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2021-07-04 11:25:01)
标签:

365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静心修身

魏晋·应璩

杂谈

分类: 心之旅


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应璩(190年-252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魏晋·应璩《百一诗》

其一
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
前者隳官去,有人适我闾。
田家无所有,酌醴焚枯鱼。
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
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
文章不经国,筐箧无尺书。
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
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
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

注释
隳(音灰):毁坏。
尺书:语出《汉书》:“奉咫尺之书以使燕’。这里指出使他国。古代多选高才博学,能言善辩者充任使者。
宋人遇周客:据《阙子》(《文选》李善注作《阚子》):“宋有愚人得燕石,以为大宝而珍藏之。后为周客所见,始知是寻常燕石,与瓦块无异。” 

鉴赏
应璩是三国时魏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当时流传的有一百三十篇之多,统称为《百一诗》(又称《新诗》)。从唐代开始,他的诗渐渐亡佚,传到现在的仅寥寥数篇。上面这首诗因为收在《文选》中,故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
“百一”的含义,自晋、宋以来便聚讼不已。李善注《文选》,根据《百一诗序》中“时谓曹爽曰:‘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数语而判断曰:“‘百一’之名,盖兴于此也。”这是指当事者或有百虑一失。五臣注《文选》引《文章录》则从另一角度补充说明:“曹爽多违法度,璩为诗以讽焉。”吕向云:“意者以为百分有一补于时政。”合而观之,则可得“百一”之实。
起首四句,诗人直率地指出,人生在世,必须谨慎地避免不利的处境,所以有道德的君子对于其最初的行为是非常慎重的,惟恐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下流”一词出于《论语·子张》。子贡曰:“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谓人一旦有了恶名,便如身处于水之下游,所有的恶名都加在他身上,本来不算最恶的也成了恶贯满盈。应诗的词、意均取于此。“名高”本来也是一种人生不易达到的境界,但它既不持久,又易于招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反而成为“下流”。这是一种解嘲性的反语,其正面意义颇类似于韩愈《原毁》中的几句话:“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接下去四句则写其辞官归里,而有客来访,引出下文责问之辞。应璩辞官返里在公元250年(嘉平二年)以后,史载其返里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占卜者曾预言他六十一岁当独见一条白狗,将有危厄,后来预言果然应验,遂弃官去。(见《三国志·魏志·朱建平传》)。但从此诗来看,恐怕还是他自己受到了诋毁,而预感到前途的险恶,从而弃官返里的。“隳”即毁坏的意思,可见其弃官是主动的。“酌醴焚枯鱼”句,词、意取于蔡邕《与袁公书》:“酌麦醴,燔干鱼,欣然乐在其中矣。”暗示了自己隐退后生活的自得其乐。
从“问我何功德”至“往往见叹誉”均为问者之词。承明庐,魏明帝时官员入宫值日的地方,在承明门边。庐,宫殿中的小屋。应璩初为侍郎,又为常侍,又为侍中,三次入朝当官,故云“三入承明庐”。当时对散骑常侍及侍中的入选要求很高。《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裴注引《魏略》云:“黄初中,……散骑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选。”魏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诏曰:“其高选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所以问者才有“问我何功德”的质疑。在问者看来,应璩并无什么功德,可以副此重望、为皇帝近臣,既然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所以现在隐居的地方,则不能称之为仁者、智者的住处。占,隐。再下二句,问者又更直截地说道:应璩既无可以经邦济世的文章,又不曾有持“尺书”出使外国的功劳,则无从反映出其高才博学、足以为人赞叹称道。“等”字是个俗语,意为“何”,见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六。应璩的诗,措词往往是亦雅亦俗,既有典奥的古语,又有俚俗的口语,这是其诗在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最后四句是应璩的答辞。他并没有对问者的质疑加以反驳,而是承认自己的空虚无能。“宋人遇周客”典出《阙子》。诗人用这个典故,从表面上看,是说过去自己所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在聪明人(问者)看来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感到惭愧万分,不知所从。诗至此打住了,其用意是自谦,还是真认为自己不学,抑或是其他,诗人没有说,但透过开首四句,细心的读者不难领会,这个假设的“问者”,正是“侵诬”之人的化身,诗人正因为名高一时,所以招致毁谤,流言蜚语将他说得一无是处。而诗人如此谦冲、如此绝不反击,则是因为他悟到了“名高易损”的道理,所以对这些无端质难也淡然处之,视为情理中事,不屑一辩。古代的“解嘲”之作,对于假设问者的嘲讽,总是先唯唯而后否否,应璩却是一味地唯唯,连否否也省去了,只在篇首数句里暗透消息,其修养工夫可谓深到家了。然而这样的辱之不惊,却正体现了他的学问之深,若换了浅学浮躁之徒,见人如此一笔抹杀自己,早该暴跳起来了。诗人虽然承认自己全无功德文章,并非仁智之人,但读者从他的宽大气度中,却正好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在应璩以前,“解嘲’之类的题材,多见于文章,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及班固的《答宾戏》等,在诗中很少见到,因此,应璩的这首《百一诗》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但这类题材,旨在设论说理,与诗的抒情性特征颇为远缘,即以应璩的这首诗而言,也是“理语”远远盖过“景语”、“情语”。因此,应璩之后,绝少继响。清代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评此诗曰“备体”,即说明这是诗中聊备一格之体,不怎么值得提倡、仿效。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 二》
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
长短有常会。迟速不得辞。
斗酒当为乐。无为待来兹。
室广致凝阴。台高来积阳。
奈何季世人。侈靡在宫墙。
饰巧无穷极。土木被朱光。
征求倾四海。雅意犹未康。

【年命】1.寿命。 2.年庚,八字。 3.年寿命运。
【桑榆】1.桑树和榆树:鸣鸠栖于桑榆。 2.夕阳光照桑榆树梢,因以指日暮。也比喻晚年:桑榆暮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凝阴】1.指阴云。 2.阴凉之气。 3.凝聚的阴气。
【季世】〈书〉末世;末叶。
【宫墙】1.住宅的围墙。 2.《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称师门为"宫墙"。 3.指宫廷的围墙。 4.借指朝廷。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 三》
子弟可不慎。
慎在选师友。
师友必良德。
中才可进诱。

【中才】1.中等才能。 2.指中等才能的人。


《百一诗 四》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腠理早从事。安复劳针石。
哲人覩未形。愚夫闇明白。
曲突不见宾。燋烂为上客。
思愿献良规。江海倘不逆。
狂言虽寡善。犹有如鸡跖。
鸡跖食不已。齐王为肥泽。

【可不】表示附和赞同对方的话。
【哲人】1.智慧卓越的人。 2.谓制裁犯罪者。哲,通"折"。
【未形】1.谓事情尚未显出迹象﹑征兆。 2.尚未形成。
【曲突】1.指烟囱。 2."曲突徙薪"。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思愿】愿意;想望。
【江海】1.江和海。 2.旧时指隐士的居处。 3.引申为退隐。 4.泛指四方各地。
【鸡跖】鸡足踵。古人视为美味。语本《吕氏春秋.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高诱注﹕"跖﹐鸡足踵。"
【肥泽】1.肌肉丰润。 2.土地肥润。 3.指肥效甚高。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 五》
散骑常师友。朝夕进规献。
侍中主喉舌。万机无不乱。
尚书统庶事。官人乘法宪。
彤管珥纳言。貂珰表武弁。
出入承明庐。车服一何焕。
三寺齐荣秩。百僚所瞻愿。

【侍中】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
【貂珰】1.貂尾和金﹑银珰,古代侍中﹑常侍的冠饰。 2.借指宦官。
【武弁】1.武冠。 2.武官。
【承明庐】汉 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 承明庐 。
【车服】车舆礼服。
【荣秩】1.荣耀与官阶。 2.高官。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 六》
少壮面目泽。长大色丑麄。
丑麄人所恶。拔白自洗苏。
平生发完全。变化似浮屠。
醉酒巾帻落。秃顶赤如壶。

麄古同“粗” 
【拔白】1.拔去白发。 2.从箭囊中拔箭在手。白,指白羽箭。 3.东方发白,破晓。
【洗苏】谓梳洗恢复青春容颜。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 七》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
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
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
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百一诗 八》
汉末桓帝时。郎有马子侯。
自谓识音律。请客鸣笙竽。
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
左右伪称善。亦复自摇头。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百一诗九》
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
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
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


《百一诗 十》
十室称忠信。
观过必党里。

【十室】犹言家家户户。
【忠信】忠诚信实。
【党里】乡党邻里。


《百一诗 十二》
野田何纷纷。城郭何落落。
埋葬嫁娶家。皆是商旅客。
丧侧食不饱。酒肉纷狼籍。

【野田】犹田野。三国魏曹植有《野田黄雀行》诗。

185@365魏晋·应璩《百一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