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涵养暮春杜甫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唐]杜甫《春夜喜雨》《暮春》《春望》《丽人行》《即事》《阙题》《春水》《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丽春》《春归》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暮春》
[唐] 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拥塞】阻塞﹐阻隔。
【虚映】清澈透明的样子。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句译文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丽人行》
[唐]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游春仕女的体态之美和服饰之盛,引出主角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次写宴饮的豪华及所得的宠幸;最后写杨国忠的骄横。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讽刺含蓄不露,通篇只是写“丽人”们的生活情形,却正如前人所说的,达到了“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的艺术效果。
唐代自武后以来,外戚擅权已成为一种通常现象,他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后来酿成安史之乱的主因。《旧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璨瓓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联镳方驾,不施帷幔。每三朝庆贺,五鼓待漏,靓妆盈巷,蜡炬如昼。”又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文部尚书,势倾朝野。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
注释
三月三日:为上巳日,唐代长安士女多于此日到城南曲江游玩踏青。
态浓:姿态浓艳。意远:神气高远。淑且真:淑美而不做作。
肌理细腻:皮肤细嫩光滑。骨肉匀:身材匀称适中。
“绣罗衣裳(cháng)”两句:用金银线镶绣着孔雀和麒麟的华丽衣裳与暮春的美丽景色相映生辉。
翠微:薄薄的翡翠片。微:一本作“为”。
(è)叶:一种首饰。
珠压:谓珠按其上,使不让风吹起,故下云“稳称身”。
腰衱(jié):裙带。
就中:其中。云幕:指宫殿中的云状帷幕。椒房:汉代皇后居室,以椒和泥涂壁。后世因称皇后为椒房,皇后家属为椒房亲。
“赐名”句:指天宝七载(748)唐玄宗赐封杨贵妃的大姐为韩国夫人,三姐为虢国夫人,八姐为秦国夫人。
紫驼之峰:即驼峰,是一种珍贵的食品。唐贵族食品中有“驼峰炙”。釜:古代的一种锅。翠釜,形容锅的色泽。
水精:即水晶。行:传送。素鳞:指白鳞鱼。
犀筯(zhù):犀牛角作的筷子。厌饫(yù):吃饱,吃腻。
鸾刀:带鸾铃的刀。缕切:细切。空纷纶:厨师们白白忙乱一番。贵人们吃不下。
黄门:宦官。飞鞚(kòng),即飞马。
八珍:形容珍美食品之多。
宾从:宾客随从。杂遝(tà):众多杂乱。要津:本指重要渡口,这里喻指杨国忠兄妹的家门,所谓“虢国门前闹如市”。
后来鞍马:指杨国忠,却故意不在这里明说。逡(qn)巡:原意为欲进不进,这里是顾盼自得的意思。
“杨花”句:是隐语,以曲江暮春的自然景色来影射杨国忠与其从妹虢国夫人(嫁裴氏)的暧昧关系,又引北魏胡太后和杨白花私通事,因太后曾作“杨花飘荡落南家”,及“愿衔杨花入窠里”诗句。后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之说,萍之大者为蘋。杨花、萍和蘋虽为三物,实出一体,故以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乱伦。据史载:“虢国素与国忠乱,颇为人知,不耻也。每入谒,并驱道中,从监、侍姆百余骑,炬密如昼,靓妆盈里,不施帏障,时人谓为雄狐。”
青鸟:神话中鸟名,西王母使者。相传西王母将见汉武帝时,先有青鸟飞集殿前(见《汉武故事》)。后常被用作男女之间的信使。
“炙手”二句:言杨氏权倾朝野,气焰灼人,无人能比。丞相:指杨国忠,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为右丞相。嗔(chn):发怒。
白话译文
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聚集好多美人。
姿态凝重神情高远文静自然,肌肤丰润胖瘦适中身材匀称。
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在她们的背后能看见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多稳当合身。
其中有几位都是后妃的亲戚,里面有虢国和秦国二位夫人。
青黑色的蒸锅端出褐色驼峰,水晶圆盘送来鲜美的白鳞鱼。
她们捏着犀角筷子久久不动,厨师们快刀细切空忙了一场。
宦官骑马飞驰不敢扬起灰尘,御厨络绎不绝送来海味山珍。
笙箫鼓乐缠绵宛转感动鬼神,宾客随从满座都是达官贵人。
有一个骑马官人是何等骄横,车前下马从绣毯上走进帐门。
白雪似的杨花飘落覆盖浮萍,青鸟飞去衔起地上的红丝帕。
杨家气焰很高权势无与伦比,切勿近前以免丞相发怒斥人!
《即事》
[唐]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即事》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创作的一首七言拗律。此诗前面部分铺写夔州一带的暮春景色,最后结出不能往赴潇湘的惆怅情怀。全诗情景交融,特别是中间二联,写景细致,画出一幅暮春山居图,故多为后人所称赏。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早春,当时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西阁。杜甫自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到大历三年(768年)出三峡,在夔州度过了不到两年的安定生活。
注释
皛(xio)皛:洁白明亮貌。
百和香:形容山野间花气的浓郁。
湿不妨:湿而不妨。
虚无:空旷平远。仇兆鳌《杜诗详注》:“空旷貌。”
飞阁,亦作"飞合"。 架空建筑的阁道。高阁。
白话译文
巫峡的暮春三月似乎要比其他地方长一些,上空的白云随风疾行,映着日光,很是明亮。
突然传来雷声,马上就下起大雨,天地之间,高山群峰都笼罩在苍茫雨中,大雨骤聚骤散,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花香。
娇弱的黄莺遇到雷雨,惊恐翻回,栖止不定;而燕子就不同了,它冒雨劳作,迎风飞翔。
打开我窗前的卷帘,眼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峡中的风景图画是壮丽的,山高水险,雷雨千峰,但还缺少潇湘洞庭的广阔浩茫。
《阙题》
[唐] 杜甫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
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
未应,犹不曾。物华,自然景物。
《春水》
[唐] 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作品赏析
同上年。江淹《别赋》:“春水绿波。”
(《英华》作:不知无数鸟,何意更相喧。上四春江水涨,下四春江景事。水深则线短,故钓须接缕。水高则近岸,故车可连筒。鸟浴声喧,得水为乐也。)
《汉·沟洫志》:来春桃花水盛。注:《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花水。桃花水又见《杜钦传》。赵曰:《韩诗》于“溱与洧,方涣涣兮”注云:“谓三月桃花水下时也。”王粲诗:“率彼江流,爰逝靡期。”曹毗赋:“飞鹭下乎沙尾。”《别赋》:“春草碧色。”《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李实曰: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与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风气象。朱超《独栖鸟》诗:“寄语故林无数鸟,会入群里比毛衣。”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唐]
杜甫
使君意气凌青霄,忆昨欢娱常见招。
细马时鸣金騕褭,佳人屡出董娇饶。
东流江水西飞燕,可惜春光不相见。
愿携王赵两红颜,再骋肌肤如素练。
通泉百里近梓州,请公一来开我愁。
舞处重看花满面,尊前还有锦缠头。
【鹤注】宝应元年十一月,公至通泉时,郝招饮,出二姬以侑樽。次年春,公在梓州,因作此诗以戏之。此广德元年作。
(此追叙通泉之宴。郝常见招,即其意气。马乃佳人所乘者,故下文有再骋之句。)
《北山移文》:“干青霄而直上。”《唐书》:凡马有左右监,以别其粗良。细马称左,粗马称右。黄希曰:马谓之金騕褭,因汉武帝铸金为麟趾褭蹄。诗人遂用之。卢照邻诗:“汉家金騕褭。”《玉台新咏》:宋子侯曾有《董娇饶》诗。
(此望郝携妓而来。自通回梓,郝在东,公在西、故借水流燕飞以起兴。不相见,指佳人而言。王赵,乃使君家妓。)
江水,即射洪江。古乐府:“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沈约诗:“遥裔发海鸿,连翩出檐燕。春秋更去来,叁差不相见。”又《恩倖传论》:“素练丹魄,至皆兼两。”
(末再致盼望之词。百里携妓,势所不能,亦空想花容而已,故曰戏、曰恼也。此章三段,各四句。)
《九域志》:通泉在梓州东南百三十里,兹云百里,举成数言耳。《酉阳杂俎》: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杜田曰:唐明皇宴于清元小殿,自打羯鼓。曲终,戏谓八姨曰:“乐籍今日有幸约供奉夫人,请一缠头。”王诛曰:唐王元宝富而无学识,尝会宾客。亲友谓之曰:“昨日必多佳谈。”元宝视屋良久,曰:“但费锦缠头耳。”
![203、[唐]杜甫《春夜喜雨》《暮春》《春归》等暮春诗作十首 203、[唐]杜甫《春夜喜雨》《暮春》《春归》等暮春诗作十首](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丽春》
[唐] 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图经本草》:丽春草,一名仙女蒿。《格物论》:丽春,一云长春花。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姿,处处总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卢注】此比人以知希者为贵。花少则颜色鲜好,花多则枝头余剩,此丽春之胜也。彼桃李凡姿,随移随活,独丽春性异,移之即槁,却似怕人知者,所以可贵也。少字、多字略读,句意自明。须,应须也。漫,徒然也。)
顾云:《群芳谱》:“丽春,罂粟别种也。”根苗一类而数色咸具,此其颜色之好也。陶潜诗:“枝条始欲茂。”《北史·贾思伯传》:客曰:“公合贵重,宁能不骄。”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丽春】美丽的春天。亦比喻词藻华美。
译文
春天花草丰茂,丽春花开得最好。
刚开时色彩好,茂盛时很烂漫。
那么多的桃李枝,移到哪里都成活。
为什么丽春贵重?说出来怕被人知。
《春归》
[唐]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据鹤注,此下诸诗,皆广德二年季春归成都时作。
(此春归景物。花竹之间,春华如故,是堂前近景。沙石之外,鸥燕悠然,是溪前远景。下一静字,使远、浮二字有神。下一斜字,使轻、受二字有致。每句三字为眼。)
陶潜诗:“缕茅檐下。”甲子,用《左传》绛县老人语。公自宝应元年夏离草堂,至此盖十二甲子矣。苏武诗:“努力爱春华。”《晋春秋》:谢安所居,有石一株,常倚杖相对。刘删诗:孤石沧波里。陶潜诗:“杯尽壶自倾。”唐太宗诗:“倾壶待曙光。”何逊诗:“轻燕受风花。”
(此归后感怀。生涯无几,故聊托醉乡,乘兴为家,则路梗且付不问,此有随寓而安之意。此章,上八句,下四句。)
古乐府:“世路险巇。”醒复醉,翻用《楚辞》。王子猷乘兴而行,见《世说》。《萤雪丛说》:老杜诗,酷爱下“受”字。如“修竹不受暑”、“轻燕受风斜”、“吹面受和风”、“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得之妙,不一而足。东坡尤爱“轻燕受风斜”句,以为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后,却非“受”字不能形容。
杨德周曰:“微风燕子斜”,正与此句同看,咏之不尽,味之有余。
黄生曰:轻燕句,宋人所极称。上句之工秀,人未见赏。鸥去人远,故久浮不动也。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春归》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为成都尹蒹剑南节度使。三月杜甫由阆州复至成都草堂,便写了此诗。此诗反映了杜甫饱经忧患,备尝困顿之后,由于深感踪迹无常,往来不定之苦而产生自伤自解,随遇而安的思想。
注释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临:挨近,靠近。
覆:遮盖。
频:多次。
甲子:甲为天干的首位,子为地支的首位。天干地支依次相配,便成甲子,乙丑、丙寅、……之类说法,统称为甲子。自甲子至癸亥共六十个一轮,因此六十次轮一遍。后人以甲子来记日,也用以记年。此处的频甲子,是说一年有六个甲子、即,六六共三百六十天,三年就有十八个甲子-频甲子就是多多个甲子,所以别来频甲子。
倏忽:一作“归到”。
倚仗看孤石:晋谢安所居的地方,有石一柱,谢安常倚仗相对。杜甫在这句诗里说的即指此。
倾壶:指斟酒。
沙:浣花溪有沙。
梗:阻塞。
涯:穷尽。764年,杜甫已五十三岁。
乘兴:兴会所至的意思。
白话译文
长满青苔的小路边,仍旧是修竹临江,茅檐下的花木,依然是浓荫覆地。
离开草堂已经三年了,归来时正是春花正茂的时候。
谢安常倚杖与孤石相望,我却在浣花溪浅沙地上倾壶独酌。
欣赏那远处闲静浮于水面上的水鸥,观看那在微风中斜飞的燕子。
我今日虽回到了这地方,但不知以后又怎么样,现在蜀中多乱,世路梗阻,年纪这么大了,一个人的一生,也终会有尽头之日呀。
来日既有限,所以不同不于愁中取乐,醒后有酒又饮个醉,兴之所至便是家了,得快乐时且快乐,何必计较能在这里住上多久呀。