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涵养怡情古诗词夏之声杂谈 |
分类: 心之旅 |
四月诗历廿九日:
宋·陆游、王洋、舒岳祥、喻良能、方回、元·元好问、宋褧
宋·陆游
《四月二十九日作》
假馆犹三日,还家甫四旬。
昏眸云雾隔,衰鬓雪霜新。
尊酒虽慵近,囊诗却未贫。
但愁门有客,流汗强冠巾。
【假馆】1.借用馆舍。
2.引申指作客旅居。
【尊酒】犹杯酒。
【流汗】1.淌汗。从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 2.形容羞愧不安到极点。
【冠巾】1.冠和巾。古代用以区别士和庶人。《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亦泛指头巾。
2.指官职。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宋·王洋
《四月二十九日迓伯氏久渴得雨田父交贺而行客》
尽是行人券内愁,钩辀猿叫杂鸺鹠。
四时各有宜人处,只怕萧萧风雨秋。
【钩辀】1.亦作"钩辀"。鹧鸪鸣声。
2.象声词。形容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
【鸺鹠】1.亦作"鸺留"。
2.鸱鸮的一种。羽棕褐色,有横斑,尾黑褐色,腿部白色。外形和鸱鸮相似,但头部没有角状的羽毛。捕食鼠﹑兔等,对农业有益,但在古书中却常常视为不祥之鸟。
其二
本是黄梅雨涨时,沙痕褪落不成泥。
龙公不费丝毫力,收起鸣车水满畦。
王洋
(1087—1154)宋楚州山阳人,字元渤。王资深子。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初诏试馆职,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守起居舍人,擢知制诰。十年以权发遣吉州换邵武军。洪皓使金归,人无敢过其居,洋独与往来,为人诬告与闻洪皓欺世飞语,以直徽猷阁出知饶州。寓居信州,有荷花水木之趣,因号王南池。善诗文,其诗极意镂刻,文章以温雅见长。有《东牟集》。
宋·舒岳祥
《免役未几四月二十九日总府复有仓官之命五月》
前时临别语堪哀,后会无期首重回。
我有巾山缘未继,半年两度入城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宋·喻良能
《四月二十九日坐直庐读山谷效东坡作薄薄酒二》
薄薄酒,胜独醒。丑丑妇,胜鳏茕。
笙歌鼎沸不须羡,松风满耳自足听。
前遮后拥未必乐,邀月对影堪娱情。
晚食有味可当肉,衡宇无灾胜列屋。
鲁东门外听钟鼓,齐宣堂下状觫。
何如巢林一枝,饮河满腹。
水硙多至三十具,胡椒满贮八百斛。
何如浊酒一杯,弹琴一曲。
子平为富不如贫,子方称贱能骄人。
高明之家鬼可瞰,网射纳税官不嗔。
中山醇醪醉千日,文君远山致消渴。
不如茆柴百钱可一斗,荆钗白头长相守。
【水硙】即水磨。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宋·方回
《四月二十九日早起行园》
白发萧萧一秃翁,披襟扶杖早凉中。
偶因不饮全无寐,自笑能诗例得穷。
梅雨园林江橘绿,竹风庭院海榴红。
若非守御孤城闭,谁有幽居似此公。
【萧萧】1.稀疏:白发萧萧今已老。
2.拟声词:萧萧马鸣|风萧萧兮易水寒|月影下,树叶萧萧。
【秃翁】贬指年老而无官势的人。亦用以自嘲。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金·元好问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竟陆沈。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元好问(1190—1257)金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曾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起《论诗》绝句三十首,崇尚天然,反对柔糜、雕琢,在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编有《中州集》。
元·宋褧
《登第诗其三 同年会(四月二十九日海岸之万春园)》
临水亭台似曲江,同年人物宴华堂。
婵娟笑弄龙香拨,醽醁深涵鸟羽觞。
醉后方言频尔汝,座中除目互平章。
从来期集输京雒,仍见诗歌播八方。
【除目】除授官吏的文书。【期集】定期的聚会。特指唐宋时进士及第后按惯例聚集游宴。
京洛本为专用名词,原意为“京城洛阳”,因洛阳从夏代开始频繁作为都城,历十三代都会,后代多有沿用。亦作"京雒"。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后世则用“京洛”泛指国都,如东晋南朝指建康(今南京),清朝、现代指北京。
宋褧(1294-1346),
字显夫,大都宛平(今属北京市)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秘书监校书即,改翰林编修。后至元三年(1337)累官监察御史,出佥山南宪,改西台都事,入为翰林待制,迁国子司业,擢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卒赠范阳郡侯,谥文清。著有《燕石集》。延佑中,挟其所作诗歌,从其兄本(字诚夫)入京师,受到元明善、张养浩、蔡文渊、王士熙方等学者的慰荐。至治元年(1321),兄诚夫登进士第一,后三年(1324)显夫亦擢第,出于曹元用、虞集、孛术鲁翀之门,时士论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