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021-07-12 10:56:48)
标签: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怀古

静心修身

南齐·谢朓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南齐·谢朓《江上曲》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江上曲》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鉴赏
易阳,即易水的北岸。这位芳龄少女,踏着青青春草,迈着婉娈多姿的步子,徘徊在易水之滨。美丽的春光,撞击着她的心怀,她的那颗复苏了的春之心,砅(音lì,履石渡水。同濿,《诗经》:“浅则濿”)然漾动了,泛起了阵阵爱的涟漪。易水之滨,她在踯躅,她在留连,似乎在寻求着什么。不知不觉间,红日隐沦了,时光倏忽飞逝了。转眼,她又望着满江的莲叶,饱满挺秀,铺写出一派绿色的境界,心中却又涌上莫名的怅惘之情,感叹那绿波荡漾的淇水,难以渡越。这里,易水、淇水,均非实指,而仅仅是一种隐喻,喻义大约与巫山相同,隐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同时王融《古意》:“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杨稀”,就是将巫山与淇水并用的。所以,“淇水不可渡”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心理阻隔、衷曲难遂的折射和象征,是爱情无以寄托的婉曲之情的抒发。惟其春情荡漾,无所依附,她才在易水之阳、淇水之滨踯躅徘徊,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天到夏天(“春草出”到“莲叶尚田田”),寻找那无从捉摸却又无处不在的爱情。明乎此,便可准确把握到以下主人公直接抒情的意脉了。子,指这位女子所钟情的人;淹,即停留。这位女子所盼望的心上人终于来了。他,乘着桂舟,荡着兰桨,劈波斩浪,从清水绿波之上,翩翩而来。他不一定是为她而来的,而她,却相信他一定是为自己而来。所以,虽未曾相识,便以身心相许,由衷地发出了深情的心愿:心上的人儿,请停舟共载,我愿与你双双乘起这木兰之舟,一边采菱,一边唱歌,让那清越的爱情之歌,伴随着我们千里远航。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用第一人称,通过少女自己的口吻,坦吐深婉炽热的爱情,让她心灵的火花直接迸发出来,闪耀在读者眼前。如此写来,便觉率真、亲切,形象可感。这位芳龄少女,对邂逅相遇的青年,就敢于以身心相许,远走天涯海角,其专情、大胆和率直,千载之下,令人读之犹感吁嗟。如此风情绰约、率意天真的纯情少女,似曾相识,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可以找到她的影子。如《读曲歌》:“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如《子夜四时歌·春歌》:“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等等,率皆天真烂漫,婉娈多情。可见谢朓此诗之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实,此诗还处处回荡着汉乐府民歌的余音。“莲叶尚田田”、“江上可采菱”二句,直接从《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化用而来,自不待细说。另外,在修辞技巧上也借鉴了汉乐府民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手法,曰联珠格,俗称顶真体。此法以上句句末之词作为下句句首之词,使诗语蝉联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一环紧扣一环,意思赓续,气脉贯通。此诗中的“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即借鉴了这一方法,而且是六、七两句联珠,五、八两句联珠,有所变化和创新,造成一种很有形式美的语言格式,维妙维肖地表达了这位女子追求爱情时炽热、急切的心情。由此可见,谢朓是深得乐府民歌艺术之精髓的。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代表诗作。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灞(bà)涘(sì)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涘:水边。
河阳: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
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méng):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
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馀:今写作“余”。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
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
“喧鸟”句: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
甸:郊野。
方:将。滞淫:久留,淹留。
怀:想念。
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
霰(xiàn):小雪珠。
鬒(zhn):黑发。

白话译文
我像王粲与潘岳那样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想到何日才能回到家乡,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流下雪珠般的眼泪。
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写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意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名家点评
唐庚《唐子西语录》:灵运在永嘉因梦惠连,遂有“池塘生春草”之句,玄晖在宣城因登三山遂有“澄江静如练”之句。二公妙处在鼻无垩,目无膜。尔鼻无垩,斤将曷运?目无膜,篦将曷施?所谓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欤。
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虚谷曰:起句以长安洛阳拟金陵,用王粲潘岳二诗,极佳!李白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却忆谢玄晖。”此一联尤佳也。三山今犹如故,回望建康甚近,想六朝时甚盛也。味末句,其惓惓于京邑如此,去国望乡,其情一也。有情无不知望乡之悲,而况去国乎!
陆时雍《古诗镜·诗镜总论》: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于物之难。玄晖“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山水烟霞,衷成图绘,指点盻顾,遇合得之,古人佳处当不在言语间也。
王夫之《古诗评选》:折合处速甚,所谓羚羊挂角者。如此,虽有踪如无踪也。佳句率成,故中动供奉知赏。
田雯《古欢堂集》卷十七:玄晖含英咀华,一字百炼而出。如秋山清晓,霏蓝翕黛之中,时有爽气。齐之作者,公居其冠。刘后村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吞吐日月、摘蹑星辰之句。故李白《登华山落雁峰》云:“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搔首问青天。”其服膺如此。
沈德潜《说诗晬语》:齐人寥寥,谢玄晖独有一代,以灵心妙悟,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般深情名理。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王孙游》

《王孙游》是南朝齐谢朓所作五言古诗。诗描写了暮春景象,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白话译文
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已是暮春时节了。莫说你不回来,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是南朝齐诗人谢脁在送别友人范云赴零陵郡内史时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前四句从友人将赴之地的古老传说写起;五六句,一写自己立马怅望,二写友人停棹回望,主客双方同样是恋恋不舍;七八两句,一勉励友人政绩日隆,二期望自己受到赏识。末尾两句写万般无奈之情,天地间只剩下这徒劳无益的“离忧”。全诗感情真切凄楚,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遏的悲愤。

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
广平听方藉,茂陵将见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注释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范零陵:范云。零陵:南齐郡名,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
洞庭:山名,又称君山,在洞庭湖中。张乐:犹言作乐。传说黄帝在此奏《成池》之乐。
潇湘:水名。湘水至零陵县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相传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于湘水。帝子:即指尧女。洞庭、潇湘都是范云赴零陵经过的地方。
苍梧:山名,即九嶷山。传说舜死于苍梧之野。
水还:零陵的水由江汉金陵东流入海,故云。
停骖(cn):犹言停车。古代驾车用四马,两旁的马为骖。
夷犹:犹豫不前。以上二句言一去一留,临别依恋。
广平:指广平太守郑袤,晋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临去,百姓恋慕涕泣。此句言范将如郑袤在广平,声名藉甚。
“茂陵”句:汉司马相如谢病居茂陵。武帝遣人往求其书,及至,已卒。此句言自己将如司马相如谢病家居,以遗文见求于世。
心事:指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
离:同“罹(lí)”,遭。

白话译文
洞庭是轩辕黄帝的作乐之地,潇湘是帝尧二女的出游之乡。
你像白云飘向那苍梧之野,我像流水流向那遥远东方。
勒住马头我怅然远望,停下船桨你迟疑不航。
你的广平大守的自喻使人慰藉,你的文采将像相如一样得到识赏。
浩茫的心事都已付诸东流了,大江上留下的只有离别调怅。

创作背景
南朝齐永明十一年(493年),齐武帝萧赜去世后,王融因企图拥立萧子良被杀。不久,同样也是竟陵八友之一的范云出为零陵内史。谢脁当时刚从荆州(今湖北一带)返京,送别旧友,作了这首诗。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文学赏析

这首诗一开头,就将诗笔放纵出去,从范云将去之地湖南着笔,从彼地的往古之时写起:“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这里,诗人写了两个古老、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咸池》之乐;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诗人以此来代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用心良苦。本来,蛮夷之地,瘴烟湿热,无乐可言;但,如果照实写来,对将要前往赴任的朋友来说,该是非常大的刺激。所以,诗人灵心一动,从这两个古老的传说写起,巧妙地引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既回避了触目惊心的刺激,又兼顾到了诗本身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谓精巧至极。“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第三、四句,仍承上那个古老的传说写下来,但笔势已开始收束。通过云水往还的景色描写,诗人将诗笔悄悄地收拢回来,从彼时彼地逐渐聚束到此时此地。他的那颗忧愁之心,先到苍梧之野萦回了一圈以后,现在,宛如乘着思绪的木兰之舟,沿着滔滔江水,徘徊到新亭江边。离别就在此地、就在此时。诗人仿佛猛然从浮想联翩中清醒过来,停车驻马,目送已泛舟江中的友人。五六两句一写友人,一写自己,用了一个大的镜头: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最后四句,明白地道出了这一心迹。诗人用郑袤的典故,是勉励范云,希望他到任零陵后,能像郑袤那样,政有显绩,声望日隆。而“茂陵”句则是自喻。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赏识。这与其说是写理想、抒怀抱,不如说是强打精神,互慰衷肠。因为,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好友远往他乡异地,自己寂寞都城,这才是现实,不可能海阔天高,奢谈理想、抱负。所以,透过表象,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意绪,滋滋漫溢出来,以至最后化作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而今只有江上离别,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而已。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使他始终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任凭它带走诚挚的友情,搅扰五味俱全的情怀,荡涤无限渺茫、无限悠远的“心事”。
这首诗的艺术结构很奇特。一般说来,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脁此诗,率皆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心灵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戛戛独造。 
 
名家点评
宋代严羽:“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一联删去,只用八句,尤为诨然。不知识者以为何如。(《沧浪诗话》)
明代孙鑛:浅而净,意态有余,音调可风。(《文选集评》)
明代邵长蘅:短章,却起得阔大,正觉别绪黯然。(《文选集评》)
清代陈祚明:其词淹雅,其调嘹亮,云去水还,用兴别意。(《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戴明说:厂朗复丰容。(《历代诗家》)
清代何焯:“云去”一联,既有兴象,兼之故实。(《义门读书记》)
清代成书:初不用“执手“、“酸心”等语,前半就景写,后半就事写,中间止用二句点“别”字,章法隽甚。(《古诗存》)
清代诗人张玉榖:前六突就范所往地,援引古事,写出云去水流之感,落到我留子往,愈觉此别神伤。后四透后言将来升沉各异、聚首末由。妙在明己心事,将俱已二字连范亦拖在内,折到徒抱离忧,陡然咽住。江上宇,则又补点题中新亭渚也。(《古诗赏析》)
清代方东树:“起四句从,零陵起,语有神助。何云:‘云去’句,既有兴象,兼之故实。‘停骖’二句,清题。‘广平’以下,承上双结。”(《昭昧詹言》)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272南齐·谢朓《江上曲》《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王孙游》《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