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怡情五月诗历夏日柔情杂谈 |
分类: 心之旅 |
五月诗历廿三日:
宋·陆游、段克己、方回、刘因、汪炎昶
宋·陆游
《五月二十三夜记梦》
夜漏欲尽鸡初唱,梦到神仙信非妄。
泉流直舂碧涧底,松根横走苍崖上。
徐行林际遇飞桥,峭壁惊涛临万丈,
非惟履嶮足踸踔,已觉处幽神悄怆。
空岩滴乳久化石,宝盖珠璎纷物象。
鬼神惨澹疑欲搏,龙蜃蜿蜓谁敢傍。
长眉老仙乘白云,握手授我绿玉杖。
三生汝有世外缘,一念已断尘中障。
虽云曩事不复忆,怜汝瞳子神犹王。
何须更待熟金丹,从我归哉住昆阆。
履嶮:履险,走险路。
【踸踔】[chn][chu]1.亦作"趻踔"。 2.跳跃貌;跛行貌。 3.独立特行,与众不同。
4.迅速滋长。 5.布散貌。 6.滞留,拘泥。 7.犹奔跃。
【瞳子】瞳人,瞳孔。亦泛指眼睛。
【昆阆】指昆仑山上的阆苑,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金·段克己
《五月二十三日夜分雨作凉风飒然木叶萧瑟绝似往年七八月感时物之变不能为怀漫浪成诗聊以自释》
云压虚檐黯不收,雨声飞妥碧山头。
帘帏清彻三更梦,枕簟凉生五月秋。
入夜悲风何淅沥,先时病叶已飕飗。
心非木石能无感,唤起悠悠故国愁。
段克己
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属山西省)人。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段克己为河汾诗派作者﹐兼擅填词﹐存世作品中一些诗词﹐写故国之思﹐颇有感情。如"塞马南来﹐五陵草树无颜色。云气黯﹐鼓鼙声震﹐天穿地裂。百二河山俱失险﹐将军束手﹐无筹策。渐烟尘﹐飞度九重城﹐蒙金阙"(〔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他也关心民间疾苦﹐曾哀吟"生民冤血流未尽﹐白骨堆积如山丘"(《癸卯仲秋之夕与诸君会饮山中﹐感时怀旧》)。然而写得最多的还是山光水色和隐逸生活﹐刻画山川的雄伟(如《乙巳清明游青阳峡》)﹐描绘风光的绮丽(如〔满江红〕《寿卫生行之》)﹐都有特色。写隐居生活如:"四壁摧颓手重泥"(《冬夜自适》)﹑"便把锄头为枕﹐眠芳草"(〔满庭芳〕《山居偶成》)﹐虽只是生活片断的记录﹐但也可以看出他是安于澹泊和有劳动体会的。前人称段克己的作品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在继承文学传统方面﹐他受苏﹑辛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弟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也有文名﹐诗词风格与克己相近。金代赵秉文以"二妙"相誉﹐后人编他们的合集时﹐称《二妙集》。《中州集》成书之日﹐段克己尚在世﹐所以元好问未录其诗词。《二妙集》8卷﹐有吴昌绶双照楼影元刊本。又有海丰吴氏《九金人集》本﹐增《补遗》1卷。二本文字间有不同。词亦见《强村丛书》和《全金元词》。
宋·方回
《五月二十三日怀归二首》
其一
拔茅犹在盍归休,何事清河日倚楼。
百岁四分三已过,十朝九醉一无愁。
独遗蕙帐容逋客,谁向瓜田识故侯。
定是紫阳山下路,西风仙袂揖浮丘。
【拔茅】见"拔茅连茹"。比喻互相引进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归休】1.回家休息。
2.辞官退休;归隐。
【清河】指陆云,他曾做过清河内史。如: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蕙帐】帐的美称。
【逋客】1.逃离的人。
2.避世之人;隐士。 3.漂泊流亡的人;失意的人。
瓜田故侯,源见“东陵瓜”。泛指退官归隐田园的人。
【浮丘】1.即浮丘公。
2.复姓。汉有浮丘伯。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宋·方回
《五月二十三日甲子交六月节稍晴三四五复大雨》
每日看天色,今年厌雨声。
重新六甲换,喜得一朝晴。
疲卒淹穷谷,饥民守坏城。
竹深荷净处,犹忆旧承平。
【穷谷】深谷;幽谷。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元·刘因
《五月二十三日登城楼》
独倚危阑数鬓毛,一帘轻燕晚凉高。
云移山影乱初定,雨带风声来渐豪。
物外此天才一幕,人间何事不秋毫。
远游未尽平生兴,几欲狂歌续楚骚。
刘因(1249-1293年),字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人。元朝大儒,理学家、诗人。
少有大志,熟习儒家经典。师从北方名儒砚弥坚,以朱熹为宗,不严守朱熹门户。主张“专务其静,不与物接,物我两忘”。至元十九年(1282),应太子真金征召,入朝为官,起家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回乡。
至元三十年(1293
年),去世,获赠资善大夫、翰林学士、容城郡公,病逝,谥号文靖。
宋·汪炎昶
《五月二十三日雷电大作》
午热蒸崖嶂,晡时骤雨来。
仍年频见宽,中夏始闻雷。
山撼山疑压,林昏鸟误回。
吾宁识天意,吟苦自生衰。
【崖嶂】状如屏障的山崖。
汪炎昶(1261一1338),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