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2021-09-16 14:06:02)
标签:

传统文化

尚古

魏晋·曹丕

雅趣

慎独

分类: 读书笔记

魏晋·曹丕《临高台》《于谯作诗》《孟津诗》《芙蓉池作》
《于玄武陂作诗》《于明津作诗》《清河作》《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临高台》

临台行高,高以轩。
下有水,清且寒;
中有黄鹄往且翻。
行为臣,当尽忠,
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宜居此宫。
鹄欲南游,雌不能随,
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
我欲负之,毛衣摧颓,
五里一顾,六里徘徊。

注释
临台行高:即言登临高台。行,登。
高以轩:高台上有宽宽的平台。
黄鹄:一种大的水鸟。
鹄:天鹅。形如鹤,色苍黄。
往且翻:来往翻飞。
行为臣:作为臣。
躬衔汝:亲自衔你(指雌鹄)
毛衣摧颓:羽毛摧残,以示无力承负。

白话译文
面临这高高的台阁,台阁既高大又轩昂。
台下缓缓的流水啊,清澈之中透出冰凉;
黄鹄空中联翩飞翔。
身为臣当做个忠良,
愿皇帝陛下三千岁,在宫中永远享安康。
黄鹄啊双双飞向南,雌鹄不能相随前往。
我想亲自衔你飞行,无奈口儿不能开张。
我想背负你而去啊,无奈羽毛已遭损伤,
我只能五里一回顾,六里啊一徘徊彷徨。

赏析
临台行高,高以轩——登上高高的有栏杆的台阁。行:当为衍文。轩:栏槛。
下有水,清且寒。中有黄鹄往且翻——下面有清澈寒冷的泉水,中间有黄鹄往来翻飞。
行为臣,当尽忠——既然身为臣子,就应当竭尽忠诚。行为臣:一作既为臣。
愿令皇帝陛下三千岁,宜居此宫——但愿皇帝三千岁,永远居住在这个宫殿里。令:一作今。
鹄欲南游,雌不能随——鸿鹄想向南方遨游,雌鹄不能相随。
我欲躬衔汝,口噤不能开——我想弯下腰叼着你(雌鹄),可是嘴巴紧紧地锁住,无法张开。我:指雄鹄。躬:将身腰弯下。噤:闭口,此指锁住嘴巴。
我欲负之,毛衣摧颓——我想背着你(雌鹄),无奈羽毛凋零,无力承受。我:指雄鹄。摧颓:凋零。
五里一顾,六里徘徊——因此,我每行五里就回头张望一次,每行六里就会犹豫不前。顾:回头看。
诗前半系改写《汉铙歌》而来。“鹄欲南游”以下部分为收录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的“古辞”。这表明,曹丕因乐府旧题进行创作时虽选择了 “鼓吹曲”中的“汉铙歌”调,但同时吸收了隶属“相和曲”的“古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引《古今乐录》曰:“王僧虔《技录》云:‘《艳歌何尝 行》,歌文帝《何尝》、古《白鹄》二篇。’”。就是说,早在曹丕时期依声填词时人们已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音乐或乐谱来演唱同一首歌诗。

传抄错误
《诗纪》云此曲三段,辞不相属。“鹄欲南游”以下乃古乐府《飞鹄行》(又名《艳歌何尝行》)。其辞为:“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返顾,六里一徘徊。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毛羽何摧颓!”又“临台行高”和“行为臣”两段亦各不相属。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于谯作诗》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
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余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
献酬纷交 错,雅舞何锵锵。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
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

注释
[1]清夜:清凉之夜晚。延:请。此指飨六军。
[2]丰膳:丰盛是酒席,漫星陈:漫无次序的如群星那样摆放。
[3]旨酒:美酒。玉觞:玉制的酒杯。
[4]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
[5]游响:传出的乐曲余音。丹梁:漆以红色的梁。此句指余音绕梁。
[6]"余音"句:余音未尽,新的一曲的快乐节奏歌曲又奏起来。
[7]慷慨:意气风发、情绪激昂。激扬:情绪激越昂扬。
[8]献酬:相互赠诗作为酬谢。交 错:彼此不断地赠答诗作。
[9]锵锵(qing):象声词。乐声。
[10]罗缨:舞者衣上的衣带。
[11]低昂:忽低忽高。
[12]穆穆:仪态端庄。
[13]和合:和谐,融洽。

赏析
清夜延贵客,明烛发高光——在清凉的夜晚宴请高贵的宾客,高高的蜡烛发出明亮的烛光。清夜:清凉的夜晚。延:邀请。此指宴飨六军。贵:一作宾。烛:一作灯。
丰膳漫星陈,旨酒盈玉觞——丰盛的饭菜摆满了桌子,就像天上排列的星星一样。玉制的酒杯里盛满了美酒。丰膳:丰盛的饭食。陈:陈列,摆放。旨酒:美酒。玉觞:玉制的酒杯。
弦歌奏新曲,游响拂丹梁——琴弦演奏出新的曲子,馀音掠过红色的屋梁,在空气中久久回旋。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游响:乐曲的馀音。拂:掠过。丹梁:漆成红色的屋梁。
馀音赴迅节,慷慨时激扬——馀音未尽,又奏起急促的乐曲。伴随着激昂奔放的情绪,乐曲更加激越昂扬。馀:一作繁。赴:应合,顺应。迅节:急促的旋律。迅,一作促。慷慨:情绪激昂。一作慨。激扬:激越昂扬。
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锵锵——彼此献诗酬答,纵横交错,甚为踊跃。表演温雅的文舞和武舞,是多么地铿锵感人!献酬:相互作诗作为酬答。纷:纷纷,踊跃。雅 舞:郊庙朝飨所跳的文、武二舞。相传黄帝之《云门》、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为文舞;殷之《大濩》、周之《大武》为武舞。周存六代之 乐,至秦存《韶》、《武》。汉魏以后,又有庙舞。这些皆称雅舞。锵锵:乐曲之声。
罗缨从风飞,长剑自低昂——跳文舞的身上的丝带随风飘舞扬,跳武舞的手中的长剑高低起伏。前一句指文舞,后一句指武舞。罗缨:舞者身上的丝带。低昂:忽高忽低。
穆穆众君子,和合同乐康——衷心祝愿各位端庄恭敬的君子,和谐融洽,欢乐安康。穆穆:端庄恭敬。和合:和谐,融洽。
诗歌写曹丕初为魏王时宴享群臣的情景。首二句以“清夜”和“明烛”对举,将“延贵客”的时间定在灯火通明的夜晚。三四句直陈晚宴盛大的场景,以此引出下 文,为“弦歌奏新曲”蓄势。以下数句,诗人将笔墨有意识地落实在“雅舞”方面,既透露了诗人向往宫廷生活的儒雅和谐之气,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盛世的念 想。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孟津诗》

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
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
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
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
翌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

注释
〔1〕孟津是黄河古渡口名称,在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据张可礼《三曹年谱》,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汉中张鲁,曹丕时在孟津。本年十一月张鲁归降曹操。十二月曹操自南郑还。次年二月曹操归邺。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一年初,立春之日。次日随父归邺。诗情兴奋热烈,当作于曹军凯旋途中。同邺下的游宴诗一样,展示了邺下风流和作者志得意满之情。
〔2〕良辰:好日子,或天气宜人。启:开始。新节: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即立春。在阴历的每年二月六日或七日。
〔3〕高会:盛大的宴会。构:一作“极”。欢娱:快乐。
〔4〕通天:满天。拂:此指漂浮。景云:祥云:吉祥之气。
〔5〕福临:面对。四达:四通八达。衢:大道。四达衢:指的是孟津。
〔6〕羽爵:酒器。
〔7〕珍膳:美味佳肴。盈:盛满。豆区(ou欧):古代量器名。四升为豆,四豆为区。
〔8〕乐正:乐官名。周官有乐正,为乐官之长。
〔9〕曜灵:日光。西迈:西斜。
〔10〕炎烛:灯火。继:继续。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仙人。
〔11〕翌日:次日、明天。浮:渡过。孟津在黄河北,归邺则需要渡过黄河。
〔12〕旋:返还。邺都:今河北临漳。

白话译文
星星月亮还有那太阳,
垂下三光照临大海上。
多么明亮啊多么辉煌,
永恒持久同天地一样。
愚昧者所见仅在眼前,
圣明人眼光千万年长。
看明看不明相差太远,
其中道理不必说周详。

赏析
良辰启初节,高会构欢娱——立春这一节气开启了新年第一个美好的时光,在高高的楼台上举行宴会,令人感到欢乐。良辰:美好的时光。启:开始。初节: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即立春,在阴历的每年二月六日或七日。高会:在高台上举行宴会。会构:一作构极。欢娱:快乐。
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坐在高高的楼台上,向上可以碰触到祥瑞的云彩;向下可以俯视四通八达的孟津。通天:上通于天,形容极高。拂:触到,接近。景:祥瑞。俯临:俯视。四达:四通八达。衢:大道。四达衢,指孟津。
羽爵浮象樽,珍膳盈豆区——羽觞和象樽里飘浮着酒的香气,豆和区中盛满了美味佳肴。羽爵:羽觞,古代的饮酒器。状如雀鸟,左右形如两翼。一说插鸟羽于爵 中,促人速饮。羽,一作明。象樽:象牙制的或形状似象的一种酒杯。珍膳:美味佳肴。盈:盛满。豆:古代食器。亦用作装酒肉的祭器。形似高足盘,大多有盖。 多为陶质,也有用青铜、木、竹制成的。区:量器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晋·杜预注:“四豆为区。区,一斗六升。”
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乐人在宴会上演奏笙竽,伴随着美妙的乐曲,美人启齿唱歌,歌声清甜圆润。乐正:乐官名。周官有乐正,为乐官之长。乐师为小乐正,为乐官之副。此指演奏人员。笙、竽:古代管乐器。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形似笙,管三十六簧。
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白日西斜,暮色降临。于是点亮烛火,借着月光,继续欢乐。曜灵:太阳。西迈:西斜。炎烛:灯火。望舒:神话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仙人,后用为月亮的代称。
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明天就要渡过黄河,长驱直入,就要凯旋邺都了。翊日:同翌日,明日。浮:渡过。孟津在黄河北,归邺须渡过黄河,故称。旋:返还。邺都:地名。今河北临漳。
据张可礼《三曹年谱》,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西征张鲁。这年的十一月,张鲁归降曹操。次年二月,曹操归邺。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初立春 之日。次日,曹丕即随父归邺,故诗有“翊日浮黄河,长驱旋邺都”句。诗刻意营造了兴奋热烈的氛围,“通天拂景云,俯临四达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诗人宏大 的志向。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芙蓉池作》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注释
芙蓉池:邺城(今河北临漳)铜雀园中之一景。铜雀园在邺城之西,因建有铜雀台而得名,为曹操的王家园林。芙蓉,即荷花。
辇(nin):帝王后妃乘坐的车。游:一作“遨”。
溉灌:一作“灌溉”。
嘉木:指茂美的林木。通川:园中水流。此句言树木沿园中小河之两岸密植。
卑枝:低垂的树木枝条。拂:轻轻地掠过。羽盖:用羽毛装饰的车篷。
修:长。摩:接触。
惊风:车疾驰引起的急风。毂(g):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此"轮毂"指车轮的轴头。
丹霞:晚霞,呈红色。
华星:闪耀着光华的星星。
上天:自天而下。
五色:青、赤、黄、白、黑,古以此为正色。此指彩虹的多种颜色。一何:多么。
松乔:传说中的两位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赤松子相传是神农时的雨师,后为道教所尊奉。王子乔,原为周灵王太子,好吹箫,道士浮丘公把他接到嵩山,二十年后修炼成仙,乘白鹤而去。 [1]  [2] 
白话译文
入夜出来时乘坐毂辇,来到这西园漫步游玩。
两条渠水已把园浇遍,美好的树木围绕渠边。
低短的树枝扫着羽盖,修长的树枝伸向蓝天。
疾风从车后推轮飞跑,飞鸟在前面愉快回旋。
红霞中升起一轮明月,星花点点闪现在云天。
高空垂下美丽的光彩,五光十色有多么新鲜!
我们不是赤松、子乔,谁的寿命能比上神仙?
这样游玩也舒心快意,说不定保我活上百年。

创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署,为副丞相。天下向慕,宾客如云。当时在曹魏的大本营邺城聚集了一批文士,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为领袖人物,曹植为重要成员,“建安七子”多数参与。闲常之日,他们饮宴游赏,唱和诗赋。此诗当作于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或以后几年间。 [2] 

鉴赏
首二句点明行游及游池的时间和地点,写乘车夜游西园的愉悦心情。一个“夜”字,突出了诗人的浓厚游兴,也是后文写景的基点。“逍遥步西园”,又表现了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也正因为作此逍遥之游,所以下文所描绘的景物才是那样赏心悦目,令人陶醉。“西园”,是芙蓉池的所在,诗人们经常聚会之处,曹植《公宴》诗:“公子敬爱客,终夜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即写他们在这里夜以继日的欢游情景。
中间十句承接上文,写行游所见,扣紧“夜行”与“逍遥”,着力描绘芙蓉池优美动人的夜景。“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总写这里的形势和环境的优雅。接着以“卑枝”二句具体写嘉木:茂密葱茏的树木环渠而生,相互掩映衬托,下者枝叶横生,遮途塞路,上者遮天蔽日,直达云表。其后又以“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来继续写行游所见和其时愉悦的感觉,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似乎都在为诗人的到来而争献殷勤,惊风吹拂,似乎在为诗人扶辇,飞鸟翔跃,又似乎在为诗人引路。优闲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因为是夜游,所以这里没有具体细致地描绘芙蓉池的优美景物,而是通过粗线条的勾勒,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种优美的意境,显示了芙蓉池无限勃发的生机。后四句则转而写夜空之美,万紫千红的晚霞之中,镶嵌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满天晶莹的繁星在云层间时隐时现,闪烁发光,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在这优雅如画般的景色之中,诗人简直已置于仙境而忘却了自身的存在,不自觉地发出了“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鲜”的感慨。此数句运用鲜明的色彩,把芙蓉池的夜景描绘的光怪陆离,五采缤纷,显示了他创作上华丽壮大的一大特色。这和他在《典论·论文》中所强调的“诗赋欲丽”,则正相一致。刘桢《公宴》诗:“辇车飞素盖,从者盈路傍。月出照园中,珍木郁苍苍。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所写景物与此诗相近,但在辞采的运用上要较此逊色得多。
末四句,笔锋一转,写行游的感受。“松”,赤松子,传说中炎帝神农时雨师,后与炎帝少女同成仙。“乔”,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传说他好吹笙作凤凰鸣,后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成仙。曹丕向来不相信神仙方士之事,他的《折杨柳行》中就有“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的句子,在《典论·论方术》中更通过具体事实,指出神仙方士之不可信。所以在他这里联想起现实世界中并没有人能真正的成为神仙的事实,表示了要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适性游乐,使身心愉悦,以求长寿。“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是一种平实而又乐观的态度。这一联想又进一步反衬了使诗人沉醉以至流连忘返的芙蓉池景色的优美和游园的无穷乐趣。
在建安时期的游宴诗中,这一首可以说是写得最为出色的。它的一系列特点,如写景成份的增多,对仗句的使用,辞藻的华丽,景象的壮观,都反映了当时诗风的某些重要变化。因而在诗史上,它有特别值得注意之处。诗中用了主要篇幅描绘园林景物,对后来园林诗和山水诗也有影响。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于玄武陂作诗》

兄弟共行游。驱车出西城。
野田广开辟。川渠互相经。
黍稷何郁郁。流波激悲声。
菱芡覆绿水。芙蓉发丹荣。
柳垂重荫绿。向我池边生。
乘渚望长洲。羣鸟讙哗鸣。
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
忘忧共容与。畅此千秋情。

【野田】犹田野。三国魏曹植有《野田黄雀行》诗。
【开辟】1.打开通路;创立:~航线。 2.开拓发展:~工作ㄧ~边疆。 3.古代神话,盘古氏开天辟地,简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
【黍稷】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 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郁郁】1.(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2.文采丰富:郁郁乎文哉。 3.香气浓厚:纷郁郁,内满外扬。 4.仪态端庄美好: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5.忧闷;愁苦:郁郁不欢。
【菱芡】菱角和芡实。
【丹荣】红花。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于明津作诗》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

注释
[1]遥遥:高貌。高峻。
[2]皎皎:皎洁明亮貌。
[3]使:使用。花费。
[4]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5]所生:所生长的地方。所生养的人。
[6]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

白话译文
遥遥可见的是山上的亭,白洁闪亮的是云间的星。
远望它们使我心生怀想,游子所恋全在故城旧情。
驱车出北门不禁又回首,抬眼再看还是那河阳城。
就把亭与天上的星相对而谈,亭在这里虽远且小,
形象却十分显豁,给山水增添了许多亮色。

赏析
遥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那山上的亭子啊是那样地遥远,云层中露出几颗明亮的星星。遥遥:远的样子。皎皎:明亮。
远望使心怀,游子恋所生——遥望远方,心中充满了怀念之情,游子格外地留恋生长的地方。
驱车出北门,遥望河阳城——赶着车走出北门,希望能看到那遥远的河阳城。河阳:地名。在今河南孟县西。
诗以“遥遥”领起,或许是“山上亭”与游子家乡的亭子相似,激起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因为这样的缘故,游子驱车夜行,希望能早点赶到河阳城。在这里,“河阳城”也许是实指,也许是虚指,从语意上看,应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
本诗写游子思乡,但诗中的游子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思乡之人,本诗亦不是单纯的思乡之作。由于生计的逼迫,许多士人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于是游子思妇便成为建安时期的普遍现象。曹丕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忧伤情思。因此,曹丕是在凭籍游子题材,表现人生的孤苦飘零感,他所追寻的不仅是生活中的家园,也包含着士人的精神家园。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清河作》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注释
[1]方舟:两船并在一起。
[2]湛澹:河水波动的样子。浮沉: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
[3]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索唱的歌。中流:河流中间。
[4]悲响有馀音:歌声婉转动人,令人难忘,似乎久久响彻耳际。
[5]凄怆:悲伤。
[6]晨风:鸟名。

白话译文
两船并排着在水上飘,水涌船动忽低又忽高。
船上响起阵阵弹唱声,悲哀的乐声久久不消。
歌声传到了你的身旁,凄恻痛怆叫你把泪掉。
你伤心时竟是在想谁?我很愿与你如漆似胶。
希望我们都变晨风鸟,双飞双宿在北林树梢。

赏析
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沉——两船相并,在悠长的流水中嬉戏游乐,随着水波的荡漾,船儿时浮时沉。方舟:两船并在一起。湛澹:荡漾的样子。一作“澹澹”。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馀音——弦歌之音在河流中间飘荡,悲切动人,馀音袅袅。弦歌:和着琴弦伴奏的歌。中流:河流中间。悲响有馀音:一作悲风飘馀音。
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琴声歌声飘入你的怀中,真是凄怨悲怆、令人伤心啊。君:当指女子。凄怆:悲伤。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是什么样的思念让你如此地伤心呢?只希望恩爱之情能真挚长久。愿:一作顾。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但愿化作晨风中的小鸟,雌雄相伴,在北边的树林里翱翔。晨风:鸟名,即鴥,形似鹞子,羽毛青黄色。《诗经·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
诗写思妇怨情。前二句触物伤情,见方舟并进则伤己之孤栖。以伤心人观之,万物皆着伤心之色彩,更何况此时哀音入耳呢?三四句即以哀怨的弦歌之声写出思妇的悲怨。末四句直抒思妇之情怀。

创作背景
公元225年冬十月,曹丕备好大量船只,率十万大军,出谯城(今安徽亳州),顺涡河进淮河舟行广陵,停于河中,准备舟出长江。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玩笑。才是十月,却突然大雪封路,河面冰封。水师冻在河上,无法向江中运动。《三国志》载:“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资治通鉴》上则更细致地写道,三伐东吴未果,曹丕望江兴叹:“老天呀,看来你设个长江就是要分出南北来呀!”光叹也罢,能全身而退也好,不料东吴却借魏国水师不能前进而杀过江来,由将军高寿率500敢死队偷渡过江,抄小路夜袭魏军,魏军一派惊慌,好一阵忙乱。史载曹丕弃舟乘车而退,一直逃到山阳即现在的淮安市地面上才停住脚步,再渐渐聚拢了兵船于淮河,然后乘船而返回。进军和撤退路上,看到百姓为自己的帝舟和兵船挽纤的辛苦,便有了“清河”诗之一《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由该诗与曹丕的《杂诗》二首、诗《清河作》在《曹丕全集目录》中紧随排列于《广陵于马上作诗》之后推测,它们均做于本次扬州屯兵前后,,故应当是对淮安境内所见有感而发。当时的淮安境内属魏国的临淮郡。《杂诗》二首和《清河作》内容浅显易读,与《广陵于马上作诗》、《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情感上一脉相承,均反映了战争的艰难,流露出征人何时归乡的悠怨,也可见这些作品为同一时期作品。另据公元六世纪南朝徐陵所编东周至南朝梁代诗歌集《玉台新咏》注:“魏文帝(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一首又清河作一首。”可见“清河”这两首诗是一同写的。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代刘勋妻王氏杂诗》

翩翩床 前帐,张以蔽光辉。
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
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 ?

注释
翩翩:床 帐质地轻柔。
张:张设,即将床 帐挂起来。光辉:日光或月光。
箧笥:盛书籍、衣物的竹器。

白话译文
床 前挂着抖抖的绸帐,挂它为的是挡住来光。帐子呀,从前和你一块告别娘,今天我要带你回故乡。回去把你锁入箧笥里,谁知何时我来再开箱?

赏析
此诗是写“床前帐”的咏物诗。诗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那架随风翩翩而动的帷帐,在床前已经挂了很久。它是诗人的嫁妆之一,当年,带着它来到夫家,如今,又要带着它回到娘家。把它解下来收藏在箱子里,不知何时还能再度挂起?
语气极为平淡,自然道来,不假任何雕饰,却达成了一个情意浓厚的境界。卧室之内,心情凄苦至极的诗人,对着相伴她多年的帷帐呆呆地凝视着。这是一架华丽的帷帐,它那翩翩的动态,勾起了诗人无限的回忆。二十多年来,在这用作遮掩的帷帐之内,包孕了多少爱情蜜意!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如今,主人再也不需要它了。“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同归”,仿佛帷帐成了知己,诗人对它絮絮叙说着衷曲,叙说着今与昔的一切。然而这些又有何用!抛开这割不断的思绪,赶快收拾行装吧!解下帷帐仔细地叠好,连同那二十多年的情与意一并锁入了箱子里。此刻,诗人又禁不住叹息着:它什么时候能够重新被挂起来呢?
乍看起来,诗人是写对帷帐的深深同情,“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对帷帐的命运充满了忧虑。而细细想开来,这种同情与忧虑不是诗人对自己发出的吗?自己青春年华已逝,这时被丈夫抛弃,何时能得到欢乐?又到哪里去寻找欢乐?因此,诗人只能自我哀怨,借咏叹帷帐来寄托自己遭遇的不幸。
全诗运用了比兴手法,以不再被用的帷帐,象征被丈夫抛弃的诗人自己,以怨而不怒的笔调,借咏床前帷帐揭示自己的爱情悲剧,不失为一篇佳作。

336、魏晋·曹丕《临高台》《芙蓉池作》等八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