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2021-05-30 09:00:54)
标签:

365

传统文化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文学

魏晋·王粲

杂谈

分类: 心之旅

魏晋·王粲
《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从军诗五首》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赞美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西征张鲁的武功,该诗先写曹操出征的神武与胜利之速;次写陈赏庆功的情景;后写诗人不愿避世厉节求仕的心志。第二首先描写出征战士离家乡赴疆场时的悲壮心情,后赞美他们竭尽忠贞一往直前的慷慨决心。第三首描述东征路上的军旅生活,征途艰苦,心情悲怆;但是将士们皆能为国事忘“所私”,把授命捐躯视为不可违逆之理。第四首描写东征队伍的雄伟壮观,颂扬曹操的英明韬略,而诗人自身则深感惭愧,虽位居中坚而无微谋可陈,只能以尽其薄身之力自勉。第五首前半描写战争所造成的城池荒芜、人民死亡的惨象,深含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后半描写谯郡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赞美曹操恩泽施及乡邦的美政。
该组诗诗风自然质朴,平实易懂,语言明丽流畅而不失其文采。

创作背景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率军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归降,十二月曹操自南郑班师,次年春正月回到邺城。王粲随军西征,组诗中第一首当作于班师之后。 
建安二十一年(216)十月,曹操南征孙权,王粲从征。组诗中第二首及以下三首都作于大军南征途中。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七:(“朝发邺都桥”二句)恨不将此等句,为今人热便者尽抹之。 
明末清初学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王粲《从军诗》曰“讨彼东南夷”者,乃建安十三年戊子,曹操败于赤壁事,故又曰“白露沾裳衣,愁思当告谁”也。其曰“相公征关右”者,乃建安十六年,操平韩遂、马超,故又曰“拓地三千里”也。其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者,当是建安十八年进军濡须,相守一月退军之事,故又曰“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也。赤壁、濡须事,措词得体。  
清朝诗人诗论家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从军有苦乐”篇)写掳获之多,曲意描摹。“徒行”二句,更有致,语亦苍古。“禽兽惮为牺”下商度出处,另是一意。(“凉风厉秋节”篇)立言得体,调并苍劲,古质之笔,不及汉而高于晋。汉人笔古,然情更流丽;晋人亦苍,然视此较近。(“从军征遐路”篇)“白日”二句,景活。(“朝发邺都桥”篇)“逍遥”四句,千万全军,俨然在目。后段立言得体,不作书生语。故佳。(“悠悠涉荒路”篇)此应是还师至谯作,然以仲宣始至谯,故云然。前段景地,写得生动。 
清朝作家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从军有苦乐”篇)从来以仲宣此诗为颂美。“从军”四句,似美征西之不久之劳师,然已暗刺征东之劳师也。“相公”六句,似美之,已有黩武意,且暗伏三举之失。“陈赏”云云,明是贪获,非王者秋毫无犯之师。“拓地”云云,见幸博一捷,便已志盈气骄。“昼日”四句,见中日营营,只是外揽权内营私,非古大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之义。然此犹属美词,以张鲁虽小,忠在肘腋故也。(“凉风厉秋节”篇)武帝既胜张鲁,乃大兴伐吴。此章说士卒出门恋家之苦。至末“弃余”云云,见不顾离家背井之苦,而奋勇先登,是军师之用命也。军师用命而犹然败绩,是主人之失算也。其云“速平”,固是慰军师;其引周公,固是美相臣,然却有深意。盖曰:“才如周公,而征东犹烦三年,况今才未必过周公,而敌大于周公之敌乎?曰:“暂征必速平”,有轻敌之意,必者,不必也。(“从军征遐路”篇)此篇征夫在外望乡之苦,连上出门恋家之苦,其苦如此,何忍驱之锋销之下哉!(“朝发邺都桥”篇)此篇“朝发”云云,极陈军容之盛,便有荷坚投鞭断流,自骄之意。运筹一由圣君,见刚愎自用,不听人言。其云“恨无所陈”,乃是谦词,观“许历”云云,当时仲宣定有所陈,武帝不能用之耳。合首篇自叙观之,见我本有惮牺之情,不乐仕宦,特感苗委之德而来,一吐胸中之奇耳。(悠悠涉荒路”篇)前征张鲁,还称军获之盛,此独写大兵之后,千里萧条,烟火断绝,分明画出一群败兵抱头鼠窜周周章章光景,以形谯国之美。然兵发自邺城,胜当归邺,败亦当归邺。谯,虽则发迹之处,今则魏之边境,边境如此之美,而邺为建都之地,美更何如?此总形魏国之美也。其形魏国之美何也?盖曰:魏国之美如此,照他乡之苦如彼;军士归家之乐如此,再照前离家出门之苦如彼;为人上者,何不固本自治,令吾民安家乐业,而膜武不休,何为耶?“朝入”云云,绝幕写败兵逃归,急急如恐逸兵奄至。望谯而止,犹放生鱼于池,始则圈圈,既则洋洋,非摹入谯之乐,正形未入谯之苦耳。“虽客愿留”者,照前军发邺城,则军士之家皆在邺城,今以败北之故,暂住谯国,故曰“客”也;不过暂留,收集后未散兵耳。合五诗观之,前篇见小功之不足骄;后四篇,大兵不可轻动;此仲宣讽魏武微意,而为万世戒也。
清朝文学家、诗论家于光华《〈文选〉集评》:(“凉风厉秋节”篇)末写己欲竭忠贞之节,却以人情恋土、不乐从征作一番顿折,以反衬下受恩既深,不特不敢恋土,并欲执羽先登。若复铺叙兵威,便与上篇成印板文字,可想其换笔换墨之妙。 

后世影响
《从军诗五首》并非后世意义上的边塞诗,但它对后来边塞诗的影响很大。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以《从军诗》命题的乐府诗,后人以《从军诗》、《从军行》写边塞乐府,形成风气,以至成为边塞诗的代名词之一。如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送浑将军出塞》中写道:“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不仅化用王粲诗意,而“仲宣诗”就是边塞诗。唐代另一诗人李益将自己的边塞之作五十首编集且取名为《从军诗》并亲自作序。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其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注释
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
从:跟随。
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
劳师:让部队去打仗。《左传》:“劳师以袭远。”
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 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
赫(hè)怒:勃然震怒。《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天威:天朝军威。
獯(xun)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an yu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
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
忽:犹如,好像。俯:低下头。 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陈列。 赏:赏赐。
逾:超过。 川:河。 坻(chí):水中的高地。《左传》:“有酒如淮,有肉如坻。”
饫(yù)饶:饱食、富裕。
溢:同“益”,更加。溢肥,指兵强马壮。
徒行:步行。 兼乘:两乘、两匹战马。
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往返”句:言出征凯旋用时很短。
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12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所愿”句:所期待的都实现了,没有事与愿违。
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
薄言:发语词。《诗·周南·芣(fú)苢(y)》:“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外参”句:与下句“内”相对,指对外参与理明时政
惮(dàn):怕,畏惧。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此句言禽兽害怕成为祭品,喻士人不愿为官。《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此处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连鸟兽都害怕因为糟蹋庄稼而被捕杀。
良苗:指庄稼。实:所结的果实。挥:摇动。
窃:私下。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
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效:效仿,学习。沮(j)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据《论语·微子》载:他们隐居而耕,不愿涉世,并嘲讽孔子周游列国。
把:拿着。把锄犂:指耕种土地。犂(lí):同“犁”。
孰:同“熟”。孰览:仔细观看。夫子:指孔子。据《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劝孔子隐居以避世,孔子不从,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可在山林里与鸟兽同处,我不与世人生活一起,还能同谁在一起呢?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参与变易的工作了。)
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其二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埛。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鹳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
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余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厉:整肃。秋节:秋季。厉秋节,到了用兵的季节。据《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凉风至,始行杀戮之事。天子于是命令将帅,整顿军队,以征不义。
司典:主管刑法之官。详刑:亦作“祥刑”,指决狱应该审慎,善于用刑。
我君:指曹操。顺:适应。时:时令。《礼记》:“举事必须其时。”
桓(huán)桓:武勇的样子。东南征:指征讨孙权。
泛舟:行船。盖长川:覆盖水面。
陈卒:排列起来的士兵。被:覆盖。隰(xí):低洼的地方。埛(jiong):同“垌”,遥远的郊野。《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埛。”
征夫:出征的士兵。亲戚:亲人。
恋情:依恋之情。
拊:同“抚”,抚摸。衿:衣襟。樯:船的桅杆。
眷眷:依恋不舍的样子。诗人在《登楼赋》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之句,其“眷眷”之意与此相同。
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描写古代征战的生活和士兵对往事、故乡、亲人的思念。东山人:指《东山》诗的作者。
喟(kuì)然:叹息的样子。鹳(guàn):鸟名,形状似鹤。感鹳鸣,鹳之鸣令人感伤。《诗经·东山》中有“鹳鸣于垤,妇叹于室”之句。
安处:安宁的生活处境,意谓没有战事。
恒:一作“常”。
公旦:指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
徂(cú):往。辄(zhé):就。三龄:三年。
神武:英勇威武。神武师,指曹操南征的队伍。
速平:迅速平定。
亲睦恩:指父母、妻子之情。
输力:尽力。
一夫:一个普通的男人。
素餐:白吃饭,意谓不劳而食。《诗经·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夙夜:早晚,即整天。恲(ping):流露,形于颜色。《淮南子·齐俗训》:“仁发恲以见容。”
萦:缠绕。
羽:箭羽。先登羽,先行出战,喻建功心切。李善注引《东观汉记》:“贾复击青犊于射犬,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金声:指军中鸣金收兵的号令。

肃杀的秋季凉风已至,就该慎重考虑征伐之事了。
我们主公适时去出征,英勇大军出征讨伐孙权。
出征的船队覆盖江面,陈列的士兵遍布郊野。
征战将士思念着亲人,谁能没有眷念的感情。
抚摸着衣襟倚靠着桅杆,眷顾不已想着邺城。
让人同情《东山》主人公,鹳鸟长鸣唤起心中的悲伤。
日月运行不止,人处战乱之中,又怎能得到安宁。
古人随周公征战,一去就是三年。
主公的神勇之师,定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胜。
舍弃与家人的深厚感情,为此次征战贡献力量竭尽忠贞。
只怕我力微德薄,作用还抵不上一个平常人,只有诚心报答无功而受禄的恩遇。
自己终日感慨,报恩的思绪萦绕于心。
建功立业只愿做先锋,哪还顾得上听鸣金而停止。

该诗开头至“喟然感鹳鸣”为第一段,描写了出征的时机和出征前的场面。首四句说明大军出征“顺时”“厉秋节”以及出征的目的“东南征”,接下来两句描写了出征大军军容强盛严整。然后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表达了战士离家乡赴疆场时的悲壮心情。尽管军容强盛严整,毕竟连年征战,诗人的厌战事情油然而生,于是“倚舟樯”“思邺城”。
“日月不安处”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为了一举平定天下而不再征戎,将士们决心舍命向前“输力竭忠贞”,赞美了他们竭尽忠贞一往直前的慷慨决心。起句先是自问“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而后对比典故再自答“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最后以“输力竭忠贞”“将秉先登羽”表述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愿望。事实上,作者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在第二年的正月病逝于征战途中。
全篇由景入情,层层升华,过渡自然,曲折宛转,尤为换笔换墨之妙。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其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遐(xiá):远。
东南夷:此处指孙权。
方舟:两船并行。顺广川:沿大江顺流而下。
薄暮:傍晚。未安坻:没有安全靠岸,指船还在江中行驶。
西山:西边的山。
桑梓:是征途中所见的桑树和梓树。
夹岸:河两岸。
翩翩:飞翔的样子,含轻盈自如之意。
多怀:思绪缠绕。
恻(cè)怆(chuàng):悲痛伤感。
防:堤岸。
回身:转身。
服:从事。干戈:古代兵器,干指盾,戈指戟。干戈事,指战事。
所私:指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即戎:用兵,交战。李善注引《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注引包咸:“即,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战。”授命:献出生命。《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作者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出征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这样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景写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浑融一体,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面对如此凄凉景象,诗人的感受是:“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离情别绪,人皆有之,而出征的将士则尤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横尸疆场,即便能侥幸生还,也很难保证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不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不咬噬他的心灵。为了排遣悲伤的情绪,诗人“下船登高防”,登上高高的河堤,久久地凝望着远方的故乡,以至被秋露打湿了衣裳。登高不仅没能销忧,反而感到一股寒意阵阵袭来,感情的浪涛不停地在胸中翻腾,无法遏制。“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柔肠寸断,难以成眠,甚至连个说心里话的人也没有。诗人好像被孤独、寂寞的气氛所包围,跌进了痛苦的深渊。这可以说是思妇游子的一种共同的心境。作品以简洁、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勾画出抒情主人公悲怆难抑的情态。
但是作者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决不会长久地沉溺在儿女之悲中。因此,诗人笔锋又转,唱出了时代的音响:“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作者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
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该诗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济:渡过。白马津:渡口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北,距邺都百余里。
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
舫:船。连舫:船船相连。逾:超过。
带甲:指全副武装的士兵。甲:古代军人作战是穿的护身服装。千万人:极言其多。
率:循,沿着。东南路:孙权在东南方,故言。
定:成功。一举勋:一举成就的大功业。
筹策:计谋。帷幄:军用的帐篷。《史记·高祖本纪》:“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一由:全凭。圣君:指曹操。
时谋:适时的计谋。
诸:“之于”的合音。具官臣:充数之臣。具:充作。这里是诗人自谦之词。
鞠躬:原意是恭敬,这里是效力、服务的意思。中坚:古代主将所在的中军部队,是全军主力。这里指军队中最重要的部门。
微画:小小的计谋。画,谋划、计策。
许历:赵国人,曾为赵奢出谋划策而败秦军。完士:凡士,普通人。
一言:一席话,此指计策。
素餐:无功而受禄.
伐檀:指《诗·魏风·伐檀》篇。
铅刀:铅质的刀,言其饨劣,喻才力低下。诗人自谦之词。
庶几:表希冀之词。薄身:微小的力量。

早晨从邺都桥出发,傍晚就渡过白马津。
悠然地漫步在河堤之上,四处都能看到我方的士兵。
相连的战船超过一万艘,穿着铠甲的将士成千上万。
出征的队伍沿着东南方向的道路前进,将建立一举平定孙权的功勋。
作战的计谋策划于中军帐中,一切的计谋都有圣明的主公决断。
可惜我没有适合时宜的计谋,只是一个充数的臣僚罢了。
我兢兢业业地置身于杰出人才之间,微小的计谋都提不出来。
许历是一个普通将士,都能提出打败秦军的计策。
我享受着俸禄,提不出计策,实在愧对那些有功的人。
我虽然才力低下,也希望用微薄的力量去奋斗。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其五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圣贤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注释
悠悠:忧思的样子。涉:徒步渡水,此处意为徒步行走。
靡(mí)靡:行路迟缓。《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
烟火:人烟。
但:只。丘:小山包。
城郭:内城和外城。此泛指城邑。榛(zhn)棘(jí):丛生的树木和野草。
蹊径:小路。由:经过。
雚(huán):芦类植物,幼时叫蒹,长成后称雚。蒲:水生植物,即蒲草。竟:遍布。广泽:浩渺的水泽。
葭(ji)苇:初生的芦苇,此处泛指苇草。
夕:日落的时候。
漂吾舟:风吹船行疾速,故有漂浮之感。
寒蝉:秋后的蝉。
鹳(guàn)鹄(hú):这里泛指大鸟。摩天:迫近于天,形容很高。
客子:旅居异乡的人。此处为诗人自称。
收:结束,停止。
谯(qiáo):郡名,曹操的故乡,在今安徽亳(bó)县。
旷然:豁然开朗。
达:及。四境:四方,各处,指谯郡地界。《孟子·公孙丑下》:“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黍稷:两种谷物,此泛指庄稼。盈:满。原畴:田野。
馆宅:房舍。廛(chán)里:古代城镇里住宅的通称。
士女:男子和女子。馗(kuí):通“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自非:假如不是。圣贤:指曹操。
斯:这。休:美善,指和乐美好的生活。
诗人:指《诗·魏风·硕鼠》的作者。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诗·魏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客:指诗人自己。 

忧心忡忡走在荒野之路,缓缓而行我满心忧愁。
四面环望不见人家烟火,看见的只有那荒林山丘。
城郊长遍了树丛杂草,小道荒芜没有人行走。
芦荻蒲草遮满了河面,苇草顺着水势向下流。
夕阳西下凉风吹起,风吹小船行驶轻悠悠。
寒秋之蝉在树头鸣叫,白鹳天鹅在高空遨游。
我的心头有许多忧愁,泪水纷纷落下很难止住。
早上进入了谯郡境地,豁然开朗叫人解除了烦忧。
雄鸡唱晓传遍了四面八方,田地里庄稼长得绿油油。
城里镇上屋含遍布,男男女女行走街头。
如果不是有圣贤治国,谁能够将这福分享受。
古时的诗人曾称美乐土,虽是行客我也愿在此长留。 

赏析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写征吴途中所见山河破碎的荒凉景象。开头二句先点出自己的感受:“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接着,作者以沉痛的笔调具体地描绘了饱受战火蹂躏的残破河山:“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人烟断绝,空旷孤寂的荒野,这是大背景。“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昔日人口稠密、富庶繁华的城镇,此时成了一片废墟。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残垣断壁,国破家亡,这正是动乱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雚蒲”六句,诗人把镜头从远处拉回到身边,对周围的环境作进一步的渲染。蒲苇满泽的荒野,黄昏时分的凉风,随波漂浮的扁舟,凄厉哀鸣的寒蝉,凌空飞翔的鹳鹄,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身处此境的“客子”,当然要“泪下不可收”了。这里的景物并不是随意拾掇的,而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需要精心选择的。当然,这也是为反对军阀混战这个主题服务的,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言辞,但诗人把强烈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因而句句都隐含着批判的锋芒。
然而,重重黑暗的尽头,忽然透出了一道曙光。在弥望的荒芜焦土之中,一片充满生气的乐土,出现在面前。这就是作者笔下的谯郡——曹操的故乡。“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这是作者的总体感受,一踏上谯郡的地界,所有的忧愁便烟消云散,心情豁然开朗。这与前半部分的“靡靡我心愁”截然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作者笔下的环境,也是另一番光景:先写质朴的田园风光:“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宁静、富庶、和睦,便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描写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者所表现的画面和所寄寓的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稍带夸张的现实,接着,作者又写到繁华的都市风貌:“馆宅充廛里,女士满庄馗。“谯郡是曹操的故乡,诗人把谯郡的生活写得那么美好,自然是对曹操的热烈歌颂,这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局限,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人们总是热切盼望出现一位好皇帝,治理好天下,使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所以这种写法,也并不是不自然的。最后,诗人对这理想乐土发出了由衷赞美:“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乐土”,是作者所向往的幸福之地。留恋故乡,是人之常情;客居异地总是不愿久留的。诗人自己在流寓荆州时也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可是此诗结尾却说:这里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也愿意长久地生活在这里。这就更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曹操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此诗的创作意图主要是通过荒土和乐土的对照,表达自己反对军阀混战、向往幸福安定生活的愿望。作品前后两个部分基本上是一一对应,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创作意图。这两幅截然相反的画面并列在一起,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150@365魏晋·王粲《从军诗五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