地说,春风只会引起愉快轻松的心情,但对于这首诗中的思妇,却只能使她心惊,使她黯然神伤。相同的自然现象、自然景物,作用于人们不同的心理,却会起到截然不同的功用。“秋露”和“君”的头发是有关联的,这要借助联想,主人公由秋而联想到岁月流逝,进而联想到“君”的白发渐增,由此更增加了她的伤感。诗歌的三、四两句,“春风”对“秋露”“惊我心”对“伤君发”,是极其工整的对仗,但其艺术的高超绝不仅仅是表现在这字句的整饬、用词的精巧上。“春”“秋”在过去常指一年时光,代表着年月,诗人以此指岁月的流逝,主人公正是因春风吹过,秋露又降,年岁虚度,双方都不得团圆而感到深深的悲切。从这一点来看,诗歌所写到的自然景物与所表现的主人公心理状态紧密贴合,诗歌描写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完全是水乳交融的。这首抒情小诗,其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名家点评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亦欲沦晚唐,然晚唐讵能及?”

362、南北朝·吴均诗选(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